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的悲劇 ----「五·四」運動批判 劉曉波 明年是「五·四」運動七十週年,可能形成全國性的「五·四」熱。站在今天的 角度看「五·四」,也許能看得更清楚些。現在,本文主要要想談的是「五·四」 的局限,或者說是「五·四」啟蒙運動失敗的原因。林毓生寫過一本《中國現代意 識的危機》,是談「五·四」的局限性的。林氏認為「五·四」運動失敗的原因有 二,一是「思想意識救國論」;一是「全盤西化論」。對於第一點我同意,但對「 全盤西化」論我持保留。我認為,「五·四」運動失敗不在於「全盤西化」不適合 中國當時的國情,而在於「五·四」運動在表面上是全盤西化,但在骨子裡卻是傳 統文化,是中國現實中傳統的勢力太強,以至於當時最激烈地反傳統的知識分子在 骨子裡仍然是傳統的。而造成這種傳統根深蒂固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對自身的文化、 政體、經濟,也就是對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的腐朽缺乏內在的自覺。與西方相比, 中國近代的啟蒙運動不是中國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是被外來壓迫逼出來的;是被 迫的。而西方的由文藝復興開始的啟蒙運動,則是一種沒有外在逼迫的內在自覺, 是西方人自覺地意識到基督教文化和專制主義的腐朽而主動地要求改革。 因此,中國的啟蒙無論在「洋務派」、「維新派」那裡,還是在「五·四」運動 那裡,都不是為了改變中國人自身的奴隸命運,而是為了應付外敵,是為了保住華 夏帝國的中心地位,所以一切改革的措施的出發點都不是人的解放,而是民族的振 興,是權宜之計。中國人的封閉性使之很少主動地走向世界,而是被迫面向世界。 有人常常說中國人曾經開放過,唐代是明證。但是唐代的開放與「鴉片戰爭」後的 開放非常不同。唐代面對的世界僅僅是東方文化圈,而且大多數是受中國文化輻射 的文化圈。這種開放沒能為中國文化提供一種先進的異質參照系,以促成中國人對 自身文化的覺醒,從而進行改革。相反,那些異域文化遠比唐代落後,與他們相比 ,唐代文化佔據著絕對的主宰地位,異域文化根本無法與漢文化對抗,只能受到漢 文化的影響和同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對落後民族的殖民是一種進步 ,殖民化在世界範圍內推動了現代化的進程。殖民化打開了一個個封閉的地域,開 拓了一個個商品市場和文化市場,使整個世界,特別是東西方不再相互隔絕,而是 相互開放。更重要的是,殖民化把原來只屬於西方人的人權、平等、自由、民主、 競爭帶給了世界,形成了國際性的自由競爭。沒有殖民化就沒有世界化、國際化。 的確,殖民化是不平等,人類為此付出過巨大的代價。但是沒有這種不平等,那些 落後愚昧的,處在封閉的專制統治下的民族就不會有內部的民主、科學的要求;不 為殖民化付出代價,就要為專制主義付出更大的代價。再強調一遍,沒有鴉片戰爭 ,中國人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文化,就不會產生落伍的恥辱 感,而沒有落伍的羞恥感就沒有改革的要求,就會永遠陶醉在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的 夢中。 正因為中國人的啟蒙不是內在的自覺,而是外在的強迫,所以,中國的啟蒙一開 始就是崎型的;在維持傳統的前提下要求改革或反傳統,結果只能是虛假的改革和 反傳統。這種畸形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沒有人的解放的啟蒙 啟蒙的目的是保住傳統、振興民族,而不是改革傳統、解放人,特別是解放在專 制下的每個中國人。先前的民族主義目的使中國的啟蒙沿著「中體西用」、「師夷 之長以制夷」的方向發展,改來改去,不是為了每個中國人過一種人的生活(平等 、自由的生活),而是為了保持住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因而,中國的啟 蒙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西方的啟蒙完全相反的路線。西方的啟蒙是內在的自覺 ,以個體的人的解放為目的,從「個性主義」、「自然人權」、「平等自由」開始 ,進入到私有制、民主政體、言論自由、法制原則、競爭原則。在西方近代思想史 上,有一個最響亮、最醒目的口號:人是目的,解放個人最關鍵的步驟就是確立私 有財產的神聖地位。 而在中國,永遠是民族高於人,群體高於個體,即使是啟蒙時期亦如此。中國的 啟蒙以振興民族為目的,從民主政體走向自然人權。私有觀念在中國人的眼中永遠 大逆不道。一系列啟蒙的著名人物都對「私」字深惡痛絕,而對「公」字頂禮膜拜 ,孫中山不是也高揚「天下為公」嗎?中國沒有意識到,人從專制主義中解放出來 的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變封建主義的公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資本主義的私 有制,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是個人權利得以全面實現的基礎。 