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号-读书 吴方城简介 吴方城文章检索

 
评钱宁的报告文学《留学美国》..吴方城
 
 

评报告文学“留学美国”


吴方城


      中国人留学美国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自从一八七二年满清政府派出
第一批幼童留美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来到了美国。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後,中共政府首批五十名留学人员来到美国。今
天,在全美国各大学攻读学位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已达三万余人,跃居世界一百多个
来美留学国家的首位。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反映留学生生活的文艺作品近年来接踵而生,如电视连
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新大陆”、“上海人在东京”,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
人”,报告文学“世界大串联”等等。去年,一本题为“留学美国”的报告文学尤
为引人注目。这本书对几年来的“出国潮”,特别是留美风潮作了比较详实、生动
而全面的描述,值得一读。然而,作者在书中近结尾处还对海外民运进行了不公正
的抨击与辱骂。作为旅美人士和十多年海外民运的参加者,笔者自认为有必要对此
书作一回应。

      报告文学“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於去年八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
版,问世後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仅头一个月就连印三次,达三万余册。作者钱宁,
生於南京,文革後入人民大学读文学专业,八六年在“人民日报”任记者,八九年
“六四”後来美留学,在密执根大学作研究并任教,九五年五月回国。作者在该书
三百余页的篇幅中,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背景到政治气候、经济状况、乃至生活
小景等诸多方面,用丰富的材料,生活的实例以及流畅的语言把中国留学生在美国
的生活、奋斗、精神震撼与悲欢离合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从改革开放前北京
东交民巷公安局签证科“狭小的”通向世界的“国门”写起,到一九七八年七月美
国科持代表团访美所签订的头一个交换留学生的协议,回溯到一百多年前头一位中
国留学生容闳赴美的情景,简洁而又明了地评述了历史上中国外派留学生的实况和
遭遇,特别对近年来改革开放後“留学潮”对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等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深远影响,“基於个人经验”,通过的本人观察和切身感受,
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於任何一个想了解当前留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状况的
人,这本“留学美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开放留学政策的拥护者


      作者在书中纵横历史,回顾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留学生的遭遇,从先驱容闳到
严复,到孙中山……,到中共夺取政权後留学政策的几起几落,明确指出,“国门
的打开,是中国在七十年代後期发生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化之一”,(P6
)“它不仅改变了许多中国青年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
进程。”(P8)“带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P10)作者拥护开放留学政策
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对於三十年来中共的闭关锁国政策,作者在书中都有相当直接了当的批评和
辛辣的讽刺。例如,当书中提到四九年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
後说:“可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他们只能站在自己那块土地上,去不
了别的地方。”(P28)在描述了当年北京公安局签证科对出国者繁琐的程序、
恶劣的态度之後写道:“中国的国门是狭小的,”(P1)等待签证“跟受刑似的
……”(P3)直到八七年底,当中国国门再一次打开的时候,“中国与外部世界
,特别是西方世界,已经隔绝了接近三十年,中国人如同从一场恶梦中醒来,睁开
眼,张望着外面全新的世界。”(P34)

      作者对“出国留学之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从开始时只有公费到後来的自
费,从第一批区区五十名到後来的成千上万,并特别指出:“自费留学的开放,则
一下子将国门向所有的人打开了。无数中国青年第一次在自已生活里发现了一个梦
想——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P37)“那时的中国社会没有
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那里没有政治可投入,没有财富可追求,没有精
神自由驰骋的疆场,甚至在私生活中也没有一方不受侵犯的领地。”“於是,出国
便成了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丝亮光。……给一代中国青年带来
了无穷无尽的生活希望和奋斗动力,并使他们在生活中有了一点选择自己道路的自
由。”(P40—41)

      在回顾了中国留学史之後,作者指出:“作为中国当代的政治睛雨表,留学
政策每一次的放宽或紧缩,都预示着中国政治风云的变幻,而每次政治风云的变幻
又反过来为中国留学事业带来阴晴雨雪。”(P84)“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
中国留学政策出现了少有的摇摆不定、传闻频出的现象。”(P89—90)“纵
观十多年来中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可以发现,中国的留学政策一直是以政治为轴心
在运转,形成了一个‘放’与‘收’的不断重复的怪圈,而这‘放’与‘收’不过
就是国家或单位对个人控制的松与紧而已。”(P92)作者在这里对专制制度下
对个人人身自由的控制所抱有的反感跃然纸上。

