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清之覆亡看中國今天的改革 馮勝平 本文冠以此名,亦非危言聳聽,並非攻擊改革,預言其必然失敗。作為一個中國 人、一個大陸學生,我希望改革成功,並為它已取得的成就而高興。但是,改革在 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成功的先例,而革命則毫無例外地導致新的專制。路漫漫其修 遠兮,中國要打破持續數千年的王朝世序,建立民主與自由,還需國人不斷的奮鬥 與求索。 一、改革已越過了人亡政息的階段 目前海外人士分析中國大陸改革,大多把中共領導人分為改革與保守派。在他們 看來,趙紫陽,(或許還有鄧小平,是改革派的代表,而李鵬、彭真等人則是保守派 的代表。前者的目的是把中國引向市場經濟。他們如不是 capitalist roaders (資 本主義領導人),至少也是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的叛徒。後者的目的是在中國恢復蘇聯 式的計劃經濟。他們信奉共產主義,反對改革。這種分析,雖不無道理,但似乎過 於簡單。持這種觀點的人把改革的命運寄托在個人身上,而忽視了改革是今天中國 的大趨勢,是中國人民對自己過去三十年,尤其是對文革十年的一次深刻反思。事 實上,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正如滿清末年,改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非一人一 派、或一黨可以阻遏。一八九八年,慈禧鎮壓維新,殺譚嗣同。但三年以後,她自 己不得不推行變法,實施改革。這一歷史反覆,希望不會在今天的中國重演。但即 使重演,相信亦無礙於改革之大趨勢。中國目前的改革相信已經越過了人亡政息的 階段。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在人民心目中的徹底崩潰,八億農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改 觀,城鄉企業之蓬勃發展,以及中國向世界的全面開放,都具有強大的不可逆性。 二、歷史教訓值得記取 改革的潮流不可逆轉,並不是說改革的前途就必定光明。在筆者看來,中國今天 面臨的真正危險,並不在於經濟改革失敗,保守派復辟,而在於經濟改革繼續進行 ,而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卻遲遲不能開展。歷史的教訓是,滿清之覆亡並非 由於其改革的失敗,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改革的成功。從技術上看,滿清政府 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對外開放、建立新軍、立憲及鼓勵私人企業等皆無重大失誤 ,而整個國民經濟在改革期間亦持續上升。然而,這一切並沒有能阻止清王朝一九 一一年的總崩潰。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條。 □從一八六零年洋務運動開始到一九零一年義和團失敗,清政府受其官僚體制局 限,遲遲不願開展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而當它最後決定立憲,在各省設立 議會並廢除科舉制時已為時過晚。這一姍姍來遲的政治改革不僅沒有挽救清王朝, 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今天西方不少中國問題專家和國內某些御用理論家每以經濟 改革成功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為依據,為中國現在的專制制度辯護。在他們看 來,為了經濟發展的利益,中國必須付出犧牲政治民主的代價。在朕即國家,黨即 人民的中國大陸,以上觀點頗為不少高層領導人所欣賞。如果政治改革所導致的失 控是滿清滅亡的唯一原因,這種辯護也許還可以成立。但事實並非如此,清王朝之 滅亡,還有其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正統意識形態的崩潰。 □一八四零年以來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尤其是一九零一年後的全面改革,從根本 上動搖了孔教意識形態在中國的權威。然而,面臨孔教的崩潰,清政府不僅沒有及 時尋找它的替代物,建立法制,反而竭盡全力維護其正統地位。「中學為體,西學 為用」,是清政府變法的指導方針,也是其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與對西方的科學 技術與政治文化兼收的日本不同,清政府只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卻沒有看到造成 這種船堅炮利的原因。相反,它對西方的政治體制和思想採取抵制和排斥的態度。 在派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時,清庭為其配備孔教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正統教育。目 睹這一現象,德國宰相俾斯麥評論說:中國和日本都向西方學習,但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中國將在三十年後被日本打敗。中日甲午戰爭證實了這 一預言。 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開始改革其政治制度。但就是這一改革,也沒有衝破意識 形態的障礙。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並 沒有挽救其覆滅的命運。能改的都改了,缺陷是在本質上。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清 政府始終不觸動,也始終沒有觸動的是孔教,孔教作為中國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 統治中國已兩千年。如果這一思想基礎已經腐朽,卻又不能觸動,改革其上層建築 和經濟又有什麼用呢?!歸根到底,人們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可能在一個已經腐朽的 基礎上重建一座大廈嗎?在沒有信念的地方,還會有力量嗎?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回答了這個問題。 