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号-海峡两岸 张保民简介 张保民文章检索

 
中国统一的障碍与前景...(台湾)张保民
 
 

      统独之争已有很多论著,而且往往立场鲜明,互不相容。其实,不论是“独
”派或“统”派,都带有相当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主张独立的人响往民权主义之
彻底落实,而达到建立新国家的引人目标。主张统一的人,则期盼民族主义的充份
体现,而圆中国和平富强之世纪美梦。不幸的是,如果台湾独立建国是一陷阱重重
、充满危机的道路,则中国和平统一也是一荆棘密布、难以实现的理想。本篇他章
对中国统一的应当性和可行性,已略加分析。本文再试针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障
碍、分裂国家追求统一的经验、以及中国统一的前景,作进一步之探讨。
      

  一、和平统一的根本障碍


      “和平统一”是指海峡两岸通过谈判、妥协、互谅、互信的渐进方式,达成
政权合并的终极目标,就此而言,两岸和平统一的第一大障碍,显然是大陆在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三方面,皆和台湾仍有相当的差距。假设大陆和台湾是
好像以前的西德和东德一样,则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不需北京宣传与鼓
吹,便有如铁钉向磁铁一般被吸引过去。但不幸的是,中共对台湾不只几乎完全没
有吸力,反而有极大的斥力。虽然中国大陆在高科技和国防工业的成就,绝非台湾
所能望其项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非台湾所能比拟,但是单凭民族主义的号召
,还是不足以说服一般百姓心甘情愿投入“祖国”的怀抱。到底民生工业之发达和
经济水平的提升,乃是广大群众最为关切和重视的问题。

      其次,中国大陆四十余年来纵然在扫除阶级对立、平均社会财富方面有相当
显著的成效,中共长期以来的浓烈农民色彩和反智政策,却造成知识持续贬值、知
识分子地位始终低落、专家不能治国、文盲和智障人口庞大、“均平”等於“均贫
”的社会落後现象,使得服膺“崇智”传统的台湾社会和已经普遍富裕的台湾百姓
难以认同。一九七九年以後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虽然开始改变大陆局部和沿海地
区的贫穷面貌,但由於缺乏法治基础和法纪观念,也同时带来了各种歪风邪气和严
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尤其以贫富悬殊、“盲流”成军、盗贼满山、乞丐遍地、贪官
盈城、奸商当道、黄毒猖獗最为突出,而且蔚成一幅无法无天的可怕图象(注一)
。再者,中国大陆至今仍是一党专政、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是世界上仅存的四
个共党国家之一。虽然这一共党政体之本质,在最近十余年中已经开始转变,但若
和已经跨入全民参政的民主时代的台湾相比,仍有一大差距,且非短时期中可能缩
小。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百姓对大陆的离心力。总之,不论是从客观的标准或台
湾百姓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根本尚未具备和台湾统一的基本条件。

      但除了上述的客观对比形势显然不利於大陆之外,海峡两岸长期对峙和相互
仇视的局面及政策,又加深了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冷漠乃至反感心态。对台湾百姓而
言,大陆始终是一迫切和可怕的威胁。事实上,北京自五十年代以来的对台政策,
也证实了这一威胁的存在和可怕。从一九五零年代的“血洗台湾”到一九六零年代
的“解放”台湾,到一九七零年代的“和平统一”但又不放弃武力手段的声明,北
京的政策无不显示出其以大吃小、“吞并”台湾之竭力,或至少予人此一印象,因
而使得台湾人民长期心怀恐惧。而这些口号系由一共产政权所喊出的事实,更增加
了它的威胁色彩。从一九五零到一九五三年的韩战、一九五五年的大陈岛之战、一
九五八年的金门炮战,乃至於一九六二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九
年的中越领土战争,又多少验证了上述各种口号及政策的真实性。对於这样一个长
久具有威胁性并且随时可能“处罚”台湾的“祖国”,试问台湾百姓如何又可能不
敬鬼神而远之或拒之而唯恐不及?!

      诚然,这一心理上的障碍,多少也应归咎於台湾政府长期的反共宣传和反华
政策。基於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考虑,并配合美国的冷战攻势,四十年来,台湾
和大陆一样,彼此皆竭尽贬损、丑化对方形象之功夫。但由於台湾政治和社会之长
期稳定,以及对教育之重视,反共反华的宣传和政策,又远较大陆反台反美之宣传
,在百姓之间更易收到实效。其实,台湾不只是长期刻意忽视、贬抑、否定中国大
陆在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领域的一切成就,而且也故意轻视大陆所提倡属於
中国传统民俗和技艺的各种活动,包括中医、中药、民间戏曲、各族舞蹈、功夫杂
技等等,结果造成台湾百姓不仅在心态上养成仇共反华的习性,而且在文化上也和
大陆的传统呈现严重脱节和分离的现象。这一反共仇华的教育效果,又因台湾长期
仿美、全面崇美的政策而强化。这也是狭隘的台湾地方意识逐渐抬头、终至台独思
想日益蔓延的政治背景和心理基础。换言之,从台湾百姓的角度看,至少在某一程
度上,大陆根本是个丑恶又陌生的“外国”,何来“统一”问题之有?

