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鼻子下面的「獨立王國」 少 君 在中國大陸,對於民辦和官辦的區分是很難下一個定義的,這幾年像四通公司、 京海計算機公司這些所謂的民辦企業,實際上並不能說是真正的民間企業,因為他 們都有一個上級單位,即掛靠單位。在大陸常規上來說,沒有掛靠上級單位,根本 不可能拿到營業執照,所以據筆者所知,像四通公司隸屬四季青鄉,京海隸屬計算 機所。所有的研究機構也是如此,前一段湧現出來的中信研究所、首鋼發展研究所 、華夏研究所、康華研究所等等,實際上均為半官辦機構,至於體改所、發展所、 經濟所等等,更是徹頭徹尾的御用機構。但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嚴密控制下的社 會制度中,有一批人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竟在共產黨鐵桶般的封鎖下,奇跡地 創建了沒有任何掛靠單位,純民間的研究機構,也是國內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民 辦實體----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 該所的籌建醞釀於一九八五年底,一批從七六年四五運動中組織的青年人,在經 歷了西單民主牆和北京高校競選等幾次政治事件後,深深感到深化自己、補充自己 的重要性,同時一致認為應該有一個培訓、開放、拓展事業的陣地。於是經過多方 奔波,一九八六年八月終於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對面的羊坊店大街內的一座小灰樓裡 掛出了牌子:中國政治與行政科學研究所。當時這座小樓是二龍路肛腸醫院的病房 ,地下室和三樓用於出租,所以當時的環境之差是可以想像的。第一次所務會議就 是在充滿福爾馬林味的地下室一間潮濕的小屋內召開的。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 就在這一天,在社會上彷徨十年的一群對國家前途充滿憂慮的年輕人,決定丟掉日 前的鐵飯碗,投身於這前程莫測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中國的民主貢獻自己僅有的 能量。在煙霧繚繞中,籌辦組長,原社科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陳子明,用低沉的語 調說:「今天,我們這些人就準備為此而犧牲了,雖然大家還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懷疑,但中國的政局和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有一批人去做開拓者 ,所以我正式宣佈中國政治與行政科學研究所(暫名)現在成立了。」 在場的人都十分激動,由於大多數人都是歷經磨難,並沒有產生激動的場面,只 是十分默契地互看了一下。他們是: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百科知識》雜誌編輯李盛 平、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編輯閔琦、中央黨校研究生郭夏、社會科學 院政治學研究所楊百揆、經濟日報記者錢建軍、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人員陳兆 鋼、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編輯王志剛、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講師黎明、北京 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張倫、北京經濟學院研究生侯曉天等。 現在重新看到這個名單,大多數人現在已身陷囹圄。其實在當時,他們曾多次談到 會有這麼一天,因為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有過牢獄生活的經歷。他們面對社會的責 任無所畏懼。 在羊坊店期間,該所以突然崛起的新形象,震動北京青年理論界,接連召開了「 知識分子問題討論會」、「國外政治和行政學研討會」、「軍事政治研討會」等大 量專題討論會。籌組了「中國青年政治研究會(籌)」,創辦了《政治與行政研究 》雜誌,制訂了一系列出書計劃。隨著時機和力量的成熟,按照所務委員會的工作 計劃,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在北京海澱區雙泉堡一座漂亮的五層大樓前,正式宣佈 「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成立。這時的該所已不同從前,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 積累經驗,已擁有專職工作人員四十九人,特約研究人員近二百人,擁有辦公室、 資料室、計算機房六十餘間。設有社會學部、經濟學部、政治學部、心理學部等學 術研究部門,並設有辦公室、科研處、計算機室、編輯部、公關部等科研輔助部門 。 該所從成立到八九年初,共開展了近四十項學術課題的研究,舉辦了十四次學術 討論會;編輯出版了社科著譯作百餘種,在中國理論界奠定了它的基礎,贏得了一 致好評。