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号-中国政情 金枫简介 金枫文章检索

 
北京的三驾马车.................金枫
 
 

也谈“北京的三架马车”


金 枫


  近来有些评家将江泽民、李鹏和朱熔基视为中国大陆政权的主流,并冠之於“三
驾马车”的称呼。毫无疑问,这三个人的确都是中共政权的要角,对北京政治的发
展演变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但这三个人是否就象驮着中共政权这辆破车的三匹马那
样亲密无间、齐心合力?迅速转变的中国政治机制,迫使人们要去学习新的方法,从
新的角度才能获得对中南海政局比较符合客观的分析。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课
题,非这篇短文所能做到,此文只是为有兴趣做这个课题的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
的线索。

与江泽民作交易的人越来越多

  江泽民地位稳固与否,现在被海内外视为中国政局稳定与否的一个象征性指标。
从对他上台之初充满怀疑,到随着他在台上呆得时间越来越长,以致於隔岸观火的
海外媒体对他地位稳固表示认同的声音逐渐增多,真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这是每一
个关心中国前途的人都不断在问的问题。
  近日与一位北京来的朋友聊天,谈到中共高层的权力过渡和江泽民目前的政治地
位,他概括为三句话,“没有人向江泽民挑战,没有人听江泽民指示,越来越多的
人在同江泽民做交易。”这或许倒是比较接近中南海政治的现实状况。
  ——“没有人向江泽民挑战”,主要是指没有人向他公开挑战,这并不意味这他
没有政治对手,或者已经制服了政治对手,而是鉴於邓小平这位太上皇一息尚存、
八九年“六四”以後苏联东欧共产党或下台或瓦解的严酷政治现实,逼令政治对手
不愿轻启战端。
  熟悉中共政治的人对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他们认为赵紫阳、胡耀邦的失败,在
於缺少象戈尔巴乔夫那样的耐心、韬晦和机遇,没有等到邓小平老一代政治寡头退
出历史舞台、或失去绝对权力优势的时候,就不再甘心做“儿皇帝”急不可耐的跃
跃欲试,结果被以“有政治野心”为由而中箭落马;同时他们也没有遇到象戈氏那样
的历史机遇——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中连续死去了三位前任,为他集聚政治资源、
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滕出了充足的空间,这种机遇至今为止尚未在北京出现。
  杨尚昆、杨白冰兄弟,可以说就是因为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挑战意图”而陷入困
境的,因为邓在南巡时对江泽民多有批评,惯於揣摸上意的杨尚昆利用负责十四大
人事安排的机会,向邓小平多嘴,暗示要撤换对改革阳奉阴违的江泽民一把手的位
置,结果引发了江泽民与李鹏结成联盟,并与邓家子女通过利益交换而勾结起来,
反诬“杨家将”在“六四”问题上立场暧昧,并欲为赵紫阳翻案,而全力将其摈弃
於核心权力圈外。此外,陈希同也是因为公开挑战江泽民而身败名裂。这一切都使
得北京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们不愿意在目前时机下轻易向江泽民公开挑战,而是以积
累自身的政治资源为首要选择,用以逸待劳的策略静候江泽民上海帮犯错误,待邓
小平归西之後再後发制人。目前在台上的中共权贵,都是在接受毛泽东死後的宫廷
政变教育培训成长起来的,那场宫廷政变以导致毛泽东的接班人——四人帮的全面
失势,大大的令世人感到意外。
  ——“没有人听江泽民指示”,这是指缺乏政绩、缺乏魅力,在六四中凭借投机
钻营攀上今日权位的江泽民,在中共这样一个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权威系统内,恰
恰缺少运作权力最需要的权威。所以,尽管他在第一把手的位子上,而且也堂而皇
之的经营其上海帮权力系统,但他的意图要想贯彻落实极为困难,并没有人真正愿
意听他的,反倒是时时受到异己政治力量的制肘。
  比如,他提拔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周瑞金进《人民日报》,只能担任无多
少实权的副主编,主编的位置则落入了李鹏国务院系统的《经济日报》主编范敬宜
之手;他选拔上海复旦大学年轻教授王沪宁到身边负担智囊工作,原来提出要安排担
任中央办公厅研究室主任职务的,但中央组织部却以越级提升不符合党的组织原则
为由加以阻止,结果只能担任研究室的室务委员;谁都知道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与
江泽民的关系和在上海帮中的地位,江泽民自进入北京起就着意安排陈至立在北京
的位置,甚至一度连陈丈夫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妥了,但是就是过不了中央组织部这
一关。
  更明显的例子无过於是台湾海峡的导弹危机了,强硬派不顾其“江八点”的面子
,利用李登辉访问美国的契机频频出击,甚至大打出手,一度危及整个中美关系和
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最後不得不由已经“完全退休”的邓小平出面来摆平。最近
,江泽民提出“讲政治”,舆论宣传犹疑不前,非但普通的人民群众已没有人再听
得进去,同时也成为在商品经济中浸润的基层干部们嘲笑的对象。
  ——“与江泽民做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传统里依然残存着一种“名份”观
念,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江泽民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已经七年了,而且眼下也没
有立即要下台的迹象,这事实上成为江泽民的一种资源了,中共政要清楚的知道,
有些事情如果以江泽民的名义去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由於从政治上
“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来考虑,这些年放弃道德优越感而与之交易的人逐渐增多
。知识分子中,逐渐从九0年代初的不合作阴影里走出来,觉得要尽可能利用现有
条件做些事,有些人开始与江泽民身边智囊通过交易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甚至干脆进到体制里去做官。
  同时江泽民欲实现某些政治策略的时候,也不得不通过政治交易换取其他政治派
别的合作,如前述与李鹏交易後连手扳倒“杨家将”,与乔石等交易後撤查陈希同
,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处理广东问题等,这种交易也已经司空见惯了。由於这
种交易背景的存在,所以对政治对手处理也往往无法彻底,从“杨家将”和陈希同
目前的处境来看,多少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一场更大的交易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为了筹备十五大的人事、选拔跨世纪
的接班人,过去政治元老凭借强人威权进行的平衡,缺少权威的江泽民现在不得不
以利益交换才有可能争取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年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权力更迭
,有可能是偏离传统轨道的一个转机。