      但统一又不只是社会发展歧异、百姓缺乏认同的问题,更是政权合并的问题
。其实,海峡两岸的发展差距,在近年来已大幅缩小,文化上的同质性更日益突显
。两岸之间各种交流的密度,也有逐渐减低彼此相互敌视及排斥的作用。到底客观
差距和百姓认同之异皆可随时间而减小。但政权之合并则恐难以和平方式解决之。
因此,即使上述因政治和历史而产生之心理障碍皆不存在,和平统一仍有另一大心
理障碍,即由於两岸人口、面积和国力之悬殊所造成台湾对大陆的疑惧心理和抗拒
本能。从大陆的角度看,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不仅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而且对北京政权只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从台湾的角度看,中国之统一,简直就是
大陆吞并台湾。而统一实现之日,便是台湾地位贬降、自主性消失之时(或“之始
”),对台湾实有百弊而无一利。如果两岸大小相当、实力伯仲,则双方至少还可
以平起平坐,并在谈判中以实力为後盾,进退自如。但以台湾和大陆的相对形势言
,大陆大可以以逸待劳,攻守随心,几乎毫无後顾之忧。但台湾则须战战兢兢、步
步为营,不仅短缺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且唯恐一步棋错,全盘皆输。

      事实上,正因为两岸实力悬殊,北京方面难免会有以大压小、我强你弱的心
态,无法接受台湾为一完全对等之政治实体,并据此作出巨大的让步。而台湾方面
则永远无法摆脱大陆以大吃小、蚕食吞并之疑虑也因此不愿接受任何不平等之待遇
与安排。因此,即使双方开始正式谈判统一的问题,仍将立刻出现争名夺位、互不
相让的僵持局面。所有法律文书协议之签订,不论就内容或形式而言,也皆有妥协
双方不同立场及心态之必要。从台湾之观点看,争取完全平等之地位乃是任何协议
之先决条件,也是保障台湾整体利益之必要措施。但从大陆的角度看,台湾不论根
据任何标准,皆不能和大陆相提并论。而承认台湾为一完全对等的政治实体,更不
啻是为台湾独立之主张,奠定了实质的基础。因此,单是谈判之形式,便已涉及双
方之政治定位问题,谈判的过程自必更是荆棘遍地、道路艰巨了。

      但更重要的是,政权合并有否可能通过谈判而顺利解决的问题。古今中外的
权力之争,一直都是充满了阴谋、血腥和暴力,而且权力的拥有者,更往往只有扩
大既有权力之自然倾向和欲求,绝无主动缩小已有权力中与他人分离权力这度量。
这也是权力和人性之本质使然。单以南北韩谈判之经验看来,早在一九七二年,双
方便达成有关统一谈判之初步原则性协议,并发表了历史性的共同宣言。但迄今已
有二十四年之久,双方之无数次谈判仍然未在政权合并这一实质问题上,有所突破
,甚至连统一的形式及国名皆无法取得任何共识,其根本原因便是南北两韩皆不愿
意作出任何让步,以免失去双方原已享有的权力或自主性(注二)。由此可见解决
共享权力问题之高难度。以南北韩在面积、人口、和军队实力方面已属实力相当、
谁也不怕被对方吃掉的情况,尚且无法就权力分配之关键性问题,达成任何足以令
双方多少满意之共识,则台湾和大陆之间有关政治统一之谈判,便更难有所进展了


      换言之,即使客观的条件已经成熟,百姓要求统一的主观意识也甚强烈,从
统治阶层的角度看,“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还是最为理想的准则和选择。这也是
所有权力拥有者乃至所有人类之通性。如果统一最多只能使台湾变成中国的一省(
事实上也是如此),则台湾的政治领袖们,自然宁可维持目前台湾至少乃是一主权
国家之崇高地位。到底在台湾的总统和中国一省的省长两种职位之间,任何当权者
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排斥後者。当然,如果能做一国的“国父”,则又胜过
只当一国的总统了!即使是台湾的县市长和各级民意代表,他们迈向最高权位及职
位的路程,也远比做为中国一省中的县市长和地方民意代表短捷得多。难怪在台湾
政界中,“台独”的暗流如此汹涌澎湃了。但即使是从台湾百姓的角度来看,台湾
若是独立於大陆之外,他们至少尚可确保自己是只受到台湾人的统治,从而相信掌
握了本身的命运。反之,台湾若是并入大陆,便无可避免地要多少受到外省人的支
配,甚至终将沦为任“外人”宰割的命运。两种选择之利弊,不言可喻。难怪“台
独”的口号,在台湾民间又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了。

      和平统一的最後一大障碍是国际势力的干预和阻挠。而这一国际势力又和台
湾政权乃至百姓的心态有密切关连。基於历史的原因,台湾自中国分裂出来的局面
,原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之结果。不仅如此,美国四十年来始终是台湾在政治、外
交和军事上的最大支持者。无疑的是,基於战略上牵制中国大陆的考量,美国也希
望台湾继续维持四十年来实质的独立地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台湾更是西太
平洋中最为崇美、亲美,也最“美化”的。不只台湾留美学生数量,长期以来是名
列世界各国前茅,而且留美的人才更已占据了所有党政高层的领导地位。因此,不
论是从何种标准衡量,台湾都是美国最为忠实可靠的盟邦,而且在未来的年代仍然
可以随时再度成为美国钳制中国大陆乃至日俄等国的前哨基地。由此观之,美国尽
管早已和北京建交,但骨子里却是绝不愿看到台湾重新并入大陆的版图之中。(日
本亦有同样看法)

