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号-海峡两岸 张伟国简介 张伟国文章检索

 
高孔廉谈海峡两岸问题........张伟国
 
 

海峡两岸存在的不是台湾问题,而是中国问题

——高孔廉访谈录


时间: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时三十分
地点:旧金山“中国之音”电台播音室
访谈者: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孔廉先生
    中国之音特约“旧金山漫谈”节目主持人张伟国


张伟国:欢迎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孔廉先生来到“中国之音”
播音室接受我的采访,今天先就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以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香港与台湾的关系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前景的展望,请高先生谈谈您的看法?

高孔廉:主持人张先生好,大陆地区的听众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刚才提到,今年七
月一日以后香港将由中国大陆政府来接管,对于香港能够结束英国人一百五十年的
殖民统治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里面来,我们在台湾地区的民众都感到非常的庆幸。
但是我们也希望,香港民众的各种权益,以及他现在所享受的各种生活方便,不会
因为七月一日因素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中华民国政府的政策立场,是希望维持香
港继续自由民主繁荣。同时,关于台湾与香港的交流,我们也希望维持一个密切的
关系,因为不管是人员的往来,贸易、投资等等,这个都是对台港两地都有利的,
不仅如此,很多两岸之间的经贸活动也是通过香港来进行的,因此我们认为,香港
的地位不改变,能够继续维持自由民主繁荣,跟台湾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两岸三地
都是有好处的。

张伟国:现在我们听到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就是为最
后解决与台湾之间的分裂树立的一个样板,台湾方面也经常表示无法接受“一国两
制”的模式,从这种针锋相对的立场来看,您如何评价七月一日以后中共收回香港
的事件?

高孔廉:中共方面承诺,在香港要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当然,我们乐于见到
中共维持这样一个承诺,但中共的“一国两制”并不能适用到台湾地区来,原因非
常简单,因为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它本来就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国防,在台
湾地区中华民国的存在已经很多年了,一九一二年成立,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播迁
到台湾,一直存在、成立到现在,我们也一直维持着拥有独立自主的国防、外交、
司法,所以基本上这两个情况是不相同的。
  我们主张两岸之间未来的发展,应该处于一个对等相互尊重的情况之下来共谋国
家未来发展的一个走向。我们认为,现在两岸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个台湾问题,我们
认为两岸之间存在的是中国问题,也就是指的中国应该往何处去?实行什么样的制度
才能够使得两岸中国人都生活的更好,我们主张所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制度,也就
是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社会多元化,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潮流所趋,也是
现代国家所在适用的一个制度,唯有走向这样的一个制度,两岸中国人才能生活的
更好。所以我们认为,现在不能统一绝对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关键所在是制度和
生活方式的差异。

张伟国:刚才您讲到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北京去年在台湾海峡进行
军事演习以后,两岸关系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一直不见缓和,与此同时,中国大陆
、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局势,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与您刚
才描述的目标,是接近了呢?还是更远了?

高孔廉:其实这个答案是两方面都有的,如果看两岸关系的发展,的确,我们在一
九九五年的上半年两岸关系的互动还算不错的,到了一九九五年的下半年,中共方
面因为中华民国李总统到美国来访问,将这样的一个访问动作解释为台湾要制造两
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等等,采取了一连串的所谓“文攻武吓”动作,当然我们
再次重申和强调了,我们之走向国际是为了我们自己生存发展所必要的,跟所谓的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独一点关联都没有,因为台湾发展到目前的经济文化科技
的水准,不可能闭关自守,必须跟人家有所往来,才能够交换经验提升水准,这些
绝不涉及到未来要分离的问题。
  我们希望这样一个紧张低谜的形势,能够很快过去,因为处在这种紧张低迷的一
段时间里,两岸同受其害,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客观数字能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举
例来说,全世界的贸易成长率在去年是百分之六点六,可是我们两岸的贸易成长率
都下降了,我们不到百分之二,据我了解大陆方面大概也不到百分之三,都低于世
界成长率的一半,这与过去的情形相比是完全相反的,过去我们两岸的贸易成长往
往是高于世界贸易成长的。我是说,这种紧张往往造成一种不必要的两败俱伤的后
果。我们认为,两岸之间有很多互补互利的空间存在,如果能够从互补互利的空间
切入,两岸事实上有很多良性互动的机会,而且将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发展。我们很
希望朝向这个方向来努力。