儘管到「五·四」時期,個性主義思潮盛行一時,但是在沒有明確私有財產對個 性解放的重要意義的情況下,任何個性主義、民主、自由的口號都無法確保個人權 利的實現。也就是說,西方啟蒙以個性主義為目的,其具體措施首先是確立私有財 產的神聖不可侵犯,無論在英國,還是在法國,商品經濟都是從皇家公有財產的私 有化開始的。而中國的啟蒙以民族主義為目的,其具體措施先是堅甲利兵,繼而是 君主立憲和共和,就是不強調私有財產。因而,中國啟蒙運動中的個性主義一方面 因失去了經濟基礎而變成虛幻的裝飾,另一方面成為民族振興的一個工具或手段, 而不是目的。與此相關的就是對「公有觀念」的維護和對「私有觀念」的仇恨。而 民族主義、「天下為公」正是中國封建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像陳獨秀、李大釗 等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也很少談到「私有觀念」的問題,反而,「十月革命」一勝利 ,他們便放棄了民主而轉向了「天下為公」的蘇聯,甚至把民主與資本主義制度對 立起來。 今天中國啟蒙,必須吸取「五·四」的教訓,強調個性主義必須高於民族主義, 私有觀念高於公有觀念。遺憾的是,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理論界仍然在重彈民族性 的老調,重演封建社會是私有制的老劇。當用民族代替了個人,用公有制代替了所 謂的封建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時,中國的改革只能原地踏步。我們理論界的 盲目、糊塗、幼稚和劣根性未除,其重要表現就是用私有制來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 義劃等號。而在事實上,封建主義不是私有制,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更不是私有制, 而是地地道道的國家所有制,人與土地都歸國家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 之民,莫非皇臣。就是翻開馬克思的著作,他對西方中世紀經濟體制的描述也不是 私有制,而是經濟共同體。而且,中國封建社會的公有制還帶有奴隸社會的性質, 它在當代中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躍進時期的供給制。吃飯不收錢的時代只在奴隸 制中存在,因為奴隸本身連人都是公有的,何況他的物質消費。真正的私有制是資 本主義,其標誌就是用法律的形式來確立私有財產的神聖性。在西方的資本主義社 會中,總統無權給予和沒收個人的任何財產,即便此人犯罪了,財產仍然是屬於個 人的,國家無權干涉。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皇帝有權賜給和沒收任何人的財產 ,一人犯罪,株連九族,更不必說財產了。 即便從邏輯的角度講,說封建主義是私有制也講不通。從整體結構的對比中,資 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在經濟、政治、法律、觀念等等所有的點上都是完全對立的,為 什麼偏偏在私有制上是共同的?難道整體結構完全不同的兩種社會制度,會在經濟 所有制上完全相同嗎?中國人始終認為封建主義是私有制,完全是傳統遺傳下來的 。在當代,講這種理論的人,要麼是說假話,要麼是愚昧無知。因此,中國的改革 必須是整體性的,離開了整體的變革,任何局部的修修補補都無濟於事。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現代化(商品經濟、民主政體、法大於權、言論自由、自由 競爭、個性主義)是個國際性的歷史過程,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因而,中國改革的 目標十分明確,是自明真理,根本不用論證、討論。應該制定一系列可行性的改革 措施,使我們不斷地接近現代化這一明確的目標。而在當代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 現代化,也就是在現代化中注入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其結果只能使本來清晰明確 的改革目標變得模糊不清。能說清的是現代化,說不清的是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因 為民族性本身說不清。 當代中國文化的「尋根熱」是建立在一個虛構的前提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斷裂說 (五·四與文革二次斷裂)。而在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從未斷裂,「五·四」運 動的失敗就是傳統文化的勝利,「文革」則是封建主義的全面復活。