      事实上,美国自一九五零年代所提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到一九六零年
代积极鼓吹和支持台湾独立运动,早已清楚证明美国之基本立场。一九七二年上海
公报之後,美国虽然不再公开支持台湾之独立,但仍不断秘密对台独组织及人士提
供庇护和援助。一九七八年底和中共建交的公报中,美国虽然正式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但却只“认知”(acknowlege)北京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而未加以承认(recognize)(注三)。
这便为美国日後支持一中一台的政策,预留了回旋的空间。而且美国在和中共建交
後立刻通过“台湾关系法”,在实质上否定了建交公报之内容,并保留军售台湾之
权利。一九九二年,美国更打破一九八二年和中共所签“八一七”公报之限制,开
始出售大量先进武器给台湾。此後连续数年台湾重返联合国之运动,显然也是在美
英等国之暗中鼓励和公开声援之下而发动。凡此种种皆明白显示美国的台湾政策,
本质上是希望促成台湾之独立。台独呼声之所以在近年来日益高涨,更和美国之积
极支持,有著不可分割之因果关系。但美国的影响力又不只限於我们层面,也包括
对台湾决策阶层之渗透和掌控。从美国中央情报局触角之长和势力之庞大,以及美
国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包括南韩、南越)策动反美或亲共政权瓦解之可观纪录来
看,任何一个依赖美国的弱小盟邦,恐怕不易摆脱美国之间接控制。由此观之,中
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和变数,恐怕终究还是美国的阻力和干预。过去四十年来如是,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亦将如是。


  二、分裂国家的统一经验


      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是否便因此黯然无光?我们不妨再检验一下历史的教训
中可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中国本身两千多年的历史,确如三国演义的作者吴承恩
所说,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从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开始,到蜀
魏吴三国为魏所并,到南北朝为宋所统一,到郑成功为清军所败、明裔不保,到国
民政府扫荡军阀、完成北伐,每一次由分到合的过程,皆必须通过武力之使用方才
成功。即使是在国共内战时期,国民政府虽曾希望藉和谈之方式,与中共划地为界
,瓜分天下,但终究仍旧被迫在战场上决高低,无法苟且自保。若非美国之最後军
事干预,两岸分裂之局面亦无可能形成,并维持达四十余年之久。由此可见,统一
虽然就长远而言必有可能实现,但恐仍不易避免武力之使用。事实上,中国的政治
传统也一向不能容忍国家之长期分裂。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又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等大一统思想,便是这一传统之生动写
照。

      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二次大战以前则几乎不存在所谓分裂国家追求统一的
问题。相反的,一国之某一部分企图分裂而导致流血战争的例子,便屡见不鲜了。
在此情况下,分裂运动之是否成功,几乎全看武力之强弱,否则便须视有否外力或
强权之干预。就此而言,美国的独立战争该是最早的成功例子。十九世纪拉丁美洲
的独立运动,以及二十世纪非亚新兴国家之诞生,皆可为鉴。但更多的史实也显示
,分裂运动往往遭受中央政府无情的武装镇压而失败,只是这种情况多半不被世人
所重视罢了。美国一八八一年到一八八五年的南北战争,也是最著名的例子。他如
中东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菲律宾南部的回教分离运动、印尼的东帝汶、北爱尔兰
的共和军、地基和伊拉克边境地区的库德族,以及法国和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
族,皆是争取独立建国已达半世纪之久的地区或族群。但不论他们的手段是否和平
,其分裂的愿望皆长期受到强力的镇压和封杀。柬埔寨、南斯拉夫、索马利亚、以
及许多非洲国家中仍在进行的内战,也说明了分裂运动的悲惨後果。

