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鄧小平、批評鄧小平、超越鄧小平 王炳章 中國之春民主運動是伴隨著國內改良派推行新經濟政策開展起來的。這種伴隨現 象使得一些人產生了誤解。有人說,中國之春全盤否定當前國內的改革;也有人講 ,中國之春是國內改良派的分支。這些結論都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中國之春運 動的發起到中國民主團結聯盟的成立,我們對國內改革的看法是始終如一的。對於 鄧小平推行的經濟改革,我們既沒有盲目地歌功頌德、高呼萬歲,也沒有一概否定 、全盤打倒。我們一直理性地對待、分析當前中國發生的變化,並促進這個變化。 我們對於國內經濟改革的觀點可簡單地歸納為:「肯定鄧小平,批評鄧小平,超 越鄧小平」。 肯定鄧小平 肯定鄧小平,意指一定程度上肯定他的一些經濟改革政策,如農村的「包產到戶 」、自由市場、沿海城市的開放及特區計劃、鼓勵外資、派遣留學生、城市小型私 人企業的建立、某些工業領域內的承包責任制、國營企業開始接受私人股份、利改 稅等。這些政策在客觀上給人民帶來了利益。與毛澤東的人民公社、批判唯生產力 論、關閉自守等政策比,鄧小平的新經濟政策顯得靈活得多,也較為尊重人性。因 此受到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在新經濟政策的影響下,人民生活的平均水準有 了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有兩點,是應該注意的。其一,改良派實行經濟改革,乃迫於壓力。再不改, 農民無路可走,有造反的可能。其二,執政者實行經濟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緩解他 們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從而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儘管如此,有限的開放政策順乎 了歷史的潮流,客觀上給下一步制度的變革創造了條件。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有限 的門戶開放和留學生政策,促成了今天海內外配合運作的民主運動。 批評鄧小平 批評鄧小平,意指批評他改良政策的曖昧性、搖擺性、不徹底性和經濟開放而政 治收緊的矛盾性。 所謂改革及新經濟政策,說穿了,其實只有一條,就是羞羞答答地搞點有限的資 本主義。什麼「生產承包責任制」、「萬元戶」、「專業戶」、「特區經濟」等等 新名詞,都是給資本主義穿件不同的衣服而已。由於共產黨堅持其信仰是馬克思主 義和社會主義,這就使自己陷入了理論上教條的困境。所以,他們不能公開地宣稱 搞些資本主義,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已。為了「半遮面」,共產黨組織了不 少理論研究小組,其任務,無非是從浩瀚的馬列著作中,挑些支言片語掩飾他們離 經叛道的行為。理論小組另一項十分重要而又困難的任務,則是制定在我國發展資 本主義的限制,以使社會主義的堤壩不被改革的浪潮衝垮。共產黨人以消滅資本主 義為理想,轟轟烈烈數十年,到頭來,全部共產黨國家都要實行經濟改革——依靠 有限的資本主義因素而存活,確是一大諷刺。改良派的這種曖昧性,使自己處於左 右夾攻的地位。一方面,激進的民主派要求他們取消馬列主義教條;另一方面,保 守派又攻擊他們背叛了馬列主義原則。改良派的這種處境是值得同情的,但是,這 是自找的。 其次,改良派的搖擺性也該批評。由於他們處於兩面夾攻的境地,民主派推一下 ,他就向前走一步,保守派打一下,他就向後退一步。步伐蹣跚,是改良派理論與 實踐相矛盾的反映。是馬列主義對?還是資本主義好?他們自己都迷惑了,走路怎 麼能不搖擺?批評一下,有助於其頭腦清醒。 再談他的不徹底性。鄧小平為首的改良派,目前已達到他們能做到的最大限度, 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再進一步,就否定了自己。 