三、今昔改革之對比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卻有驚人的相似。在回顧了滿清的改革之後,我們再來 看看今天中國的改革。首先看其相似之處。 (1)政策相似。從開放政策到軍隊現代化,從立憲到教育改革,從吸引外資到鼓勵 私人企業,幾乎每一項滿清政府曾推行過的改革,北京政府今天都在推行。不同的 是,清政府在許多方面似乎做得更好些。它的改革沒有導致全面的通貨膨脹,也沒 有發生像深圳、海南那樣的重大失誤。它派出的留學生,大部分回歸了----雖然不 少採取了滿清政府不願看到的形式而並非滯留海外。 (2)指導思想相似。昔日清政府改革的指導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今 日北京改革的指導方針是「四項原則為體,四化為用。」當年的「中學」是日薄西 山的孔教,而今天的「四項原則」則是冥頑不靈的教條。 (3)改革對像相似。無論是滿清的維新家還是北京的改革者,面臨的都是一個走到 末世的封建極權制度。這一制度在形式上雖屢有更換,其實質卻始終如一。天朝大 國,極權政治,垂簾聽政,孔孟之道是這一制度賴以生存的思想基礎,也是神州大 地上千古不變的「四個堅持」。 (4)外界評論相似。目睹清政府一系列改革的成功,當時許多外國觀察家和中國改 革家都對改革前途表示了極大的樂觀。他們預言,改革如能這樣繼續下去,十年後 的中國將會復興。沒有人想到,十年後清政府已不復存在,而中國也沒有復興。今 天鑒於中國改革,尤其是農村改革的成功,不少觀察家和改革者也對前途表示了相 同的樂觀,認為只要改革持續下去,中國就會有希望。 然後,我們再看其不同之處: (1)領導力量不同。今天中國的改革是共產黨而非其他政黨領導下的改革,它導致 失控的可能性不大。正如美國學者漢丁頓指出,共產專制與傳統專制的一個根本區 別在於,它能更有效地控制。在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中,政府的控制機能很弱。一 營軍隊、兩輛坦克、三個上校、就可以推翻一個政府。但在共產黨統治的國家中, 大至中國,小至阿爾巴尼亞,荒唐至北韓,殘暴至柬埔寨,這樣的事還從未發生過 。 (2)軍隊功能不同。清末改革的基本特徵之一是軍人隨意識形態的崩潰而進入歷史 舞台,而今天中國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則是軍人逐漸退出政治舞台。國防軍的建立 ,大批老軍人的退休,以及軍隊裁員一百萬的決定,其意義是深遠的。今天即使改 革失控,所導致的局面也多半不會是一九一一年後的軍閥割據,而很可能是各地區 、各種經濟勢力的相對獨立。事實上,這樣的局面已初具端倪。海南特區的「失誤 」,深圳的「越軌」,蘇南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上海,中共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幹部 子弟經商而不能止,以及近年來國內報刊廣為宣傳的「社會經濟集團」的崛起,皆 是實例。此外,各省市地區與中央爭利,以合法與非法手段截留稅利的情況愈演愈 烈。 (3)時代背景不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國際潮流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 內則是民族革命。民主作為一種觀念雖已得到中國少數先進分子的認同,但並未成 為一種主流。今天民主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共同理想。如果 說「保種、救國」是昔日維新者的口號,那麼,民主、自由則是今日中國改革者的 目標。 四、改革面臨的難題 中國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幹部、黨員、職工隊伍的改革。這一問題可簡稱為 中國改革的「二、四、八」問題。所謂「二」,指的是二千七百萬國家幹部;「四 」指的是四千八百萬中共黨員;「八」指的是八千六百萬國家職工。要進行行政改 革,精簡幹部隊伍,二千七百萬幹部的既得利益會受到打擊。要推行政治民主化, 結束一黨專政,四千八百萬黨員不會答應。要推行經濟改革,打破大鍋飯,八千六 百萬在國家包養制度下長期生活的職工會不習慣。要解決這一改革的「二、四、八 」問題,需要時間和耐心,而時間又不在改革者一邊,因為此問題如在五至十年內 得不到解決,那時,改革的「二、四、八」問題亦會變得更加棘手和困難。 改革的另一難題,是意識形態的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三信危機。從傳統來說,中 國是個既無宗教,又無法治的國家。能統治中國的力量唯有意識形態和軍隊。今日 中國之改革,是在意識形態崩潰的背景下進行的,而改革之每一步的深入又在促進 這一崩潰。「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一口號反映了改革派的務 實精神,但也表明其缺乏理論,沒有方向感。鄧小平冒天下之大不諱,把魏京生、 王希哲等激進人士送進監獄,又不惜重金用贖買的方式把大批保守派人士送進別墅 ,用心可謂良苦。他以讓保守派子女進入權力中心為代價換取反對領袖的退休,並 把四個堅持寫進憲法,以表示他對共產主義的忠誠。這樣的做法從策略上看也許是 聰明的,但從長遠來看,則為改革埋下了隱患。畢竟,人心已經不古,世襲制時代 已經過去,再想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來統治中國,喚起民眾支持,實際上已不可能 。 信念之崩潰,對中國社會向來有摧毀性的影響,它預示著國家控制機能的崩潰。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九一一年,幾百名革命 黨人在武昌起義,一舉結束了清王朝二百六十七年的統治。而同是這個王朝,在十 九世紀中葉卻承受並最終粉碎了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清廷征服太平軍, 並非僅憑其武力,而主要是由於儒家正統思想在當時還有感召力。危急關頭,曾國 藩、左宗棠等儒將組織軍隊勤王,挽救了清王朝。在湘軍佔領南京後,曾國藩並未 企圖取而代之,而是宣佈解散軍隊,表示對清廷的忠誠。與此相反,辛亥革命爆發 後兩周之內,全國十五個省相繼宣佈獨立。各地總督非但無一派兵勤王,反而趁火 打劫,擴大勢力範圍。很顯然,清朝覆滅並非由於其經濟崩潰,並非是軍事失利。 它喪失的不是武力,而是人心。這一歷史教訓,很值得今天中國的改革者記取。 【選自《中國之春》第六十二期(一九八八年七月號),作者原署名為余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