      共产帝国在一九八零年代末期之前,更有血腥镇压西藏暴动(一九五零及一
九五九)、匈牙利革命(一九五六)、捷克革命(一九六八)、波兰民主运动(一
九八一)之纪录。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苏联共产集团之溃散所导致东欧各国之
独立及苏联本身之解体,更是百年罕见之和平演变。但其关键因素乃在於莫斯科共
党政权本身之瓦解和变色,正如英、法、荷、葡等国战後无力重整帝国声威,从而
导致殖民地之纷纷独立一样,因此仍旧是一实力对比的问题(注四)。但即使如此
,分裂成十一个共和国的前苏联,却是个不惜以武力维护本身领土主权之完整,不
再容许辖内地区或族群走上分裂或独立之道路。因此有一九九零年克鲁齐亚之内战
,一九九二年中亚诸国之内忧外患,一九九二年乌克兰镇压克里米亚独立之行动。
一九九四年,俄罗斯在经济条件极度困难之情况下,仍决定挥军攻打宣告独立已三
年的车臣共和国,以确保国家之统一,更是最新例证。所有这些史实,都说明了武
力在统一或分裂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国家分裂之後不以分裂之现状满足,反而积极追求统一之实现,乃是二次世
界大战後的特例。这种分裂国家总共只出现过四个,即韩国、越南、德国和中国。
四国的共同点是国家原本统一,却因东西冷战的局面——也即是列强干预的结果—
—而长久分裂。因此统一反而变成分裂双方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实现统一的过程却
也是荆棘满途、战云密布。其中北韩一度使用武力企图完成统一大业,但受到联合
国的武装干预而告失败。美国并自一九五三年起在南韩驻扎大军及核子武器,用以
吓阻北韩再次的南侵行动。南北韩之交界地带,迄今仍旧布置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武
装部队(逾一百万人),而且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对。显然的是,只要美军留驻南
韩一日,朝鲜人民已达百年追求独立和统一的愿望,恐将继续无法实现。再看越南
,则更是历经反法、抗美两次长达三十年的浴血战斗,最後才以武力方式完成南北
的统一。北越共党政权也是唯一成功以武力抗拒列强——尤其是美国——而最後取
得胜利的例子。但这一反美战争却是在中共和另一超级大国——苏联——之直接间
接援助,加上美国最後因国内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而撤军,始有可能取胜。

      台湾海峡和东西德之间,虽未爆发大战,但在一九四零年代到一九六零年代
,仍旧不断出现大战危机。德国方面包括一九四八年的柏林危机、一九六二年的古
巴危机。台海则有一九五零年中共渡海攻台之险、一九五五年大陈列岛之战、一九
五八年金门炮战、一九六二年台湾反攻之计划。两国分裂局面之持续及稳定,全靠
美国之军事介入及核武优势始得保持,由此可见国家和平统一之艰难。一九六零年
代起的三十年间,战争之阴影虽然逐渐淡化,但分裂的双方却仍旧大军相对,严镇
以待。尤其美苏两国在两德长期驻扎重兵,尖锐对峙,更使得德国成为冷战时期中
最具爆炸性的冲突地区。一九九一年若非拜苏联瓦解之赐,根本没有实现统一的可
能,因此也是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剧变及特例。事实上,在美苏两国的妥协下,两
德早在一九七零年签定边界条约,确认彼此主权范围,一九七二年又签定关系正常
化条约,并於一九七三年双双进入联合国,准备接受永久分裂之现状。德国得以和
平统一的关键因素,乃是苏联主动放弃对东德之长期控制。由於美苏两国之密切合
作,加上西德这充分配合,才使得德国统一的梦想变为真实。

      韩、越、德三国的经验,明显证明了分裂国家和平统一的困难,以及超能大
国政策对中小分裂国家之关键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五零年韩战和一九五
八年起第一次越战之爆发,其根本原因乃是南北分裂双方无法在政权之合并上达成
共识。北韩系因为人口数量较南韩为少,而拒绝履行联合国所计划的一九七四的全
韩大选。南越也基於同样考量,而不参与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定所规定的全直大选
。其实,当年韩、越两国之分裂双方,实力差距已微不足道,大选结果更未必对某
一方不利,但却已足以令其中略呈劣势的一方拒绝冒险,以免分享甚至丧失既有的
自主性和权力。由此又可见分离政权、和平统一之困难。结果两国终须诉诸武力解
决一途。这也是南北两韩迄今仍未就统一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之根本原因。相反的,
冷战终结之後,两韩为求稳定关系维持分裂现状,反而决定在一九九二年同时申请
进入联合国。朝鲜半岛的统一大业,因此仍是一遥远的梦想。但德国的情况又是独
一无二的特例。因为东德政权自始至终都是苏联的傀儡,原来便是外国统治的象征
,从来不得百姓的拥护。更重要的是,苏联瓦解之後,落选傀儡也随即垮台,因此
并未出现与西德分庭抗礼、分离政权之问题。在东德百姓一面倒地赞成并入西德之
情势下,西德政府等於是以战胜者的威望,将主权轻易地伸入东德之全部版图。

      德、韩两国近三十年之历史经验,也证明了物质生活水平及社会进步程度之
差距,在实力伯仲的分裂国家(如南北韩),往往造成和平统一的极大障碍,只有
在实力悬殊而且弱小一方双代表落後一方的情势之下(如东西德),才有助於和平
的统一。就此而言,南北韩的主要争议,长期以来便和双方的发展差异有关。北韩
由於经济现代化程度落於南韩之後,因此坚持先谋求政治上及形式上的统一,以突
显其较为强大的军事资源,并首先将美国势力赶出朝鲜半岛。南韩则因社会和经济
之进步,坚持两韩应先谋求人员、物质和讯息之交流与沟通,藉以达到“和平转变
”几近完全封闭的北韩之目的。双方既皆图谋以本身之优势打击对方之劣势,则自
然不可能达成共识了。德国的情况则有不同。除了上述外在决定性因素之外,东德
在人口、面积方面皆仅有西德的三分之一左右,经济及社会发展更远逊於西德。因
此东德百姓是毫无保留地响往西方式生活,也有守全并入西德之共识。在没有政权
之争的难得情况下,和平统一於是便有如顺水推舟之易了。