因此,中國人 無根可尋,或者說根本不用去「尋根」,根從先秦一直延續到當代中國從未斷裂過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傳統文化這條千年文化不死的劣根的一部分,是這條根所生 長出來的果實。進行改革,追求現代化就是要斬斷這條劣根。我不明白,從「鴉片 戰爭」到「五·四」運動至今天的改革,中國人為斬斷劣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終 究沒能斬斷,為什麼當代中國人還要去小心翼翼地保持這條劣根呢? 正因為現代化是全人類的目標,而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所以選擇現代化在根本 的意義下不是任何民族的選擇,而首先是人的選擇。正因為現代化使人活得是人, 而中國的民族性則使人活得不是人,是奴隸,所以中國人才嚮往現代化。是人與不 是人(人與奴隸)之間沒法調和、互補。想過人的生活,獲得人的權利,就必須拋 棄民族性(非人性)而選擇現代化。特別是在中國,必須明確在追求人的權利、生 活和愛祖國之間,應該首先選擇前者。絕不能蠻不講理或愚昧無知再要求一個人去 愛把他變成非人的祖國。難道一個把所有人都變成奴隸、變成零的國家還有什麼值 得留戀嗎?新中國不應該是傳統中國的繼續,而應該是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現代中國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界,民族性是一條界限、一個緊箍咒,甚至成了權威、棍子和 唯我獨尊的尺度,換言之,中國人在學術上擺脫了政治衡量一切的教條主義之後, 又陷入了民族性衡量一切的新教條之中。而且,民族性所特有的道義色彩又使人們 從道德的角度對它敬若神明。「母親錯打兒子」卻要求兒子寬宏大量,這簡直是強 盜邏輯。祖國不是人的母親,而是人的居住地,祖國無權以母親自居。退一步說。 即便是母親錯打兒子,兒子也不能原諒,原諒就是遷就錯誤,縱容母親繼續錯打。 中國古代的帝王們在愛國主義的掩護下錯打了無數人,幹盡滅決人性之事,難倒就 能因為愛國主義這個動聽的名稱而原諒嗎?中國人難道天生就該愛那位屢教不改的 錯打兒子的母親嗎?事實上,不是母親乞求兒子原諒,而是母親大權在握逼你不能 反抗,不能原諒也必須原諒。更何況根本不是母親的人借母親之名錯打兒子的人遍 地皆是呢? 「五·四」運動的失敗,與其說是「全盤西化」造成的,不如說是傳統文化戰勝 了外來文化造成的。「全盤西化」就是走向世界,是國際化、是追求人的生活。「 五·四」之前的啟蒙,壓根就不是啟蒙,因為其目標是維護傳統、使傳統永遠立於 不敗之地。「五·四」的啟蒙,也是極不徹底的,當時的先進分子們所追求的啟蒙 目標和所使用的啟蒙工具在表面上看是現代化的「科學與民主」,而在實質上卻有 著大量的傳統因素(振興民族與天下為公)。更重要的是,能夠一貫地堅持現代化 的先進份子並不多,幾乎所有的啟蒙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都背離了現代化,或回歸 傳統,或面向蘇聯。而極少數堅持啟蒙、堅持現代化的人,在對現實感到無能為力 的情況下,便走了傳統士大夫的退隱式的道路。即便如胡適這樣的堅定地面向現實 的啟蒙者,所用的考證方法仍然是傳統的,而在這種傳統方法的背後是傳統的思維 方式和人格(尤其表現在胡適對家庭生活的處理上)。 「五·四」運動彷彿僅僅是一瞬,而更漫長的時間則是傳統的延續。從今天的角 度看,我們可以從主客觀的條件上去解釋「五·四」運動失敗的原因,甚至可以不 苛求於前人,但我們絕不能遷就,必須以批判的態度面對「五·四」。因為遷就前 人實質上就是遷就今人,正像遷就庸人者本身就是庸人一樣。真正的啟蒙思想應該 是:目標----人(個人)的解放,而不是振興民族;手段----現代化(西化),也 就是市場經濟(私有化)、民主政體、言論自由、法律至上、科學精神、平等競爭 、多元開放。就世界整體而言,殖民化使原來只屬於西歐的自由競爭國際化了,每 個國家的人,作為世界公民都有權平等地參加這個國際化的平等競爭。但是,必須 記住,給每個國家、每個人以平等的進入自由競爭的權利,並不意味著競爭的結果 是平等的,相反,平等的競爭權利只能產生不平等的競賽結果,有人失敗,有人落 伍;有人勝利,有人前進。但就人類整體而言,這種國際化的自由競爭無疑將加速 世界性的現代化進程。這有點像奧運會,所有國家的運動員都有權站在起跑線前爭 奪冠軍(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但是冠軍只屬於跑得最快的人,而且總要有被淘 汰的人。我以為,體育比賽不僅是為了提高人類的身體素質和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從古希臘開始的這種比賽,是人類追求的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競 爭精神、冒險精神,是天賦人權和自由競爭這兩大原則的最完美的體現。最優秀的 運動員永遠是強有力的個人,正像最優秀的天才永遠是個人一樣。 再強調一遍,在振興民族(民族主義)和人的解放(個性主義)的目的抉擇上, 立志於現代化的當代國人應該首先選擇人的解放。人是目的,國家是手段。這就是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啟蒙留給當代中國人的重要教訓之一。 