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香港《明报》和《美国之音》消息,中国非主流派青年作
家王小波, 四月十一日凌晨在位於北京远郊的顺义县家中被人们发现倒在床下死亡
,当时他所使用的电脑还在桌上开着。这位风格独树一帜的作家之猝死在大陆相关
文化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到今年五月十三日,这颗文坛新星才满四十五足岁。
动荡的岁月
王小波一九五二年生於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属所谓“老三届”,“文革
”中家庭遭到批判斗争,本人曾经作为知识青年下乡。一九六八年中学毕业後去云
南生产建设兵团,後来转到山东省插队,当过民办教师。返城回到北京後做过街道
工厂工人。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系读本科,毕业後在人大分校任教
。一九八四年赴美国匹茨堡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後再学
电脑,在统计系当助教。一九八八年回国,先後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创作发表小说、杂文。自一九九三年起辞去教职,专业写作。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是社会学博士。夫妻两人曾经一同赴美国读书,也合作
进行中国同性恋调查,写出了有关专著,开劈了在这块禁区之研究,但很快受到有
关方面的警告。在朋友眼中,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是典型的书呆子。在美国匹茨堡留
学期间,两人有次开车出门,半路上二手车抛锚,夫妇便将汽车扔在马路边,甩手
而去。王小波夫妇没有孩子。王小波去世时,妻子李银河正在英国访问,得到消息
即从英国赶回北京为丈夫料理後事。
文理双修的王小波知识面很广,很早就使用自己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从事写作
。王小波为人随和,爱开玩笑,与世无争,清心寡欲,非常和气。近年来在北京的
文学圈内逐渐有了名气,成了媒体经常访问的对象,电视上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
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这些年来忙於教学、研究和创作,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王小波去世前曾去看望过他的母亲,其母当时发现王小波嘴唇发紫,便劝他去
看医生,但王小波一笑了之。刚从国外返回的李银河说,王小波无暇修饰边幅,生
活没有规律,废寝忘食加剧了他的体弱。而有的朋友认为王小波死於稿债太多。在
王小波的眼里,报刊没有知名与不知名之分,稿酬也无多少之别,早付晚付都不在
乎,只要是朋友相邀,他都竭力写好。也许正是如此,王小波最终没有时间写完自
己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黑铁时代》。
“中国的卡夫卡”
从少年时代开始,王小波就对文学情有独钟。八十年代初他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地久天长》,之後创作水平迅速成熟,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学风格,以幽默
、反讽、抒情和想象力的丰富著称。为此,评论界将王小波比作为中国的卡夫卡,
认为他的早逝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先後两次获得联合报系第十三届和第
十六届文学大奖,这个奖项是海外华语文学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王小波因此在海外
赢得了广泛关注。他创作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也获得一九九六年阿
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法国一家电影公司投资了几十万美元拍摄此片,由张
元导演,成为一九九七年嘎纳国际电影节的入围作品。小说集《黄金时代》由华夏
出版社出版後,王小波在国内也赢得了大批读者,被誉为我国有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潜力的作家。当该书被当局查禁,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时,在个体户书摊上
却售出了六万多册,还出了台湾版和香港版。连得《人民日报》海外版都承认“这
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留学生中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
有关专家指出,王小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
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一个天才。”认为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
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还做了“从来没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唾
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弱,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
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
创造性的衔接。”
两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王小波作品研讨会上,也有不少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认为:
“从来没有见过中国文学描写的性这么不矫揉造作的”;有人还说王小波的《黄金
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的小说全枪毙了!他的作品突出人性爱与死亡的禁区,在充
满风险的边缘地带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谈笑风生,一狂天下,将读者的灵魂引向
一个消逝或永难到达的妙趣盎然的想象世界。”
君王与学者
除小说外,王小波撰写了大量杂文随笔,为多家知识分子刊物开辟专栏,包
括《读书》、《东方》、《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演艺圈》、《中国
青年研究》等。王小波的写作风格独特,辛辣幽默,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他不但
对中国的现实有独特看法,且能以一种平实,而非戏剧性的态度表达他的洞见。
一九九五年三月王小波在《读书》月刊发表杂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从
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君王专门提升报告好消息的信使,而将报告坏消息的信使送去
喂老虎的故事说起,论及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学者与君主的关系,诚
实的代价和狡猾的报酬等问题。文章认为学者乃至所有的文化人都是“信使”,面
对领导,大家是否“耍滑头”,“拣好听的说”,“和骗子竞赛,看着别人的脸色
做学问”;领导是“君主”,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听到不顺耳的消息就拿信使喂老
虎,另一种是“到处做信使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觉自愿地报来受欢迎的消息。这样
他所管理的文化园地里,就全是喜闻乐见的东西了。”这种针砭时弊的文化批评专
栏受到了广泛欢迎。
鉴於王小波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有的评论家曾经对王蒙说,王小波的文章应
该在王朔之上,因为没有王朔的痞子气。海外一些学人也认为王小波对中国的现实
有独特的看法,同时又能够以一种平实而非戏剧性的态度表达他的洞见,这在同辈
知识分子当中也是十分难得的。
在王小波的写作历程中,一些文坛权贵曾经抨击王小波作品“格调不高”,对
此,王小波在共青团刊物《中国青年研究》上反击道:“我反对把一切都统一到格
调上,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谈起”。他反对今日大陆上的学术,文化论战
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争论谁好谁坏,连小县城里耍猴子的人也要装出自命“天
兄下凡”口吻说一声:“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等等,现在
给大家耍场猴”。
民间的哀悼
王小波去世之後官方新华社未发消息。北京、广州两地的朋友自发组成了王
小波治丧办公室,隆重举行追悼仪式,有数百人出席了追悼会。王小波逝世後,广
州花城出版社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体编辑校对人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力争尽
快推出王小波的长篇巨著《时代三部曲》,这部“三部曲”由近年来在文坛引起公
众注目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作品组成,共八十四万
字,其主题旨在探索和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立场与命运。花城
出版社还将编纂包括杂文在内的《王小波全集》,同时还准备在北京举行首发式,
在北京、广州两地召开王小波作品大型研讨会。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看来,中国的文学界和知识界正在用诗意的世界怀念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