      若以韩、越、德三国追求统一的经验再回头分析台海局势,则显然可见台湾
与大陆之分裂,和三国相似之处少,不同之处多。相似之处在於美军协防台湾,从
而有效遏阻了中共的侵台行动。不同之处是,台湾是三个分裂国家中最小也最弱的
一边,因此最不容易取得和对方平等的地位,也最有吸引对方使用武力的可能(同
样地,这也是台湾在五零年代不愿偏安一隅,力图武力反攻的原因。)所幸台湾得
海峡天险之助,可以和大陆明确分割开来。因此韩战式的大规模武装攻击,或越战
式消耗性的游击战术,皆不可能在台湾海峡出现。中共必须依靠它尚未拥有的强大
海空军优势,或台湾内部之动乱,始可完成武力统一台湾之目标。(反之,台湾的
反攻行动亦然)。这又相对地增加了台海局势之稳定性,也使得台湾在仰赖外国政
军援助之同时,仍有可能确保本身之独立自主性,不致遭遇东德式的命运。事实上
,自一九七九年美军完全撤离台湾,一九八零年中美协防条约也告废止後,台湾已
成唯一不再受到美军庇护的分裂国家。

      再看政权合并的问题。正因为台湾和大陆大小悬殊,台湾既不可能考虑签定
当年韩、越两国通过大选迈向统一的那种协议,也无独力与大陆相抗衡的本钱。再
者,台湾虽仍依赖美国的政、军支援,但到底不是美国或任何其它外国的附庸,不
可能如苏联拱的让出东先一样任由美国交经中共。因此,在冷战结束之後,台湾必
须一方面竭力和大陆保持稳定、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强战备、争取外援
,以确保本身的安全。於是在谈判中不忘竞争、在竞争中又须谈判,便成了台湾回
应大陆统一要求的唯一策略了。而且在大陆坚持统一的政策之下,台湾也只好谈统
一,虚与委蛇。因为台湾若不谈统一,大揽独立,只有不必要地增加台海的紧张局
势,对本身毫无利益可言。反之,台湾在赞成统一之声中追求实质的独立,则可收
以时间换取空间之效果,难怪台海两岸关系自一九八七年解冻之後发展迅速,各种
交流关系之密切,不仅非两德当年所可相比,而且早已超越两韩之情况。但是在政
权合并的问题上,台湾却仍未作出任何的让步,即始终坚持大陆必须首先承认两岸
为对等之政治实体,始可进行官方的统一谈判,因而和中共迄未放弃以“中央对地
方”这立场看待台湾,大相径庭。单就此一双方定位的先决问题,两岸已经难以取
得共识,自然不可能进一步从事有关统一的任何实质性谈判了。这也是何以台湾虽
然早在一九九零年便设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一九九一年颁布“国家统一纲领”
,但迄今两岸关系仍旧停留在力求“化解帮意”、“摒除敌对状态”的第一阶段、
台湾依然拒绝直接“三通”的根本原因。但即使大陆愿意委曲求全,承认台湾为一
完全对等之政治实体,甚至如两韩一样,愿意在外交上受交叉承认,并在国际组织
中相互包容,政权合并的问题仍不因此就有丝毫之突破。就此而言,台海两岸迈向
和平统一的道路,其实又尚未抵达两韩之阶段,因此也较後者更为遥远。

      再看两岸和平竞争的形势。台湾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仍旧高出大陆许多,
因此对大陆不易产生向心力。但由於两岸人口及面积的庞大差距,不论台湾如何进
步,皆又没有可能吸引大陆三十省市和自治区、十二亿百姓心向台湾,进而决定并
入台湾,或由台湾统治大陆反之,基於同样原因,大陆对台湾的吸力,至少在理论
上则有可能远远超过西德对东德之影响。难怪台湾对两岸的交流活动始终是戒心重
重、单向多於双向了。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将不易达到足以
说服台湾百姓大批“投奔”大陆、乃至一面倒向大陆的地步。到底台湾并非由“外
来政权”所统治,人民没有轻易唾弃现政权之必要或理由。因此,在目前缺乏外在
诱因或内在压力的情况下,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的机率,便委实小之又小了。唯一
可能促成台湾百姓求助於大陆的非常情况有二:一是台湾内部出现严重动乱,政权
摇摇欲坠之时,二是台湾受到他国之武装侵略,本身无力抵御外侮之际。但在两种
情况之下,大陆皆势必动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果真如此,则和平统一的理想也
将终成泡影矣!


