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和雷鋒 華 驊 據中共「人民日報」報導,今年三月五日是毛澤東號召「向雷鋒學習」的三十周 年,中共當局已發出了一份文件,要求各級官員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筆者想起八十 年代學習雷鋒的犧牲品——張海迪。 張海迪出生於山東省,其父親張坦夫是一個普通幹部,曾任山東省莘縣縣委宣傳 部副部長。張海迪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殘疾青年,但她身殘志堅,自學掌握多門外 語,並努力創作,成為優秀的少年兒童作家。但從她的成名的始末,也可以看出在 中共的政治教育下,一代又一代是如何被扭曲的。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癱瘓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團 火」。這篇通訊報導一下子打動了王佐良,不是北大的教授王佐良。這個年輕的王 佐良初中畢業後從上海下放到安徽廬江縣插隊,後來進工廠當工人,也自學英語和 德語。二十九日下班後,他照樣到工廠圖書室翻翻報刊,一下子被那篇通訊報導吸 引住了,心裡埋藏已久的熱情之火一下子點燃了。玲玲,這才是與自己燃燒點相同 的人。王佐良抑制不住內心的仰慕之情,終於提筆給張海迪寫信,先是切磋翻譯技 巧,後又共同探索人生真諦,最後就沒有拐彎抹角,乾脆直接了當,天下有情人終 成眷屬,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佐良與張海迪結婚。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八十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從濟南乘坐二百九十 八次直快列車到達北京,當時的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魏久明到火車站接她。二月二十 八日下午,張海迪在首都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當時團中央的第二把手胡錦濤主持召 開首都新聞單位聽取張海迪事跡介紹會。張海迪與二十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見面, 她面對閃光燈、聚光燈、攝像機、錄音機娓娓而敘,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成長經 歷和事跡,她穿著乳白高領毛衣,外套一件西服上裝,她顯得自信而從容,贏得了 記者們的好感,她畢竟頑強抗爭高度截癱的命運,死神陰影的籠罩,自學日語、英 語、德語、世界語,翻譯了幾十萬字的小說和資料……有血有肉,動心動情。 三月一日,中國青年報破天荒地頭版頭條發表了反映張海迪的長篇通訊「生命的 支柱」。三月五日,首都各界集會紀念學習雷鋒二十週年,胡喬木代表黨中央和國 務院作報告,萬里,王震等接見了張海迪,三月十七日晚,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 向全國播放張海迪事跡報告實況錄像。從三月中旬開始,各報以大量篇幅發表有關 張海迪的社論、照片、連環畫、讀者來信和日記,不久以後,中國青年出版社又出 版了長詩:「八十年代的雷鋒之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廣播電台用漢語、 英語、日語、世界語、蒙文、藏文、滿文報導張海迪。僅僅幾天之內就有成千上萬 的信件湧向張海迪,張海迪出名到這種程度,信封上什麼地址都不用寫,只寫「張 海迪收」,居然也一帆風順到達團中央。更有些人碰過壁,跌過跤,其來函聳人聽 聞,「我已做好一切自殺的準備,最後寫這封信請你解答上面的問題,十天以後收 不到你的回音,我就與世永別了。」真不知道他們把張海迪當做觀音菩薩還是聖母 瑪麗亞,寫這種最後通牒式的信何止一封兩封?後來也真的有人兌現,結束了自己 年輕的生命。 三月十一日下午張海迪作完報告,離開了開了鍋般沸騰的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 堂堪稱中國的最高講壇。老百姓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張海迪這次報告更動情感, 更顯得激情磅礡,觀眾的反映也就格外強烈,加上報告作完後,與那位激動地跳上 台來的南斯拉夫女留學生一齊高歌,為無數遞過來的筆記本簽字題詞,與擠開人流 湧過來的好幾位殘疾青年握手,哽咽,擁抱……一回招待所,她就讓人抬上床躺下 了。中午沒吃幾口,晚飯更一口也不想吃,沒多久,她忽然急促地喘息起來,一陣 接一陣痙攣,片刻之後,頭一歪,停止了呼吸,幸虧王兆國,魏久明他們組織及時 搶救,不然差一點必須為張海迪發訃告。 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袖為 學習雷鋒題詞,一下子就把全國點燃了,王兆國、胡錦濤也想一鳴驚人,重新推動 八十年代的學習雷鋒的新高潮,想找當時的中共中央書記胡耀邦和國務院總理趙紫 陽題詞。趙紫陽很狡滑,他委婉地說:「還是請老前輩革命家題吧」。於是團中央 請了八位老人題詞:八十六歲的葉劍英,七十九歲的鄧小平,七十四歲的李先念, 七十八歲的陳雲,八十一歲的彭真,七十九歲的鄧穎超,八十二歲的徐向前,八十 四歲的聶榮真,鄧小平的題詞是:「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 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很有趣的是,鄧穎超和葉劍英的題詞是一樣的:「青年先 鋒,時代楷模。」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從此以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學習張海迪的 運動高潮,其口號各種各樣,「我與海迪比青春」,「我與海迪比童年」。要求接 見張海迪的人更多。要求張海迪去參加聯歡會,做報告的活動越來越多,令張海迪 難以招架。報紙上曾經有工讀學生在埋怨,「張海迪是我們十足青年的榜樣,難道 她就抽不出十分鐘與我們見見面?」後來要去見張海迪的人不一定走團中央這個獨 木橋,他們有些走陽關道,通過大夫或護士走後門去見張海迪。張海迪畢竟是一個 人,並且是一個殘疾的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必須分配於吃飯,休息,睡覺和工作 ,張海迪嘗到了成為名人的快感以後,也嘗到了成為名人的痛苦,張海迪沒有時間 放鬆,也沒有辦法放鬆,武漢有一位大學生說:「原來我還以為張海迪是我們的人 ,可是她也是官方的人。」現在人們總應該明白了吧,為什麼中國過去總是樹立那 些死去的英雄典型,這樣對於當事人和宣傳者都可以減少折騰,也可以減少風險, 不是嗎?三十年前毛澤東樹立的私人英雄雷鋒,如今風光仍在,而張海迪現在在何 方?則鮮為人知了。大風刮過後,連一片葉子都沒有留下,就從這一點上來看,王 兆國與胡錦濤比毛澤東與劉少奇要差出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