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者大度 ·房志遠· 歷史也是失敗者寫的 人們常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仔細想想,不盡然。其實,歷史在很大程度 上也是失敗者寫的。當然,寫歷史具體的執筆者自然是勝利者,可是如果失敗者采 取另外一種行為方式的話,那麼也許勝利者就會用另外一種筆調來描寫歷史了。 俗語說「贏者大度」,我相信贏者都是願意表現大度的。既然贏了,要爭取的東 西得到了,為什麼不留一個「大度」的好名聲呢?可是事實上,很多贏者都是很不 大度的,尤其以專制制度下的中國人為最,不但繼續剿滅反對者,而且還要株連九 族,斬草除根。把人家打翻在地也就罷了,還要踏上一隻腳,叫人永世不得翻身, 這豈不是太過分了一點嘛? 不過如果你要是站在贏者的角度替他們考慮一下,你就會發現,他們這樣做也實 在是迫不得已。因為輸家總是不認輸,不認輸就要報復,歷史證明,這種報復一旦 實現也是相當殘酷的。為了杜絕失敗者的報復,勝利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 強,把他們徹底地剿滅。於是,人類歷史上就出現了「專政」這樣的制度。政權不 「專」不行,否則一旦輸家翻上來,自己就得人頭落地。所以,表面上看,贏者在 寫歷史時是主動的一方,可是事實上他們行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輸家行為方式 的被動反應。如果歷史上所有的失敗者都能夠大度一點,甘心服輸,說不定這歷史 的篇章就真有可能重寫。 不以成敗論英雄 民主制度首先在西方社會實現,這絕不是偶然的。人們可以找出種種原因來證明 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可是我看其中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就是西方的失敗者的風度 和氣量。簡而言之,西方人比中國人更輸得起。 「投降」按西方人理解是一個中性詞,可是在中國人看來就完全是一個貶意詞。 失敗了就投降,這意味著輸了服輸,這在西方人眼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 中國人眼裡就是奇恥大辱。 在西方歷史上,統帥戰敗投降,並不妨礙他們繼續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中國歷史 上,降將和降臣卻總背著惡名,至於降君就更是被後人當做笑柄了。西漢名將李陵 算是輸得比較壯烈的了,可是因為投了降,至今名聲不佳。而歷史上稱頌的都是象 文天祥這樣誓死不降的英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傳統。有的失敗者即使 願意服輸,可是因為擔心身後的名聲,也不得不垂死反抗,或圖謀雪恥。這種文化 傳統,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使勝利者對失敗者總是抱著一種不信任的戒備心理,於 是才演出了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殺降坑卒、焚書毀跡、誅族滅門等悲劇。 其實,中國政治中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面子問題。中國人失敗了,這 面子上下不來,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如果不能一雪恥辱,就乾脆一死了之。歷史 上輸得比較有氣量的算是與唐朝爭天下而敗的夏王竇建德了,他戰敗被俘之後,還 勸他的重臣魏征降唐,輔助唐王朝建立太平盛世,可謂是一個明事理、識大體的英 雄了。可是即使如此,他本人的面子還是放不下來,寧願上刑場,也不願低一下頭 被削為庶民。 中國文人寫的歷史都是「成者王侯敗者賊」。自然,誰也不願意當賊,失敗者要 想翻案,除了打倒勝利者,使自己成為王侯之外別無選擇。如果中國人能夠「不以 成敗論英雄」的話,也許老百姓真能多過不少太平日子,說不定民主制度也能早一 點實現。 輸者大度是民主制鞏固的關鍵 一個民主多元社會的建立離不開贏家與輸家的妥協,這種妥協不但需要「贏者大 度」,同樣需要「輸者大度」。前者還相對容易一些,而後者反而不容易做到。勝 利者戰勝的是別人,而失敗者需要戰勝的則是他自己。俗語不是說「勝人者容易勝 己者難」嗎?扭轉自己的感情,總是非常痛苦的,有的人就是寧願一死,也轉不過 這個彎。 俄國二月革命之後的第一次國家杜馬大選,布爾什維克輸給了社會民主黨人,如 果前者能夠服輸認帳,就不會發生後來的「十月革命」,俄國就很可能走上民主制 度,也就不會有後來七十年的專制悲劇。 中國的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人在選戰上輸給了袁世凱,只好把革命的果實—— 政權拱手讓給了後者。如果革命黨人願意就此服輸,不再耿耿於懷,放棄手中的軍 隊,承認大選結果,甘心在國會裡當反對派,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二次革命,中國 很有可能會從此走上兩黨制的軌道,成為亞州第一個確立民主制度的大國。 遠的不說,就看海外民運組織大大小小的選舉,道理亦然。這些選舉常常鬧出一 些不愉快的摩擦。其中當然有勝利一方不守規則的原因,但也有很多是因為失敗者 不服輸造成的。輸的一方嚥不下這口氣,不是準備挑起是非,長期抗戰,就是另拉 山頭,分裂組織,鬧出眾多的雙胞案。海外民運組織的選舉可以看成今後中國大陸 民主選舉的演習,如果在這樣幾十人幾百人的小團體裡都輸不起,今後在成千上萬 人的選舉中就更輸不起了。輸家不服,秩序就不可能建立,最後除了專制,別無出 路。 在最近的一次美國總統大選中,聲望曾經如日中天的布什慘敗,這的確是一件令 人感情上很尷尬的事情,可是布什總統一知道選舉結果之後,立即掛電話向勝利者 柯林頓表示祝賀,作為回報,克林頓在他的答謝演說中也一反競選中對布什的攻擊 態度,讚揚了布什執政時期的貢獻。接著電視報刊上便充滿了新老總統握手,前後 第一夫人擁抱的鏡頭。贏者和輸者都表現了大度。也許這一幕美國人早就習已為常 ,有人甚至會認為這是虛偽的把戲。可是你不妨想一下,如果輸贏雙方不是這樣, 會出現什麼局面?輸者的反目,贏者的鎮壓,這一幕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上演得還少 嗎?很多國家不就是因為始終邁不過這一門檻,而至今還停留在民主社會之外嗎? 因此可以說,只要在一個雙方認同的規則下競爭,無論這個規則是戰爭還是選舉, 失敗者的態度將決定社會和平或政治民主的確立。這樣說來,歷史不也是由輸者寫 的嗎? 一般來說,只要輸者能夠大度,贏者總是願意大度的。輸者認不認帳,是民主制 度能否鞏固的關鍵。有沒有合法和守規則的輸家,則是民主制度區別於專制制度的 重要特徵。 在每一次民主競選中,我由衷敬佩的不是贏者,而恰恰是輸者,尤其是那些明知 沒有希望贏,還要堅持「陪太子讀書」的勇者。正是他們,用自己的精神支撐起了 民主制的架構,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社會滑向專制的通道。 每個人都不難想像,如果一個社會在政權的競爭中只有唯一的贏家而沒有輸家, 那它不是專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