並和體改所、發展所等官辦研究機構開始了橫向交流和協作。還聘請了原 教育部副部長、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秘書長李正文任名譽所長、中國人民大學第 一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謝韜為顧問,還禮聘工人出版社副 總編何家棟、《經濟日報》副主編丁望、中國科學院心理學所所長徐聯全、北京大 學社會學系主任袁方、北大法律系教授龔祥瑞等為特約研究員。並收購接管了經團 聯機關報《經濟學週報》,由四五運動英雄,《北京之春》副總編王軍濤出任副總 編,主持全報工作。與此同時,還開始了對延安地區、兗州煤礦等區域進行咨詢, 擴大影響。第一次在全國範圍招聘信息員三萬餘人,建立了一支信息隊伍。八八年 還與《經濟日報》聯合建立了「民意調查中心」,與北京人才交流中心創辦了「北 京人才評價考試中心」。完善了「中國行政函授大學」和「北京財貿金融學院」的 教學計劃,使八八年在校生達二十餘萬人。建立了自己的「黃埔」。 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的崛起,立刻引起了中共上層的恐慌。從一九八七年到 一九八九年初,該所曾四次被告到中央書記處,兩次上內參「情況反映」。中共從 公安部到教委層層加壓,企圖扼殺這個「第三力量」。 在這次八九民運前夕,該所主要領導:陳子明、王軍濤、謝小慶等,敏銳地意識 到一場民主革命即將開始,從八八年底就開始了研究和探討,從二月到五月裡,該 所為使「五四」運動七十週年之日喚醒民眾,連續召開了十幾次研討會,並參與「 七所一會」所決定的任何活動。從四月學潮一開始,他們就生活在公安部、國家安 全部二十四小時監控之中,但他們沒有退卻,而是勇敢地衝到最前線,將全所的財 力、物力、人力投入到這場爭自由、要民主的浪潮中去。凡是從天安門廣場活著逃 出來的民運人士,都不會忘記陳子明、王軍濤、王之虹、畢宜民、鄭隸,這些日日 夜夜在廣場、在臨時指揮中心與他們一起戰鬥的勇士。是誰將天安門廣場的真實情 況第一個通知國外?是誰發起了首都知識份子自治聯合會?是誰組織了中國新聞界 的第一次大遊行?又是誰將一批批物資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天安門廣場飢餓的學生? 是他們。 這一切,海外的人一無所知,而中共當局則一清二楚,他們把王軍濤、陳子明列 為最重要的通緝犯而密電全國,李鵬曾惡狠狠地叫嚷:「天安門廣場事件我只要三 個人----陳一諮、王軍濤、陳子明。」 在震驚世界的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主運動中,有人站在了台前,得到了世 界的承認,從死裡逃生,面對他們的是歡呼和鮮花。而真正起作用的人卻一直戰鬥 在他們後面,等待他們的是逃亡和死神,好在這個世界是公正的,歷史是公正的, 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將他們----陳子明、王軍濤、王之虹等對中國民運的貢獻公諸 予世,呼籲中共放下屠刀,手下留人,為自己,為子孫留下一條生路。 現在,該所已遭到徹底查封,大部人員均遭拘捕、隔離審查和傳喚。研究所主要 領導人陳子明、王軍濤、王之虹、鄭隸等二十餘人,在逃亡海外途中,由於叛徒出 賣,日前被捕。 為了使讀者全面瞭解「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的歷史和概況,使各國的中國 問題學者有所考證,下面將部分列舉該所近年所從事的一些學術活動,供歷史學家 參考。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的宗旨是:倡導知識分子的良知、客觀、公正性和 歷史感,維護學術的尊嚴和信譽。 課題一:人民代表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態度調查。該所在八八年四月人大會議召開 前夕,通過抽樣,對一一七二名全國人大代表發出了問卷,回收率為百分之七十。 研究涉及人民代表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財政、經濟政策的政治意見和態度, 並對代表們自身的政治認知和議政能力進行了調查。該研究成果已在六月至十月的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 京日報》、香港《文匯報》等報刊發表。 課題二:當代大學生狀況研究。為迎接「五四」運動七十週年的到來,從八八年 中旬開始對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十個城市的一千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座談 。在調查基礎上撰寫了十篇研究報告: 「大學生對畢業分配製度改革的評價」 「大學生的擇業意向」 「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 「大學生的人際關係」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的戀愛觀」 「大學生的自我評價」 「大學生對學潮的反思」 「大學生對中西文化衝突的評價」 「大學生對改革的心理承受壓力」 該調查綜述和研究報告分別刊載於《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 報》、《大學生》雜誌等。 