  三、中国统一的前景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和平统一的希望似乎十分渺茫,武力统一的可能则永远
不可加以排除。如果不论和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重归统一的前景,大体而
言将取决於四大变数:(一)台湾和大陆对“统一”或“分治”目标及过程之共识
,(二)海峡两岸和平竞争之对比形势,(三)海峡两岸武装力量之对比形势,(
四)国际局势之演变方向,尤其是美国对中共和台湾两地区之政策。

      最具关键性的是第一个变数。如果海峡双方就统一或分裂达成共识,则其它
变数的份量,皆将大为减小。如果台湾的领导人及百姓皆主张走向分裂及独立,而
中共新一代之领袖也默许这一愿望,则自然将不再有统一的问题—至少在可以预见
的将来是如此。两岸关系也将迅速“正常化”,变成“国际”关系。相反的,两岸
若对统一的远景、目标及过程拥有共识,则双方的关系,也将安定下来并稳定前进
。问题是目前两岸对“台湾独立”的目标并无共识。不仅中共的对台政策未有丝毫
改变,而且根据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迄今赞成台湾独立的比例,也从未跨越百分
之三十的门槛(注五)。反之,两岸对“中国统一”也同样缺乏实质的共识,否则
两岸关系今天亦不致呈现“不进不退”的僵持局面。但显然的是,不论是从战略、
历史或文化之角度看,北京政府皆不易放弃统一中国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已近半
世纪尚未实现,而且再拖半世纪亦未可知但北京似乎以统一的前景仍具相当的信心
。这也是其对台立场半世纪来从未改变之心理基础。台湾方面长久以来虽也赞同统
一的长远目标,但却是以“三民主义”为建国理想,由台湾主导政权的统一中国,
自然与大陆的统一构想,有极大认知上之差距。近年来之种种迹象则明确显示,台
湾虽然仍旧呼应大陆的统一理想,但实际上却有意维持长久分裂、分治之现状,并
逐步走向“独台”之目标(不论名称为何)。因此,海峡两岸对中国统一的理想,
其实存在著根本的歧异,而且这一歧异很可能在今後数年中进一步加深,而非减小


      自然,有关“统一”的共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达成。但这种共识波及原则
和目标,也包括形式、阶段、方法、和进度。而且两者相互影响及牵制。即使我们
假定台湾和大陆对统一的原则或目标皆无异议,两岸对此目标达成之方式和进度,
则显然全无共识,而这一现象又回头冲淡了台湾对统一目标的认同。就此而言,大
陆对台湾所提出在港澳两地已推行的“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简直毫无吸力可言
。因为这一政策所能提供的一切,是台湾早已享有的权利,完全不需求之大陆或由
北京政权予以保障。由两岸现有的实务对比和心理障碍观之,大陆必须提出远较港
澳政策更为优渥的条件,才有可能首先减小台湾对大陆的戒惧之心,进而吸引台湾
参与有关统一的正式谈判,从而推动中国的和平统一。而这些条件除了完全尊重台
湾之现状以外,至少尚应包括以下各要素或原则:(一)承认台湾为一完全对等之
政治实体,并将国家的体制从单一制改为联邦制甚至邦联制,以落实两岸之对等地
位。(二)邀请台湾政治领袖人物出任(或兼任)大陆政权机构之领导职位,包括
国家副主度、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度、人大副委员长等,甚至规定国家主席或
总理两职位之一由台湾的总统或行政院长兼任之,以突显北京政府对台北之尊重和
礼遇。(注六)(三)改革政党及发展民主,包括容许许多党竞争和参政,和推动
至少省市级以上领导人之民主选举,以提升两岸政治体制之同质性。(四)将政权
之合并视为长远和终极的目标,而非必须尽早实现的政策。只有在以上这些先决条
件开出或实现之後,两岸才有取得真正共识之可能。

      在双方缺乏主观共识的情况之下,探讨中国统一或台湾独立(两者其实是一
体之二面)的前景,便须重视其它客观的变数了。首先,海峡两岸和平竞争形势之
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台湾对大陆的向心力(或离心力)之增减,也影
响到两岸领导阶层对统独问题之态度或掌控能力。但此一竞争形势多少是种相对或
对比关系,非任一方所可单独控制。如果中国大陆之经济持续过去十六年的高速成
长,社会也日益进步,国力则更逐渐强盛,则其在五至十年内局部赶上台湾持续水
平或至少超越台湾生活品质的可能性,便不能加以忽视。但台湾若在同一时期之中
也能突破经济发展之瓶颈,并维持社会之良好循序,则双方仍有分庭抗礼之可能。
否则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势必大幅提升,从而增加台湾百姓倾向统一的比例。果真
如此,则类似德国式的统一模式,便有可能在台湾重演。在此情况下,台湾领导人
从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独立建国、抗拒统一的心态及政策,也恐难以拂逆
多数百姓之意愿,并因民主之程序而被迫采取与大陆进一步合作之措施,从而推动
两岸功能上的整合乃至政治上之统一。这也仍旧是一和平渐进的统一方式。

      反之,如果中国大陆今後十年内不能尽速解决其所面临的人口激增、贫富不
均、贪污腐化、治安败坏等严峻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同时出现反覆甚至退化之现象
,而台湾反而能够保持经济、社会之持续繁荣及稳定,并在追求民主与法治两方面
更上一层楼,则海峡两岸纵然交流日密、依赖日深,百姓之间也难达到水乳交融、
朴素认同之程度。这种两岸发展的差距反而增加台湾对大陆的排斥力,从而助长“
台独”之呼声和诉求。倘若大陆再因经济或社会问题而出现政治动荡甚至大乱局面
,则北京更有自顾不暇、难应台湾之变的可能。果真如是,则是中国统一之机消逝
、台湾独立时辰到来之时了。