      作者在书中还多处高度赞扬了西方民主社会的个人进取精神。他指出:“由
於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留学生身上已很少看到那种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常见
的充满‘人生虚幻’感叹的东方式超脱,而多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冒险精神。这不禁
使人想起鲁迅当年对年轻人多读外国书而少读中国书的劝告。他说,读外国书,总
是使人想做些什么;而读中国书,却总是使人沉静下去,沉静下去,最後什么也不
想做了。”

      “这种精神面貌的变化,也许正是海外留学的本来意义之一。”(P163
—164)

      作者把“出国潮”称之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张扬”,他写道:“一个大家族
,如果子女们没出息,一定都会守在家里,为一点遗产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相反,子女如果有出息,一定会出家门,开创自已的事业。……千千万万中国青年
敢到海外去闯天下,或许竟是下一世纪中国兴盛的先兆?”(P59)


  自由、民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向往者


      作者为此书,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几年之中,踏遍美国的东南西北,先後
采访了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一百五十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美学人。从东海岸的纽约
、新泽西、波士顿、华盛顿到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从中西部的密执根、芝加
哥、俄亥俄、明尼苏达、爱荷华到南部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几
乎凡是有美国大学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凡是有大、小城市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
足迹。作者在描写了这些留美学人以及部分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国留学的中国人的众生相,他们“交织着欢乐和辛酸的留学经历”的同时,通过这
些受访者的自我叙述和相关评论与感受,书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现今专制制度的厌
倦与不满,流露出作者对自由、民主以及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向往。

      “美国是自由的”。(P117)这是作者在本书第三章“海外的震撼”第
四节开头的第一句话。

      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十日,就在“六四”大屠杀两个月之後,作者第一次来到
美国。他的“第一印象”是难忘的。“……这两个世界,虽然是在同一星球上,对
比是这样强烈,反差又是那么巨大,……我感到困惑,内心中好像有某种一直很完
整的东西突然断裂开来。”

      “但是,就在那一瞬间,我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中国人——至少是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可以有另一种生活。那反反复复的运动、批评、斗争、游行
和举国欢呼、群情激愤、你死我活、誓不罢休等等,不应当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然
形式。”(P99—102)

      接着,作者在介绍了美国的“高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商店橱窗
,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各式轿车……”,“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
城郊小区和一些中、小城市里生活的安逸和宁静”,以及“超级市场里那种类繁多
、品质优良、色彩诱人、新鲜无比的肉蛋、瓜果、疏菜和各类奶制品”之後,客观
地指出:许多中国留学生最终选择留在海外生活,一个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的‘
民主’的吸引”,更主要的乃是这里的“物质的诱惑”。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显然并不应该是一种罪过。”(P103—108)

      其後,作者借用国内一位老经济学家之口说,“在社会主义短缺经济的状况
下,人是很难具有什么民主自由的意识。上街买个东西,要有票证,要央求售货员
,要走後门。这种每天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无形中不断强化着个人对政府和社会
的依赖,塑造着人的奴性。”而“西方物质的丰富,使人从小就具有一种强烈的选
择意识,从日常商品到日後的职业,从生活方式到政党政客,个人的选择权利往往
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个人的选择权利实质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义”。
“‘美国梦’首先是一种很物质化的梦,……这种物质化的‘美国梦’包含着一种
美国精神;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一
些生活中的梦想。”(P108)

      对於个人自由,作者写道:“美国人将个人自由看得高於一切,而且这种观
念深入人心,……对中国留学生来说,一到美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从各种束缚里
解脱出来的感觉:没有了单位,没有了组织,没有了政治学习,也没有领导来找你
谈话了。你可以完全自由地生活……”(P120—121)

      在“海外的震撼”这一章的结语部分,作者明确地抨击了中国专制历史中的
“思想统一”和“对错意识”,指出:“几千年来,它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卫
道’的狂热和迫害‘异端’的残酷。……它都最终会导致思想的禁锢、文化的封闭
和政治的专制。”

      “历史上,人类被推向灾难边缘,常常不是因为某些人有意要将大家引向地
狱,而是因为一些人坚信只有他们才知道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P140—1
41)这不是对中共以及一切独裁专制者的最形象的描述吗?


