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世紀之交 ----個人經驗與思考的陳述(之七) 胡 平 五十九、優越感和上進心 問:你一直擔任班幹部和少先隊幹部,一直是學校裡的「紅人」。那麼,你和普通 同學的關係又是如何呢?是不是有所謂「落後」同學譏諷你「假積極」?你自己是 不是有種優越感? 答:我主要是由於學習好而當幹部的。我當的最多的職務是學習委員。其職責不外 是催促大家交作業和幫助成績差的同學補習功課。在小學階段,班長、中隊長和大 隊長一類角色通常是由那些大姐姐、或大哥哥式的同學擔任----我念小學的時候, 班上總有幾個年齡稍大、顯得更懂事的同學----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老師進行管 理。 在六年級時我被大家選為中隊長。那時候課外活動很多,需要一個愛張羅、能幹 事的人帶頭。我這個人興趣廣泛,參加各種活動都很熱心,所以大家選了我。 同學中歷來有兩種相反的傾向。有些人以贏得老師器重、當積極份子為榮;另外 一些人則挖苦前者是「拍馬屁」、「假積極」。應該說,後一種傾向多少帶有酸葡 萄的情緒。因為這些同學並非在理論上持有另一套價值標準。但也不盡然。我覺得 一般同學最反感的不是你冒尖走紅。他們是不喜歡你打小報告,不喜歡你裝腔作勢 去管束他們。我的人緣一向很好,性格又隨和,潔身自好有餘,管束他人不足,所 以很少招致同學的譏諷。不過老師難免不批評我太「好好先生」。 在我就讀的學校,同學們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沒人以父母官大錢多而自居高人 一等。不過,學校既然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你被公認為好學生一類,你就會 有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既刺激了你的上進心,同時也刺激了你的虛榮心。事實上 ,作為一個尚不具備獨立價值標準的小孩子,上進心和虛榮心總是糾纏不清的。記 得有一次我數學考試沒考好,我纏著老師非要她把分數改一改不可。還有一次出去 賽球沒贏上冠軍,氣得我回家大哭一頓。我想,一個人必得經歷多次磨煉,才可能 逐步淨化自己對優越的追求。 六十、晴朗的天空和幾片陰雲 問:你的童年的確是幸福的。儘管在這種幸福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不幸,在它的前 面潛伏著深重的危險,但至少對於當時的你而言,它的確是幸福的。 答:我讀有關遇羅克的文章,他也對自己的童年充滿幸福的回憶,儘管他的童年實 際上也並不那麼幸福。每逢我想到自己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我常常會聯想 起遇羅克。我們在很多方面是太相似了。一個小孩子,天資不差,自己又肯努力。 他的長處、他的努力也受到周圍人們的鼓勵和肯定。他自然會認為整個社會都是美 好的,人生是光明的。雖然他也有著自己的苦惱。這種苦惱,一部份是來自成長本 身,一部份是源於與社會環境的不協調。後者雖然是十分深刻的,但畢竟在當時還 是比較稀少和不夠尖銳的。像晴朗的天空裡的幾片陰雲,它不會敗壞你的歡快情緒 。直到後來你才發現,就是那幾片若有若無的陰雲,最終帶來了一場狂惡的風暴。 回首往事,你自然不會忽視那幾片陰雲的存在;不過在當時,它們在你的視野裡卻 並不觸目驚心。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的初中時代。 六十一、跨入初中 問:六零年秋天,你升入初中。新的生活給你最初的印象是什麼? 答:俗話說,遠處的草地看起來更綠。當小學生的時候,覺得中學生很高大,中學 生活很美妙。一旦身臨其境,難免不有些失望。有了這次經驗,以後我對新生活的 預期就平實多了。 中學畢竟不同於小學。在中學,再也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站在你身旁指教你、糾正 你,我們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你既可以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更差。