张伟国:香港作为一个原来连接台湾与大陆关系密切的地方,随着七月一日被“大
陆接管”的这样一种改变,对于将来两岸关系还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高孔廉:我想,香港基本上还是两岸关系里面的一个中介角色,我们也不因为它七
月一日改变地位,而认为说它有必要去改变这种中介的角色。我觉得这个中介角色
存在事实上对两岸三地也都是有利的。
  再回到刚刚说的两岸关系这一部分来看,事实上在一九九零到一九九五年这一段
时间,两岸关系是呈现快速成长的,以交流来说快速成长,以协商来讲也进行的蛮
顺利的,但是九五年上半年之后开始跌下来,一直到九六年三月我们进行总统直选
,那时达到一个谷底。之后,维持了一长串的时间,但到今年最近两三个月来,似
乎又有一点缓和的迹象。例如,大陆方面回应我们在两年前提出的境外航运中心,
今年四月让外国轮船先开始通航,这样的一个态度我们认为是蛮务实的,而且在务
实的运作中我们也维持着各说各话的空间。在台湾方面我们认为是境外航运,在大
陆方面他认为是两岸试点直航。我想你用什么名称我们不会表示什么不同的意见,
可是实质上是已经有外籍轮船在这样走,其结果大陆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台湾可以
增加港口营运量,所以是互补互利的。
  又如同我们在五月二十四日,达成了台港海运安排,也就是香港的船挂香港特别
行政区的旗到台湾来,而我们中华民国的船到香港去的时候就不挂国旗。本来按照
国际航海的惯例以及国际公约应该都要挂国旗的,但是大陆方面对这个问题敏感,
所以当时我们主动建议:是不是互不挂国旗?这个情形最后达成协议是,我们不挂,
香港挂特别行政区的旗,而这样一个安排也是很务实的,有各说各话的味道。
  如果都能够秉持务实、各说各话味道的话,将来有很多协商都有空间存在。两岸
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的时候,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两岸都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两岸对于其内涵与认知各有不同,既然有这样的情况,那
就各说各话,不一定要强迫我们在台湾去接受大陆方面所主张的那种一个中国,相
对来讲,台湾也不会强迫大陆来接受我们所讲的一个中国的内容。这个共识如果继
续维持的话,两岸中间也是有许多事情是可以找到共同利益来切入来协商来获得更
大的良性互动的。

张伟国:刚才已经讲到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却是一种两岸关系
的交织、僵持,当然有所缓和但是离我们期望的标准显然还很远,那么您认为现在
这种两岸关系交织、僵持的状况,关键问题是卡在哪里?这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
得比较好的解决?

