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中国宪政的蓝图
——记“未来中国国家结构与宪政体制学术研讨会”
张伟国
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亚洲研究计划的协助之下,由美国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
、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主办的“未来中国国家结构与宪政体制”学术研讨会,
从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举行。
会议的组织者是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会长刘凯申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严家
其先生、台湾大学政治系朱云汉教授。研讨会由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董事长、著
名经济学家吴元黎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国关中心主任、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
董事邵玉铭先生;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亚洲研究计划主任罗德明(Prof. Low
ell Dittmer)等专家、学者共同主持。
来自大陆、香港、台湾、西藏、蒙古、日本、加拿大、挪威和美国各地的近五十
位专家学者,就未来中国的国家结构、中国走向联邦制的道路、联邦制与少数民族
自治地位、经济整合的设计与政法关系和对外关系、联邦制出现的政治条件、人权
保障与宪政、宪政体制与政党规范、宪法的妥协性与社会的整合、国家机构的角色
与功能、中央政府体制、文官体制与行政中立、宪政的维护和发展等专题,进行了
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联邦主义与国家结构
在会议的一场圆桌讨论中,柏克莱加州大学的魏克多·琼斯(Victor Jones)教授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大学朗德·沃茨(Ronald Watts)、罗德明教授和李欧·罗斯(L
eo Rose),根据古往今来国际上的历史实践,“从比较与理论的角度看联邦主义”
,使与会者受到很大的启发。
由严家其主持的“未来中国的国家结构”的讨论,台湾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
央委员魏镛教授不仅向会议提交了“未来中国统一模式——多体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的论文,而且在讨论中反复阐述了他的理论,并仔细回答了与会者的诘问;台湾
大学法律系教授、著名宪法学家胡佛,在会上发表了他与周阳山教授合作的论文“
国家结构与政体结构的解析”,他在演讲中对於“国协”的表述,引起与会人士的
高度关注。
在“中国走向联邦制的道路”的专题中,严家其先生发表了题为“走向民主联邦
制中国的道路”的演讲,倡议将人大制度改革作为中国大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
容。
严家其表示,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市场经济发展、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增长,十
两岸经济上的差别开始缩小。今後随着大陆政治的民主化,政治制度上的差别也将
缩小。中国大陆政治民主化将为两岸之间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两岸和平统一的标
志是海峡两岸召开统一的“制宪会议”,制定一部适合海峡两岸、也适合西藏、内
蒙、新疆等地区的新的宪法。他提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最好的选择是建立带有
“邦联特征的联邦制”。台湾、西藏、内蒙、新疆、香港、澳门等成为中国的“特
别成员邦”,使这些地区在对内政策和对外关系上,拥有超过其他成员邦的种种自
主权。如何决定和平统一後中国的国家结构,这需要由未来中国的制宪会议来决定
。
对於制宪会议的召开,严家其设计的具体步骤为:海峡两岸之间政府对政府的谈
判,和平统一模式的拟定;北京政府和达赖啦嘛以及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区代表
之间的协商;成立制宪筹备委员会;草拟多种模式的宪法草案;确定制宪会议议员
产生办法;选举制宪会议议员;召集制宪会议
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教授翁松燃,就“联邦与邦联制度下邦与邦之间的关系”,
结合香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前景,发表了非常精到的看法。
在由翁松燃教授主持的关於“联邦制与少数民族自治地位”的圆桌讨论中,在西
藏国际救援中心担任研究员的阿沛·晋美,原在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民族问题的蒙
古人权同盟的巴赫先生,和严家其、黄默等一起就中国的国家结构与民族关系,展
开了深入的交流。巴赫提出了“解决中国大陆蒙古问题的九点设想”,并对一九九
三年夏威夷会议拟定的建议性宪法草案,采用“中华联邦”的名称提出异议。认为
该名称容易令人联想到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驱逐鞑虏”,此“中华”仅指汉
族,故不易为藏、蒙、回、满,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阿沛·晋美则在会上
转达了达赖啦嘛对於联邦中国宪法建议性草案的意见和关注。
经济与外交事务
“经济整合的设计与政法、对外关系”的专题讨论,由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郭
颖颐主持,美国宾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平和斯坦福大学吴元黎教授,在会上宣读了
他们“走向统一,欧洲共同体阶段性经济整合与其政治涵义:教训和启发”的论文
。他们以欧共体的整合过程和经验,研究未来中国的国家结构,在方法论上给与会
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普林斯顿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陈一谘作了题为“中国:经济
发展与权力格局”的演讲,认为邓後中国有可能出现统一而不集权,自治而不分裂
的局面,而中国的前景取决於制度转型的成功与否。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吴国光,也对“联邦制中国与外交事务”作了专