十三、四歲 的年紀,正式所謂「青春騷動期」的開端。處於這個年齡帶的人們,突然意識到自 己不必像過去那樣對師長唯命是從,因而常常會有些沒來由的反叛性舉動。尤其是 第一年,我們幾乎都變得更淘氣、更不守規矩、更不專心學習。這種狀況又由於以 下兩種原因而變本加厲。其一是前些年的政治運動,既挫傷了老師的元氣,又攪亂 了學生的心志。其二是大飢餓,搞得人心浮動,校紀鬆弛。所以,我對中學生活的 最初印象,簡直是很糟糕的。在整個第一學年,實在是乏善可陳。拿學習成績來說 ,雖然拿了全五分,但我自己很清楚其中的欠缺。我趕快調整自己。初中三年,也 許是我過去生活中最順利的時期。不過嚴格地講,那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順利的。 六十二、為什麼很少反抗 問:從六零年到六二年,正是「三面紅旗」徹底破產,全國人民陷於空前災難的三 年。根據最保守的估計也有上千萬人被活活餓死。人們常說中國的老百姓歷來缺乏 為自由鬥爭的傳統,只有在沒飯吃的情況下才會鋌而走險。然而,為什麼在所謂「 困難時期」,我們卻很少見到飢餓的人們起來反抗。 答:其實反抗者還是很多的。那時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去參觀「公安展覽」,其中就 有大量的「反動組織」、「反革命份子」和「美蔣特務」的「罪行」介紹。展廳中 陳示著各種各樣的「反動文件」----當然都是經過選擇和刪節過的,甚至還有準備 暴動的武器。我想,在中共公安部的檔案裡一定有著更完整的記錄,足以證明在那 段時間來自民間的反抗廣泛到什麼程度。不過,相對於歷代王朝饑民造反的規模, 應該承認「困難年間」國人的反抗的確要弱小得多。道理很簡單,共產黨通過龐大 的組織系統,對人民實行了極為徹底的人身控制,它使得任何自發的集體反抗行為 很難發生。借助於對現代通訊手段的壟斷,政府耳聰目明,老百姓成了瞎子聾子。 暴力工具的高度發展,斬木為兵注定了不可能戰勝機槍大炮。因此,當局就能夠把 人民的反叛扼殺於搖籃之中。我們要知道,人民起來反抗,一方面固然是苦不堪言 、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為他們對成功抱有某種希望。如果人們事先就認 定絕無成功的可能,恐怕只會坐以待斃。你從《史記》對陳勝吳廣起義的描述中可 以發現,陳勝吳廣敢於發難,一來是走投無路,「亡亦死,舉大計亦死」;二來是 審時度勢,相信登高一呼,「為天下倡,宜多應者」。再看看南京大屠殺和納粹集 中營,成千上萬的人毫無反抗地引頸就戮,就是因為他們完全喪失了死裡求生、反 抗成功的希望,因而完全喪失了反抗的意志,所以也就不再有反抗的行為。 問:當時大部份人是不是還相信共產黨、相信共產黨的那套宣傳呢? 答:在當時,共產黨的意識形態無疑還是有很大力量的。共產黨的專制不同於傳統 的專制。它不是作為人民的對立物、不是作為在人民之上或人民之外的東西而存在 。它自稱是人民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化身。我們已經習慣於把黨、把政府看成是我 們自己的。作為人民中的一分子,你怎麼能對人民自己的政府不滿和反抗呢?再說 ,像「三面紅旗」一類政策所造成的災難也和傳統的暴君苛政造成的災難有所不同 :後者顯然是出於統治者的驕奢淫逸,而前者卻是出於一種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的美 妙計劃----起碼從表面上看是如此。於是,人們就困惑了。意識形態的功用就在於 ,它使得人們無法從個人感受中直接引出任何普遍性的判斷。在那些年間,我們經 常聽領導作報告。報告的要旨無非是教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形勢。我們被反覆地教 導說,「形勢大好,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並且毫無例 外地都是國內外階級敵人強加給我們的。退一萬步講,即便說「我們」也犯了錯誤 ,那也是因為我們正在從事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因而免不了 會有小小的失誤。