尋找救世主的實用化啟蒙 「五·四」啟蒙的失敗在於中國社會沒能以人的解放為目的來完成整體結構的現 代化(西化),中國人在接受現代文化時採取的態度是民族主義的(如前所述), 這種民族主義使中國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功利主義和救世主意識滲透在對現代文化的 接受和對自身文化的反思之中,因而造成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文化現象:在接受現代 文化的開放中,國人非但沒有被現代化,反而進入中國的某些現代因素全部被中國 化了----被中國傳統文化同化掉了。甚至於到今天還出現這樣的傳統:在一個沒有 自由意識和自由權利的國家中反對自由化。 先說救世主意識。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既無民主也無法治。每個中國人的權利根 本得不到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輿論上的保障,整個社會都控制在皇帝的專制 權力之下。因而,中國人想得到一種比較安全的生活時(坐穩了奴隸地位),只能 乞求於掌權者的恩賜、保護,尋找清官和明主。換言之,救世主的意識只能產生於 一人大權在握而眾人毫無權利的絕對專制社會之中,反過來,絕對專制社會又依靠 救世主意識的支撐。這樣,臣民需要好皇帝式救世主,而皇權需要救世主意識。森 嚴的社會等級形成了一層層固定的主奴關係。在社會政治上,臣子需要明主,子民 需要清官;在家庭關係上,女人需要好丈夫(高官厚祿,知書達禮),兒子需要好 父親(有權勢),兒媳婦需要好公婆。而相對於皇權而言,所有人都是臣民,是奴 隸,在這點上倒是人人平等,但不是作為主權者而平等,而是作為奴隸而平等,這 種平等是以每個人等於零為代價的,是非人的平等(有許多國內學者和外國學者所 指出過的中國古代之平等,即是這種非人的平等)。甚至可以說,由於主奴關係是 社會的核心關係,所以包括皇帝本身在內的一切人,在非人這點上都是平等的,在 具有救世主意識上也是平等的。救世主意識是一種奴隸人格,這種人格在面對任何 東西之時都是尋找救世主。無權無力時甘當奴隸,有權有勢時便作主子。這種救世 主人格也就必然滲透到對西方文化的接受中。「師夷之長以制夷」實際上可以理解 為先當洋奴,再當洋人的主人。中國人見到洋人一臉媚相,而獨自一人則趾高氣揚 的現象,就是救世主人格的最好表現。非常奇怪,中國人常常處在一種看似分裂的 狀態中:既向洋人搖尾乞憐又看不起洋人,既在西方文化面前感到恥辱又具有完全 無法擺脫的民族虛榮心。這種奇怪的雙重性完全根植於救世主意識,搖尾乞憐時是 尋找洋主人,趾高氣揚時是想當洋人的主人。換言之,每個乞求過救世主的人都想 當救世主。所以,中國人往往用西方的先進文化來人為的提高自己文化的地位,在 借助於西方文化進行自我批判的同時又把自己的文化當做世界的救星。馮友蘭、粱 漱溟、李澤厚等人都曾用西方的近現代哲學來論證中國古代哲學的偉大之處,並用 中國的哲學為世界指出方向,設計未來。西方現代有的,中國古代都曾經有過,這 意思就是說,現代洋人當了中國的救世主,豈不知中國古人是現代洋人的救世主。 於是乎,儒學不僅在意識上拯救過中國人,而且能拯救世界。嚴格點說,中國人在 近現西方文化面前所感的恥辱,骨子裡是「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的信念破滅的悲哀 ,是發現自己坐不穩世界君主地位的悲哀。正像魯迅說中國人的最大悲哀是坐不穩 奴隸地位的悲哀一樣。振興民族的口號中潛含著中國總有一天要稱霸世界的救世主 野心。不願當洋奴的心態之產生不是因為想爭得做人的地位,而是因為想爭得做君 主的世界地位。「甲午海戰」中國的慘敗,使全中國人痛感中國作為「世界中心」 地位的徹底動搖,因為在中國人看來,日本這個「彈丸之地」怎麼能打敗泱泱的中 華帝國,真是奇恥大辱。要改革、要維新,以重建中華帝國的中心地位。這種救世 主意識表現在文化領域,便是用尋找思想救世主為手段來重建中國思想在世界上的 獨尊。只要某種外來思想在中國紮了根,那麼中國人一定就要稱之為世界上最先進 、最科學的絕對真理,放之於四海而皆准,靠著它,中國人的意識就是世界上最先 進的,世界的未來就將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到來。 西方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因素構成的,有些文化因素之 間是對立的。在古代的希臘,是酒神與日神的二元並存;在中世紀,是世俗文化與 基督教文化的二元並存;從文藝復興開始,希臘精神與希伯來精神相互對立。而且 也從文藝復興開始,歐洲諸國都加入了西方文化的整體之中。意大利人的完全不同 於中世紀的政治精神、商業精神、科學精神、法國的理性主義以及啟蒙時代的浪漫 熱情,英國的經驗主義、貴族風度以及工業化,德國的新教改革(路德的宗教改革 )、思辯精神以及追求心靈超越性的探險精神……正是在這多種不同的文化之間的 相互交流、相互辯爭之中,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創新機能的西方文化整體。