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号-国际视野 郭承东简介 郭承东文章检索

 
瑞典批评中国人权状况...(瑞典)郭承东
 
 

      近日来,瑞典政府又有多次机会处理与中国相关的政治事务:一是在联合国
人权委员会发言;一是呼应丹麦牵头的关於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一是首相佩
尔松(PERSSON)接见吴邦国。在这一系列事务中瑞典的态度和作为十分令
人赞赏。

      三月,瑞典外交部长耶姆华琳(HJELM-WALLIN)女士率团参加
了今年的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十一日她在大会上发言。她严厉地指出:中国的
人权状况十分糟糕;近年来更加糟糕,中国当局的作为清楚地表明它对相关的批评
不予理睬,无论这种批评是来自自己的人民还是来自国际社会。

      耶姆华琳强烈呼吁:鉴於中国的人口之众,人权纪录之恶劣,以及中国当局
之顽固等事实,国际社会应该对中国的人权给予具体的关注,应该采取更加公开,
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处理这个巨大而敏感的问题。

      在上述人权会议上,丹麦政府提出一份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并在理事
会的五十三个成员国中征集签名。瑞典政府热烈响应,很快作了签名,并积极协助
推动。

      四月十一日瑞典首相佩尔松接见了来访的中国副总理吴邦国。尽管吴邦国的
访瑞主旨是考察企业和推展经贸,但佩尔松首相在半小时的短促会谈中仍然成功地
把话题集中在中国的人权问题上。他向吴邦国强调:人权是普遍的;是相同地适合
於任何地方的;对人权的践踏是不能令人接受的。在会谈中佩尔松首相没有提及具
体的人权案例,据他的政治顾问解释,这是由於佩尔松首相担心中国政府对相关的
异议人士及其家属进行报复。

      面对佩尔松首相的严正立场,吴邦国以有名的中共式腔调作答:中国不接受
任何外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但吴同意佩尔松首相说的“对话是重要的”。比起江
泽民的恼起面孔而顾它的恶劣样子来,吴邦国毕竟还能圆下这回礼貌的场面来。

      佩尔松没有在会谈中谈及中国的孤儿院。但新闻界却早已准备好了尖锐的相
关的问题。上海孤儿院虐杀女婴的报道曾在一九九五年引起瑞典社会的强烈的震惊
和持久的愤慨。《瑞典为中国的女婴而哭泣》,《害怕抗议,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取
消了基律纳之行》,《征集全瑞典妇女签名,谴责中国政府》,是当年许多新闻大
标题中的若干个。那回是李岚清,现在轮到吴邦国了。吴邦国这位当年的上海市长
,今日的副总理,自知瑞典记者自由、勇敢敢问敢写敢播放,自知中共苛政劣绩成
灾,罪恶成山,自觉理屈心虚,辞穷口吃,便采取了与其欲盖弥彰,不如装聋作哑
的态度。从首相府出来後,面对大批等候多时的记者他匆匆走过,一言不发。瑞典
大报《每日新闻》以《中国副总理一言不发》为题作了报道。

      人们还记着,去年十一月佩尔松首相访问中国期间说了一句关於“中国稳定
”的话。这句话立即激起了瑞典国内巨大而且持续两月有余的批评浪潮。批评来自
反对党,来自舆论界,来自流亡瑞典的中国人,甚至来自其自己的党内。该浪潮险
些冲垮了该届政府。笔者也是当时的批评者之一。但笔者同许多批评者一样,注意
到佩尔松首相在该次访问中,曾多次向中共领导人表示瑞典政府对中国的人权状况
十分关切和十分遗憾;向中共领导人提交了一份被关切人士名单;并着手通过教育
文化交流来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等等。所以笔者凭良心而论,佩尔松首相的“中
国稳定”这一言论,绝非失之於良心,而是失之於辞令。诚如当时舆论有云:“以
不机智的方式……”。佩尔松首相有些固执,对这一不当之言,不肯公开收回或道
歉,但他显然为此极为懊丧,反复强调读者听众误解了他。最後他召见了包括笔者
在内的几位居住瑞典的中国异议人士,借此地委婉地表示了歉意。

      近月来,瑞典政府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的一系列表现,赢得了舆论的良好评价
,挽回了去年的“中国稳定”之失言造成的政治损失,彻底而正式地恢复了人权堡
垒的本来的面貌。

      瑞典人民对自由、民主、人权怀有深刻的信念,瑞典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一
直积极参予国际事务,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合理地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
以政治难民身份生活在这块伟大土地上的笔者,对此耳闻目睹,亲身体验,感受十
分生动深切。邦虽小而有道。瑞典国虽小,眼界却很广大,虽处世界边陲,境界却
很高远,俨然一个人权大国,傲然一颗世界良心。□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三日

相关文章
作 者 :郭承东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2月12日16:1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