      另外一种可能是:海峡两岸的和平竞争,不过是种“腐败竞赛”罢了。即大
陆和台湾由於相同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政策之类似,加上法治或民主之不足
,而双双出现贪脏枉法盛行、官商勾结严重、赌黄毒罪泛滥、生活品质低落、社会
治安恶化等共同之现象时,则海峡两岸这差距也将减至最小。届时台湾百姓很可将
统独之争失去兴趣,许多人势必选择出走他乡、移民异国之道路。留在岛内的人在
求变心理的驱策之下,则很可能酿成政治危机或社会动乱,从而授予大陆武力犯台
可趁之机。大陆方面虽然也将问题重重,但到底在一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百姓
之自由及期望、资源之集中与调动,比较完全自由开放的台湾容易掌控。只要不发
生政变之危机,北京仍有可能一冒渡海攻台之险,并藉此转移大陆百姓之视线,宣
泄不安社会之怨愤。何况岛国之民心涣散易,大陆之国本动摇难。在台湾内部不稳
之时武力攻台,显然可收先声夺人、事半功倍之效。

      即使是在其它正常情况之下,海峡两岸武装力量之对比形势,也是一大变数
。虽然在地缘及整体国力的角度衡量,台湾是显居劣势,在战略武器方面更是彼有
我无,但是在传统兵力和自我防卫方面,台湾长期以来能保持足以和大陆相抗衡的
海空军备。今後台湾是否仍然可能维持这一多少均衡之形势,更是直接关系未来台
海局势之稳定。许多战略专家承认,大陆目前绝对有武力犯台之能力,问题是代价
有高低之分,时机更有好坏之别。北京没有必要选择最不利已的时机采取行动,非
不得已也不愿付出庞大的军事或政治代价。何况“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中
国兵家古训。台湾吓阻中共武力犯台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於尽可能提高大陆武装攻
击行动之政治和军事代价,并长期维持对本身有利的时机,同时尽量制造对大陆不
利之情势。

      就此而言,我们若暂不考虑天时、人和及外援等因素,单就“地利”而言,
台湾显然必须依赖海峡天险,力求拒敌於彼岸、或溃敌於海中,不能容许大陆部队
登上台湾。从北京的角度看,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也无运送大批陆战部队到台的
能力或需要,若能在海空战中(尤其是空中)取得优势,便已稳操胜券。因此,台
海一旦发生战争,势将在海上及空中决胜负,而无须经过大型之陆战,而且很可能
仅需数周之间便可定高下。这也是台海战争最可能出现的形式。由此视之,台湾能
否在海空两军方面,继续保持先进及强大的战斗力,便成可否保障台海安全的关键
因素了。在这方面,大陆的国防工业早已自力更生,而台湾则完全依赖美法等西方
列强,因此是台湾之一大隐忧。如果台湾可能继续自西方盟邦购得海空武器多,不
断翻新战力,自然问题不大。但若西列强欲售犹止,政策变幻不定,则台湾的海空
防力,便难与大陆长期对抗。这又波及两岸统一的第四大变数了。(注七)

      无可否认,国际局势自一九七一年起有二十年之久皆显然不利於台湾。所幸
大陆因十年文革动乱,元气大伤,加上长期落後,国力残破,无法也无暇实现武力
攻台之目标。美国则又始终保持军售台湾之政策,使得台湾拥有足以自卫的力量。
一九九一年苏联集团瓦解之後,西列强开始以经济发展迅速之中共为假想之新敌人
,并进而调整对中共及台湾之政策。这也是何以美法等国开始大量军售台湾并鼓励
台湾发起加入联合国运动之背景。但从另一角度看,苏联虽已解体,但继承苏联的
俄罗斯仍然是一军事超级强国,而且近年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又开始奉行一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非但并未倒向西方,反而和中共建立相当密切的军政关系。由此视
之,美国“联华制俄”的战略考量,似乎仍旧俦於“援台抗华”之区域性效用。这
也是何以美国又不愿公然干预“中国内政”、明确支持台湾走向独立之原因。如果
这一情势持续下去,甚至美俄之间再度出现冷战或冲突之局面,则美国出兵干预中
共武力犯台行动之公算,便更不可高估了。到底进兵伊拉克或海地等小国,不能和
参与台湾战争相提并论。何况美国民意之走向,近年已明显排斥美国对外用兵之政
策。(注八)反之,如果俄国在未来五至十年之内逐渐成为西方盟友,或在经济上
积弱不振,而中共国力又不断上升,并对整个东亚地区构成相当威胁,则美国便有
可能较积极及公开地声援台湾,甚至重新作出协防台湾之承诺,藉以钳制中共之势
力扩张。

      不论如何,从中共的角度看,美国始终都是影响中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阻力和
变数。韩战及越战的经验更证明了美国对华和对台的现行政策,完全不能保证美国
不致插手一旦爆发之台海战争。美国因此也是大陆决定武力犯台的根本顾虑。而美
国仍有多达十万名海空军部队驻扎日韩两国(尤其是琉球群岛)之事实,更构成大
陆渡海攻台之最大吓阻力量。这支部队又是美国总统可以随时调动使用、不致立即
招致国内批评或民怨的武力。因此,且不论美国、中共、台湾的三角关系如何演变
,只要美军一日留驻东北亚,大陆对台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又将大幅减小。反之,如
果美军撤离日韩,则可扫除大陆攻台的一大隐忧。(注九)美军再次调回台海参战
,终究是种非常措施,将引发国会及百姓之激烈反弹。因此台海局势之稳定,又不
仅取决於美国对华及对台之明示政策,也多少取决於美国在日韩两国驻军之去留。


