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在「走資」,還是在「用資」? 《中國之春》評論員 鄧小平在「走資」嗎?中國會走上資本主義嗎?這是海內外當前議論最多的問題 之一,我們也就此談談看法。在討論之前,我們說明一下,用「資本主義」這些古 典名詞,來定義今日的多元民主社會和共產黨國家的專制社會,已經不夠確切,或 者說,已經過時了。在未有統一的新名詞被普遍接受之前,我們暫且借用「資本主 義」一詞,但有時是用來描述現代民主社會的。 改革派不想「走資」 我們闡明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改革派並不想「走資」,也不敢「走資 」。何以言之? 第一,當前的經濟改革,千改萬改,有兩條根本的原則不敢改。土地國有化不能 改,此其一;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不能改,此其二。有了這兩條,執政者就控制了 經濟命脈。 第二,當前的改革方案,仍堅持計劃經濟。一些關係到國家命脈的企業,仍按指 令性計劃。這意味著,自上而下的「計委」、「經委」及各級指揮工業生產的部、 廳、局等國家官僚機構,將繼續存在。 改革派不想步向現代發達的多元化民主社會,自己也有過多次表白。一九八四年 十月二十二日,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的會議上強調:「基本的東西歸國家所有 ,歸公有。」「無論怎樣開放,公有制經濟始終還是占主體。」鄧小平今年一月二 十日對香港中華電力公司主席嘉道理更加明確地指出:「有人說中國的開放政策會 導致資本主義。如果真的導致了資本主義,那麼,我們的這個政策就失敗了。我們 的回答是,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 改革派只想「用資」 我們的第二個觀點是:改革派只想「用資」,即借用一些資本主義的因素,來刺 激停滯不前的經濟。 改革派想借用的資本主義因素有:一、市場槓桿;二、金錢刺激;三、高級科技 ;四、現代管理。但是,當前最渴求的,是資本主義的金錢----外匯。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很多資本主義國家也借用了不少社會主義因素,來調節自身 的社會,如公費醫療、免費教育、失業救濟和老人瞻養等。就像某些社會主義因素 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代多元社會的性質一樣,鄧小平也希望,引進某些資本主義因 素,並不改變一黨專政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實質。 不想不等於不會 中國共產黨的改革派們「不想」「走資」,並不等於中國「不會」「走資」,社 會有其自己的發展規律。 我們堅信,在人民的推動下,中國有可能走向多元的民主社會(走資),儘管其 路程遙遠而艱難。 中國可能會「走資」的第一個原因,是私有制的強大生命力。正如列寧所承認的 ,農村時刻都在自發地產生小生產勢力。就是這種「自發性」,私有制顯示了活潑 而旺盛的生命力。相反,全國的公有制則是共產黨強加在人民頭上的,因而顯得虛 弱無力。 中國可能會「走資」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年輕一代正在有意識地推動私有制的 擴展和社會多元化趨向。經歷過文革的新一代,不再相信馬列主義關於公有制和計 劃經濟的教條。 當權者為了挽救中央極權計劃經濟,不得不打開內壓太高的經濟堤壩。然而,堤 壩一旦打開,河水的流向就不由開閘人所控了。 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可能」並不等於「現實」。中國可能會「走資」,即 走向自由、民主的社會,但強大的守舊勢力和中國人容易滿足的劣根性,也會阻礙 當前的「走資」趨勢。抓住當前時機,利用一切手段,將中國社會導向多元,是青 年民主派主觀上應該意識到的任務。 「學資」必須學其根本 中國共產黨的改革派們要學習和借用資本主義了,無論如何,這是一件好事。但 是,「學資」應該學什麼?「用資」應該用什麼?這確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改革派 不從根本上變革社會制度,只想學一些資本主義的皮毛,用一些資本主義的技術和 方法,恐怕難以成功。現代多元民主社會,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多 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絕非經濟的單一因素所造成。改革派不變根本,只把資本 主義的某些毛皮借用過來,恐怕只會越淮為枳,會導致邯鄲學步的結果。 【選自《中國之春》第二十三期(一九八五年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