結論是我們必須堅定信心跟共產黨走。這套彌天大謊,現在看來 自然是不值一駁,但在當時卻很有欺騙性和誘惑性。我們就像童話《皇帝的新衣》 裡那些自命聰明的臣民,我們越是自以為思想進步、覺悟高,我們便越是堅持認為 我們看到了那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六十三、牢騷的特點 問:可是現實生活既是如此嚴酷,人們又怎麼可能去相信那套美麗的謊言呢?換句 話,我們接受了共產黨的宣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誠的? 答:一般人的毛病恰恰在於:一方面,他們不能完全不要概念、理念、純粹地「跟 著感覺走」;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堅持深入的思考而獨立地獲得判斷。實際上我 們是陷入了一種分裂,感覺和理念的分裂。在私下,人人都發牢騷;在正式的政治 學習和表態的場合,個個又都唱讚歌。我相信,如果在當時我們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如果我們有公開的自由討論,我們一定會拒絕官方的宣傳。但是在政府的聲音就 是唯一的聲音的情況下,多數人很難產生獨立的見解,更難以對自己獨立的見解懷 有堅強的信心。所謂牢騷,就是指那種基於個人直接感受之上的不滿,這種不滿由 於缺少理念和意識的有力支持從而受到意志的某種自我抑制。發牢騷者的特點是既 要說怪話同時又承認說怪話不那麼對頭。牢騷既不是忠貞的服從,又不是自覺的反 抗。由此看來,我們在當時接受共產黨的那套說詞就既不是完全真誠的、又不是完 全不真誠的。 六十四、熱烈的愛國主義者 問:中共把大饑荒的原因,一是歸之於自然災害,一是歸之於蘇聯修正主義。這兩 種解釋到底起到了多大的欺騙作用。 答:以中國之大,局部地區的自然災害無年無有。由於共產黨控制了整個信息傳播 ,它可以任意地誇大(或縮小)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因此,除去少數專家學者外, 多數人很可能會高估自然因素的作用。蘇聯撤走專家、中止經濟合作項目,本來對 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但因為當時的人們普遍不具有從數字上理解經濟的基 本知識,所以也確有可能對這一因素的作用估評過高。不過在我看來,中共把饑荒 的原因歸咎於蘇修,與其說是起到了很大的欺騙作用,不如說是起到了很大的轉移 視線、轉移情緒的作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有了一個可以發洩的對象。儘管許多人 可能明知這個對象其實未必該對現狀負那麼大的責任。這種民族主義情緒一旦被刺 激起來,誰要想再批評本國的統治者就更加困難了。 問:在五七年的反右運動中,多少人僅僅是說了一兩句對「老大哥」不夠恭敬的話 便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為什麼在幾年之後中共反過來大批蘇修,竟然沒有在 民眾中引出任何「轉彎子」的阻力? 答:這也是物極必反吧。當年的「一邊倒」本身就埋下了反彈的種子。中共反蘇修 ,主要是為了爭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盟主;老百姓接受了這套宣傳,主要是出於 民族的自尊和驕傲。在以前的宣傳畫上,總是白皮膚、黃頭髮的俄國人居於首位; 自「反修」以後,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就站到了頭排。後來中共又提出亞非拉 的概念,儼然是「新興國家」的領袖。到了「文革」中期,中共又改稱自己屬於第 三世界,並處處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而同時對抗美蘇。儘管這種對抗本身常常沒 什麼道理,不過那確實是有效地利用和迎合了我們的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情緒。 問:你提到了愛國主義。