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号-读书 周易简介 周易文章检索

 
《中国可以说不》之前后.........周易
 
 

《中国可以说不》之前後


周易


二十多天写成一本书

  中国大陆书架上最近出现了一本畅销书,题目叫做《中国可以说不》,副标题是“
——冷战後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作者为“宋强、张藏藏、乔边等著”。之所
以加等,可能是还须加上写前言的何蓓琳及作“代後记”的喻权域。该书的出版者
在中国大陆几百家出版社中是不太有名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一版印刷五万册
。此书已经流入海外中文书摊。
  香港《争鸣》九月号丁慧的文章指出该书“是几个年轻人花二十来天时间写成的
”,未说根据何在。但是在这本书的第九十九页上说到:“请注意今天:一九九六
年四月二十四日。”就是说至少在四月二十四日书稿还未全部完成。而该书的版权
页上标明的却是“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一次印刷”。这
就意味着这本书在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审查机关的审查并印刷了出来。速度之快,也
许令在大陆生活、写作过的任何一个文化人难以想象。

中西合力炒书

  该书题目一望便知是抄袭日本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马哈蒂尔的《能
够说不的亚洲》。据丁慧文章透露,大陆一位出版界的知名人士最近访美,竟不知
国内已经出版了这样一本书。
  然而,这本书及作者的名字最近一段时间来却频频出现在香港《文汇报》、《大
公报》、美国《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英国《卫报》、《泰晤士报》
等境外报纸的显要位置上,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国BBC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
台的电波之中。洋人们和海外华人们起劲地“炒”这本书。香港许多报刊频频发表
文章介绍、评论或批判此书和作者,电台邀请座谈,播放电视录像,记者专门跑到
北京去采访,发表访问专稿。据上海《文汇报》报道,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购买
了此书版权。
  香港《九十年代》阿林在文章中透露,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何修婉七月中旬
约见并宴请这本书的三位作者,转告他们美国的许多官员都确认这是一本反美的书
,关心它对中美关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表示要观察此书在老百姓中得到多大的认
同。柯说书中的观点与外传的邓力群万言书相近,并问了作者们与邓力群的个人关
系。柯修婉对书中某些观点也表示同意。柯还非正式地邀请书作者访问美国。
  在这种炒作环境下,书作者们在接受访谈中把情绪发泄得更加淋漓尽致,例如“
文革有积极意义,至少年轻人有晋升的机会”,“王洪文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导
人”,“我愿接受极端民族主义的称号,不怕被称为煽动民族感情”,“电脑比原
子武器更危险,它是一种网络暴力,”“你们可以因此而称我们为新义和团”等等

  
是否“纯个人行为”

  在国内,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为该书出版播发了消息,首都一家报纸以“後殖民主
义情结的终结”为题,概括了《中国可以说不》的现实意义。《工人日报》则以整
版篇幅介绍了该书。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论是:“小人物”呐喊震撼海内外。
认为“这是一部既摆脱了奴性又避免了阿Q精神、早该出版的好书”。因为它不但“
道出了普通中国人的纯真理念,更体现出中国青年的勇敢而无忌:中国有自己的国
家利益。正是这点抓住了中国老百姓的感情。《文汇报》分析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国
外舆论的关注的原因有二:一是“对美国的霸权行径持反感态度的中国青年人呈明
显上升趋势。”“该书真实地表达了中国青年的理性抉择和情感抉择,有助於帮助
了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二是“全世界都面临着对美国说不的问题”,“亚洲
的新兴国家,从韩国到越南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外国舆论“对该书表露出来的高
扬理念和民族尊严表示欣赏”。
  但是,半官方通讯社中国通讯社最近却报导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出版“
纯为个人行为”,香港《前哨.杂志载文对此说法表示质疑。认为这似乎是“此地无
银三百两”。因为凡涉及中共重大方针政策的出版物,如果与中央不一致,立刻会
被通报为禁书,如今中共并不下令禁止此书,甚至推波助澜,不会是“个人行为”
?台湾联合报系记者邓丕云在北京发来的报导也说中共中央宣传部日前曾通令大陆
各机关团委购买《中国可以说不》。中宣部认为该书是目前大陆民间少见能主动宣
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书籍,应予肯定。