李鹏欲出任三峡公司董事长

  随着李鹏九七年任期届满,对於他未来出路安排的各种揣测也越来越多,最近就
有报导说,在今年这次北戴河会议上,李鹏提出要接任江泽民目前担任的国家主席
一职,并获不少政治局同事的支持,但遭到江泽民的拒绝,因而引发了有可能导致
“江李联盟”破裂的新的权争,中共的外围媒体也不得不用“这次会议不讨论人事
问题”来加以掩饰。但是,李鹏的出路安排,是中共权力转移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
的问题,用台湾流行的政治术语来讲就是“卡位”,大陆的政治术语则将其描述为
“权力更迭”。
  日前,北京来的一位朋友披露,李鹏提出,换届以後如不能担任国家主席,就要
出任三峡开发公司的董事长。
  的确,他一直对水利感兴趣,也是三峡上马的支持者。而且在这个可能是中国最
大经济实体董事长的位置上,攻可以进,退可以守,现有的待遇一切都不会变,即
不受政府条条框框的束缚,又在出国、高级消费方面掌控得天独厚的资源。
  李鹏在这方面的选择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惯性,在他担任总理以後,他没有象他的
前任或其他政治局常委一样搬进中南海去住,而是一直住在万寿路的大院内,那里
的官邸原本无法与紫禁城的皇宫相提并论,但因为里面住了当总理的李鹏,自然就
要按照中南海总理官邸的级别待遇来装修,在此之前,他把养母、周恩来的遗孀,
当时贵为政协主席的国家领导人邓颖超接来一起住,就已经按照邓所享有的高标准
装修过。可以预计,在他卸任总理职务以後,既可以避免前任搬出中南海的尴尬,
同时又不影响享用总理级别的住宅设施。许多人怀疑他的智商不够高,但在这一点
上他至少是可以让人跌破眼镜的。
  李鹏心目中,当国家主席无疑是他卸任总理以後的第一志愿,而且也有利於在中
共高层建立一种权力制衡新框架,打破江泽民在“六四”以後的非常环境条件下形
成的大权独揽的局面,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中共组织原则创造条件。
  但从眼下来看,急於想要扩充上海帮权力的江泽民,显然不愿在这个时候让出这
个位置,他不但要用这个职位来聚敛更多的政治资源、增加制约政治对手的筹码,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需要——靠这个名义出国访问,不然用总书记的名义出访
,除了三两个共产党“兄弟国家”以外,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吧。尽管军委主席与国
家主席是可以区分的,但如果他不是国家主席,他所喜欢的出国、当着人家国王面
前梳头……就少了一个他最以为然的名份,又以什么名义跑到华盛顿同克林顿握手
言欢呢?
  而且,中共领导人有一个特别的政治传统,即经常假借国际舞台造势,如出国访
问、接受外国媒体采访等等,将一些敏感的政治信息“出口转内销”,以达到其国
内或党内权力斗争的目的。国家主席这一看起来只是一种名誉性的职务,但是由谁
出任对於掌控这种权力资源则是至关重要的。
  对於人大委员长或政协主席这两个职位,一则对曾经担任了两届总理的李鹏似乎
不象对国家主席那么热衷,二则现在担任这两个职位的政治局常委同事都是“专职
”的,而不象江泽民对於国家主席只是一种“兼职”,按照常识来讲,要专职的让
位,显然比让兼职的让位阻力要大得多,而且还牵涉到对让位者的安排等一连串的
问题,而摆在台面上讲,对於江泽民减去一个兼职的职务,至少可以集中更多的精
力去做主要工作,於情於理尽得优势。
  要求出任三峡董事长,不知道是哪个秀才为李鹏出的一个“高招”。若真能实现
,至少李鹏找到一个机会去做一些实事,对“六四”血腥镇压民主运动的罪孽作一
种补偿,以致将来盖棺定论时多少有一些挽回;其次李鹏的权力并不是源自於总理的
职务,而是隐藏在他身後的代表中共正统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保证了他即使遇到
“六四”这样的惊涛骇浪,也照样可以稳坐钓鱼台,所以放弃总理的职位,未必就
会影响他或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在中南海的实际作用,这种势力是目前中南海最高
决策者当中似乎仅为李鹏所独具的。而现在他放弃这种权力,倒有可能为中共摆脱
目前的高层人事卡位僵局作一点贡献;此外,如果三峡工程真是一项造福子孙、值得
去做的事业的话,李鹏去主持或许比别的其他人去主持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至
少在调配资源或协调中央与地方各部门的关系中,李鹏尚有着任何其他人无法取代
的优势。
  鉴於现实政治形势的考虑,江泽民很可能无法同意和接受李鹏担任三峡董事长的
这一要求,他内心深处多少也有些“纵虎归山”的隐忧,李鹏如果和地方势力结合
起来、又再掌握有可能是当今中国最丰厚的一块资源——三峡工程不管你赞成与否
,它在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发展中都是一张极其重要的牌,这张牌如果落到李鹏手
里,对於江泽民而言,无疑是培养李鹏挑战自己权力更强劲的实力,这是万万使不
得的;如果江泽民在万般无奈之下忍痛让出国家主席的职位,李鹏提出担任三峡董事
长无疑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收到了避实就虚、歪打正着的效果。是否,
有媒体报导的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的职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於朱熔基前途的矛盾传说