最後一條,也是最嚴肅的一條,就是批評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治收緊的矛盾性 。政治收緊是鄧小平改良派另一特點,諸如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禁止民辦刊 物、關閉西單民主牆、壓制民運人士、清除精神污染、愛國主義(實質為愛黨主義 )宣傳等,皆屬政治收緊之列,其集中表現是提出「四個堅持」。 改良派之所以有這四大特性,如前所述,乃因他們的立場還沒有完全移到人民這 一邊來。他們的改革,基本上是被人民推著走的;他們的政策,相當程度是維護共 產黨的一黨專政利益。因此,他們不能放開手腳、和民主派結合在一起,和人民群 眾結合在一起,以最有效地克服和抵制保守勢力。 在這裡,我們還指出當權的改良派與其歌德派所宣揚的恩賜論。該論調是:「現 在共產黨已經很不錯了,允許學生出國、允許農民發財、允許知識青年辦小企業、 允許教師兼課賺外快、允許……,你們還批評它,太過份了。」這句話翻譯一下的 意思是,共產黨給了你們那麼多恩賜,你們再批評人家,就叫沒有良心。這種恩賜 論實在可悲。自由出國、自由耕作、自由辦企業等等,本來就是人民應有的天賦的 權利。以前人民沒有這些權利,是被共產黨剝奪了。現在,當權者把它有限地還給 人民,是應該的。現在的問題是,當權者還是速度太慢、還是幅度太小了,根本談 不上什麼恩賜。 超越鄧小平 所謂超越鄧小平,就是突破他的極限,指出他目前應該邁出而又不敢邁出的下一 步。 總結這幾年鄧小平的改革,可用一句話概括之:共產黨少管哪個行業,哪個行業 就發展;共產黨不管哪個行業,那個行業就興旺。道理很簡單,共產黨是外行,盡 管他們主觀上不想把事業搞亂,但由於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再加上手上擁有權力, 干涉越大,亂子就出得越多。他們少管一點,亂子就少一些,如徹底不管,各行各 業就上了軌道。 總結出這條規律,也就知道該如何超越鄧小平的改良派了。 由於各行各業的問題太多,我們僅談幾個主要的方面。 先談農業。農業自然發展,必然是沿個體戶(小農經濟)——專業戶(土地逐漸 向種田能手集中,非種田能手改從其他職業)——農場主(土地集中,機械化)的 方向進行。改良派至多能夠走到專業戶這一步。促成土地集中而為機械化創造條件 ,必須進一步解除共產黨對土地的控制,允許土地的自由買賣。一下子走到這一步 較為困難,可先走較易的一步——售地於民。那些萬元戶或經濟條件較好的專業戶 ,可以把分給他們的那一份有自主耕作權的土地買下來。這樣做,對國家和個人都 有利。國家可以做到資金回籠而致富;農民可以獲得安全感而安心耕作。現在中央 保障農民有十五年自主耕作權的政策,實際上是租地給農民十五年的政策,農民總 是不放心,總覺得有臨時感。由於土地不是自己的,農民也不會精心保養土地。再 下一步,則是非種田能手把土地出售給種田能手,國家制定土地買賣稅收政策。這 樣,國家從土地的集中過程中又可以獲利。 工業及商業的問題要複雜得多,短期制定出解決全部問題的一攬子方案實為不易 。總的看來,黨對工商業的控制仍嫌太多,遠大於對農業的控制。為求突破,以下 幾點應敢於邁出: 第一,允許獨資或合資辦企業(不限於雇工五人)。現在當權者一再吸引外資, 讓外國人在中國設廠賺錢,但不允許中國人自己設廠賺錢(只允許辦雇五人以內的 小作坊)。這種把賺錢的專利割讓給外國人的政策,實在不夠公平。 第二,允許獨資或合資購買某些國營企業,尤其是虧本的國營企業(國家銀行給 予貸款支持買主的購買力)。實行這種政策,國家既丟掉包袱,又回收資金,可謂 一箭雙鵰。國營企業改為私人或集體經營,往往可收起死回生之效。 第三,在工商企業單位,撤銷黨委領導。共產黨員可過組織生活,但無領導權。 黨委原脫產幹部以及政工部門幹部都參加實踐生產勞動。企業交由職工代表大會選 出的職工管理委員會管理。一切權力(包括生產計劃的制定、人事安排、國內外貿 易、吸收外資等等)歸管理委員會。工商企業改為自負盈虧,國家向企業徵稅。連 續虧損而又經過各種辦法(包括裁員等)無法挽救者,管理委員會要敢於拍賣、甚 至解散。