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走向理性專制的宣言 ----王炳章談中共十三大 羅惠平 試圖走向理性專制 問:中共十三大已經結束,請問您對中共十三大有什麼總的印象? 答:中共十三大給予我的總印象是,它試圖在修補和完善中共的專制制度,並非將 中國引向自由與民主的道路。 問:為何有此說法?根據的又是什麼呢? 答:民主制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高權力的分散與制衡。但很可惜,中共 十三大上,關於權力分散與制衡體制的基本原則絲毫沒有提及,反而在政治報告中 提出反對三權分立,反對多黨政治。這樣,就把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先封住了。報 告中把「四個堅持」列為最高準則之一,更成為民主道路的絆腳石。 從政治、經濟改革方案來看,中共試圖把中國引向一個理性專制社會,也就是走 向軟性專制。其特點是在經濟上有所放鬆,例如人民可以從事某些小企業的自由經 濟活動,但經濟的命脈仍然掌握在政府之手;在政治上,中共想開放一個對話制度 ,即:共產黨執政者,徵求一些被他們所挑選的「精英份子」的意見,使之參與決 策過程。同時,在意識形態上,可允許對非原則性的問題進行討論。這種專制,比 毛澤東時代的專制,無疑要軟化多了。但這種制度跟自由民主制度根本沾不上邊。 按中共自己的話說,他只是想完善現存的制度,並非想改變現存的制度。 年輕化還是民主化? 問:中共自己和外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次中共十三大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幹部年輕 化的問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常委中,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的平均 年齡,比上一屆常委的年歲,年輕了十多歲。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問題,是制度問題,不是領導者的年紀問題。領導者的知識 化和年輕化,對治理國家來說,是重要因素,但非決定因素。 我們回顧一下中共建國初期的情況。毛澤東那時是五十多歲;鄧小平、林彪、彭 真、陳雲,還有劉少奇,都只是四十多歲,這麼年輕的領導層,平均年歲比現在十 三大的領導層還要輕;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林彪和鄧小平等建立起來的, 是一個極權專制制度。 反之,讓我們看一看民主國家。裡根總統是七十多歲的人,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年紀也不輕,但他們在施政期間,都取得一些成就。因此,我們不能說,他們年紀 大其政策就一定不好。當然,領導人年歲太大,如八十多歲,腦細胞已經蛻化,可 能隨時會做出很不理智的決策。剛才說中共領導人年輕化有進展,但不可不知,最 高權力仍然掌握在八十多歲的第一代共產黨人手中。 再看專業化,有人說,領導層專業化和知識化會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希望。這也 不盡然。比如,蘇聯在斯大林時代,已開始注重領導階層的教育程度;到赫魯曉夫 時代,更提高了領導階層的專業水準;勃烈日涅夫則是真正把蘇聯帶上技術官僚治 國的時代。蘇聯現在的領導官員,普遍受到良好的大學或研究生教育,但是他們的 體制,仍是一個專制的體制。相反,美國的總統,如卡特、裡根的教育程度,並不 比蘇聯的領導者為高,但美國卻是一個民主的社會。所以,領導層的知識化和專業 化,也不是治國的根本問題,根本的問題是社會制度的民主化。 軍權並未轉移 問:這次中共十三大選的領導階層之中,鄧小平、彭真、陳雲這些老一代的共產黨 人,都沒有進入權力核心,引致許多人評論說,鄧小平已能成功地把權力轉移到以 趙紫陽為代表的第二代共產黨人和以李鵬、田紀雲、喬石、胡啟立為代表的第三代 共產黨人手中,你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認為,從根本上講,權力的轉移工作並沒有完成。其中最重要的軍權,仍握 在鄧小平手裡。從表面上的人事制度上看,趙紫陽在黨內是第一把交椅;但他在軍 隊中,卻是第二把手,而由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的鄧小平任軍委主席。這是違反「黨 指揮槍」這條原則的。從政治上來說,這是「脫序」,即超出了常軌。為何一個黨 的總書記,要聽命於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呢?這就說明了,北京政權仍然是一 個靠槍桿子維持的政權。從鄧小平卸不下軍權即可看出,鄧小平的權力轉移工作並 未奏效。我只能說,十三大開啟了垂簾聽政的時代。 政局穩定下來了嗎? 問:西方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認為,中國自十三大以後,將進入穩定發展期,請問 你有何看法? 答:中國的問題,政治上的突變因素太多,難以預測下一階段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但我至少可以說,中共自身並未穩定下來。因為,穩定與否,要看中共結構制度化 的程度。所謂制度化,就是看有沒有一個完整的辦事規章,而且是否已經按著一定 的章程來進行政權的建設、運作及轉移。