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号-读书 王若水简介 王若水文章检索

 
《狱中信》序..................王若水
 
 

【读 书】

《狱中信》序

王若水


  我初次见到徐文立,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西单民主墙正
在风雨飘摇之中时,有一天,徐文立和另外两个人来到《人民日报》社,要求转递
一份给党中央的信,申请释放《四五论坛》的刘青。我见了他们,答应把徐的信在
《人民日报》的内参上发表,让中央领导人可以看到。没想到随同来的两人中有一
个是公安部门的耳目,他把我的谈话内容随即报告了公安部。公安部又报告了中央
。这件小小的事情居然惊动了中央最高层,邓小平、华国锋都在报告上作了批示。
胡耀邦找我谈话,查询事情的经过。我承认公安部的报告属实,并对自己的谈话作
了解释。我说我看过许多民主墙的壁报,其中《四五论坛》是最温和、最理性的,
应当说这个组织还是可以的。
  胡耀邦对我采取信任态度,但提醒我“不要上当”。他谈到在此之前他同王军涛
、吕朴谈话的情况,说谈了很长时间,没有效果。他又感叹地说有些年轻人是“无
可救药”,非要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可。他并没有见过徐文立,只是凭公安
部门的内部报告,对徐文立抱着成见。
  胡耀邦同邓小平以及党内另外一些人不同,他是主张“做工作”的。胡耀邦的这
种态度,给党内一些顽固份子以攻击他的口实,认为他是包庇纵容。另一方面,胡
耀邦的“做工作”,又是注定了不能成功的,因为这并非平等的对话,要倾听对方
的意见是否有道理,而是“说服教育”——事先就肯定了“我对你错”,只是要“
我说你服”。这还是共产党的老一套的“思想教育”方式,对新一代的人当然行不
通。
  几个月後,徐文立被捕了。这一关就是十三年。果然如胡耀邦所料,徐文立碰得
头破血流。
  我再次见到徐文立,是在他出狱以後。昔日的壮年,如今却明显地露出老态,头
发稀疏,牙齿脱落,人生有几个十三年!一个人的最宝贵的年华,就这样在监狱中
消磨了。
  然而徐文立精神好,谈吐风生,依旧那么执着,那么乐观。徐文立没有变,还是
徐文立。
  十三年来,中国变得很多。出现在徐文立眼前的,是一个高楼耸立,酒绿灯红的
北京。昔日民主墙的旧址,如今已是一个繁华的市场。集聚在这里的,已不是看大
字报和上访的人群,而是装束入时的顾客或游客。和当年相比,这是多么强烈的反
差啊!
  我没有和徐文立谈到他出狱後的见闻和感想,不知道他会不会感到某种“文化冲
击”,象初到异国的人那样。也许他不会,因为家人的来信已经把许多情况详细告
诉他了;但也许他会,因为通过文字了解究竟和亲身经历是很不一样的。贺信彤早
就有这种感觉,说读她丈夫的有些狱中信件,象是他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徐文立是一个很开通和思想解放的人。对中国目前许多受西方影响的东西,他不
会看不惯。中国毕竟是前进了,毕竟是面向世界了。然而,这繁荣的景象背後潜伏
着危机。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在扩大。政治改革滞後。西方的民主和人权理念仍被拒
绝。腐败象癌症一样扩散。毛泽东仍受到尽情歌颂。徐文立发现,中国有也没有变
的部分,当年民主墙所批评的问题,如今依然存在。
  现在我展读徐文立和家人的通信集,只觉得三颗火热的心在纸上跳动。过去,
在毛泽东的年代,也曾有把英雄模范的家信拿来出版的事,那些信里充满
了豪言壮语,而且从内容到文字都无可挑剔,看得出是经过仔细加工的。徐文立没
有把自己看作是英雄(尽管他是新时期的英雄人物),在他写这些信的时候,他只把
自己看作是丈夫和父亲。在信中他不得不回避政治,只谈一些人生哲理,文艺评论
,同妻子和女儿交流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徐文立。我禁不住
想,胡耀邦如果在世,看到这些信,他也会改变对徐文立的看法的。好象俄罗斯有
一句谚语:“一个人越是爱他的妻子,就越爱他的祖国。”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是这
样,但我相信徐文立是把对祖国的爱和对妻子的爱结合在一起的。徐文立一家在物
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比许多达官贵人要富有得多。他们都有一颗善良
、纯洁、美好的心。贺信彤不是作家,然而她在信中表达对丈夫的无边的、火热的
爱的语言,却是那么有力、那么动人,不是从内心的流露,是写不出来的。还要提
一下徐文立给女儿的信。看到这些信,我就想起《傅雷家书》。虽然情况并不完全
相同,但那种深沉的、无微不至的父爱,却是一样感人的。贺信彤和晶晶是有福了
,她们有这样好的丈夫和父亲。徐文立也有福了,他有这样好的家庭。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东西主要是正面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负面的
东西。它使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从而造成人性的异化。
这是人类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象徐文立一家这样的人就更显得可
贵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性中的美好的东西,是不会完全泯灭的。这样的人越多
,中国就越有希望。□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若水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30日14:5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