幕後策划人是喻权域

  香港杂志《开放》九月号在“反美狂书出笼内幕”文章中比较详细地揭示了该书
的策划者之一就是此书“代後记”的作者,六四以後臭名一时的中共御用文人喻权
域。
  据凌成在文章中称,一九八九年以前喻权域一直在新华社工作,与同在新华社的
袁木臭味相投。六四之後接管《人民日报》的高狄看上了喻权域,将其收罗到《人
民日报》,安排在总编室当主任。喻权域主编的《内部参阅》专门刊登国际问题批
判文章,包括何新几篇批判西方理论的大作,喻权域还被指定参加中共《人权白皮
书》的起草工作。喻权域发现《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的原稿後如获至保,主动联
系出版单位。连得书名也是他起的。作为“代後记”的那一篇文章则是喻权域访美
归来後以内参名义向中央打的报告。

大陆报刊的理性批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将中国导入歧途

  大陆舆论界毕竟今非昔比,也出现了对《中国可以说不》的理智的批评。八月九
日《中国经济时报》署名张剑荆的书评文章指出:中国国内正酝酿着一种极端民族
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将中国导入歧途。《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中横溢的激
愤情绪是造作的,像商业广告一样,“除了煽情,似乎并没有更多的东西”。文章
严肃地批评《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们“希望将普遍拒绝的政策选择上升为中国的
国家目的,甚至上升为国际关系的普遍模式。”这样,“所谓国际秩序只能是由奉
行孤立主义的国家组成的无秩序的争斗的场所而已。”而“孤立主义只能导致对抗
。”“如果这些大国都孤立起来,全球混乱时代就要来临了。”张文警告道,中国
是一个大国,其力量和地位正在迅速地上升。一些国家对之抱着恐惧的心情并带有
敌意都是正常的。需要对我国的力量形成一种理性的评价,客观地去看待新的世界
和新的力量。“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我们的力量,就存在着滥用这种力量的危险。
历史证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是容易犯高估自己力量的错误的。”
  《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刊载的鄢烈山之文章认为《中国可以说不》是一本粗制
滥造、根本不够出版水准的“畅销书”。“所论的是极其严肃的外交政治问题,而
所取的是极其轻率的浮躁的态度。”书中的文字和造句方面的“低级错误”比比皆
是。“真教人为中国的出版界脸红:当代中国无人,还不至於要这样的滥芋充数吧
?”评论指出此书在选材和谋篇布局这个层面上作者们显然在模仿苏晓康的“抒情
政论体”,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五个作者互相重复之处甚多,很像时下
开会作指示,主要负责人讲过之後,坐主席台的轮流“补充几句”,大多是“正确
的废话”。
  鄢文指出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中国可以说不》在思想内容上的混乱。作者所表
达的中国青年对侵犯中国主权行径的强烈不满只是中国人共有的基本的爱国情感,
并不能成为作者宣扬错误观点的挡箭牌。作者说中国过去“太多好说好商量”,这
“过去”无疑是指对外开放的近十八年。难道像从前那样“对着干”才是维护国家
主权?鄢文称《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动辄主张“在民众中号召抵制美国货,不看美
国电影”是“幼稚的主意”,“是一条与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背道而驰的绝路”。之
所以写出这样的书,大约是当“红小兵”的童年时代所受的关於“世界革命”的思
想教育扎根太深。

作者的苦恼

  台湾联合报系记者邓丕云指出《中国可以说不》的策划者张藏藏日前向友人表示
,目前正为该书引起的政治後果苦恼,这段期间难以和新闻界见面。据一位与张藏
藏相交十余年的友人指出,《中国可以说不》的三个挂名作者中以张藏藏为主要策
划者。张藏藏是个体书商,因看准大陆民众在中共申办奥运失败後,充满民族主义
的排外情绪,出於商业动机策划了这本以反美、鼓动大陆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并
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购买书号,取得出版许可。该书从制作、出版、到发行都由
张个人负责。但是张藏藏没有料到这本纯为商业利益的书籍在出版後,几乎引起国
际政治的风暴,因此在心情上无法调适过来。对於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向张藏藏等人
提出的访美邀请,暂时无法答覆。中宣部通令各机关购买《中国可以说不》的动作
,也令作者们尴尬。
  据称,张藏藏本名张小波,於八十年代中期曾任教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为当时
大陆的上海城市诗派诗人,性格与生活作风开放,无特定政治倾向,曾因“生活作
风问题”触犯法规,於一九八六年入狱三年。出狱後正逢六四後大陆社会气氛改变
,纯文学失去原有市场,张本人也因此由上海转往北京发展,弃诗从商,成为一名
个体书商。其他两位作者也都非政治人物。□

相关文章
作 者 :周易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7日17:4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