從十三大看,可以說,中共仍未達到政權 制度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們這次又修改了黨章。而修改黨章,並不以工 作任務為理由,而主要是為了人事上的安排。中共在第十二大時通過的黨章規定, 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和中央軍委主席都需要中共政治局常委擔任。可是在十三 大前,鄧小平表態要退出政治局常委,卻又要擔任軍隊主席,這就跟黨章矛盾起來 。為了達到鄧小平留任軍委主席之個人願望,於是十三大就輕而易舉地修改了黨章 。這說明,章程和制度只是圍繞人的因素在改變,而不是以章程和制度來約束人的 行為和人的權力。由此看出,中共的政權仍不是一個制度化的政權,愈不制度化, 政治權力就愈不穩定。從此點可以預測,整個中國社會並沒有進入穩定的發展期。 一些突變因素,可能隨時出現並發揮作用。 政治改革還是行政改革 問:這次中共十三大趙紫陽的工作報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政治體制的 改革。趙紫陽列出了一些改革項目,你對政治體制改革方案的總評估是什麼? 答:如果研究一下十三大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就會發現,它根本不能稱 作政治體制改革,而只能稱為行政改革。鄧小平訂的改革框框,就是十六個字:「 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趙紫陽的報告,實際上只是充實了 鄧小平所訂下的改革框框,其中心任務只是為了提高目前專制制度的辦事效率。至 於建立一套制衡的體制來防止權力的濫用,以及錯誤的發生,在報告中連個影子都 沒有。 問:那麼請問,中國共產黨本身有紀律檢查委員會,國務院也設立了國家監察部, 這些機構能否被認為是制衡機構呢? 答:從政治上來說,紀律檢查委員會及國家監察部,根本不能說是真正的制衡機構 ,因它們只是中央權力機構的附屬機構。最高的領導權,完全掌握在中央政治局和 政治局常委手中。道理很簡單:國家監察部受國務院總理領導,那麼,總理犯了錯 怎麼辦?同理,紀律檢查委員會受黨的總書記領導,總書記出了問題,紀律檢查委 員會怎樣去檢查他?因此,中紀委和監察部至多只能對下屬官員起點監督作用。由 於中紀委和監察部權力不獨立,它們往往淪為黨內派系鬥爭的工具。我們一再強調 ,所謂監督,是監督最高領導人,而不是一般官員,這樣的監督才有真正的作用。 要達到這種目的,監督權一定要獨立出來,獨立於行政權之外。如美國的法院,是 完全獨立的機構,跟白宮國務院的權力完全分開,故能起到真正的制衡作用。只有 最高權力在同一水平上分散和互相制衡,才是真正的民主體制。 裁減政工幹部能成功嗎? 問:趙紫陽在十三大上提到了精簡中央機構、黨政分開、文官制度等具體行政改革 措施,你對此有何評估? 答:目前這幾項措施均停留在設想階段,尚未正式實施。這三項具體措施有一共同 問題,即:精簡機構、黨政分家和實行文官制度後,裁減下來的政工幹部怎麼辦? 如何安排他們的出路? 人性的弱點在於,在權力問題上,總是上去容易下來難。原來由科長升到處長, 而再升至局長、部長,是很容易辦的。但倒回來降職,剝奪他們的權力,是非常困 難的。政工幹部目前享有很多特權,諸如:分配到好的房子、隨意使用公家的汽車 、安排子女和親屬好的工作,利用政治權力推倒對手或不喜歡的人等等。這種種權 益,隨著離開職位而消失。他們能不反抗嗎?所以,共產黨國家歷來精簡機構都不 成功,結果總是愈精愈繁,人員愈裁愈多。裁減官僚機構好像是砍掉了一個腦袋, 然後長出三個腦袋。趙紫陽在報告中提出,要下大決心,防止「精簡--膨脹--再精 簡--再膨脹」的惡性循環。決心是好的,但我們尚未看到具體辦法。 我以前曾寫文章,指出:一定要解決那些被裁減人員的出路問題。我開的藥方是 經濟贖賣。對這些精簡的官員,不是單由政府發出一大筆錢後就不再理會了,而是 要使他們從事經濟活動,在新的行業中致富發財;政府也可從事幹部的培訓,使他 們獲得新的工作機能,不僅能謀生,還要比以前的生活優越。如能創立這種環境, 提出這樣方案,那改革才能成功。否則,這些官員被裁減後,他們的利益受到傷害 ,又沒新的出路,便容易聯合起來造反,導致改革夭折。六十年代,赫魯曉夫曾經 有過類似改革,就是取消中央四十六個部門,而把各部的共產黨幹部下放。結果他 失敗了。因為他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這是改革的最大阻力。現在趙紫陽學赫魯曉 夫的改革,取消中央的一些部級單位,進行大規模合併和人員的裁減,這也將觸犯 既得利益集團,若不給這些幹部提供出路,必將招致反抗。 在經濟上使裁減的幹部發財致富,則將觸犯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大忌,因共產黨的 意識形態是視私有制為萬惡之源的。所以,單純的政治改革和單純的經濟改革都是 不行的,改革必須配套,必須有意識形態方面的變革。但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 態進行徹底的改革,在趙紫陽的報告中並未提及。 問:這樣說是否給人以改革必敗論的印象呢? 答:我並不是說改革一定會失敗,世界歷史上有許多改革成功的例子;我更不能說 改革一定會成功,因改革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我只是說,改革要成功,必須要有幾 個先決條件。比如,我不能說種子撒下去一定會發芽或一定不會發芽;我只能說, 種子撒下去,要有水分、陽光和空氣等充足條件才能發芽,相反則否。