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留美學生一千人發表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公開信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九日 【編者按】在中國大陸的學運風起雲湧,如火如荼的鋪展開來,最後導致改革派遭 受打擊,胡耀邦下台後,大家的目光都關注到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身上,看看他們究 竟會有什麼行動?是沉默不語呢?還是勇敢的站出來聲援國內的學運和改革派?在 一個多月後,終於有了答案。 自大陸的學運起來後,海外的中國領事館就奉命疏導及壓制在海外的留學生,不 使有相應的行動。但現在終於壓制不住。全美的中國留學生團結了起來,起草了這 份文件,有一千多人同意,並且有四百八十二人署下了他們的真實姓名。這種行動 著實令人感動。歷史將為這四百八十二人的勇氣作出見證。 但在這份文件的後面,突然出現了讓許多簽名者十分詫異的六點聲明,因為這六 點聲明是他們事先不知道的。這六點聲明主要是針對、並打擊中國之春的。中國之 春已就此事發表正式聲明(聲明見本期第三頁)。 中國之春這幾年所遭受的打擊已不在少數,然而這並不能動搖中國之春,反而使 她越來越壯大,要把中國推向民主的道路的決心也越來越強。歷史將會為種種的謠 言、譴責和打擊作出判斷! 以下是公開信全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 我們這些在海外的公、自費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們十分關切近來國內形勢的變化。 我們難以理解在學生遊行已經平息之後,中央為什麼反而採取一系列嚴厲措施,使 胡耀邦總書記突然去職,並對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等人進行懲罰處置。這種突 然變化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憂慮。 一、自粉碎四人幫以來,胡耀邦同志為我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平反冤假錯案、開 拓改革局面,以及在文化思想領域創造寬鬆氣氛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去職將 極大地損傷全國人民進行改革與建設四化的積極性,使我們感到震驚和不安。 二、對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等人的處置和批判,在國內外都使人感到這是打 擊知識分子、壓制思想解放歷史悲劇之重演。這種做法不僅失信於民,大大降低了 黨和政府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而且動搖了我國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嚴重 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這不利於安定團結、不利於民主法制建設、不利於開展對 外經濟合作,也不利於祖國的統一大業。 三、在黨的報刊上,又出現了對人們的言論斷章取義、無限上綱的現象,使我們 感到打棍子、扣帽子、抓鞭子的極左的做法又重新統治了宣傳與思想文化領域。這 種做法,使我們這些在海外的中國學生對我國的經濟與政治改革前景深感不安。我 們擔心文革中流行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治局面再次出現。 我們以為,近來事態的發展是與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國策背道而馳的,並使憲法 保障的言論自由等權利受到了嚴重侵犯。發展下去會斷送我國的政治經濟改革。 國家興亡,人人有責。我們強烈期望黨和政府堅持改革,反對倒退,堅持民主法 制,反對以言治罪。出於對祖國的責任感,我們認為不能不公開向中央和國務院表 達我們的心聲。 附:六點聲明 一、本公開信只代表以上簽名者的意願; 二、以上簽名者與「中國之春」及其他一切政治組織絕無任何關係; 三、以上簽名者一致反對「中國之春」的立場和一貫的做法; 四、以上簽名者一致反對國民黨宣傳機構的立場和一貫做法; 五、任何組織或非簽名者利用本公開信進行活動都是未經授權的,亦為以上簽名 者所強烈反對; 六、本公開信的簽名者是自發聯絡的,在公開信見報後任何簽名者的言行只代表 個人。 