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政治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很多人是從 愛國主義的角度去認同共產黨政權的。 答:在初中階段,我的思想經歷了一個重大發展。我成了一個熱烈的愛國主義者。 這一方面是由於共產黨反帝反修的宣傳,另一方面是由於自己對歷史、尤其是對近 代史的學習。記得在六二年,我看了電影「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在當時似乎並沒 有引起很大轟動。等到七七年華國鋒執政期間再度公演,在觀眾中引起的反響好像 還更強烈些。其中「鄧大人」的形象----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呼之欲出的鄧小平-- --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在六二年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就十分激動。我 立志要為中國的富強奮鬥終生。當時我對自由民主可說是一無所知。我只知道自己 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為我們古老的民族和國家徹底擺脫近百年的落後屈辱而重新 跨進先進國家之林貢獻力量。我的科學家理想也受到了這種愛國主義的強烈感染。 過去,我夢想過自己能夠進入科學巨人的偉大廟堂,那主要是出於對科學家本身的 崇拜。如今我的這一夢想又添加了一層新的意義,那就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為國 家、為民族增光。 六十五、全校唯一的紅領巾 問:你在初中時是不是已經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 答:談不上。當然,在政治課上,我們學習社會發展簡史,講勞動創造人以及人類 社會發展的五階段論,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我的成績照例很 好。我的作業和試卷常常被老師當作範例。但我對這門學科並無特殊的興趣。當時 ,我和大部份同學一樣,自以為是「革命接班人」。不過我們幾乎都不曾以「馬克 思主義者」或「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者」自命。「馬克思主義者」這種稱號,就像「 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一樣,總是包含有很多理論的、理念的色彩。中共 似乎並不重視從理論上、理念上教育我們,它只是簡單地要求我們聽話而已。 問:那麼在政治活動上,你還是很積極的嗎? 答:和小學階段相比,在初中的三年中,政治學習、政治報告增加了很多,但政治 活動卻減少了很多----如果你把我們在小學階段參加的那些活動,諸如宣傳總路線 、投入大煉鋼鐵、參觀農村公社以及除四害一類活動都叫作政治活動的話。我就讀 的成都二十四中是一個只有初中部的不大的學校。在同學中共青團員屈指可數,因 而團組織活動很不開展。你知道,在小學裡,少先隊組織十分重要,但在中學裡就 每每是名存實亡。我在初二那年被選為少先隊大隊長。我實在想不起來我這個大隊 長組織過什麼會議或活動。我常常發現我是全校學生中唯一還系戴紅領巾的人。 問:紅領巾被視為紅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你一直堅持戴紅領巾,是不 是因為你特別看重紅領巾的象徵性意義? 答:那倒不是。我只是認為,我既然還沒有超齡脫隊,我就還是少先隊員,是少先 隊員就應該系戴紅領巾。這就和我堅持全勤、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 一樣,我只是在做按規定要做的事。我相信其它同學之所以不愛戴紅領巾,也不是 出於任何鄭重其事的政治理由。他們是怕麻煩、怕被別人還當成小孩子,或者是不 那麼情願一板一眼地循規蹈矩。我只是比很多同學更老實或更拘謹些罷了。 六十六、蘇聯印象和美國印象 問:你剛才談到蘇聯,這使我想起另一個問題。五十年代,全國上下學習蘇聯老大 哥。尤其是青少年,一度都對蘇聯的東西很著迷。