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号-国际视野 杜智富简介 杜智富文章检索

 
人间需要爱..........(加拿大)杜智富
 
 

  人间需要爱

  ——戴安娜与特蕾莎修女的启示


  (加拿大)杜智富


      一周之内,全世界被两件丧事所震动,先是英国的威尔斯公主戴安娜,因逃
避摄影记者群,在巴黎市中心的一条隧道中,车子以高速撞柱与男友先後身亡,享
年三十六岁。仅一周之後,献身印度加尔各答贫民长达四十九年之久的特蕾莎修女
,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戴安娜之死,所引起的轰动,相当惊人,世界各地的反应不说,广大英国平
民老百姓的哀悼,尤其令人深思,高贵、美丽的戴安娜以三十六岁的盛年早逝,是
人们对她产生惋惜心情的一个因素,与对英女皇和威尔斯亲王查尔士的反感,却是
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戴安娜在她的慈善工作中,再再地表现出她平易近人与真情
流露的一面,其实英皇室成员们也长年累月地做着一些接近群众的工作,但总是表
现出一种距离与冷漠,这一次英国老百姓表露强烈不满皇室的冷漠与对戴安娜生前
与死後的态度;对戴安娜则感念她照顾贫苦的真心真意,对她的私人生活一面采取
了宽容的态度,可见老百姓对出自高位的人有一定要求的,对人冷漠的就会受到老
百姓的唾弃,对人关心的就会受到人士的爱戴。

      德蕾莎修女的一生叫人由衷地敬佩,一九一零年,她出身阿尔巴尼亚一个相
当舒适的家庭,十二岁上就立志献身救贫工作,十八岁入修道院,四英尺十寸的身
高,很普普通通的一个修女,早年修道院生活中,人们看不出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个性上也表现得比较谦让,在她三十六岁时,她主要的工作是在加尔各答的一间
有名气的天主教女子学校里任教,接触的都是富有人家的女孩子,三十六岁她做到
了校长的职位,可以说工作相当成功,从此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了,但她不以此为
满足,三十八岁放下了所有的成就,来到加尔各答最贫穷脏臭的地区,创办了专责
救贫救苦的修道院,创办之时,罗马教廷并没有给她一分钱,她与少数追随她的学
生们,含着眼泪,先从街头学习乞讨开始,每天从街上把快要死亡的人抬回来,为
他们洗涤,包裹,让他们死在关怀之中,让他们死时感受到人间仍有爱心,从一九
四八年到一九六九年整整二十一个年头过去了,她的工作才第一次被世界性的媒体
发现,三十个年头过去了,她才等到了诺贝尔和平奖金,到今年她过世的时候,她
的工作已持续了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是怎么过的?没有薪水,没有自己积蓄,永
远只有两套衣服,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一个月伙食用不到八美元,晚年带着
心脏病,继续工作,直到心脏病亡为止。

      德蕾莎修女四九年前创办的修道院今日已分布全世界一百二十个国家,共有
四千多修女,还有近五百男修士,他们除了要誓愿一般的天主教修院的戒守外,还
要另加两条,一是专门照顾赤贫的、被遗弃的、残疾的、临死的可怜人,二是一生
不追求个人的财富与荣耀,特蕾莎修女的工作不在於特殊一个人的能耐,她死前,
一大批有经验、受过长期考验的工作群,已经建立起来了。

      相比之下,戴安娜在慈善工作上的累积是比较短暂的,由她的身份来做,也
是比较容易的,她高贵的身份与美丽比较更能顺利地推动慈善工作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人们对戴安娜之死,表现的比德莎修女的过世可能显得更为轰动,但是性质是
完全不一样的,人们对戴安娜的感念,可以大部分总结为惋惜她的英华早逝,对德
蕾莎修女则是由心底里起的崇敬之意。

      不过,人们对两者过世的反应是有一个共同点的,即社会大众爱戴有爱心的
人。的确,人世间需要的是更多有爱心的人。

      最近林培瑞教授在纽约评论上发表了刘宾雁先生对魏京生狱中书简的看法,
其中有一段对魏京生的个性作了一番观察,认为魏京生在字里行间,在生活中时而
流露出他深层的个性,他是一个很慈悲的人,接触过魏京生的人,都有这种体会,
我个人认为更难得的是魏京生在慈悲心之上,还有强烈的正义感,勇於与邪恶长久
斗争的坚忍不拔的个性,专制封闭的中国社会,容不得魏京生这种人,也可以想像
,像特蕾莎修女这种人中共也是容不得的,等到魏京生坐满第二次牢时,魏京生已
为中国平民老百姓的疾苦奋斗而坐了二十八年牢,但是魏京生也不是唯一的一个奋
起战斗的人,中共建国五十年来多少勇敢的人曾站出来过,只是中国的政权太残暴
了,对新闻的封锁也是绝对的严密,使得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不能连成一气,但
是中国人中有爱心有勇气的人,不在少数,则是不可置疑的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终将采纳民主开放的社会形式,那时候像魏京生
,像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大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社会中会有更多的热心人士,
勇於出来组织各式各样的民间组织,渐渐地建构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公民社会。□


相关文章
作 者 :杜智富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4日19:2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