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号-封面主题 罗运承简介 罗运承文章检索

 
从实践检验一国两制...........罗运承
 
 

罗运承(英国伦敦大学博士)


 “一国两制”的可能模式

      自一九八四年香港前途问题浮现台面後,中共宣称必在九七年七月一日收回
香港主权,但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容许继续推行美术设计,“一国两制”遂应运
而生。中共常将一国两制归功为邓小平人类空前的创意⑴。但邓充其量是发明这四
字词的人,精神及内容则未必。孟驰先生指出元朝曾施行“一国两种税制”、英国
在十七世纪同时并行普通法和衡平法、而荷兰在十六世纪宣布独立时还实行一国多
制⑵,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前,蓄奴与废奴的一国两制施行了超过八十年⑶。所以
,邓小平是步武古人而已。

      中共的一国两制涵意指在中国国土上,某些地区(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某
些地区(香港、台湾、澳门)可以继续资本主义。在法律上,根据宪法第三十一条
,先制定了香港特区基本法,共一序言九章三附件,在九零年四月四日经人大通过
实施⑷。这样,香港便有了一套自己的小宪法,相对於大陆的社会主义政治结构,
香港有它自己的一套政治结构。在土地与人口来说,大陆的政治结构是大的,香港
的政治结构是小的,虽然在经济规模上并不尽然⑸。

      香港回归後是统属於中央政府下的,也就是说,它是存在於一个相异的大政
治结构下的小政治结构(指规模而言)。这种大与小政治结构的共生关系,社会人
类学家FREDERECK  G  BAILEY素有研究。他指出两者关系模式不
外乎有四:

      (一)大结构予小结构的影响力非常小,甚至小结构仅只名义上统属於大结
构;

      (二)大结构不理会也不干预小结构,只在乎小结构应履行的进贡(BAI
LEY指此模式是掠夺性的);

      (三)大结构对小结构实施“间接统治”;

      (四)大结构并吞小结构。在社会上,小结构若非灭绝也遭重大改变⑹。

      中共宣称在施行的一国两制重点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果照这两点严格
实行,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应为上述的模式(一)。本文试图探讨此论点是否
为真。由於大陆是一党专政,而香港已发展了相当程度的代议政治,笔者认为分析
香港的政党政治,有助於检验一国两制的真貌。因为香港的代议政制,毕竟是由政
党担纲运作。


 “一国两制”实是间接统治


      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是根据《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实施殖民统治的。
统治是采行政主导,香港总督是行政首长,由伦敦直接委派,下设行政局辅政,公
务员首长为布政司,立法机关是立法局,亦有财政预算权,但港督有权否决立法局
通过的法律。另外,全港分为十九区,各设区议会,给予谘询议事权,又有市政局
及区域市政局专议市政⑺。所以,区议会、两个市政局、立法局组成三级的代议政
制。为了有效控制,立法局本来由高级官员及委任议员组成。迨八零年代港英政府
进行政治改革,区议会首於八八年由全民直接选举选出议员,两个市政局继其後,
而立法局也在九一年初次直选。九二年七月彭定康接卫奕信任港督,时值香港敏感
的过渡期,彭於十月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宣称政改方案,使立法局议员变相大部
分经直选产生⑻。彭案一出,中共哗然,宣称不能接受,指彭违反了基本法。

      事实上,彭的政改重点在扩大立法局功能团体的选民基础⑼,使选出来的议
员更具民意基础,而基本法并没有规定功能团体议员应怎么样选出,所以根本上不
存在违反基本法的问题,中共与英国就此问题争拗了多月,最後谈判破裂,中共宣
称取消“直通车方案”⑽,三级议会所有议员在回归後全部下车,立法局由临时立
法会代替。筹组特区政府的工作,则由预备委员会(预委会)及其後的筹委会负责
。筹委会主任是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两个副主任之一
是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陈滋英,秘书长是港澳办主任鲁平。九六年十月,筹委
会推选了四百人的选举委员会,这选举委员会在十二月选出了董建华任特区行政首
长,其後又推选了六十名临时立法会议员。