如果沒有魄力一下子把所有的工商企業都進行如上改革,可以分批進行。 服務業、商業、輕工業部門先搞,再擴展到重工業部門。 第四,工商企業交由職工委員會管理之後,要大膽撤銷某些從中央到地方的原國 家官僚管理機構,如不必要的計委、工業部、工業局、服務局等等,把白拿薪水而 又亂指揮的幹部減至最少。 第五,原為推行中央集權計劃經濟而設立的各級計委,要有性質上的改組。除留 下極少數人員對暫時還必須由國家管理的企業(如兵工、郵電、鐵路等)繼續進行 計劃設計外,各級計劃部門應蛻變成經濟情報和資料中心。該中心收集、匯總各種 產品的國內外市場供求、各種原材料的國內外市場供求以及勞力資源的供求等資料 ,向各企業部門提供服務,以便指導生產部門應該生產什麼和應該生產多少,指導 金融界應該投資什麼和應該投資多少。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信息指導,而不是指標 指令,更不是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國家要用各種優惠的辦法,誘導優先企業的發展 。縱觀發達國家,均以自由的市場經濟獲得快速發展,而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及起 飛之後,又不斷加以國家干預成分,意即吸收計劃經濟的某些有益原則,以彌補純 自由經濟之不足。這種情況,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切實的借鑒作用。 第六,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副作用(如環境污染等)產 生的原因及可能的預防辦法,給中國的經濟起飛提供借鑒。 總之,要改的,千條萬條;要理的,千頭萬緒,難以在一篇短文中全部論清。所 提建議,也難免有膚淺謬誤之處。但是,有兩條原則必須遵守,才能促使經濟起飛 。一是外行逐漸從經濟領域內撤退;二是逐漸實行指導性市場經濟。 最後,我們要指出,我們超越鄧小平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主張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我們主張從憲法中取消「四個堅持」,釋放民運人士及持不同政見者,要求民辦 刊物在國內出版、發行,要求落實憲法中結社自由等條款。當權者一下子做不到這 麼多,可以逐步實行,先易後難。比如,先放寬言論尺度,制定出版法,允許民刊 出版,對改革起支持、批評、監督的作用,這一點,總該比較容易做到吧! 新舊洋務運動的比較 當前鄧小平的「四化運動」,酷似滿清末年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且看如下比 較: 第一,在歷史背景上: 李鴻章舊洋務運動的背景是,滿清王室腐敗無能,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列強的 洋槍洋炮,使清室喪膽失魂。迫於形勢,當權者興辦洋務,以圖起死回生。鄧小平 新洋務運動的背景是,共產黨外行治國三十年,國力凋敝,百業俱廢。外國的經濟 起飛,尤其是華人社會(香港、台灣、新加坡)的經濟起飛,使共產黨領導人感到 震撼和威脅。為減內壓,當權者提出四化,以免「亡黨亡國」。 第二,在宣傳口號及指導思想上: 李鴻章主張「洋務運動」,鄧小平鼓吹「四化運動」;李鴻章、張之洞宣傳「中 學為體、西學為用」,鄧小平只是「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 主義」。 第三,在具體做法上: 李鴻章和鄧小平都派遣留學生,都大手筆地向西方國家購買先進武器。為吸收外 資,加強與外國貿易交流,滿清洋務派開放五個通商口岸,鄧小平則開設十幾個沿 海城市經濟特區。 第四,在政治勢力的較量上: 洋務運動時代,有以理學大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的抵抗,他們提出「立國之道, 尚禮義不尚權謀」;四化運動之初,有以葉劍英為首的保守勢力的抵制,他們堅持 「兩個凡是」。