課題三:社會世俗化研究。該研究開始於一九八八年五月,停止於八九年四月。 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分別在《世界經濟導報》、《經濟學週報》刊登,題目為: 「中國功利主義文化的興起和社會變遷」 「文化與制度的整合危機」 「功利主義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 「中國功利主義文化的起源及其歷史進程」 第二階段中止於八九學潮之中。 課題四:改革中的幹部心理研究。該項研究於一九八七年三月至五月進行,一千 九百個調查樣本遍及全國二十九個省市區,研究結果表明大陸各級幹部的心態已由 重意識形態轉為重生產力標準,由傳統思想轉為改革情緒。報告見《世界經濟導報 》。 課題五:黨政分開研究。該項研究側重瞭解各級黨政幹部對黨政分開的背景、現 狀、前景、具體做法和社會效果的心理反應,問卷結果極有意義,但研究報告被有 關部門扣壓。 課題六:當代中國青年社會心理研究。該項研究是由所長陳子明親自主持的大規 模調查研究,對近五年的中國青年社會心理的演變情況,進行了細緻分析、探求並 掌握其中的規律,對八九民運和學潮的發生進行準確預報,是一份極有價值的科研 成果。 課題七:公務員制度改革研究。該項研究通過題卷、座談和討論會方式,對於中 國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面臨的問題、障礙和後果,進行了綜合調查 ,對二千份有效問卷進行了計算機統計處理,報告未及問世。 課題八:多種分配方式的社會讚許度研究。該項研究瞭解了國內各基層對多種分 配方式的範圍、比例、限度的社會讚許度和容忍度。研究報告進行了認真詳細的分 析和預測。 課題九:政治腐敗研究。該項研究成果曾被共產黨中央定為反動行為。本項研究 瞭解和探討了共產黨體制下,在現代化進程中所伴隨的政府腐化的表現形勢、波及 範圍、社會功能、防止措施和效果等,其結論使一些人很不高興。 課題十:國民外交心理研究。該項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對於外交問題的敏感性和關 切程度,以及對於國內外問題相互關係的認識,對於各種中外問題、全球問題的態 度。並進行了初步分析定性。 課題十一: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研究。該項研究的報告認為,我國從建國至一九八 六年國民經濟出現了十次波動,平均週期為三點六年,高於世界上發達國家經濟周 期的頻率,表現了在超越體制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穩態勢。該研究在國內外經濟學 界產生很大反響。《人民日報》、《學術界動態》、《技術經濟與數量經濟》等報 刊分別專文介紹或登載。 課題十二:國外三大科研計劃的比較研究。該研究對美國、西歐、日本的三大科 學計劃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性質與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深入考察和比較。研 究成果分別以「關於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再思考」、「『尤里卡』計劃:歐洲聯合 發展的基礎」、「日本『人才建設新領域研究計劃』初析」為題,發表在《科技日 報》、《未來與發展》等報刊上。 課題十三:中國土地制度研究。該研究考察了中國土地制度的沿革,指出現行土 地制度導致兩種所有制之間、城市內部各用地單位之間、市民之間用地利益發生傾 斜,造成農業用地日趨短缺、水土流失。提出改土地徵用為土地買賣,城鄉共同實 行土地批租制度、改農村土地公有制為共有制等政策建議。 課題十四:消費經濟研究。對中國大陸消費體制進行了認真研討,在調查分析的 基礎上,出版了研究成果----「消費叢書」: 《論我國消費制改革》 《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分析》 《消費經濟的運行》 《消費心理與行為》 課題十五:中國公民政治心理研究。本課題在國內外影響極大,有幾十家外國通 訊社和報刊予以報導,對中國政治學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該課題在國內首 次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治心理調查,從「政治意識」、「政治責任感」、「政治原則 」、「政治倫理」等多方面對我國各階層公民進行了充份調查,並提出了詳盡的分 析報告。在《世界經濟導報》、《理論信息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 》、《北京日報》、《人民日報》上發表或連載。並引起中共上層震動,分別轉載 十幾種「內參」上。得到一些海外知名學者的重視。 課題十六:政黨制度研究。該研究是承接中共中央組織部下達的課題,研究報告 論述了黨政分開的必要性,提出加強政府首腦任免權,允許多黨議政,在人民代表 大會中建立最高行政首腦競爭機制等十條設想。大概該報告研究的太深入了,中組 部收到報告後,再沒有下文了。所務委員會決定將其公開發表在《政治與行政研究 》雜誌上。 課題十七:政府人員評價系統研究。該項研究為承接國家「七五」計劃間重點科 研項目。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由主報告和十四個文件組成。