  不协调的蛇足:对海外民运的抨击和辱骂


      在笔者一口气即将读完本书,正想向亲朋好友推荐之时,读到了第七章“中
国情节”的第四节,它的题目是“海外的‘民运’闹成了‘一滩烂污’。促进和改
变社会应有其它的道路。”读过之後,不能不对在这本好书中括入这样一节与全书
立意大不协调的“蛇足”表吃惊和遗憾。

      与在全书其它多数章节的行文方式相反,作者在这一节里(P259—26
4),用不太多的笔墨,道听途说的消息,竟把海外的民主运动从头到尾勾划了番
,然後予以“盖棺论定”——海外民运闹成了“一滩烂污”。

      作者在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中,根据事实而写出的这本他称之为“一个时代的
故事”,总的来说,其起真实、可信度、说理性和可读性大都令人称道,在读者面
前描绘出了一幅在世界民主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国潮”的生活图景。尤
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冲破自己出身阶层的局限,勇敢而客观地指出中国现今
专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同时,也能同样勇敢而客观地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
主国家所存在的自由、民主、物质文明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众多机会(尽管作者也对
其阴暗面不乏中肯的分析)。如果作者也能以同样勇敢而客观的态度承认在二者的
对比与反差下所应得出的自然结论,那就再好也不过了。其实,两种社会,孰优孰
劣,作者心中应当再清楚不过了。然而就是在这里,钱宁先生欲言又止,驻步不前
了。更令人失望的是,钱先生在全书即将结束之时,花了这样一节的笔墨把海外民
运拖出来作为鞭笞的对象。

      钱先生显然对十几年来海外民运的进程还是略知一二的。比如说他知道八二
年创立第一个海外民运团体“中国民联”的王炳章是“留着中分发式的”(P25
9),尽管他八九年夏才来到海外。在其它多数章节内,作者旁征博引,要么是饶
有出处的官方材料,要么是关於留学生的真实故事,作者自己也声称“本书记述的
人物和事都是真实的。”(P3前言)然而,在这一节里,作者的行文方式却奇怪
地一反常态,其内容或出於报刊的不准确报道,或取之於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时
间、地点、乃至人物多有张冠李戴,所写的内容是不够真实的。这里,作者一反在
全书大部分内容中的良好、忠实的文风,在拿不出多少事实材料、讲不出多少道理
的情景下,用出诸如“花样不断”、“就此登台”、“出风头”、“大打出手”、
“文攻武卫”、“呼风唤雨”、“几成闹剧”、“相互争吵”、“火并”、“招摇
亮相”之类蓄意丑化对方的语言来形容海外民运,甚至干脆使用起不登大雅之堂的
像“一滩烂污”这样对人施以辱骂的词汇。

      从全书的字里行间多处流露出,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和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
识分子,钱宁先生也是向往民主和自由和对中共的专制制度心怀不满和歧见的(P
40、41、65、73、101、109、117、120、121、140、
245、290),对近些年来的爱国民主运动是抱以同情甚至是支持的(作者本
人也参加了“八九”民运,书中提到“六四”事件不下十余处)(P101),这
也正是为什么作者能够在书中以比较客观的立场、人本主义的精神去描述和分析海
外留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对“出国潮”给以正面的评价。然而,如前所述,钱先生
在应该作出结论的重要时刻却止步不前了。

      在“海外的震撼”一章中,当作者刚刚感叹地说完“到了美国後,我的感受
是:‘噢,人也可以这么活着!’”之後,紧接着赶忙解释道:

      “这里,我并不是在讨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也不是在比
较东西方文明的优劣。……智者是说不清的。”(P140)

      好一个“智者是说不清的”!这是明显的自我掩饰。在自己拿出了那样的事
实与论据之後却不敢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对作者来说,显然不是“说不清”而恐怕
是另有苦衷。而其後对海外民运的攻击与辱骂却大大损害了作者自身的形象,成了
本来是一本好书身上的不雅的“蛇足”。

      自从海外民运从一九八二年开始以来,迈过了艰难的历程。八三年建立的中
国民联已有十四年的历史,而八九年“六四”後的民主中国阵线也已成立了八年。
其它一些民运团体、民运人士也都在世界各地坚持与中共抗争。尽管彼此间的纲领
、策略不尽相同,但大家一致的目标都是要结束中共现行的一党专制的制度,在中
国最终实现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的社会。这是民主团体的基本目标,从开始那
一天起,至今未变。