  对於朱熔基,现在北京传出来的消息十分矛盾,一种说法是:中南海里谁也没有
设想过让朱熔基来接总理的位置,因为懂得中共政治的人都明白,他注定是牺牲自
己,为别人开路的那种类型的人;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是朱是接替李鹏的最佳人选,
在中国社会处於转型的关键时刻,就是需要象朱这样敢作敢为的人站出来挑担子,
甚至有人已经在私低下提出,中共十五大将确立“江(泽民)朱(容基)体制”。
  何以人们对朱熔基的前途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北京圈子里有人表示,朱熔基之“
错”在於他可能是中共从强人政治过渡到技术官僚政治过程中,最後一个具有个人
魅力型的领导人。他的精明能干和敢作敢为,可以创造出丰硕的成就,甚至於救中
共这样的独裁专制於危难之际,但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他的行为一旦发生偏差,加
上他的固执己见,也会形成灾难性的後果,虽然他勇於承担责任,但要纠正他的失
误或错误,所付的代价也极为重大。毛泽东的文革、邓小平的“六四”应该是殷鉴
不远。
  诚如媒体报导,朱熔基凭借他的才干和机遇,在八九年成功的稳住了中国最大城
市——上海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使邓小平最终下定决心在“六四”开枪,没有
朱的这番努力,中国的历史可能改写,也许前苏联分崩离析的局面会在中国上演;最
近几年,由於他采取“经济沙皇”的铁腕,以宏观调控抑制过热的经济发展,从目
前来看,似乎又帮助共产党渡过了一个危机。正是由於朱熔基的这些贡献,令中共
政治元老邓小平等对他青睐有加。
  以中共惯用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来衡量,朱熔基的敢作敢当,从另一个角
度看,也可能就意味着只突出个人、团结一班人不够、缺乏政治上的平衡能力。的
确,在他的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树敌过多的问题存在,如媒体报导,这些年来他在工
作中得罪了中共政治集团内部实力膨胀最快的三股势力,一是依附在政治元老和最
高决策层领导身上的“太子党”;二是已经具备与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地方力量
;三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明显的金融行业。这从不断传出朱熔基及其家人遭
到暗杀未遂的报导,也可以看出朱与这些势力冲突的严重程度。
  朱熔基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处境,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多次在推行其政策
主张的时候扬言,干不好就下台,大不了回学校去教书,为此他也曾接受某些学校
的名誉教授称谓;在反腐败过程中,他对中共高干训话时也曾直言不讳的提出,要准
备一百口棺材,其中有一口是要留给他自己的。这当然赢得了老百姓的拍手称快,
但在没有建立和健全反腐败的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在客观上也更加激化了中共内部
政治冲突。虽然一些他发誓要严厉打击的高级官员,在风头上下了台、甚至被开除
党籍投入监狱,但是他刻意想要提拔的新领导干部,却是绝大多数无法如愿。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大陆社会对於朱熔基的评价也是非常矛盾的,早
在上海担任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由於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老百姓大加称颂;但
是由於他的精明,对於实际问题的了解及具体数据的掌握,使得中层干部无论是在
个别汇报时、或者在公开的会议上,经常遭到他严词痛斥,一度有一种说法是“上
海的局级干部几乎没有一个讲朱熔基是好的”,在听到朱熔基调往北京工作时,这
些中层干部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在朱到北京工作以後,尽管国际舆论对他的期望甚高,将其视为“中国的戈尔巴
乔父”,有些评价也超过了上海帮的龙头老大江泽民,但他依然是本性难移,地方
领导人和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常成为他激烈批评的对象,就是到地方上视察工作、或
与企业界的厂长经理们座谈时,也不忘挥舞批评的板子,使得不少厂长经理对他颇
为反感,在批评他思想深处传统的计划经济烙印的同时,也不无埋怨的牢骚,“你
朱熔基批评国务院的部委负责人那没有话好说,谁叫那些孙子是你的下属,但你动
辄批评企业领导人,在一个日益讲究公平交易的市场经济化的体制里,似乎也显得
有点不合时宜了吧。”  
  与朱熔基相比,李鹏可能正是因为其能力不如朱那么强,所以就更尊重技术官僚
、秘书智囊蒙的意见和建议。如据中南海的官员私下透露,李鹏与朱熔基对於同一
问题文件的批示,前者比较务实(不知是他个人批的,还是参考了秘书或智囊意见後
批的,甚至就是秘书代批的),基本上能够点到要害关键,而後者则往往调子很高,
却让人无从下手无法落实,表面上对有关问题非常的重视、高度的关切,但落到文
字批语上却大多是抽象务虚的。
  此外,因为朱熔基的精明过人,而且也注意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所倡导的“常深
入调查研究”,往往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况,对有的问题或资料甚至比自己的智囊或
秘书还要清楚,他秘书智囊汇报讨论时,也可以非常精确的指出其缺陷和漏洞,久
而久之他倒反而有点看不起或不太重视智囊的意见、也不太依赖秘书的帮助。但所
有的人都有其局限性,你在有些问题上的明白,无法保证你在所有问题和所有时候
都明白。
  中国正处於权威政治向技术官僚决策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之中,判断一个政治人
物的前途,除了要看他的个人能力和机遇以外,很重要的是要看与这一潮流的向背
,这也是“六四”以後这些年,李鹏在国务院内部的名声得到改善、而且其声望高
过了深获“民心”的朱熔基的原因,这里多少也折射出朱熔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