你是否也感受到這種影響? 答:在高呼「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這個口號的歲月,我年紀還小。不過由 於受到兄姊一輩人的影響,我也很早就對蘇聯的東西發生了興趣。等到我上初中的 時候,蘇聯的東西已經不再對望,但是我對蘇聯的興趣依然保持了下來。我從比我 年長六歲的姐姐那裡,聽會了不少蘇聯歌曲。我覺得蘇聯的歌曲,例如「我們的祖 國多麼遼闊廣大」,要比我們自己的革命歌曲更為深沉壯麗。蘇聯的電影要比國產 的電影更複雜也更有味道。我喜歡馬雅科夫斯基的詩歌。我讀過許多蘇聯學者撰寫 的十分有趣的科普讀物。我發現它們要比我們的同類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等更加 引人入勝。在初中階段,我閱讀的外國小說不多。印象很深的是蘇聯小說《古麗雅 的道路》。古麗雅開朗、勇敢、聰明、好強、熱愛生活,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和追求 。那顯然要比中共樹立的英雄榜樣更生動、更有魅力。總之,我心目中的蘇聯的確 要比現實的中國更為美好。有趣的是,這種印象似乎並沒有因為「反修」的開展而 改變。儘管在所謂中蘇論戰中,我是、也只可能是站在中共一邊。 問:當時一般人的美國又是什麼印象呢? 答:那就比較複雜了,而且常常是充滿矛盾。其實,我們那時基本上接觸不到多少 有關美國的信息,從文化到商品,除開中共當局對「美帝國主義」的不間斷的謾罵 。初中生已經有了關心外國、談論國際大事的習慣。同學們對美國的印象是相當模 糊的,但又是相當強烈的,是漫畫式的,但又是很嚴肅的。一提起美國,大家就想 起摩天大樓,想起原子彈。在一般人心目中,美國人似乎是吊兒郎當的,但偏偏又 是最富裕的;美國佬大概是享樂貪生的,但美國又無疑是最強大的。美國似乎是一 個腐敗的社會,然而這種腐敗又別有一種讓人羨慕和佩服的東西。共產黨成功地使 我們相信「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頭號敵人,不過它在培養我們對這個敵人滿懷仇 恨上卻做得不那麼成功。所以等到了七二年,毛澤東、周恩來對美國展開「乒乓外 交」,國人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立刻就表示出他們對美國的友好之情。 至於我自己,我當時對美國、對西方的印象也是很複雜、很矛盾的。那時,市面 上很少有介紹美國和西方的書籍,偶爾見到一本,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我從 小學高年級起養成了逛新華書店、逛舊書鋪的習慣,雜七雜八、似懂非懂地看過許 多書。我還常常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世界見聞》,對外部世界、尤其是對西方世界 有很強的好奇心。電影院很少放映西方電影,一有放映我都不肯錯過。印象較深的 一部是《冰海沉船》,英國人臨危不亂,鎮定如常,在死亡面前仍然紳士風度十足 ,這幕場景以後我都常常想起。我有個舅舅在美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冶金專家。 母親見我學習好,有時說到等我長大後送到美國去留學。當然只是說說而已,我們 都不以為能夠實現的。不過這也加深了我對另一個世界的嚮往。大體上說,我當時 對美國、對西方的瞭解是很紛亂的。我很希望能深入完整地認識它們。而在這種急 欲穿越官方宣傳進一步瞭解真實的西方的願望背後,應該說已經暗含著對官方宣傳 的某種自己都不曾明確意識到的不信任。一個人只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他遲早會和思想禁錮發生衝突的。 六十七、周恩來式,還是彭德懷式 問:中共在六一年、六二年開始大幅度調整經濟政策。為什麼這次向右轉能夠成功 ? 答:一方面是原先的「左」已經登峰造極、山窮水盡、難以為繼。譬如說很多地方 的農民已經純自發地悄悄地搞起「三自一包」。另一方面,這一次,劉少奇、周恩 來和鄧小平等採取了和彭德懷不同的策略。他們不是直接批評毛澤東而是通過讓毛 澤東瞭解危機的嚴重程度,讓毛澤東自己下決心糾「左」。