高孔廉:我们觉得主要是(台湾需要)处于一种对等的地位、相互尊重,问题都可以
解决,所以我最近尝试把它归纳,两岸关系要想突破有“三不”和“三要”。
  所谓“三不”,第一不要零和的思考,不要想到台湾所增加的就一定是大陆所减
少的,其实现在很多事情是整个饼在扩大,我们在增大,大陆事实上也在增大,这
就是后冷战时期大家广泛采用的非零和思考模式——互补双赢的思考模式。所以这
个观念要能够建立,两岸就有很大的突破空间。第二不要泛政治化,也就是说我们
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能够尽量的排除政治的因素,例如我刚才提到的台港航运
,事实上五月二日的时候曾经进行第一次的协商,当时没有达成协议,很重要的一
个原因是大陆方面又要把一个中国的问题加进来,后来到五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
是没有谈那个东西。象这样不参入政治因素,很多事务问题很容易解决的。第三不
要任意猜疑,不要把我们台湾所做的一些事情统统导向所谓“台独”这样子的一个
想法,其实一点关联都没有,例如,我们知道大陆方面对于我们“国家发展会议”
共识里面所谓“冻省”这件事情,他就解释成“台独”,其实“国家发展会议”里
面的结论并不是要“废省”,它只是要把省府的功能业务组织作一个适当的调整,
而这个调整严格说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潮流所走的“组织再造”的一环,目的是要提
高行政效率,跟所谓的“台独”一点关联都没有,那你把台湾所做所为统统都从猜
疑的方向去作思考的话,那就很容易造成误会。
  所谓“三要”,我个人的看法,第一要有开阔的心胸,我们认为两岸之间大家能
够心胸开阔一点、度量宏远一点,然后眼光要看得远,就是从整个中国未来长期的
发展、怎么样能够使得中国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能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第
二要能够进行务实的协商,这是很必要的,因为两岸关系的构成主要是两部分,一
部分就是交流,一部分就是协商,协商能够培养互信,你找到共同利益切入,大家
都能够得到互补的结果,那么就能够培养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你就很多问题都
可以来谈、都可以解决。我们也不排除就政治性的议题来交换意见,但是如果从那
个作为切入点的话,这个就比较容易引起双方的争议,如果事务性议题作为切入点
的话,因为是共同利益啊,就可以避免那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所以务实的协商是值
得大家来共同体努力的。第三要有坦然的交流,我们认为交流有很大的一个作用是
促进资讯的流通,增加相互的了解,我们过去几年交流的“量”一直在增加当中,
我们觉得未来的努力方向,应该就交流的“质”来予以提升,所谓交流的“质”,
我的看法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交流人员层次上要能提高,也就是说,对于大陆地区
具有影响力的这些人士,我们很希望他们多到台湾去看看,了解实际的情况;另外是
希望作深入的参观访问,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表面上的交际,而是你真正去看,例
如我最近接触过的一、两位去台湾参观过的影响力比较大的人士,他们的一个做法
是,下了飞机不是往大城市跑,而是往乡村跑,那可以看得到,台湾农村跟城市之
间差异性非常小、城乡差距非常小。不仅如此,教育的投资也非常大,即使是在乡
下的国民小学,它的师资、设备等等,都是维持一个相当的水准,那我们觉得台湾
过去四、五十年来能够获得今天这样一个发展的成就,其实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教育
,我们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培养人才,讲得更白一点就是开发“脑矿”,
台湾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但是有人力,我们用教育投资去开发“脑矿”,提高人力
的素质来从事各种建设。据我所了解,我们在教育上的投资占到了我们GNP的比重是
百分之八,是相当高的一个比例,但是我所了解大陆的这个比例恐怕只有在百分之
三以下,这个数字在世界排名来说恐怕是后面了一点。我们希望大陆当局能够多花
一点力气在教育投资上面,来改善全体中国人的素质,那么这样中国建设的脚步就
会快了很多。所以,我们觉得象这样坦然的交流,做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深入性的一
个参访,对于相互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张伟国:最后,我想再问一个可能是题外一点的话,讲到交流往往应该是双向的,
新闻媒体在这方面也比较走在前面,虽然我们在美国也经常可以在电视镜头中,看
到高先生在台湾接受咨询、与立法委员对话的镜头,但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感觉,台
湾在海外的舆论宣传方面发展得并不比较理想、甚至有些萎缩,相反北京尽管耀武
扬威、或者做了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反而气壮如牛的在整个海外宣传传播媒体方
面发展得非常迅速,从以往的历史来看,共产党的确也是很注意运用宣传手段的,
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高孔廉:我想,台湾现在今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民主多元化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成
就大家都看得到,我们被举世各国称之为“经济奇迹”,在政治、在社会层面的发
展进步,也是非常迅速的。其实,我们在过去十年期间所做的各种政治、社会方面
的改革开放,在一般的西方国家恐怕要化四五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我们只
是在非常短的十年时间之间就完成了,当然在这个里面碰到转型期的阵痛,有一些
失序和脱序的现象,但是我们有信心能够走向一个民主自由理性成熟的社会。当能
够走到克服转型期阵痛这样一个地步的时候,我们中华民国政府才能够真正进入一
个现代化国家之林。我想,形容这种现象说,在一个新的社会里面,旧的伦理道德
观念似乎已经逐渐淡化,可是新的伦理道德法制观念似乎还没有接上头,是有这样
一个味道在,但是我们有信心,由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这个时期的时间应该会
尽量的缩短。从这个会期,今年二月开始的立法院的集会里面,已经都是走向朝野
协商的一个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先协商然后再来讨论投票等等。这个不会
再有非理性的一些动作出现。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我们当然也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能过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生活,事实上,假定说
大陆地区也是一个自由民主的选举方式,也是政党政治,到了那个阶段,严格说起
来,就没有谁统谁的问题了,对不对?各党各凭你的施政绩效,来争取民心、争取选
票,那你就自然而然就成为执政党了,就不存所谓在哪一边吃掉另一边的问题了。
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统一方式,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我们主张实质上的统一,而
不是形式上、领土上的统一,所谓实质上的统一,就是制度相接近,生活的差距越
来越小,在这种状况下就自然而然的统一了。那我相信,这种和平方式的自然而然
的统一,是大家中国人所乐见的。

张伟国:好,谢谢高先生。
高孔廉:谢谢。


附注:“中国之音”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门民主运动的产物,海外学人在一九九0年
创办于旧金山,并于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五日正式开始向大陆播音,每天清晨北京时
间五点至六点,用短波 15280 千赫波段,下午四点三十分至五点三十分,用短波1
1940波段向大陆广播。“中国之音”的主要节目有,“参考消息”、“自由评论”
、“特别报导”、“人物专访”、“海外学者讲座”、“波士顿论坛”、“旧金山
漫谈”、“听众服务”、“留学生天地”、“海外华人”等。
  这些年来,“中国之音”一直坚持向中国大陆传播民主自由和人权法制的信息、
尤其是介绍海外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及民运人士,学习探索民主法制实践方面的
经验和信息,与中国大陆听众正在建立越来越广泛的联系。
  同时,“中国之音”在联络国际海外对中国大陆华语广播方面,也作出了富有创
造性的探索,一九九四年曾邀请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法国
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电台等九家国际电台,在旧金山举行了“国际华语广播研
讨会”,除了介绍各自的工作经验和发展计划以外,也在资源日渐困乏的条件,各
个对中国大陆华语广播节目互相合作、营造新的优势;同时加强与中国大陆新闻同行
交流沟通、为帮助中国大陆实现新闻改革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达成了富有建设
性的共识。去年十月,在华盛顿DC与美国自由之家合作,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华语广
播,不但由新成立的自由亚洲电台参与,而且有俄罗斯国家电台俄罗斯之声共襄盛
举。
  此外,《新世纪》电脑中文网页(http://www.ncn.org)也有专门栏目介绍“中国
之音”。  
  “中国之音”通讯地址:  P.O.Box 273538, Concord, Ca 94527, U.S.A. 

相关文章
作 者 :张伟国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4日15:5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