簽字者名單 【編者短評】這一期我們以激動的心情轉載了中國大陸在美留學生致中共中央、國 務院的簽名公開信。我們相信,這封公開信將作為歷史的見證,永遠載入中國民主 運動的史冊。它將鼓舞著海外留學生和大陸留學生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作進一步努 力。 回顧近代中國的革命歷史,從孫中山先生在海外組織革命力量起,各派進步力量 幾乎都把海外作為宣傳革命主張和發動群眾的一個基地,然後把革命力量逐步輸入 國內。這次大陸的學運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支持國內改革、要求民主政治的熱潮卻 在海外轟轟烈烈地擴展開來。我們相信,這次海外的學生運動,必將對整個中國民 主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也說明:對群眾要求民主的熱情靠高壓政策是無濟於事 的,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壓而不服,鎮壓愈烈,反抗愈甚。 在此,我們對那些關心國家大事,大膽地簽名表示自己意見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敬佩。這說明海外留學生並沒象某些外論所說的那樣「不問國事 」,「在歌舞昇平之中」,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國家大事。這說明中國是有希望 的,中國走向民主的道路是有希望的。它也說明,民主政治成為中國人民迫切關心 的大事,並已廣泛深入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共領導人應該順應歷史潮流,認真做一些有利於政治改革的 事情。否則,一意孤行下去,必然是人心喪盡,後果不堪設想。 本刊發表的這份名單轉載自紐約發行的報章。 到週一(元月十九日)為止,中國大陸留美學生致中共中央及國務院公開信,共 獲得五十一院校的一千名學生同意簽名,其中四百八十二人願意公開名字,以下為 全部簽名者名單。(學校名字後的第一組數字為發表真名字的學生人數,第二組數 字為總人數。) 阿拉波帕荷社區學院(一,一):王輝。 亞利桑那大學(一四,五零):顧益民、何端峰、胡洪耀、胡遠征、李雷、牟勤、 龐幸生、潘國成、蘇宇、司馬洪、王石、吳圓、姚潔、周茂謙。 德州貝樂大學(一,一):董其奇。 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蘭戴斯大學、東北大學、康州大學、 麻州大學(四五,一四四):白小惠、俞福新、唐大鈞、曾新生、高雲、郭保剛、 王鷹、劉森、黃小東、志堅、周圓、劉林、李威、許建華、楊鑄、齊穎勇、王小凡 、俞強、李巖、姚煒、莊志剛、曲中、張強、李凌、張文明、洪成吉、胡君、許虹 、馮平、劉小明、徐文約、馬洪江、程學恆、那松青、劉紅、徐海升、馬曉雲、吳 月、龐小東、劉星、劉志剛、蔡金勇、呂匡輝、於強、劉子君。 紐約布魯克林學院(一零,一一):曹南薇、曹育群、丁亞明、費英偉、甘強、李 焱、丘心偉、黃福明、尹曉明、張奇剛。 布朗大學(二四,三六):蔡偉、曹玉林、常向前、陳偉、范江平、高建平、黃鶯 、紀敦木、林伏雨、林壽康、馬戎、毛德根、梅海、孟國武、孫剛、童瑋、王啟迤 、夏曉光、楊冀川、葉錦武、張慶、張秀川、鍾建暉、周寒青。 加州理工學院(二六,二九):白崗、常春、陳冠華、陳偉峰、馮季渝、郭躍進、 韓明生、侯志昆、蔣慶、劉剛、劉偉、陸凌、馬思、馬宏、彭正偉、申雪花、孫雲 、譚國富、王海明、王龍崎、溫後山、夏仁立、尹東平、張家駿、周華偉、左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一四、一五):黃孝培、沈越、胡幹躍、林海青、張家傑 、楊斌、陳文傑、華新民、劉偉強、洪雪琪、楊熙明、白重恩、周劍波、王錫棣。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零,一) 卡內基梅隆大學(一四,一四):茱鋃、鄧東平、董潔林、李為沖、廖沙美、羅孚 、彭征宇、唐品芳、田小為、王陽敏、楊超平、張千帆、張萍凌、趙建輝。 芝加哥大學(三四,三七):程玉、龔兵、胡捷、胡小平、胡義、金立平、賴肇偉 、勞開勤、李三元、黎洪年、李征、梁在、劉楚蘅、聶上游、錢水香、邵志峰、史 貝利、斯其苗、湯超、王振綱、王十慶、王知雲、文貫中、吳鐳、吳曉忠、伍曉東 、徐耀昌、王海邊、姚斷平、余明德、張捷、周蘇閩、丁子江、吳小明。 