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号-读书 王鹏令简介 王鹏令文章检索

 
《民族主义与中国前途》前言...王鹏令
 
 

《民族主义与中国前途》编者前言


王鹏令


      冷战结束以後,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已成为众所瞩目的一个热点问
题。由於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勃兴的民族主义思潮不仅直接关涉到中美两大国之间关
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关涉到台、港、藏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在未
来国际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亦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因此,它引起各界的格外关注
也是很自然的。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民联阵荷兰分部、民阵民联荷兰分部与“欧工协”德国
分部於一九九六年“六四”前後会商决定,以自筹资金为主、同时尽力争取外援,
并假“欧洲中国民运工作者协会”(简称“欧工协”)第二届年会召开之机,於一
九九六年十月在荷兰联合举办《民族主义与中国前途学术讨论会》。为此,成立了
由胡立俊、叶国忠、王国兴、常征、张卓辉、李宗志和司马泰组成的会议筹备组,
并请本人担任会议召集人,以全面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筹备工作刚刚起步,《北
京之春》的前、现任主编於大海、胡平和经理薛伟先生即决定以编辑部的名义共襄
盛举,成为会议的又一个强有力的主办单位。

      当此次会议的消息传出以後,美国《新闻自由导报》总编辑吴仁华先生即率
先对会议给予支持;香港的著名政论家、画家温/先生以及《争鸣》和《动向》编
辑部更是鼎力相助。欧洲的一些民间小报,如英国的《挑战报》、德国的《自由魂
》、《留德学人报》和瑞典的《北欧华人报》等等,亦为传播会议的消息、扩大会
议影响,尽了自己的力量。台北驻荷兰经济文化代表处和荷兰当地的一些华侨,对
会议亦表现了高度的关切和支持。於是,在主办单位的同仁和各界朋友们的共同努
力下,会议才得以按预定日期,於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至八日在荷兰的海滨小城—
—桑特伏尔特顺利召开。

      来自欧、美、亚三大洲的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多位知名学者、汉学家、
作家、留学生、当地侨领和民运人士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就“民族主义的概念、
原则和历史渊源”,“当前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与台、港、藏
问题”以及“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主化”等四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激烈
的争鸣。其时正值全球保钓运动方兴未艾,会议特安排时间对保钓运动的历史、现
况、意义和趋势进行了讨论。在会议筹备组的联络和安排下,由荷兰和中国学生学
者联合会出面主办的《温/先生水彩画个展》,亦於会议期间——十月七日在鹿特
丹“华人活动中心”开幕,由此使会议达到了高潮。

      现在回顾起来,由於会议筹备组在成立之初便决定一改往日请“政治明星”
人物即兴讲演的惯例,并采用了以公开征文选择会议主讲人的方式,从而不仅在相
当程度上消除了派性,避免了海外人士中严重存在的“门户之见”,使会议主讲人
和参加者真正是来自各家各派,代表著各种各样的观点;而且使入选的论文达到了
较高水准。正因为是这样,会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和不同派别,因而具有不
同观点的各方人士之间的争论也就异常激烈:唇枪舌剑的相互辨论,力排众议的滔
滔雄辩,种种火热的场面使会议呈现出一派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景观!然而由於
会议制订了严格的规则,加之每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均“执法”严明,所以整个会
议进程井然有绪,会风文明,气氛十分祥和。这一切,保证会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
筹备组预期的“提供讲台,提供知识,发表观点,交流思想”的目的。

      为了能使各界的朋友分享会议的成果,并就“民族主义”和与此有关的问题
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出了十六篇结集出版。读者从此文
集可以大体了解与会人士就“民族主义”所发表的各种观点。需要声明的是,编辑
这组论文所遵循的原则,是“博采众议,文责自负”。因此,不言而喻,各篇所述
观点并不代表或反映编者的意见。

      这次会议和作为会议“结晶”的这本论文集,乃是海外民运的不同派别求同
存异、真诚合作的结果,它凝聚了以会议筹备组成员为代表的草根性民运人士们的
汗水和心血,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以各派民运组织彼此认同和相互并存为基础的“多
元联合”这种联合方式,以及从基层做起、逐步扩展这种联合道路的可行性和生命
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本文集之所以能够得以较快的出版,也是
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著名的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他几乎从此次会议开始筹备的时候起,就对会议给予热切的
关注和支持。他虽然因故不克与会,却应约给会议寄来了他的论文;会後,他又不
顾自己研究和写作的繁忙,而慨然允诺为本论文集撰写序言,使文集增色不少!著
名作家、《联合报》记者祖慰先生,《北京之春》的亚衣先生、《争鸣》的明蕾女
士、英国BBC广播电台记者张力奋先生和法国广播电台的陈彦先生以及作为民运
人士兼记者的辛苦和芮虎先生等,亦为扩大此次会议的影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
里特从他们对会议所作的报道中选出两篇,作为本文集的附录。亚衣先生和明蕾女
士还为本文集提供了多幅照片。台湾《时英出版社》的吴心健先生,更是不计酬劳
地为出版本文集而竭尽了心力。此外,这本文集中部分论文的打字,是由王国兴先
生和莫莉女士协助笔者共同完成的。在此,特向以上诸位人士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
的召开和会议论文集的出版表示过关心、提供过帮助的人士,致以由衷的感谢!

      万事开头难!名不见经传的几个小组织、几位小人物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
国际会议竟然获得了如此的成功,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实在说,
这不仅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即使对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有相当了解的笔者本人,事先
也未曾料到。不过,笔者这里却绝对无意因此而为是次会议和这本论文集实际存在
和可能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辨解。相反,我们深知,无论就选题、编排或文字加工来
看,文集都必定存在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倘若学界的先进、朋友和广大读者能对
其中的缺点和不足“知无不言”,那正是我们所热切希望的!□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日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鹏令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4日20:5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