「偉大領袖」是可以糾 正錯誤的,但必須是在充分維護自己權威的前提之下,必須給人們一種是「偉大領 袖」自己最先發現失誤、主動糾正偏差的印象。 問:在八零年北大競選時,有同學把彭德懷和周恩來作對比,問你更敬重誰。你回 答說你更敬重彭德懷。同學們熱烈鼓掌。當然,彭德懷的為民請命、冒險直言的精 神從道德上講更令人欽佩,但周恩來式的委屈求全的作法卻更有實效。彭德懷敢於 批逆龍鱗,結果是幫了倒忙;周恩來表面上恭敬順從,實際上卻促成了毛澤東改正 錯誤。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後一種作法是不是更可取? 答:不然。周恩來式的作法縱能見效一時,終將遺患無窮。在歷史上,有許多聰明 的大臣,極善於用曲折委婉的辦法,幫助剛愎霸道的君主改弦更張,固然表現出高 度的政治智謀和諷勸藝術。但也正是這種作法,才養就了、維護了、乃至助長了專 制統治者的驕橫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暴政。直率的批評,或許會惹得統治 者惱羞成怒、變本加厲。但倘若有較多的人堅持這樣做,我們就會開創出一種新的 、更公平、更合理的政治局面。 這也是自由只能靠爭取、不能靠恩賜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有壓迫就有反抗。壓 迫愈深,反抗愈烈。這話反過來講似乎也不錯:有反抗就有壓迫;反抗愈烈,壓迫 愈深。但我們只有堅持反抗,我們才能最終贏得自由。如果你放棄反抗,那只會導 致壓迫的穩定長久。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沒有理由慶幸壓迫的軟化的,因為你自己 都已經被馴化了。 六十八、充滿希望的短暫時光 問:中共調整了經濟政策,全國的經濟形勢逐漸回升。當時的老百姓實在太幼稚。 我們不僅對黨內鬥爭的具體情況渾然不知,我們甚至於連想都沒有想到過其中竟會 包藏著複雜的鬥爭。「調整」這個詞,巧妙地給一種重大的轉變賦予了連續性的外 貌。 答:是的。我們不知道航船已經轉向,我們只是發現了船外的景色開始變得不同。 食物依然匱乏,但畢竟不再飢餓難當;日用品仍舊短缺,不過總算是略有增加。絕 大部份公共食堂都已經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街頭上興辦的各種飯館,儘管它們供應 的東西記單調又昂貴。五花八門的店舖----其中大部份屬於個體經營----櫛次鱗比 ,市面上開始有了一股生氣。我母親和幾位街坊鄰居合開了一家沖印照片的小店, 掛在街道辦事處的名下,到了六二年、六三年,生意搞得很紅火。我在課餘也常去 幫忙。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做生意,很投入,也覺得很有趣。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電影、戲劇、各種讀物都顯著增多。當然,大部份都包含著濃重的政治說教,不 過也有不少輕鬆的、更富知識性或娛樂性的。這是自中共執政以來、少有的一段沒 有大規模政治運動的時期。整個社會顯得寬鬆,人際關係也不那麼緊張。 作為學生,我對學校氣氛的變化感受更深。二十四中是個老學校,師資力量強, 教學質量高。在捱過了三年「困難時期」之後,教學秩序迅速恢復,學習風氣日益 濃厚。每一次半期考試和期末考試都鄭重其事,常常是一連考上七八門甚至十門以 上。老師把同學們的平均考分統計出來,抄好貼在教室牆壁上。學校還舉辦了各種 知識競賽。我的學習好,每次考試都名列全校第一,參加各種知識競賽也都獲得優 勝。在六三年春天,我原先就讀的小學特地請我回母校給畢業班同學作報告,講自 己認真學習的體會。那時,我和老師們,從校長到工友,和同學們,不論是成績好 的還是成績差的,都相處得很好。 在這段時期,我家裡的情況也在上升。母親本來就善於理家,此時又有了一份工 作,姐姐也從師專畢業當了老師,再加上繼父的工資,家裡的生活狀況漸漸寬裕起 來。母親的慈祥寬厚,繼父的熱情豪爽,我們三個孩子的禮貌和好學,為我們在鄰 裡中贏得了相當的好感和尊重。雖說在當時並非萬事如意,不過我們確實都對未來 充滿了天真的希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