紐約市立大學(一,三):陸建平。 科羅拉多大學(零,一三) 哥倫比亞大學(二七,五二):陳東、陳開友、董志華、黃碩、干繼林、勞勇、李 占柱、李曉林、劉龍斌、龐瑾、阮丹青、史天健、王勁峰、王波明、王希、汪藝、 吳愛群、吳曉毅、謝文、徐曉韻、閻兵、嚴小勇、楊丹、楊壯、張友學、張壽武、 趙修利、朱永昌、朱方。 康乃爾大學(二二,五五):陳英、馮戎、胡越、黃念生、李光渲、李振勤、林鳴 、劉世平、劉世軍、盧偉、駱寧、宋小玨、宿文沛、田秀春、王紹光、王石慶、吳 彤、楊先潔、楊向忠、楊志剛、張冰、趙玉珍。 丹佛大學(三,三):陳閩、裴衛、張海明。 佛羅里達大學(一,一零):李春光。 哈佛大學(三五,三五):陳衛、曹亮、范松苗、方群、裴敏新、黃業生、胡平、 胡建祥、高華建、梁煌、呂哲、李向東、馬俊、喬依德、蘇維加、蘇立山、屠志明 、吳向華、王淵、吳虹、汪洋、許成鋼、徐建勳、徐學平、楊永棠、葉凱蒂、楊周 美、楊志、袁鈞瑛、葉靈之、俞慧、於世保、張愛平、朱彥、張慧。 伊利諾大學(一七,五九):艾沂洪、陳向力、陳厚琦、高思危、郭京平、李開明 、梁明、劉海勃、陳舒農、馬南南、寧群、王慶、王菁、吳越、易綱、趙衛國、張 華華。 愛荷華州立大學(二五,六五):常湘濱、承曉光、朱小玲、竇群、葛曉佳、郝志 東、季力、雷海燕、林藍、劉曉溪、沈小蓉、盛穗楚、蘇林、孫家方、唐德明、王 建、王衛平、王學文、席小兵、謝維勤、許仁、許仲開、張潔、張翔、張澤民。 肯塔基大學(零,三八)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一,一):卓子凱。 馬利蘭大學(一、一):呂良。 墨薩鄉村社區學院(一、一):吳小娟。 密執安大學(三八,四零):白傑、陳傑、程傑、朱允、朱智良、戴舫、段吉文、 方武、甘路、郭濤、何暉、胡明、冀晉、江帆、林東平、林倩、劉令南、劉憲、陸 平、馬震魁、潘一飛、齊光、錢學煜、史斌強、湯凱、湯曉東、王海林、王崎、王 政、謝平、辛周平、薛小林、葉寧、郁介雲、張平、張欣、張志宏、周易。 密執安州立大學(零,二八) 明尼蘇達大學(五二,五二):方慶平、田國強、陳斌、蔡智靈、田游、陳潤田、 林少辛、廖怡、瞿德霖、方季春、葉雁、吳哲、王武、程傑、王群、倪曉光、於放 、陶業、馬亞民、王紅斌、秦志寧、徐峽、羅朗、陳友君、蔣效東、王英民、檀中 恕、陳大興、董紅紅、王建林、熊秋菊、鄧志、馬潤林、宋曉暉、潘偉雄、潘厚堯 、沈立鳴、華益民、謝敏、劉海英、林德璋、劉建軍、於曉華、趙依理、廖青、關 源址、宋健健、徐細根、劉曉陽、鄧令毅、張智群、顧援朝。 蒙塔拿州立大學(零,二四)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一,一):馬桂芳。 紐約大學(一一,一一):華龍、李浩、李小建、劉亦心、孫近、王景東、王耘、 汪康懋、吳畏、周俊偉、周勵。 西北大學(一五,二六):蔡申甌、程海平、郭駿、何三雄、林瑋、李純、梁曉玲 、馬明榮、孫立、譚瑤、於宙、王跟太、趙家林、周平、洪波。 俄亥俄州立大學(零,四) 賓州大學(五,三五):曹建國、葛若文、洪與建、劉迎新、於讓塵。 匹茨堡大學(九、九):方同、馮哲川、侯書苓、蔣琪、李銀河、王小波、謝平、 於書英、遠航。 普林斯頓大學(一零,一零):陳加林、丁敏芳、陶欣、胡元仍、宦國蒼、李少民 、劉英莉、余小薇、楊小凱、於大海。 羅特格斯大學(一,一):宦國禾。 南加州大學(八,八):曹洪、陳曉非、馮偉、金安蜀、譚小青、夏曉東、朱暢、 張朝陽。 斯坦福大學(一,一):楊平。 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校區(四,四):陳燕南、黃海音、劉英莉、張軍蕾。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校區(四,四):程鐵軍、路愛國、王浩賢、黃剛。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一,一零):權華。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零,三三) 天普大學(一,一):陳嚴。 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一,二):冉茂新。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一,一):孟致偉。 衛斯理揚大學(一,一):彭克昂。 【選自《中國之春》第四十五期(一九八七年三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