题报告,他论述了目前中国的外交困局,由台海两岸分裂与分治之事实所引起的两
岸外交难题。他提出未来联邦中国基本的外交国策是与各国友好合作以求世界和平
、繁荣。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原有对外条约和国际组织之参与方式如何处理?可
能的外交纷争,如南中国海、钓鱼台、大陆周边某些边界等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等
等。
“联邦制出现的政治条件”的讨论与中国大陆发展的现实有紧密的联系,缅茵州
考比大学的赵穗生教授作了题为“没有联邦宪法的联邦制——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
演变”的讲演。他谈到,改革前的中国大陆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主要通过意识形
态、组织人事和中央计划经济三种强制手段。五十年代後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後
的分权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央地方关系的性质,一种新型的关系正在出现
。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郑永年报告的题目是“制度创新的起源或在什么
政治条件下联邦宪政才有可能”。他强调联邦制的产生需要政治条件,联邦宪政的
产生必须是政治家之间的一种理性谈判。对中国而言,谈判意愿取决於国际环境,
国内统治合法性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转型。
宪政与人权保障
人权乃是当代宪政运动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人权保障与宪政”的专题中,中国
大陆著名法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于浩成作了“中共宪法与人权保障”的演
讲,他指出,宪法的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为“强调对政府活动进行限制,给予公民
以最大限度自由的强制性规范。”但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开始出现并於第
二次世界大战後在一些国家内,陆续颁行的所谓“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其内容
实质上恰恰同上述传统意义上的宪法相反。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均实行由共产党
一党专政下的人民代表大会(或称苏维埃)制度,不搞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致
使权力得不到制约,政府享有无限权力而人民的个人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以至於无,
这一类型的宪法只是表面上规定人民享有众多的自由和权利,而在实际上少给甚至
不给人民以任何权利和自由。因此徒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政之实。他强调,大陆中
国现行法律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距离国际公认的人权标准还有很
大距离;在法制建设上一向比较重视实体法,对程序法则重视不够。如对宪法的实
施监督,就由於未设专门机构负责(中共现行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和缺乏诉讼程序而落空。因此,当前的要求仅仅是行宪,将每个公民享有的一切权
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使各项人权普遍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第二步才是修宪,经过
全民充分讨论酝酿,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通过一个完全体现民主精神的新宪法。
纽约大学教授、人权活动家黄默先生也在会上作了“宪政主义与人权保障”的演
讲。
政党政治和宪政民主
在“宪政与社会整合”的专题中,中国研究中心的赵晓薇先生就“宪政体制与政
党规范”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没有民主的历史,在民主道路上每一步都会出问题
,中国的政党政治应为中国导向民主,宪法需要将政党政治的基础确立,政党结构
由宪法下面的国家政党法规定。国家权力结构不容经常修改。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季卫东提出的报告是“宪法的妥协性——对社会整合与中
介机制的一点看法”。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研究员曹俊汉教授、台大政治系教授
高朗、日本一桥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张作人等对此发表了评论。
关於“国家机构的角色与功能”的专题讨论,由曹俊汉教授作“文官体制与行政
中立”的演讲;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张鑫教授主讲“未来联邦中国
的司法体系”,并接受於浩成、翁松燃等专家的评论。在“中央政府体制”的专题
讨论中,高朗教授宣读了“威权转型过程中之宪政选择”的论文;原中国社会科学
院法学所研究员、现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谭健,提出了“未来中国民主政府体
制——总统制内阁制结合制的比较和选择”;挪威诺贝尔研究院的廖燃先生,从东
欧改革发展的历史,比较了“虚位总统与实权总统”。
“宪政的维护和发展”是最後一场专题讨论,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院政治学博
士研究生杨建利提出报告“宪政运动的核心——对民主宪政的信心”;台湾中山大
学政治学所所长吕亚力作了题为“宪法解释及宪法修订的原则与程序”的演讲。
吴元黎在讨论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对於一九四九年以来在大陆执政违反宪法所犯
的错误,必须向中国人民有一个交代,而对於将来想要在中国继续执政,如何遵守
宪法必须向中国人民作出承诺。老先生的这一番话,引来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胡佛教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表示,明年和今後的将来还要举办类似的学术研究活
动,继续这一有益的探索,并希望中国大陆的学者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直到把这样
的会议开到北京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