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郭 平· 回顧過去十年,我個人覺得十分榮幸,可以和許多朋友一同參與中國的民主運動 ,畢竟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可用。這十年裡,可以說有甘甜,也有苦辣;有希望,也 有失望;有成功,也有失敗。真是百感交集,一下子很難說個清楚。但是無論如何 ,我特別由衷地敬佩和感謝。民聯來自東西南北世界各地的朋友、戰友,像王炳章 、宦國蒼、胡平、徐邦泰、於大海、伍凡、汪岷、馮斌、張偉、黃奔、楊巍、林樵 清、柯力思、姚勇戰、徐英朗、等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英雄志士。他們憂國憂民 的高尚志節,雖然也有瑕疵,長期以來,對中國民主運動所作的奉獻和努力,我會 永遠記在心坎上。 過去十年裡,海外民運從星星之火發軔,不斷成長茁壯,經歷了導致胡耀邦去職 的八六、八七年之交的學運,和促成趙紫陽下台的八九年六四天安門民運的火練。 尤其是八九民運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頭等大事,對後世的影響會遠在一九一九年的五 四運動之上。是這個六四的火練,使大陸上許多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和民運人士, 如方勵之、管惟炎、王若望、劉賓雁、陳一咨等都到了海外,實現了海、內外民運 的大聯合。柴玲、李祿、吾爾開希及好多的青年學子,在那可歌可泣,驚天地,泣 鬼神的五十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日子裡,向全世界表白了年青一代願用他們的生命 、青春來爭取民主、自由、和社會正義。其間穿插著楊巍二進牢事件,郭城民主長 跑,擁胡倒王風波。 中國之春民主運動不久後,我就加入。第一次到中國之春總部,大約在八四年春 。當時張偉、楊懷安、和馬丁等,正和王炳章鬧意見。後來也發生不少和王炳章意 見相左的人與事。中國之春雜誌和中國民聯就長期在這種不很順利的環境下,艱苦 生長。 八九年初的擁胡倒王風波,對民聯的組織上影響甚大,從此,從民聯分出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就是所謂的「盟黨分家」。因為這個分裂,使得民聯在六四民運之 際,呈現癱瘓狀態,沒有發揮民聯應起的作用。不論孰是孰非,也許政治性組織的 發展,免不了都會有類似的歷程吧?今後務要總結這個經驗教訓,前事不忘,後事 之師。民主是須要容忍與妥協而達成起碼限度的共識,求大同,存小異,追求「民 主團結」的目標。既要服從多數,也要尊重少數。現在中國民運正面臨著轉型期的 興奮和迷惘。之所以有這個轉型期,主要因為(1)在世界民主大氣候下,民主化進 程,不可逆轉;(2)國內民有市場經濟正在興起,對中國未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的形 式和內容,起了決定性的影響;(3)海外兩大民運組織,民陣與民聯即將合併,是 海外民運日趨成熟的標誌。不論民運轉型期的戰略和戰術怎麼變化,我們要認清坐 而言不如起而行。 在民運轉型的關鍵時期,有三個趨勢是不能不注意到的。其一,從海外走向國內 。其二,從理論走向實踐。其三,從理想走向實際。 其一:最近一年以來,連從前不主張做大陸工作的民運人士,都認識到民運的根 是在大陸。從非政治性到政治性的參與,都是有其必要和可取之處。方式是多元化 的,比如回國教書、研究,引進技術,創業等,一樣值得鼓勵,一樣對中國民主化 有貢獻。其他如建立社會關係,厚植群眾基礎,都是十分重要。 其二:講到理論工作方面,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在歐、美已有幾百年歷史可供中國 觀摩、借鏡。在中國,還沒見到有人高過孫文學說。當然理論還是要繼續發展,方 能適應並引導時代的思想潮流。但是實踐畢竟是檢驗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理論的 唯一標準。我們中國人缺的,不是研究理論的能力,而是力行實踐的能力和毅力。 中國知識分子,有著許多其他國家知識分子所沒有的優點,譬如「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犧牲奉獻精神。但是有些致命的缺點,喜歡放言高論,往往 缺乏力行實踐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冒險犯難的勇氣。為什麼俗話說「秀才造 反,三年不成」?要把這話變成神話,唯一的途徑,就是捲起你、我那白襯衣的袖 子,開始干實事! 其三:我們要認識到有遠大的理想,是宏毅致遠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這 理想的實現,需要有經濟的基礎來配合。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就沒有獨立的政治 基礎,民運團體需要改善經濟能力。首先得將自己的形象弄正,才會有人資助,正 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