理性·淨化·紮實 ·陳 雪· 光陰荏苒,時序如流。《中國之春》作為海外第一個民運雜誌。創刊已十年有餘 了;《中國之春》所催生下來的海外第一個民運組織——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也創立 十週年了,而在即將舉行的代表大會上,民聯將與民陣合併,步入她歷史的新里程 。這是非常值得欣幸和紀念的大事。 十年前的此時,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早晨,一個熱心的朋友開了一輛小轎車,把幾 位同樣熱血的朋友送上了由舊金山飛往紐約的客機。在車裡,大家都充滿了陌生而 又興奮的感覺,幾乎都能聽到互相胸腔裡砰砰的心跳。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在 踏上一條崇高而又神聖但卻不滿荊棘的道路。雖然相對無言,但卻心照不宣。 在紐約的一個偏僻的由同胞開設的小小公寓裡,樓上、樓下、客廳、廚房、來自 五大洲、四大洋的朋友們促膝而坐、抵足而眠,風雨之夜相互扶持、相互關照。互 不相識、卻一見如故;傾談之下,相見恨晚成為莫逆之交、終生之友。新年除夕, 公寓老闆無償捐贈一餐餃子。當眾人唱著一曲又一曲「松花江上」等歌曲,把思鄉 之淚,把憤時愛國之淚,把對華盛頓、傑弗遜、盧梭、等民主制度和思想的創導者 的崇敬之情,灑在了一起,匯成了巨浪。 「一大」是在嚴密、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舉行的。第一天的會議正要進行,突然 宣佈轉移會場。原因是有人報警,說這是一個暴力恐怖集團在開會,要求警方前來 取締。於是,代表們立即起身轉移到另一會場。會場門口,雇了一位黑人彪型大漢 作門衛,煞是有趣。 會上的爭論是極其激烈的。不外路線上的暴力革命與和平改革之爭,組織上的政 黨政治與壓力團體之爭,作風上的民主與專斷之爭,以及人事上的糾紛,財務上的 糾葛等等。這說明,這些問題,從開幕伊始,便就糾纏著這個組織,以豈於今,從 未斷絕。而罔於這個組織的命名問題,也有以《中國之春》為名,也另起一個名的 激辨。最後還是少數服從多數,以《中國民主團結聯盟》為團體之名,以《中國之 春》為雜誌名稱。 《中國之春》十年多以來,從初期的「大字報」式的直率,粗糙但不掩其真誠、 勇銳,到如今的文情並茂、理由兼備、實在顯示她是處在一個茁壯成長的過程之中 。她是已中國的民主化開場並以之作為。這期間,有對於專制政治的揭露和抨擊, 有對於受害者們的同情和支持,有對於經濟、政治、法律等問題的探討和商榷,有 對於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的聲明和表態。而對於許多問題的真知灼見,準確預測, 則是一些隔靴搔癢的主觀預測的觀察家們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比如,一九八三年十 一月(第七期)中關於「今日,十大大矛盾」的分析,至今猶是中國大陸政治經濟 癥結所在,無法解脫;一九八四年十四期中「中國向何處去」六種可能走向的預測 ,十五期中關於中國和平統一的建議,首先提出「就結束一九四六年以來的軍事對 立達成協議…就承擔維護祖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責任,和不首先使用武力侵犯對方 發表聲明」。我們欣喜的看到了這些訴求,時隔六、七年之後,始作為國民黨人向 對方呼籲的重新和談判的先決條件。這不能使「始作俑者」的我們感到極大的欣慰 。,而對於「人微言輕」的古訓發出「信其然也」的浩歉。 在組織合併,雜誌更新前夕,作為「十年一員」的參與者,筆者願以無限依戀、 作為我的菲薄的禮物: 第一,祝願理性更理性,逐步臻於成熟。世界各國的民主事業,都有其獨特的發 展史。中國的民主思想和事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何時萌生、如何發展,更有其獨 具特點的歷史。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兩大政治勢力是如何形成、坐大的,它 們各不相同的意識形態又有怎樣的來龍去脈,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意識形態。 第二,祝淨化更淨化,逐步際於高尚。基督教講究洗禮,懺悔和禱告;中國儒家 要求人們在「治國、平天下」之前,要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等一系列功底;佛家要求信徒從受戒、誦經、面壁、了悟達到圓寂、空盤。民主 事業不是宗教。但也需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們不斷地淨化自己的靈魂,使自己提升到 高尚和崇高的境界。尤要者,是要端正參與民主事業的動機和目的。今天,在海外 參與中國民主事業的人士已是以千為計。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文化素養,思想 意識,性格特徵和生活作風,也有不同的參加民主事業的動機和目的。有的胸懷大 志,要以民主事業而名揚四海,功垂青史;有的因受迫害而被逼上梁山;有的心存 僥倖,要以民運而遂某些利益;有的心血來潮,被偶然的機遇或突發事件捲進了民 主浪潮;更有的純粹出於民主的理念、出於對那塊土地、那些人民以及那個傳統文 化的熱愛,量衡全局、憂時憂民、默默地、不計一切地做著一己的奉獻。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這是辛亥革命以來歷次革命運動中屢見不鮮的狀況。關鍵在於,雖有 不同的出發點,都應在民主運動的洗禮中,不斷地自覺地把思想意識中非民主甚至 反民主的雜質過濾掉,使我們的靈魂逐漸淨化,使之際於崇高的境界。這樣,我們 才能從個人或派系的紛爭中解脫出來,從人慾橫流利慾囂張、純潔淪亡,真理喪盡 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勇於公義、怯於私鬥的團體。我們的團體才有希望、 中國的民主事業才有燦爛的明天。 第三,紮實更紮實,逐步際於完善。從創始以來,我們制訂了無數的決議、規章 、制度,在制定時,往往是爭論激烈通霄達旦;而制定後卻是若無其事,煙消雲散 。有的監察與行政為一人包辦,何監之有?有的濫用公款,視財務為私家賬房,制 度何在?公心何在?因此,問題仍在於民主團體本身先民主化,防止民主團體成為 少數人和相授受、相互勾結又相互傾軋的「名利場」,防止這種未曾正式登場就滿 身政客味的臭氣腐蝕我們的肌體。如此,則民運幸甚,中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