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集體上梁山 ----記全美學自聯「一大」 楊漫克 「為了中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千秋大業,我們必須組織起來,聯合起 來,協同作戰,這是歷史的命令!」在這樣的宣言精神鼓倡下,全美中國學生、學 者於七月二十八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獨立於中共控制 的「自治聯合會」。 獨立、自治的歷史性一步 經過讓每個中國人靈魂震撼的六四大慘案,人們不得不改變對時局的認識,以往 的政治觀念和思維理念,做出毅然行動和抉擇。大陸在海外的旅美學生、學者,經 過這次大會,終得以擺脫恐懼,自組聯盟,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此次大會可謂六四以後,中國大陸海外學生群體的大聯合、大整合意志的體現。 出席大會的正式及非正式代表共達三百五十多人,其中包括一百零五所學校的正式 代表。這些學校的中國學生共達兩萬多人,佔全美大陸學生總數四萬人的半數以上 。此外,尚有從台灣、香港、日本和歐洲等世界各地前來與會的代表;亦有將成立 的「民主中國陣線」及「中國民聯」等各方團體的代表與會。 儘管「學自聯」按其章程規定,僅為一學生、學者的協調組織,但它的廣泛性和 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至少,這次大會是大陸海外民主力量前所未有過的一次大聚 會、大溝通。人們從中可以看到,被鎮壓於北京的民主薪火,將在海外獲得傳延和 保存,有朝一日,勢必在大陸重新燎原。 學自聯的成立,標誌著中共對大陸留學生官方控制的總崩潰、總解體。它的成立 ,是對官方學聯的否定。誠如當選為第一屆主席的劉永川所指出的,經六四慘案之 後,官方的學聯已不具備任何合法性,學自聯,將成為大陸留學生的合法代表。人 們預計,大會之後,官方的學聯將無法繼續存在下去,形同解體。 在「六四」之後,中共的法西斯恐怖手段不僅施加於大陸,而且伸展到海外。此 間的中共領館不斷對支持大陸學潮的學生進行威脅、恐嚇,對海外學生領袖進行人 身騷擾。此類醜聞不可勝數。因此,在海外搞民運,儘管較國內安全,但也未必能 逍遙等閒,亦有壓力,亦會恐懼,亦需勇氣。可是,人們欣慰地看到,中共的政治 伎倆在國內沒有得逞,在海外也同樣不能得逞。學自聯的成立,是一次戰勝恐懼的 「光榮起義」。 海外學運的重大延伸 當然,中國大陸的海外民主運動,並非始於今日。在此里程碑式的時刻,追求海 外民運歷史,探索往日之經驗和教訓,頗有必要。 尋根肇始,八二年由王炳章、梁恆、李林和宦國蒼等人發起的「中國之春」運動 ,是為海外民運的第一章。這個運動在當年嚴苛的歷史條件下,歷盡艱辛,風雨坎 坷,迄今不廢。它所倡導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政治主張和公然結社抗 衡中共淫威的無畏精神,獲得越來越多的響應和同情。 至八六年,大陸留學生紛紛組織半官方(實質上是改革派的官方)的學術團體, 如「經濟學會」,「政治學會」等等。這些團體強調學術性、中立性,卻在實際上 起到了聯絡全美留學生,建立有效的活動網絡的作用。這類團體的另一特徵是精英 薈萃,思想突進。在組織上,他們雖未與官方對立,在思想上,早已和中共意志劃 清了界限。 八六年底,中國大陸爆發了文革後第一次的大學潮,全美學生也發起了第一次征 集簽名,集體行動展開抗議。他們發表的公開信得到兩千多名學生的簽名支持。是 為公派學生第一次對中共的挑戰。此後,公開簽名活動不斷舉行。這其實是一種膽 量的訓練和距離(與中共)的拉寬。 八九民運爆發後,留美學生舉行了無日不有的示威遊行活動,響應國內的學潮。 他們傚法北京的「高自聯」,在美國各地打破「官聯」,成立了數十個以學校和地 區為單位的「自治學聯」。並成立了多種行動委員會,側重於組織、遊說、籌款、 營救等各方面活動。在此基礎上,終於成立了「全美學自聯」。 