      无可否认,海外民运在过去的十几年的运作当中,由於种种原因,包括历史
的、文化的和个人素质上的原因,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包括像钱先生在书中
所提到的一些应当予以谴责与批评的人和事,事实上,多年来,笔者也和许多民运
朋友一道,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抵制与反对。然而,正如世界上一切政党、一切
团体一样,一个民运团体内部,问题、矛盾、不同意见乃至纷争总是会存在的,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用道听途说并将以渲染、歪曲和夸大了的人和事而对一项正义
的事业加以辱骂和否定,是不公正的,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和崇尚民主、自由的知
识分子所应有的行为。请问钱宁先生,在您抓住民运队伍内一些不良的人和事大作
文章而否定民运时,您对中共统治集团从上到下的“官倒”,绝对的权力所导致的
绝对腐化为何又只字不提呢?

      钱宁先生还说,海外民运是“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背叛姿态来向另一种意识形
态献媚”,(P262)这更是概念混淆的奇谈。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
破产和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势盖全球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一铁的事实怎
能是“背叛”或“献媚”一类的辱骂性字眼所能掩盖得了呢?

      另外,书的作者还把少数人高喊“推翻”之类的过激言行笼而统之地扣在整
个海外民运头上,并由此断言:“从根本上说,海外‘民运’不正是‘革命文化’
的一种翻版。”(P263)这种以偏盖全的论证方式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海外民运
的主流全然无知。

      就拿书中所提到的民联、民阵这两大民运团体来说,其大目标都是要在中国
最终实现民主社会,同时,也都赞成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去实现这一目标。民阵的
纲领中还专门提出了“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则。在组织内部,我们一向不赞
成使用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这些“文革”“大批判”的作法,提倡民主作风。
至於钱宁所攻击的“革命组织模式”——“‘一大’、‘二大’地开会,选‘主席
’、‘常委’什么的。人人争当领袖,……”(P262)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
,想必钱先生本人也很清楚,这乃是民运团体的正常运作,与民主国家的政党、团
体并无大异,这又何罪之有而值得颇有民主素养的钱先生大加杀伐呢?

      好了,既然海外民运是“一滩烂污”,那么中共现政权又是什么?如果以在
中国最终实现自由、民主、法制、人权为目标的海外民运之路不通,那么请问:中
国未来的社会应当是什么样?

      “现在大概谁也说不好。”(P264)——这就是本书作者的“回答”。



  海外民运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海外民运是世界历史潮流也是改革开放、新留学政策的产物。邓小平
生前曾宣称要用改革开放来防止和平演变。讽刺的是,恰恰是这种改革开放导致和
加速了和平演变,持续的经济改革和随之而来的民主运动将不可避免地动摇并最终
结束中共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邓的改革开放造就中共自身的掘墓人,海外民运也
是这些掘墓人中的一员。

      由於种种原因,海外民运仍存於低潮时期。在此时刻,一些人动摇,一些人
“淡出”,一些人卖身投靠,一些人仍在坚持。这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对民运进行攻击和辱骂成了一种“时髦”。中共咒骂民运自不必说,一些海外留学
生、华侨也参加了进来。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淡出”和尚在民运队伍内的人、甚
至已“投靠”了的人也加入了这一合唱。今年年初在北美召开的一次大型民运前途
研讨会上,有几位也自命为“民运人士”的先生对民运统统“说不”,全盘否定。
更有甚者,前不久,在一期一个民运团体的“机关刊物”,居然把海内外的民运活
动称之为“起哄”。现在,“留学美国”一书的作者也站入了这一行列,这实在是
很可悲的。

      正如“八九”学生领袖项小吉先生所言,民主社会的实现将要经过民主运动
和民主政治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海外民运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海外推动中国的民主运
动前进。由於地域、空间的阻隔,由於中共的镇压与封杀,相对於国内的民运而言
,海外民运只能扮演“配角”的角色。比之国内,海外民运既有其局限性又有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的事业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但它却是有意义的、起作用的。海
外民运将继续以“只问耕耘,不计收获”的精神,把中国人民的福祉作为行动的唯
一准绳,与国内民主运动配合一致,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以人民付出
的最小的代价在中国最终实现一个民主的社会。

      笔者十分希望今後能够有机会继续就以上题目与钱宁先生坐下来促膝畅谈,
在此之前,仅以此文与钱先生共勉。□

相关文章
作 者 :吴方城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4日15:5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