到了現 代,西方文化的這種多元性又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幾乎在所有的領域中都有不同流 派之間的相互競爭。也許,在某段時間內某種思潮成為顯學或主流,但是從近代開 始,從來沒有一種理論或思想能夠成為整個西方的唯我獨尊的救世主。康德不是、 尼采不是、維特根斯坦不是、馬克思不是、弗洛伊德不是、薩特不是…每種思想、 每種具有獨創性的思想家都在這種沒有主教或救世主的平等的競爭中,佔有一席地 位,奉獻一份精華,沒有唯一正確,沒有絕對真理。 然而,根深蒂固的救世主人格使國人的思維方式變得十分僵化,總想尋找到某種 唯一正確的東西,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在政治上尋找救世主的民族也就必然 在思路上尋找絕對權威。一元論的、決定論的選擇方式使國人根本不能把西方文化 作為一個多元的整體來理解,而總是在這個多元的整體中選擇一種思想來作為唯一 的權威。中國人不能沒有絕對權威,一個權威被打倒後所帶來的不是多元的、開放 的自由選擇,而是重建一元的、封閉的新偶像。用這種尋找絕對權威(救世主)的 思維方法來進行選擇,無論其目光轉向那裡,都不可能找到有活力的思想,即便找 到了,也會死去。「五·四」時代的知識份子並未擺脫掉這種救世主人格和由此產 生的僵化思維方式。因此,當傳統文化的偶像在中國先進的知識份子的心中破滅之 後,尋找新偶像的目光便投向了西方。只要中國人認定了某種思想可以拯救自己時 ,就必然把它塑造成神。因而,中國人的接受外來文化造成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雙重 悲劇。對於接受者來說,一個舊權威倒塌之後本來應該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但是 外來的新權威把鎖鏈重新套在接受者的身上(事實上不是別人給套的,而是接受者 的作繭自縛)。對於傳播者來說,本來處在多元整體中的有活力的文化,被造神者 絕對化、教條化了,使其喪失了生命力。換言之,在一個多元化的、民主的社會整 體中,即便是錯誤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價值,人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在一 個一元化的、專制的社會整體中,即便是好的理論也因被絕對化而喪失其正面價值 。中國人幾乎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中用偶像化來扼殺世界上有價值的思想。中國人同 化現代文化的手段極為有效:第一步是把某種西方的思想從其多元價值中選擇出來 (也就是分離出來)納入中國文化的整體之中;第二步是把分離出來的思想絕對化 、偶像化。也就是把多元整體中的一個因素變成一元整體中的絕對權威。馬克思主 義在中國的命運便是如此。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僅僅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種,處 在與其他主義平等競爭的地位上。但是,馬克思主義一旦被中國人所接受,便成了 獨尊的思想權威,其地位是最高的、唯一的指導思想。當代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 尊崇、敬畏、服從、註釋,就像漢代經學、宋明理學對孔子的態度一樣。即便是發 展,也只能在不改變其絕對權威的地位的條件下發展;即便是修正,也只能是對馬 克思主義的修正。馬克思之外無真理。這樣,馬克思就不僅僅是思想偶像了,而且 是權力的象徵。如果中國人當時沒有選擇馬克思而選擇了尼采,那麼尼采也將被偶 像化,失去其砸碎一切偶像的價值。與此相反,西方現代人開始對中國之儒學、老 莊發生興趣,把孔子、莊子請入西方文化中去,但西方人僅僅是把中國的思想作為 眾多思想中的一種,而不是作為唯一的思想權威或思想偶像。也就是說,從獨尊儒 術到獨尊馬克思主義,具體偶像的更替並沒有改變中國人尋找救世主的人格。或者 說,正因為救世主人格未變,所以才會用一個新偶像來代替舊偶像。可以說「五· 四」時期的文化選擇,表面上是面向西方,實質上還是國人們選擇了自己的傳統; 表面上是開放了,而骨子裡仍然封閉著。我以為,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借思想意識救 國,而在於借救世主救國。更可怕的是,國人幾乎本能的需要救世主。而需要救世 主在根本上就是需要專制主義。每個中國人不是自己作為一個人來面對現代化,而 是作為皇帝的一個臣民來面對現代文化,因而,「喪權辱國」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 ,而做了幾千年的奴隸卻很少真正地悲哀。 與尋找救世主心態密切相關的是,中國人在文化選擇上急功近利的實用人格,( 但是這不同於西方近代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和現代的實用主義哲學)。真有點「急用 先學,立竿見影」的味道。總是急於把某種外來理論拿過來付諸應用,不適用便馬 上拋棄,再找新的,反正西方理論多得很,總有能夠「立竿見影」的。