  此外,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是朱与江的那种联盟,到底可以经受多大的考验,也
还是一个未知数,办事能力在江之上的朱,在上海期间与江泽民的裂痕,永远是江
泽民的一块心病,从这个意义上讲,江泽民内心对於朱熔基的防备,可能甚於对李
鹏、乔石等人的防备,而青睐朱的邓小平等政治老人在当今政坛上又日益式微,在
中国权力来源还没有从宫廷交易转换成民主选举的时候,民意和政绩未必就能成为
朱的资源,甚至有可能恰恰是他落败的原因,不要忘记中共本身是一个“择劣汰优
”的机制。

江泽民的位子坐稳了?

  “看来江泽民的位子是坐稳了,你说呢?”
  近来听到谈论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表面上看也好象很有道理,江泽民在中
南海这根钢丝上好坏走了七年了,换了别人未必就一定比他干得好,而他的政治对
手似乎进取性也并不十分强烈,将来......
  其实,对於这个问题,现在远没有到下结论、作判断的时候,如果一定要说的话
,到是可以提请评家不要忘记,在八九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中国问题的专家意
识到,後来会发生“六四”血腥镇压的残酷事实。更早的时候,人们也完全没有预
料到毛泽东选择的接班人,会在宫廷政变中全军覆没。□

相关文章
作 者 :金枫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7日17:5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