這個原理可 應用到改革上。要有先決的條件,如意識形態要改變,給予裁減下來的幹部安排出 路等等,改革就可能成功,否則容易招致失敗。 協商對話制度的本質 問:這次趙紫陽提出的政治改革方案,有一項內容是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提高 領導機關決策的準確性和開放性。這種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會產生什麼後果? 答:趙紫陽報告通過的程序已經違反了報告中所標榜的上述原則。經濟及政治改革 方案,都是關係到全國幾億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但報告未公佈前是「機密」,人 民並不知道改革方案,如誰人在中共十三大前拿到報告的草稿,並公佈出去,那他 一定被指控為洩露國家機密。政治報告中有這麼一段:重大問題要讓人民知道,經 由人民討論。但確定政治改革方案這麼大的事,卻違背了上述精神。它不但未經由 人民討論通過,事前根本就不讓人民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諷刺。說的好聽,但做 起來卻是另外一套,這始終是共產黨的毛病。根據我們的理解,這種對話制度,跟 政治報告的起草一樣,只是高層跟一小部份親信的人、所信賴的人進行討論,頂多 找些知識分子徵求意見。如果中共真的尊重民意,那麼,國務院和中共中央做重要 決策前,應向人民交代,實行真正的言論自由,讓各種意見都能發表。 談到這裡,我想簡單說一下某些中國知識分子的弱點。不少知識分子有一種心態 ----希望能得到當權者的重用,希望當權者能夠重視自己的高見。這種心態是一種 不獨立的心態,是一種願意做「毛」而想依附於「皮」的心態。這種人對中共專制 也不滿,但其不滿的理由只是當權者沒有重視他而重視了別人。這種人的心態被共 產黨執政者摸透了。因此,這次所謂的政治改革方案中,列出了一項高層與知識份 子的協商對話制度。這對上面我們所提到的那種知識份子一定有吸引力。他們一旦 和執政者對上話,便有了滿足感,好像找到了可依附的「皮」了,當然,也就不再 反對專制制度了。所以,從這點分析,中共打算開創一個協商對話制度,實際上是 一種計策----利用某些知識分子的弱點強化其統治的計策。 自然,並非所有知識分子都具有上述弱點,但我願把這個問題點出來,算是一種 警告。我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獨立於當政者的問題。知識 分子階層獨立之時,就是共產黨專制結束之日。 人事變動只是表層因素 問:你是否認為十三大上改革派佔了上風,而保守派受到壓制? 答:做這種結論為時尚早。讓我們看看政治局常委----中共的最高權力機構。李鵬 已是第二把手,他的思想路線與趙紫陽是很不相同的。國內高層幕僚班子的人都知 道,趙紫陽非常防範李鵬,曾竭盡全力阻止李鵬任總理,鄧小平對李鵬亦有戒心。 然而,儘管有趙、鄧的抵制,李鵬這次還是竄升到第二把手的地位,並且即將接任 總理。顯然,這是黨內保守派共同大力保薦的結果。另一名政治局常委姚依林,現 任計委主任,是陳雲路線的忠實執行者。李、姚的躍升,說明了黨內保守派勢力的 強大。還有,政治局常委喬石,最近一個階段政治態度很不明朗。這樣一分析即可 看出,改革派在最高層並未占明顯上風。 另外,我必須提請注意,趙紫陽本人儘管在經濟思想上很開放,但在政治上卻相 當守舊。「強化一黨專制、保障經濟開放」的思想,在趙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歷史的經驗還表明,即使改革派陣營把保守派人馬全部搞下去,改革派陣營也會 立即分裂出新的保守派,新的保守派可能比老的保守派還要凶悍。這是因為,共產 黨統治的基礎是其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不是人民。既得利益集團一定會在高層尋 求其代理人。突出的例子是鄧小平----陳雲----鄧力群等聯手清除了華國鋒凡是派 集團之後,鄧、陳之間立即出現裂痕。其中,鄧力群的態度轉化十分具有典型性。 鄧力群剛復出時,曾做過非常非常自由化的報告,其觀點比胡耀邦和趙紫陽還要激 進,甚至把資本主義世界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曾幾何時,他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 的大轉彎,成了保守派的急先鋒。 因此,在分析中共政情時,人事變動,改革派與保守派勢力的消長,是最表層的 東西,是浮現在海面上的東西。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其政權結構變了沒有,要看到 海底發生了什麼。 建立獨立政治力量 問:針對中共十三大,民主運動的策略是什麼? 答:首先是要把中共十三大分析透。中共想通過十三大把其統治帶到一個理性專制 的模式上,而不是一個民主的架構上。這一點要看清楚。十三大後某些人又對中共 改革抱起幻想來。我們分析透了中共十三大的本質,就會打破這種幻想。 其次,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中共不會自動地把中國帶向一個民主社會,那麼,建立 民主制度的歷史任務只能由一個新的政治力量來承擔。因此,民主運動的一項重要 工作目標,就是推動一個新的政治力量的形成。 【選自《中國之春》第五十六期(一九八八年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