洋務運動後,出現了較洋務派為激進的康有為的「戊戌變法」;今 天,在鄧小平提出「四化」後,共產黨內較為激進的廖蓋隆等,也曾提倡「庚申改 革」。與「戊戌變法」運動同時興起的,有興中會、同盟會的革命派,他們主張「 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現在,則有當代民主運動的興起,民主派公開宣稱「廢除 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 第五,在求變根本目的上: 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張之洞提出「保教(名教綱常)、保國、保種」的「三保 」口號,旨在維護清廷統治;「四化」建設中,鄧小平、胡喬木等提出「熱愛黨、 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三熱愛」口號,目的在於加強共產黨的領導。一九 零八年滿清政府頒布的憲法大綱中,明文規定永遠尊戴大清皇帝,大權歸於清朝; 一九八二年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新憲法中,也明確寫上「四個堅持」,把堅持共產黨 的領導放之首位。 第六,在運動後果上: 李鴻章的舊洋務運動,在客觀上給辛亥革命創造了條件,其結果是滿清封建制度 的覆滅和民國的建立;今天,鄧小平的新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也給當代民主運動的 大規模興起鋪墊了道路。最終結果,將是一黨專政制度的結束和民主政體的真正確 立。 儘管人們也可以列舉出新舊洋務運動之間的眾多不同之處,但無可否認的是,兩 次洋務運動的基本脈絡是相似的。它們都應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也都會被隨之興 起的民主運動的歷史潮流所淹沒。 結束語 「肯定鄧小平、批評鄧小平、超越鄧小平」,比較全面地涵括了我們對當前中國 共產黨改革政策的看法。 任何人物都有他歷史的局限性,以鄧小平為首的改良派也不例外。一方面,他們 設法求變,如當年康有為所說的那樣「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乃亡 。」另一方面,他們又跳不出自己的框框,做不出敢於否定自己的大事業,從而立 足點不能完全移到人民方面來。鄧小平之後的第二代共產黨人,框框可能較鄧小平 少一些,但如果仍抱著「四個堅持」不放,其前景並不樂觀。改來修去,最好的結 果,不過把中國搞到今天的匈牙利、南斯拉夫那樣而已。 當然,我們也不能苛求於鄧小平,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極限。他給自己定下 的極限,決定了他像李鴻章一樣,只能成為歷史的過渡性人物。 我們還要指出的是,如果鄧小平本人接受不了我們「肯定鄧小平、批評鄧小平、 超越鄧小平」的觀點,第二代共產黨人則沒有道理拒絕我們的這一觀點。「肯定鄧 小平」,他們當然是同意的,「批評鄧小平」,他們亦應接納。理論上,共產黨提 倡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踐上,第二代共產黨人本身對鄧小平的「清除精神污染」和 霸道作風就有過抵制。「超越鄧小平」,第二代共產黨人會欣然接受,這是他們的 追求目標,後浪總是推前浪的。問題在於超越到何種程度。但願他們當中,能出現 西班牙王子卡洛斯那樣扭轉乾坤的人物,借獨裁人物辭世之際,把極權專制制度轉 為民主政體。第二代共產黨人必須清楚,如果他們仍搞鄧小平「四個堅持」那一套 ,成為短暫的歷史性過渡人物也必將是他們的結局。 最後應該強調,民主運動並不把希望寄托在黨內改良派的身上,我們應該始終立 足於人民這一邊,沒有人民的壓力和推動,且不說民主革命,連黨內的改良也不會 發生。 【選自《中國之春》第十五期(一九八四年九月號),作者原署名為王驚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