低調政治訴求褒貶不一 中國學生、學者的這次代表大會,按原本的計劃,是想搞成一個務實性政治團體 ,後經多數代表的認定,才成立了現在這樣的低層次的務虛性協調機構。其中的關 節曲直,頗堪研議。 此次大會籌備的月餘時間,曾引起已有的各方力量的關注和試圖介入。特別是以 紐約為中心,以加州為中心和以巴黎為中心的各種政治團體,曾一度欲借此機會, 搞一個大聯合的政治統一戰線,並適時推出反對黨。 然而,各方力量介入的結果卻不堪理想。大會籌備組雖然特別從巴黎邀請來「民 主中國陣線」的嚴家其、吾爾開希、萬潤南等人,列為大會的貴賓,卻未能參與其 間,或形成結構性相關團體。新屆主席劉永川在答辯中,表示他任職期間,存在與 「中國民聯」合作的可能性。但具體問題尚得今後視情形而定。而其它團體諸如「 中國人權」,「中國民主黨」,愛華社等等,均未能與該大會建立有形的關係。 因此,一般認為,「學自聯」的這次大會,僅僅起到了部分整合各地留學生團體 的作用,並未起到整合海外民主力量的作用。大會最終將組織定性為學生範圍的協 調民意組織,這一最低層次的訴求,使許多長期從事民運的留學生、民運團體和許 多中外記者頗有失望感。 其實,從二十八日到三十日整個大會期間,代表們的發言均顯示出十足的政治意 向,從政治到軍事、外交無所不議。最後成立了一個協調民意組織,亦使得許多正 式代表大感意外。 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很多。首先,擁有廣泛代表性的團體,就不可能建立較高的 政治綱領。那樣,許多群眾會被嚇走。第二,在海外組織強政治訴求的反對黨,可 能陷入無事可做的局面。反對黨就是搞競選,而在海外,根本無從做起。 新老民運力量未能整合 第三個原因是負面的。此次大會的籌劃者都是四五兩月湧現出來的積極份子,往 日名不見經傳。例如兩個主席競選人劉永川和丁健,都是學潮時回到北京親身參與 大示威,始得群眾的威信和票源。而各地在八七年便已活躍的學生領袖李三元、王 尤琦等,連正式代表資格都未獲得。再如今年三月在北京組織公開信的陳軍,「中 國民聯」的徐邦泰,「海外藝盟」艾未未,均被大會所冷落。 從正面看此問題,積極意義勝過消極意義。新人不斷湧現,對民主事業只有好處 沒有壞處。人們不可以狹隘之心度之,儘管其中有某種權爭與取代的意味。何況, 根據瞭解,大會代表從各學校產生的過程,完全是公開的、民意的,令人無可指責 。 一個頗有意思的插曲亦說明了問題。會間紐約的民運份子王炳章、倪育賢等人, 曾臨時聯手,組織了兩個組黨討論會,試圖在與會代表中,組織起一個高政治層次 的反對黨,但因響應者寡寡無幾而放棄。而許多政治單位試圖將自己轉為學聯的領 導層或特別部分的努力,均未成功。唯曹長青的《新聞自由導報》獲得了大會在經 費上的支持,但亦未與學自聯建立正式的有形協同關係。 「學自聯」今後運作的方式,尚待觀察。從「學自聯」的章程可知,它的組織結 構頗似於聯合國大會的組織。即其權力的基礎仍然在各地的自治學生會中。一遇嚴 峻問題,大會的權威性將會受到挑戰。不能寄望它發揮政黨式的中堅領導作用,只 能發揮民意協調作用。每遇大事發生,大會權力機構可以迅速動員全美學生起來活 動,但在平時,很難有常務的活動進行。 不承認、不合作,但不拒絕接觸 在芝加哥大會上,與會者預測,由於學自聯的低政治層次和廣泛的學校代表性, 中共官方短期內尚不會宣佈其為「中國民聯」式的反動組織。中共領館方面亦對新 聞界的採訪不予置評。不想,八月一日,中共「新華社」便猛烈抨擊這次大會,用 詞粗俗不雅,激烈放肆。指稱其為「美、台、港反動勢力的庇護和支持下」舉辦, 與反動組織「中國民聯」等同。 「學自聯」對中共政權則採取不合作、不承認,但不拒絕接觸的「二不一但」政 策。學自聯骨幹亦知道只要一干實事,與中共政府的衝突在所難免。目前其下設的 「營救」,「遊說」,「籌款」等幾個委員會,將很快展開工作。人們瞭解,海外 雖然不是中國民主的主戰場,但也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西線」。 【選自《中國之春》第七十六期(一九八九年九月號),作者原署名為馬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