      筹委会不是由香港市民经投票选出来的,它产生出来的选举委员会以及後来
的特首和临立会也就没有民意背景,与回归前立法局议员市民选出比较,七月一日
後的特区政府在港人治港上是大倒退的。鉴诸由始的预委会至终的临立会都由北京
主导,高度自治也被破坏至体无完肤。因此,香港现行的一国两制,并不符合BA
ILEY的第一模式。

      中共承诺香港不须每年上缴中央,驻港防军连军费也不须负担,又保证维持
香港的资本主义五十年不变,所以,也不是BAILEY的第二或第四种模式。换
言之,它属於第三种模式,即实施“间接统治”。


 需要政治中间人


      BAILEY指出,要实施间接统治,通常要通过中间人进行⑾。中共在香
港的中间人,可从香港政党的成份及表现得知

      香港的第一个政党是成立於九四年十月(但在四月宣布)的民主党。在此之
前,所有大小议政参政团体都不用党称其名。究其因乃是港人对“党”传统上好感
不大,除了近代国共两党内战,历史上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北宋的
新旧党争,以及明代的阉党东林党,都是祸乱之源。所以港人大多“闻党色变”、
只“朋而不党”。迨港英政府改政治箝制为鼓励,转严厉为宽松,香港才政党纷立
。但以党为名的,至今亦只有民主党、自由党和民权党而已。


 香港政党概况


      总的来说,香港的政党可概分为下列三大类:

      (一)民主派

      此派标榜民主,主张特首和立法会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注重基层群众利益
。包括前线(主要人物:刘慧卿、刘千石)、民权党(陆恭蕙、黄伟雄)、民主民
生协进会(冯检基、罗祥国、廖成利)、工盟(李卓人)、一二三民主联盟(任善
宁)等,而以民主党(李柱铭、何俊仁、杨森、张炳良、司徒华)总其大。民主派
的活跃人士,多在学生时代经过六九年争取中文合法化、七十年代的保卫钓鱼台、
认中关社、反贪污等运动洗礼。在八十年代又掀起争取八八年直选、反大亚湾建核
电、香港前途及基本法讨论等政治运动。迨八九年发生天安门事件,民主派组织了
支联会,又发动百万人示威游行,自此被中共视为眼中钉。後来民主派冯藉这种“
捍卫民主”的本钱,在九一年的立法局选举赢得压倒性胜利⑿。民主党更成为第一
大党,英首相马卓安在九二年五月以接近外国元首礼数在首相府会见了李柱铭和杨
森。民主派也是支持了彭定康的政改的。由於这么多的与中共不咬弦,中共指民主
派实质上是英国利益的代理人,或“港独”份子。
  
      (二)亲中(共)派

      此派常自称爱国人士。主要骨干为民建联(曾钰成、谭耀宗、程介南)、工
联(郑耀荣、陈婉娴)、港进联(刘汉铨、蔡素玉、凌文海),另外围绕着众多小
型的街坊派及乡事派政团。此派紧跟中共的对港政策,与香港新华社关系密切。当
中的活跃人士曾参加了六六/七年的“抗英运动”,之後被港英政治部严密监控一
切政治活动⒀。除了工联已成立了多年之外,这些政党都是在八零年代香港引入选
举制度陆续成立的,但在历次选举中,此派都未能取得佳绩。

      (三)工商派

      此派指工商界及专业人士组成的政党,主要是自由党(李鹏飞、田北俊、周
梁淑怡、唐英年)。本来是包括自民联和新香港联盟的,但前者於九十年解散,後
者无疾而终。此派活跃人士进入建制最早,很多在七零年代便被港英政府委任为议
员,所以又称建制派。顾名思义,此派是无所谓亲英亲中,最主要的是商人利益。
正是此故,在立法上此派常能左右大局,是对立两方投票时争取对象。


 香港回归後的政治形势


      综上所述,如果中共为了间接统治要找中间人,非亲中(共)派莫属。为了
支持此论点,我们试看回归後香港的政治态势:

      (一)民主派能够进入临立会的,只有所谓“游移民主派”的民协几个人。
相反地,大量的民建联、工联、及港进联成员被推选入会。

      (二)董特首的行政议成员没有民主派人士⒁。

      (三)区议会及两个市政局重新有委任议员。被委的民建联及港进联成员达
三十一人,但民主派人士却绝无仅有⒂。

      (四)九八年第一届特区立法会选举采取不利民主党独大的比例代表制,全
港分五个大选区,每区有三至五个议席,由“名单投票”方式,和“最大余额计算
方法”计算出选举结果。新制度有利民建联。

      (五)由四百二十人组成的港区人大选举委员会於九七年十二月选出三十六
位人大代表,民主派一个都选不上,连提名都不够票。但民建联和港进联却有大量
成员当选。

      从以上观之,中共培植香港的亲中(共)政党做它间接统治的中间人,是彰
彰明甚的。面对这种态势,民主派怎样肆应呢?

      BAILEY指出政党的行为准则有二,即典范准则和实用准则⒃。前者是
标榜道德规范以争取人心,後者则着眼於实际的成功方法,而後者常要打着前者旗
号⒄。民主派正是高度运用此策略,使自己成为道德民主等典范的守护者。在此策
略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派在回归後以下的表现:

      (一)坚持回归前经市民选出的三级议会才有民意代表性,取消直通车是违
反民意的;      

      (二)坚持不加入临立会,指临立会是违法组织;

      (三)不解散支联会;

      (四)反对临立会恢复一些箝制自由的法律,发起“反对还原恶法”游行示
威⒅;

      (五)坚持“六四”平反;

      (六)主张尽快实行各种选举全面直选;

      (七)积极部署参加九八年五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及九九年的市政局及区
议会选举。

      另外,为了增添“政治明星”效应,树立领袖形象⒆,民主党魁李柱铭多次
往访欧美,吸引传媒聚焦,隐隐然已营造成反对党领袖的架势。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中共在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实系间接统治的一种版
本。在这版本下,它通过中间人实行其政治目的,也给其它政党有参加选举机会,
从而有虽受限制但仍存在的政治活动空间,至於这政治空间在将来变大或变小,则
诚如BAILEY说的,要视乎人们肯投入的抗争程度而定⒇。也许第一届立法会
的选举结果,会提供我们一些启示。
 ⑴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会上的唁文。1997年2月25日

 ⑵孟驰:“一国两制”究竟是谁的“构想”?明报(美东版)1997年8月14


 ⑶同注⑵;又赵徽:香港回归的隐患,《北京之春》1997年8月号,页26-
27。

 ⑷由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发布。

 ⑸香港的外汇储备达到八百多亿美元,取代台湾位居世界第四,又是中国大陆最大
的投资及贸易伙伴(估计投资达七百九十亿美元)。

 ⑹Frederick  G  Bailey:Stratagems  and  S
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
ics,New  York:Shocken Books,1969年  PP.1
49-151

 ⑺实务由市政总署及区域市政总署负责。

 ⑻彭定康将立法局功能团体新增的九组,改选民为从业员而非传统上的团体。

 ⑼九五年立法局选举中,新的九组功能团体选民近二百七十万人。

 ⑽“直通车方案”指回归後三级议会议员全部过渡。

 ⑾同注⑹  P.160

 ⑿民主党取得十九席,民协四席,其余民主派人士六席。立法局共有六十席,其中
三十席直选产生的几全为民主派所有。

 ⒀据香港前新华社社长许家屯的回忆,在香港的中共党员约六千人,其中约有一半
是香港居民,但没有公开党组织活动。

 ⒁来自港进联、民建联及自由党各一人(分别是锺瑞明、谭耀宗和唐英年)。

 ⒂民建联十五人、港进联十六人。

 ⒃同注⑹  p.5

 ⒄同注⑹  PP.6-7

 ⒅临立会试图收紧港英政府在九五年修改的比较宽松的公安条例和社团条例。修改
前的公安条例严峻,三人以上集会即可被控非法集会。六六年“无星事件”亦有市
民因游行被拘,参阅杜智富:“六百万香港同胞回归何处”,《北京之春》199
7年8月号,页12-13

 ⒆BAILEY认为以道德感召的群体,领袖魅力尤其重要。同注⑹,P.37

 ⒇同注⑹,P.151□

相关文章
作 者 :罗运承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2月11日14:1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