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号-历史见证 贺信彤简介 贺信彤文章检索

 
我们不会忘记孙维邦.....(北京)贺信彤
 
 

我们不会忘记孙维邦

(北京) 贺信彤


  我先生徐文立的许多朋友仍有不少人在蒙难,这中间最让我惦记的两个人,就是
孙维邦和虔诚的基督徒----徐永海大夫。
  也许孙维邦(孙丰)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较为陌生。但,凡是经历过一九
七八年底开始的“北京之春”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在那有时代意义的西单民主墙
前,曾经出现过的那感人的一幕:七九年初,严冬未褪的日子,上至八旬老人,下
至十几岁的学童,还有那数不清的青年男女,都奔向西单墙争着看一篇五、六十张
的大字报写就的巨制宏论,他们有的在那里默默地观看、有的大声地朗读、有的在
那里兴奋地议论、还有的在那里传抄,不论白天还是深夜都有几十人以至几百人、
几千人在那里围观……。这篇巨制宏论洋洋万言,潇潇洒洒,无所不论,上至安邦
治国之道,下至百姓温饱必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构想,文章写得声文并茂,
通俗易懂,字字在理,句句亲切。这篇巨制宏论的作者就是山东汉子----孙维邦,
人称当时民主墙前刮起了一股清新的“孙旋风”,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是把一腔
血倒在了墙前。一晃十六年过去了,这篇大字报有关治国安邦的方略早已被人们所
淡忘,因为文论中的许多前瞻性的预想已经变为现实,得享其乐的人不会记住它的
首创者,何况功劳业绩又被某些人窃去,堂而皇之地载入了某些人的“光辉史册”
。偏偏那些近乎是傻子的贤者却清高的鸿雁不留痕。令人叫绝的是,这样一篇巨制
宏论是孙维邦一气呵成,一书而就的,竟没有成文的底稿。那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晚
上,他凭了满腔的热血,连稿都没打,抓起笔来一口气写下这巨篇,卷起五、六十
张纸就登上了青岛至北京的火车,下了火车直奔墙前,墙上的浆糊未干,这个红脸
膛的山东汉子又返回了青岛,因为不愿耽误第二天的上班……。
  当今中国大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渐渐习惯了小姐、先生这种称呼,每听到这
一称谓就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孙维邦,就是他,在这篇大字报里首倡在中国人的
社会生活中,应该恢复先生、女士、太太、小姐的称谓,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温馨
。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余音未泯、人们都还习惯地把他人不是视为敌人就是异己
、至少都处处设防的年代,这种呼唤人性回归的提倡,实在具有震聋发聩的社会意
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唯有在温馨的社会氛围中,人才会有真正的尊严,民主社会
也才会有孕育、生根的社会基础。
  随着时代的前进,民主墙的那些掷地有声的宏论深得人心,有些终於被人们采纳
了,中国社会发生了了不起的变化。然而,人们还记得当年那些仅仅说了些於民有
益的话的那些像孙维邦这样的人么?这些人经历了什么,和正在承受什么……
  一九八一年,我丈夫因反革命罪被判了十五年,房子又因故失火正在翻盖,我和
女儿住在临时房子里,家被抄了,人被带走,文立一去就是一年半,杳无音讯,不
知死活,单位领导传达九号文件时还公开告诫我:“不是不给出路,唯一的出路是
划清界线,脱离关系。”我病了,开刀作了个不小的手术,那时谁也不敢沾反革命
的边,朋友、亲戚在多年阶级斗争的环境里生活,都懂得此时应该和我调整关系,
或淡化或远离……。然而,八三年我却接到了孙维邦和他家人多次热情的邀请,要
我带女儿去青岛度假。盛情难却,我们来到了这海滨城市,受到了他们全家的热情
招待,但我们玩得并不轻松,我们孤儿寡母的这次出游,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和跟踪
。孙维邦家当时并不富裕,他与我丈夫同案,被判一年,释放出狱,被单位开除了
,为了生计,他作了不少零活儿,但走到哪里,都有人捣乱,作不成。费尽苦心,
他养了些兔子,联系好了买主,但当他千辛万苦地挑了兔子去卖时,对方却接到了
有关单位通知不收他的货,气得他当时就摔死了一只兔子……。他妈妈年迈有病,
身体不好,家里只靠两个妹妹低微的工资,孙维邦又气又急,觉得对不起妈妈和妹
妹。但他对我们母女,却给予了尽可能的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他说:再难,我也要
接你们来,不然我对不起文立。人情冷暖,在风雨患难中,我看到了铮铮铁骨。
  就是这样才华横溢、热情似火的男子汉今天依然苦熬在山东潍坊的劳改营中。八
九“六四”之後,一场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那时他早已下海,经过几年苦心经营
开了一间生意十分兴隆的餐馆,在八九学运的那些日子里,一些忧国忧民的学子常
常在他这里就餐之余,谈论国家大事,仅此而已,可是当镇压“六四”的风暴席卷
到青岛时,却平白无故地把他又判了十三年重刑,那时他的女儿还没出生,想来这
孩子也该到上学的年龄了,还有他那满头白发、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必定含辛茹苦
朝朝暮暮地盼着儿子归来……
  仍然在背负着十字架的孙维邦,你还记得吗,你曾在墙前用生动的比喻启迪过人
们的那句名言:朋友们,请不要小看自己,你看绿豆芽有多么脆嫩,但无数的绿豆
芽却能把个千百斤重的大石磨盘顶起来!----不是吗?!□

相关文章
作 者 :贺信彤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6日12:3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