因此,「五 ·四」時期與當代中國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都帶有急功近利、不求甚解的色彩 。短短幾年內把西方所有理論全都「玩」過了,而對任何一種理論都缺乏認真的、 深入的學術研究。有人為了救國,有人為了趕時髦,儘管二者有動機上的崇高與卑 下之分,但在用一種功利主義的目光看待西方文化上則是一致的。 在中國人眼中,理論永遠沒有自足的獨立性、目的性、超越性,而僅僅是工具。 中國人缺少西方式的超越精神,沒有「為信仰而信仰」、「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 。而是把人的所有精神的、理論的活動都當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 。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理論地位一直不如社會科學,其原因就在於中國人認為它對「 治國平天下」的實用價值不如社會科學。而且,中國人的功利化、實用化傾向還有 一個突出的特點:政治永遠居於社會的首位,其他的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而西 方的功利主義放在首位的是人的情慾需要和人的幸福)。哲學、宗教、藝術、科學 統統圍繞著政治權力的軸心旋轉。因而,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接受也僅僅是為了政治 服務的,是技術、是工具,根本無法理解西方的科學、哲學、宗教、藝術以及政治 、經濟體制的深層蘊涵的精神----人是目的。在「洋務運動」中,引進西方的自然 科學是為了「堅甲利兵」,以維護中華帝國不被異族吞沒。至於怎樣通過這種引進 來改變中國人的素質(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以達到解放人的目的從來不是中國 人考慮的問題。這樣,西方的自然科學中蘊含哲學精神(以人對自然的征服、確立 人在宇宙中的主體地位為目的)和思維方式(物理方法與數學方法,實證與邏輯, 使人的經驗邏輯化、形式化、理論化)便被中國人忽略了。「維新運動」極力主張 引進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但是包括「維新四君子」在內的大多數維新者,並不 瞭解西方民主制的根源在於「人權」和「自由」,其目的是用社會制度來保障每個 人的獨立的、自由的、平等的權利的實現。而民主制一進入中國,就變成了改良、 鞏固王權的手段、工具,「通達上下之情」、「溝通君臣感情」成了民主政治的主 要作用。到「五·四」時期,儘管對民主與科學的理解在性質上大大地超過了「維 新運動」的水平,但是先前的民主主義的目的仍然使中國人把民主和科學作為一種 實用性手段來理解。「科學救國論」和「民主救國論」就是最典型的表現。真如魯 迅所說:「每一制度、新學術、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 一團,化為濟私助焰之具」。 沒有土壤的啟蒙 上述導致啟蒙失敗的原因大都是從啟蒙者本身的內在弱點著眼的,如果把這些弱 點與當時中國的現實聯繫起來,就會懂得:在一個封建主義如此漫長、如此根深蒂 固,而又如此缺乏起碼的人的意識(民主、自由)的民族中進行啟蒙,肯定是十分 艱難的,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僅愚昧的大眾需要啟蒙,即便是那些啟蒙者本身也 需要進一步地啟蒙和脫胎換骨。作為中國現實的一部分,啟蒙者本身所因襲的傳統 重負就決定了這些人根本不會把啟蒙進行到底。退一步講,即便中國的啟蒙者個個 都是真正的覺醒者,中國當時的經濟、政治、思想等現實條件也決定了啟蒙的長期 性。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啟蒙的受挫是必然的,但這只能說明中國多麼需要啟蒙, 而決不能證明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啟蒙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也就是決不能證明中 國不需要民主主義啟蒙,而需要另尋它途。事實恰恰證明,中國最需要的就是以反 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為主旨的啟蒙。 遺憾的是,大多數啟蒙者從啟蒙的受挫中所總結出的是:中國不適於搞民主、自 由。於是統統轉向。一方面,中國人並不真正理解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中國人 對啟蒙的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很難承受啟蒙的屢屢受挫所 帶來的失望情緒。所以「維新運動」的失敗使那些維新的闖將們一個個成了保皇黨 (康有為最為典型);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也使一大批民主革命者得出了中國不 適於民主制的結論。這些結論最集中地表現在「十月革命」之後的中國現代啟蒙者 的普遍轉向。