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的切实进步
——读大陆政治学学者陈小雅的新著《八九民运史》
张伟国
六四六周年之际,读到国内政治学学者陈小雅的新著《八九民运史》,感慨
不已。
陈小雅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的副研究员,毕业於湖南大学历史系
,原先也曾在北京新闻界服务,并且活跃於学术界。多年来关注中国现代化历史与
理论问题的研究,著述涉及思想观念更新、政治经济文化配套改革、知识分子问题
等领域,写作以新闻与学术思想明快、泼辣见称。对於一些焦点问题,她常常有独
到的批评。早期还与《走向未来丛书》有过一段渊源。
处女作《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在大陆8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
中颇有影响;第二部著作《过渡文化的十年》,其中第一章在《海南纪实》创刊号上
发表,因为当时第一个公开在大陆重提“魏京生事件”,对於此後的“精英研究”
、八九民运前的33人签名信有触发效应。1992年在《求索》杂志发表的《关於辛亥
革命“避免论”的几个问题》,是第一篇在大陆公开发表的借辛亥革命对八九民运
成因与成败进行系统评估的论著。
在八九民运中,陈小雅并非一个完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时至今日,她在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档案里,仍存放着她在这一事件中的"四大罪名"(在作者的自序中有所
介绍)。在中国大陆六四後的高压气氛中,陈小雅继续孜孜不倦搜集资料、采访当时
人,写成了这部《八九民运史》。由於她所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又力求从学术
的角度客观评述,更由於她对北京政情的见解鞭辟入理,使得《八九民运史》在众
多的关於八九民运的书籍中,成为较见功力的一本,相信也是研究中国大陆现实政
治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尤其是这本书出自国内知识分子之手,更显其难能可贵。
陈小雅想说明的是,“八九民运史”的研究,对於未来中国现代化至少可以
提供一条底线,它告诉精神和思维仍停留在旧时代的人们:历史已经进步;也告诉以
激情和幻想为食粮的人们:中国的社会发育、“政治人”的理性生长、自组织与应
变能力,尚处在初级阶段。它期待中国的进步,更期待这进步是切实的。
书中对中南海领导人与八九民运描述与评论,从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赵紫阳、
胡耀邦、邓小平等人在中国政坛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共独裁政治的运作过程。北
京圈内朋友认为,作者对改革派的批评可能过於尖刻。但是,缺少中肯的批评,中
国“经典”改革派就永远无法成熟,凡是参与中国现代化民主运动的各个政治力量
,都没有不受批评的“豁免权”。所以,在反思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以极大
的勇气揭示了赵紫阳智囊圈子在堵塞言路、造成所谓体制内体制外恩怨,而对八九
民运产生的影响。
当然,作者更多的笔墨还是落在了1989年民主运动的主体——学生和知识分
子身上,而且她精到的评论,是参与那场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已经流亡海外的人
士或民运团体,都尚未完成或做到的。王丹在他《八九民运百人谈》一书的先期报
告中指出,“陈小雅把八九民运定性为‘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
中,由於目标和路线分歧而暴发的全民性政治期望非常规的公开表达运动’。这是
我迄今为止见到的对八九民运所下的定义中最为严谨、最为全面、也最能表达出八
九民运的发生原因、参加成分和发展过程的一个。”相信读者可以从陈小雅的《八
九民运史》中获得更多启发。
陈小雅在书中对官方立场和人物都有大胆而尖锐的评述,其中对於陈希同在
89年6月30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报告的批驳,更是入木三分。两年前她在写这些文字
的时候,恰恰是陈希同的权势如日中天、炙手可热,作者又是被当做清理清查的对
象,处在有关部门的监控之下,因此她所体现的道德勇气和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
态度,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代表了在专制高压之下永不泯灭的良知。
如今人们读到陈小雅这本书的时候,陈希同自身已成了中共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实
在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反对官倒、反对腐败的八九民运,被邓小平、李鹏、陈希
同们镇压了,但是现在陈希同自己的下台却是与腐败脱不了干系,那其他镇压八九
民运的六四元凶,会是什么下场呢?
对於这本书的观点、立场,当然可以见仁见智,相信在出版以後,读者们和
关心六四的人们会作出各自的评价的。关键是在中国大陆的社会环境中,陈小雅写
作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实在是意义不凡。但愿这是一个开端,使今後有更多这类书
籍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陈小雅前不久前也是许良英关於联合国宽容年呼吁书的四十
五位签名者之一,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负责人找她谈话,告诫她不要再和王丹这
样的人往来,陈小雅的回答是,王丹本人也是不宽容政策的受害者,自己作为研究
政治学的学者,不和王丹他们往来是不可能的。常言道,文如其人,读者如果有机
会读到《八九民运史》,相信可以进一步了解陈小雅其人了。
(注:《八九民运史》近期内将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