  四、小结


        以上有关中国统一前景的四大变数,其相对分量并无定规可寻,彼此显然
又是交互影响。但归根结底,两岸不论是走向统一或分裂,皆不外乎通过和平渐进
和武力决胜两条道路。而到底是和是战,基本上又取决於两岸政权对统一或独立之
立场。如果台湾志在独立,而大陆又坚持现行的统一政策,则台海必将重现紧张局
面和战争危机。果真如此,则两岸的武装竞赛形势,以及台湾能否再次获得美国的
全力军事庇护,便将成为双方一决胜负之关键因素。反之,如果台湾与大陆皆继续
服膺中国统一的原则和目标,尤其是如果大陆的对台政策能够宽容到吸引台湾朝野
不得不诚心赞成统一的地步,则不仅台海局势将长期稳定下来,而且两岸对达成统
一目标的过程及方式,亦不难取得共识。在此情况下,中国和平统一的远景仍然十
分乐观。而两岸之和平竞争形势,也将成为影响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之关键因素。

      值得强调的是,即使两岸军事上再度尖锐对立,甚至台湾在美国庇佑之下正
式宣布独立,未必便能保障一独立台湾之长久生存和稳定。因为只要大陆一日不接
受这一必须假外力干预始可实现的目标,台海仍将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而且谁也
不敢断言,大陆永无以武力攻占台湾的机会、决心或能力。到底中共过去历次对外
用兵之时机及对象,均非任何国家所逆料。而且中共一旦动用武力,往往不惜代价
,非达目的不愿罢休。但相反的,两岸对统一的基本共识和一切努力,也未必可以
保证中国的统一必将实现。因为只要台湾一日较大陆安定、进步和繁荣,则两岸政
权之合并仍将困难重重,谈判的过程亦将崎岖反覆,和平统一之实现也必将是一长
远的理想。这是政治——也是权力——之本质使然。此外,统一的谈判,也不无可
能导致大陆对台湾走向独立的默许,或对台湾已经独立事实之承认,因为双方在没
有外力干预“中国内政”的情势和气氛下进行谈判及妥协,很有可能反而导致大陆
对台湾问题之谅解及让步,从而解除中共内政外交上之一大包袱,并且同时保持海
峡两岸之友好关系。证诸於中共和周边弱小国家的谈判经验及卖国主义结果,这一
推论绝非天方夜谭。(注十)因此,中国继往开来的前景是好是坏,统一的方式是
和是战,又取决於台湾领导阶层的智慧和努力了。□

  注释:

  1、详见张保民:《中国现代化的困境》(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1992
年11月),页113—146;311—320;398—424。

  2、有关南北韩政经发展及相互关系之全盘性分析,可见Donald  S.  M
acdonald,The  koreans:Contemporary  Po
litics  and  Society(Boulder:Westview  
Press,Inc,1988)。

  3、建交公报中文本用“承认”两字,英文本则用“认知”一词。法律上两种文
字虽具同等效力,却容许双方各执一词,因而埋下日後争议的种子。原文分别可见
张保民编:《中国大陆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间出版社,1994年),页2
86,及James  C.F.  Wang,Contemporary  Chin
ese  Politics,(Englewood  Cliffs:Prent
ice  Hall,3rd  edition,1989),P. 413。

  4参阅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Fa
ilure  (New  York:MacMillan,1990),以及Lo
slie  Holmes,The  End  of  Communist  Pow
er(London:polity  Press,1992)。

  5、迄至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止,各种民意调查结果,台湾百姓赞同“台独”的百
分比最高为二成七。见《联合报》,1994年4月18日1版,6月3日6版,
11月4日2版。

  6、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日,江泽民接见日本外相池田行彦时,首次表示两岸统
一之後,国家副主席的职位,可以由台湾当局人士出任。这是一大突破,但中共官
方报导则未提及此事。见《联合报》(台北),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页一。

  7、法国政府於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宣布无限期冻结对台之军售政策,便是近
例。见《联合报》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一日页一。

  8、根据美国一九九五年八月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美国人
赞成美国在中共武力攻台时应出兵协防台湾,百分之七十一反对。《联合报》19
95年8月9日页4。

  9、美国国防部於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公布的“五角大厦东亚策略报告”,
美国已取消一九九零年和一九九二年所宣布自东亚逐渐撤军之计划,不仅将在东亚
留驻十万大军,更将部署“战域飞弹防卫网”,以确保亚太地区之安全,是一值得
重视的转变。见《中国时报》,1995年3月2日3版。

  10、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共和周边弱小国家所签定的边界协议,皆是自己吃亏,
他国获利。详见Byron  T.N.  Zhou ,China  and  Inte
rational  Law  (New  York:Praeger,1990)


相关文章
作 者 :张保民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2月11日13:1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