孫中山放棄「舊三民主義」而提倡「新三民主義」,把西方民主視為 壓迫平民的工具,稱議員為「豬仔議員」,並全力主張蘇聯式的民主。真是異曲同 工,「五·四」運動中的一大批極為深刻且有勇氣的反封建戰士(如陳獨秀、李大 釗、魯迅等)紛紛放棄了反封建的主要任務,轉而攻擊資本主義。魯迅從「左聯」 時期開始的寫作,幾乎篇篇不離反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早期的那種對中國封建 社會的深刻、冷酷的剖析和批判日漸衰弱,代之以大量無聊的、相互攻擊的雜文, 被攻擊者的罪名大多是與資產階級有關。在早期,中國的大眾是魯迅的主要批判對 象,而晚期,大眾變成了魯迅的救世主。向公眾、向青年、向一切不理解魯迅而又 吹捧魯迅的人獻媚,是魯迅晚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他以「吶喊」、「彷徨」、 「野草」、「墳」、「熱風」等作品超越於中國傳統,居高臨下地進行批判,而他 的後期作品又使他回到傳統之中,為了逃避孤獨,魯迅不能不向中國社會獻媚,向 那些政治勢力投靠,向最愚昧的大眾鞠躬。正是這些先進分子的轉向,才是最值得 我們今天警惕的。這說明,在中國,即便是那些覺醒了的人也沒有完全擺脫掉幾千 年傳統所塑造出的人格和思維方式。我以為,在現代的中國反對資本主義、資產階 級純屬政治笑話,中國從來就沒有產生過一個叫做資產階級的社會力量,更說不上 什麼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個毫無民主的國家裡反對西方式的民主,只能導致封建主 義的全面復活。資本主義作為封建主義的對立面是擊垮封建主義的最有效的力量。 而在中國,當封建主義還遍佈華夏大地且根深蒂固之時,卻反對反封建的資本主義 ,這豈不是為虎作倀,倒轉歷史進程嗎?只要反封建歷史任務未能完成,那麼中國 大地上的任何革命都將最後走向封建主義。 不能否認,「五·四」啟蒙者放棄西方式的民主而轉向蘇聯,與當時的國際環境 有極大的關係。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是極為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劇了這種 殘酷性。軍事獨裁使西方人的民主之夢破滅。當時的許多西方的高層次的知識分子 也都轉向了蘇聯。可以說,本世紀初的前三十年中,是世界性的共產主義熱、蘇聯 熱。在這種國際環境中,中國那些本來就對西方文化瞭解得十分淺薄,而且與傳統 文化又有深層血緣關係的啟蒙者,不可能具有正確的判斷力,不可能不被席捲世界 的「紅色蘇聯熱」所裹挾。急於尋找出路的中國人,在民主化的啟蒙受到內部的重 重阻力而難以進行下去的情況下,轉向一種新的思潮是必然的。 這種世界性的蘇聯熱直到斯大林為鞏固絕對的個人獨裁而進行的慘無人道的「大 清洗」之時,才開始暴露出它的專制性質和致命弱點。本來,三十年代就應該是蘇 聯模式的危機年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延緩了蘇聯式體制危機的全面 爆發,也延緩了人類對蘇聯體制的批判性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體制 在東歐、亞洲取得了勝利。同時,這勝利也意味著獨裁統治和個人崇拜達至頂峰, 衰弱已不可避免。五十年代,「匈牙利事件」徹底揭去了蘇聯的紅色偽裝,專制主 義的橫行已經國際化了。在蘇聯控制下,東歐各國的普遍落伍不能不為有識之士敲 起了警鐘。斯大林死後,對蘇聯式體制的批判不僅來自西歐,也來自東歐集團的內 部。赫魯曉夫以極為激烈的態度清算斯大林的獨裁和個人崇拜所犯下的罪行。南斯 拉夫出現了《新階級》這種融入個人經歷的痛切反省,繼「匈牙利事件後」,又有 「布拉格之春」、波蘭的「團結工會」。儘管在赫魯曉夫下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 的專制統治,沒能使東歐在整體上發生轉變,但是,東歐國家內部的民主要求、改 革呼聲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公開化,已經成為一把難以完全熄滅的烈火。它證明了 蘇聯體制所帶來的危機已經很難再次復活,要麼改革、要麼死亡。經濟危機(計劃 經濟、公有制),政治危機(一黨專制,個人獨裁),信仰危機(教條化的馬克思 主義),使最最保守的人們也開始懷疑蘇聯式體制的優越性。先是從其他東歐國家 開始改革,現在,東方模式的最堅固的基礎----蘇聯本身----也因搖搖欲墜而開始 了以「公開化」為口號的改革。這是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獨裁的延續。 在中國,東歐集團和西歐在五、六十年代對蘇聯模式的批判幾乎毫無反應(批判 蘇修只是為了爭奪共產主義世界的霸權,與現在的改革毫無關係),反而開始了一 系列把專制和個人崇拜推向高峰的運動。直到「文革」這場人類的專制主義奪權才 使中國人又一次醒來,面對自身的落伍、僵化和衰弱,改革的要求才開始產生。我 認為,今天的改革從國際環境看,的確優於「五·四」時期。外在環境不會像「五 ·四」時期那樣,使中國人產生錯覺。因而,改革的關鍵取決於我們內部。