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号-民运动态 北京之春简介 北京之春文章检索

 
全美学自联八大评述.......本刊观察家
 
 

全美学自联第八次大会评述


本刊观察家


 学自联“八大”闭幕


      全美学自联(IFCSS),这个已有八年历史的全美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独立组织
,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二日至十三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
,与会者普遍满意会议所取得的成果。

      这次会议最显著的变化是,修改了学自联原有的模仿国家形态的“三权分立
(总部、理事会和监事会)”结构,而改成“两会制衡(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
以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经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共十一名理事,三名候补理事,监事
会则有六名监事。新任理事长是李靖泓,副理事长是黄慈萍,监事长为罗里思。

      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八十多位代表,包括前任负责人邢铮、陈兴宇、耿晓和
萧强等,另外作为各方面的来宾出席的则有刘青、陈一谘、郑义、吴弘达、刘刚等
。陈一谘在会议上发表的演说受到热烈欢迎。

      会议重申并强调了学自联宪章的基本精神,同时指出将致力於加强与基层的
联系,从而更进一步扩大学自联的基础和代表性。
  
      众所周知,全美学自联诞生於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学自联前主席
陈兴宇说:当年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学自联是作为北京高自联的继承者在美国成立
的。作为“六四”的产儿,作为中国的国外留学生运动与国内学生运动的精神凝聚
物,这一崭新的大规模的整合性组织,无论就其特点和成绩,还是就其(对美国政府
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而言,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是划时代的。

      它的基本精神反映在其“宪章”之中。它的实力表现在游说“中国留学生保
护法案”的成功上。它的口碑在海外中国人的组织中也是相当出色的。
  

  学自联:如何定位?


      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在美留学生和学者成分的变迁,学自联也在近
几年中面临了调整自己定位的课题。其核心是:学自联究竟是作为抗争性组织还是
作为利益共同体?其中涉及了理念与现实何者优先的冲突。有时,这种冲突还是相
当激烈的。

      这里实际上映射出海外中国知识群的心态的变迁。人们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
年代初对中国国内制度转型的强烈关注——表现在海外的几次签名运动,对89学运
的支持,对64屠杀的抗议(在在都凝结在“宪章”中)——逐步转向某种九十年代
中期後的民族主义情结。後者主要表现在因中国经济起飞,成为新强国的历史机会
出现,与他国竞争转趋激烈(地缘经济);苏东解体,从而“国际格局的改变”,中
国与西方的对峙态势出现。因此,美国就从效法的模式对象变成抗争对手(地缘政治
)。再加上台湾、西藏独立倾向对部分人的刺激,以及作为所在国的少数族裔的心理
感受,那种背靠一个强大母国的精神需要。……等等。

      人们注意到,前者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国内政治,而後者的焦点则是国际关系


      定位的冲突,反映了海外中国人当前的一个显著特征:价值取向和国家认同
的分裂。

      对部分留学生而言,其自我定位的困惑之由来是:长期身处外国,对中国的
国际地位感受较深,对国内政治专横状况的感受逐渐淡薄,民族自尊心日益敏感而
强烈。

       而把国内制度的变迁问题偷换为在国际上各文化乃至民族的自我认同问题,
这正是当前北京当局和国内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共同策略。

      笔者曾浏览过一些反映二战之前在欧美各国居住的德国和日本侨民的地位和
心态的资料,面对当时在国内侵犯人权但同时又日益强大的母国政府,他们当年的
心理困境,与现在海外部分中国人的心结非常相似:如何把对祖国的认同与自己的
基本人类良知协调起来?如何处理价值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大会并未放弃学自联“宪章”的核心:自由、民主、法
治、人权。  

      当然,形势变换,学自联也应当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在笔者看来,抗议组织
与利益群体,这两种定位并不必然是矛盾的。事实上,国内政治的专横,终将损害
留学生的基本利益。因而,具有长远眼光和政治智慧的人,不是不能找到二者的共
同基础的。

      无疑,作为海外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利益群体,现在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如果既想坚持学自联创立时的基本宗旨(宪章),同时,又就事论事,照顾新时期
留学生的基本利益,则它需协调的基本任务大体有四:

  1) 帮助海外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工作和发展,谋求某些共同有关的整体权益。

  2) 加强留学生与国内的学术交流,帮助海外留学生回中国寻求工作和发展。

  3) 帮助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逐步纳入世界文明体系。

  4) 帮助中国经济、政治制度转型和社会转型。   

      这是学自联面对的新挑战。

     而如何处理与北京政府的关系,这是考验学自联智慧的关键。

      如果学自联能独立,理性,坦率,公开,不承认隶属关系,不刻意回避北京
官员,不卑不亢,直言不讳,创建一种崭新的同北京的关系,那么,这也许对国内
团体也可能产生影响和示范。


  寄望於来者


      从1872年清政府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至今,中国留学运动已有125年历史了。
其中有三波最主要的留学浪潮:清末民初,民国中期,80--90年代。

      综观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作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桥梁,他们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先知先觉先实践者


      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三阶梯层次——器物,制度,价值——的改革中,中国
留学生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如詹天佑、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胡适、陈独秀、鲁
迅、周恩来、邓小平、钱学森、严济慈、李四光......等等。而在教育和科技中,
留学生的贡献都是开拓性的和正面的。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上述这些留学生,今天中国是什么样子?无论是好是坏
,当代中国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留学生参与塑造的。

      现在,历史之神正在注视着重新出发的学自联。但愿後人在撰写自传时,都
搜尽枯肠拼命回忆,千方百计想写入自己与学自联的种种关系和渊源。倘如此,则
今天学自联的积极参与者们,就可告慰前辈和後人了。□

相关文章
作 者 :北京之春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月24日15:5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