主報告分1西方各國政府 人員評價的基本情況;2中國現行幹部評價系統;3關於公務員評價的幾點思考三 部分。 該報告對大陸現存政府人員評價制度進行抨擊,要求將公務員評價建立在科學基 礎上,建立國家考試機構。 為配合課題的深入研究和討論,研究所還組織了一系列大型研討會,幾次重要的 是: □知識分子問題學術討論會。 一九八八年初,該所與《中國文化報》聯合召開了兩次知識分子問題學術討論會 ,吳廷嘉、黃萬盛、鄭也夫、高增傑、許紀霖、閻布克等北京、上海中青年學者, 對知識分子研究的意義、知識分子的特性價值進行了熱烈討論。《光明日報》、《 世界經濟導報》等分別刊載了會議紀要。 □中國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討論會。 來自體改所、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社科院的幾十名中青年理論學者,對課題進 行了細緻熱烈的討論。認為社會學的學術共同體應當建立在科學、公正、統一的標 准上,形成社會學者的職業行為規範和技術規格,造就一種良好的學術環境和職業 道德。 □中國經濟週期波動問題研討會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由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 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國家科委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數量經濟學 會聯合舉辦的這次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階段會議。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二至 二十八日又召開了第二階段會議,舉辦單位又增加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和吉 林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與會人員認為過去三十年中,我國經濟的週期波動不僅一 直存在,而且其劇烈程度也是世界上罕見的。會議對八六年以來經濟學界對於經濟 週期波動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經濟日報》和《經濟學週報》對此 會進行專題報導。 另外幾次比較有影響的討論會是: 「一九八八年世界經濟展望學術討論會」----由該所和《中國日報》經濟部、《 人民日報》海外版、《嘹望》雜誌聯辦。 「時局與選擇討論會」----由該所和社科院政治學所、吉林大學政治學系、四川 社科院聯辦。 該所除了開辦大量社會、經濟、政治的研究課題、舉辦學術研討會外,還編輯出 版了大量叢書,書目有: 1現代化與政治發展譯叢(十三冊),主編:陳子明。 2現代化與政治發展叢書(十三冊),主編:陳子明。 3中國政治手冊(七冊),主編:閔琦、陳小平;副主編:王軍濤。 4財會改革與發展叢書(六冊),主編:所經濟學部。 5現代稅務管理叢書(八冊),主編:所務委員會。 6當代對外經貿叢書(八冊),主編:所務委員會。 7現代審計學叢書(七冊),主編:北京財貿金融函授學校。 8當代社會學基礎理論叢書(五冊),主編:時憲民。 9當代社會學名著譯叢(九冊)主編:裘方;副主編:王軍濤。 十現代金融叢書,主編:王巍。 非系列叢書還有:《現代政治學導論》(陳子明等著)、《政黨學導論》(郭夏 等住)、《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閔琦)、《職位分 類與人事管理》(陳子明)、《人員評價手冊》(謝小慶)、《公民論(未定稿) 》(王軍濤)等一百餘種。 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還擁有「中國行政函授大學」、「北京財貿金融學院」 、「北京現代應用技術研究所」、「中國民意調查中心」、「北京人才評價與考試 中心」等獨立經濟實體,其中「中國行政函授大學」和「北京財貿金融學院」有專 職教職工一百多人,學員二十餘萬人。中國民意調查中心有信息調研員三萬餘人, 遍佈全國。 該所在經濟上完全靠自身產生的效益服務於社會,沒有大陸官方的一分錢。。同 時還擁有自己的喉舌:《經濟學週報》(主編:何家棟;副主編:王軍濤;社長: 陳子明);《政治與行政研究》(雙月刊)主編:陳子明;副主編:閔琦、陳兆鋼 ;《太平洋論壇》執行主編:包遵信。 由於他們有如此成熟和完備的機體,使他們在中國社會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力 量,對中國的改革,對八九民運的產生和發展,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作了不容 質疑的貢獻! 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是,在中共如此封閉、專制的社會中,為什麼一群矢志 報國的年輕人竟能在眾多的困難和障礙下,在幾乎不能生存的條件下,奇跡般地建 起了如此之偉大的陣地,並在關鍵時刻,起到了它所應該起到的巨大作用,這難道 不該給海峽兩岸的學者、身在海外的四萬七千名留學生們,留下一個嚴肅的課題嗎 ? 【選自《中國之春》第八十期(一九九零年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