從國際 和國內,也就是從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角度,我們可以為「五·四」運動的失敗 尋找具有說明力的理由,但是,我們決不能遷就「五·四」運動的不徹底性。 從大眾的角度看,「五·四」運動的啟蒙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事,幾乎沒有在大 眾中造成什麼影響。也就是說,封建專制賴以長期延續的最深厚的土壤----廣大農 民----並沒有因少數知識分子的啟蒙而覺醒,甚至連聽到啟蒙之聲都沒有。而中國 的現實革命又必須依賴廣大農民的支持,這樣,與西方現代化進程相比,中國革命 恰恰走在一條與現代化相反的道路上。如果把西方從文藝復興至現代化的整個過程 稱之為現代化的話,那麼可以大致劃分為工業革命時期和後工業革命時期。西方的 工業革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城市的資產者、市民階層、資本主義化的貴族階層, 而農民和封建貴族則是被革命的對象。工業革命從社會上層消滅了貴族的專制,從 下層消滅了農民,也就是從經濟方式、思想方式、政治方式(生存方式)上消滅了 農業文明,消滅了農民。西方的後工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合理延續,是市場經濟、 民主政治、科學技術等工業革命的成果日趨完善的結果。後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之 一就是逐漸地消滅了被馬克思稱之為赤貧的無產階級。的確,現代化的進程是殘酷 的,特別是工業革命時期,使大量農民背井離鄉變成城市中兩手空空的赤貧。它所 擁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創造出消滅大多數人赤貧的奇跡。在現代西 方,佔人口大多數的不是雙手空空的無產者,而是殷實的中產階級和技術階層。這 僅僅是從經濟的角度看。如果從人的解放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時期的無產者正是廣 大農民擺脫封建等級關係而走向人身自由的第一步。一個人可以沒有財產,但他擁 有憲法所規定的作為一個人的權利。而在封建社會,不要說一個農民,就是一個大 臣也沒有人的權利。因而,現代化在根本的意義上不是經濟的奇跡,而是人的解放 的奇跡,是人從無權利、無自由的生存狀態中解放出來的奇跡----成為有權利自由 的人。 而中國革命,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不具有現代化的意義。在經濟上是官僚資本、 集權經濟;在政治上是一黨專制、個人獨攬大權的專制主義,思想領域便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中國革命非但沒有消滅農民,反而以農民為革命的主力軍,正像歷 代農民起義式的革命一樣。在現代,魯迅後期曾竭力提倡無產階級文學,但是他絲 毫不懂,中國當時並不存在作為一個階級的無產者。如果把無產者等同於勞苦大眾 ,那麼無產者就是這汪洋大海般的小農階級。不是改造農民,而是保護、依靠農民 ,這樣的革命怎能稱之為現代化呢?只要農民式的生存方式存在一天,中國的現代 化便不會完成。換言之,現代化並不僅僅意味著推翻皇帝,更重要的是意味著根除 農民。因為後者是前者賴以存在的基礎,基礎不徹底更新,不管建立在基礎之上的 政權表面稱之為什麼,都無法進入現代化。中國革命成功,僅僅是農民革命的成功 。但這種成功又是最大的失敗,因為它只意味著中國社會的原地踏步,中國人生活 的依然如舊,主子與奴才的關係並未改變,中國人幾千年來世代相襲的非人生活並 未改變,正如魯迅所說:「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 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中國大眾的非人地位並不僅僅是皇帝造成的,而 是皇帝和大眾一起製造的非人。因而,擺脫非人處境就不光是打倒皇帝,而且醒悟 到使自己變成奴隸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由此可見,現代化意味著既不能寬恕皇 權,也不能寬恕大眾。落實到每個中國人,就是不能寬恕自身。祥林嫂與其說是可 憐,不如說是可恨,真正「哀其不幸者」,更應「怒其不爭」。 總之,中國的現實,很容易使啟蒙半途而廢,因為中國是一個太缺少民主而又在 一定程度上排斥民主的民族。中國的現實使國人最容易接受專制而又太不缺少專制 了。滯留在農業文明中的生存方式的根深蒂固,使現代化的啟蒙屢屢被中斷。因此 ,立志於成為一個人的國人,必須有付出巨大代價的心理準備,別指望在自己短短 的一生中能過上人的生活,一旦受挫,又將重演「五·四」的悲劇。 換言之,當代國人在改革上的深入,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以批判的態度面對從「鴉 片戰爭」開始的改革,特別是要以批判的態度重新評價「五·四」運動。否則的話 ,今天最激進的改革者,明天也會像魯迅一樣誤入歧途。 【選自《中國之春》第六十八期(一九八九年一月號),作者原署名為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