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文的一点更正
程兆奇
贵刊八月号《试论“打破一环”》中一段引文有显误,望予更正。引文谓:
“据周谷城《中国通史》记载,南宋初,宋高宗罢免了主战派大臣李纲,太学生与
军民‘数十万人’包围了东华门,高宗派大臣出来‘慰喻诸生’,想叫军民退散,
反被围困。军民要见李纲,等得不耐烦了,弑死内侍二十余人,‘皆脔割之,虽毛
骨无存者’,并打得主和派大臣纷纷‘走散藏匿’。高宗只好急招李纲,官复原职
,去东华门宣读主战圣旨,这才平息了骚乱。事後并无‘秋後算帐’之情事。这可
能该算是中国第一次学生运动了吧?”(页37)手头没有周谷老原书,不知上述(从文
理看,末句“试论”作者的判断)在转述中有没有错讹,依上引,有如下差谬:
(一)此次学运发生在北宋末而非“南宋初”,具体时间是靖康元年二月五日
(公元一一二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当时皇帝当然也不可能是“高宗”,而是其长兄
钦宗。
(二)学运参加者人数。“数十万”之说,源自李纲的《靖康传录》,以後《
宋史》李纲传相沿不改。《靖康要录》(二月十九日条)《宋史》钦宗纪等则谓为“
数万”;恐怕是考虑到“数十万”量过大,殊不合事实,所以《三朝北盟会编》未
依其所辑《靖康录》《靖康前录》“数十万”之说而取说“数万”。作为二·五请
愿的领袖,陈东说“十余万”(《辞诰命上钦宗书》,载《少阳集》卷二),高登说
“数万”(《东溪先生言行录》,载《东溪集》卷下)。除了“数十万”“数万”“
十余万”,还有说“十万余”的(《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三)。所有这些数字,无疑
都是估约而来,因为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专门的统计。何说为是的关键,恐怕离不
开当时京师的人口数。《宋史》地理志谓:开封府十六县有户二十六万余,口四十
四万余。此数统计於崇宁间,至靖康时不会有多少增加。金兵入侵,诸县至京城避
难当少於京城出逃之数。学运前月的元月三日金东路军渡过黄河,是日闻报,太上
皇徽宗连夜出逃,童贯、朱勉“护卫扈从”,“六贼”中的首恶蔡京也“倾家南下
”,一般官员亦纷纷弃官而逃,元月十三日对擅自逃跑的礼部尚书卫仲达、工部尚
书张劝除名勒停、差人捕捉,本想以此来禁戒百官,但并不奏效,二十八日对兵曹
椽孙恭、士曹张衮下达同样命令说明了这点。小民百姓无所牵挂,外逃的更多。来
自各地的勤王兵多驻於城外。所以似可认为二·五请阙那天不期而至的京师军民数
,大致在当事人陈东和高登的估计范围——即十余万至数万——之间,这几乎也是
除妇儒外京师的总人数了。
(三)在没有“秋後算帐”这点上说,除了周谷老,近人吴其昌《宋代学生干
政运动考》(载《清华学报》一九二六年第二期)、翦伯赞《陈东与靖康元年的太学
生伏》(载《大学》一九四七年第二期)等都众口一辞这样说。不仅秋後没有算帐,
“秋前”更没有算帐,吴其昌说,这是“人君温旨慰谕”的结果,翦伯赞说:“当
时政府应付这次大请愿的态度,总算开明。……他们到底是中世纪的统治者,还有
一点旧道德,始终没有对徒手的学生和市民开刀。”翦的话是他的愿望,与其说在
说史,还不如说是讲给当时学潮如涌的国统区的人们听的。可惜完全不合事实。《
会编》卷三十四明记“是日斩首乱者十余人。”《宣和录》说:在召复李纲时,已
令其对“乘时恃众,乱行殴打者”“以军法从事”。李纲在十四日及以後的上书中
也不回避,说:“取其最不逞者,枭首通衢,以靖群众。”(《梁溪集》卷四十三)
李纲在《传信录》中说那天共杀了四、五十人。不过其中没有学生。但当时统治者
确实准备对请愿学生“纵兵欲尽歼之”(《宋史》卷三九九高登传)。当时许多记载
都详述了开封府尹王时雍和主管殿前司王宗楚分率警备队和禁卫军包围学生随时准
备开杀戒的情况。“时雍宣言曰:‘太学生以布衣敢劫天子,当行诛戮。’”(《会
编》卷三十四)学运平息後的朝廷命令,尤其是七日的“手诏圣旨”和八日的“指挥
”(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敕文命下级照办的命令),都充满了杀气“自今更敢有招摇
倡率不从令者,并斩讫闻奏”(八日指挥,载《会编》卷三十六)。同时朝廷又“出
榜学门,指伏阙上书为意欲作乱,一曰当行军法,一曰当政极刑。”(《辞诰命上钦
宗书》,此通告《靖康录》和太学生沈长卿上书中也提及)当时权奸施尽手段,欲置
参与请愿的学生於死地而後快。只是由於朝廷在战守和降等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甚
至尖锐对立,因及对学运评价,经过反反复复的曲折,包括金军北撤的外部条件,
主战派一时占了上风,才使学潮得以平反,参加请愿的学生因此才摆脱迫害。可仅
仅一年後,陈东这位宣和末靖康初被公认的头号学运领袖,还是没有逃过“算帐”
的命运,只不过杀他的凶手是南宋的高宗。
(四)中国在汉、唐时代都有过影响时局的学运,靖康学运不是“第一次学生
运动”。
上引错误并不影响“试论”的宏旨,虽如此,愚仍以为作文应该谨严;观点
上见仁见智是一回事,但不要在这种知识的层面上出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