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谈判与斗争
自一九九五年以迄於今,两岸两会(台湾的海基会与大陆的海协会)的磋商
及交流因中共的片面决定,几乎全面停顿。
然而,经过最近半年多的较劲、酝酿及协商,并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双方
终於同意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於十月中率团访问大陆一周,除参观访问外,并与海
协会会长汪道涵及中共领袖江泽民和钱其琛会晤。
破冰之旅
此一访问为一九九三年第一次,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後,五年来双
方首度举行高层次接触,虽无重大突破,但却具有甚多象征意义,两岸关系的解冻
似渐出现某些可能性。辜振甫因而强调此一访问并非“破冰之旅”,而是“融冰之
旅”。
在“融冰之旅”途中,辜振甫及访问团成员受到大陆方面相当友好的接待,
并安排中共最高领导人会见,但在申述台湾的立场及政策时,辜振甫的态度不但坚
定,甚至相当强硬。北京领导人当然亦不甘示弱,因而出现甚多“针锋相对”的场
面。在钱其琛会见辜振甫时,双方的言辞相当激烈,互不相让。而在每次会谈结束
後,双方立即分别举行记者会,宣扬各自的立场及发言。
从两会的对外发言中,海内外人士不难看出双方的不同策略。
海基会反复强调,中华民国於一九一二年成立以迄於今,仍然是主权独立国
家,中共政权并未统治台湾;两岸为分治的中国,未来统一的关键在於大陆是否迈
向民主化的大道,两岸必须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制度下统一(实际上是“一国两
制”的统一模式)。大陆则一再重申两岸为“一国”,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统一
为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要求,而非制度之争,并坚持“一个中国”及“一国两制”的
两岸统一模式。
两会的共识
然而,双方虽然在重大原则上并无交集,但却也达成了四点共识:
双方同意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於适当时机率团访问台湾。
双方同意展开多层次及多领域里的文教及其他交流。
双方同意推动两会负责人沟通及对话(从秘书长层次逐渐提升至董事长及会
长层次)。
双方同意加强协助处理两岸交流中涉及两岸同胞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江泽民及钱其琛分别会见访问团时,对上述共识均表等同,并予以承认——
“四点”共识,显然是“融冰之旅”最重要的成果。
两岸的分歧
然而,两会虽达成“四点共识”,但在每次的会谈结束後所举行的记者会中
,双方却毫无保留地凸显两岸在政治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台湾坚持“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将来统一完成後才有真正的“
一个中国”;大陆则强调两岸虽尚未统一,但中国只有一个。
大陆坚持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则强调两岸隔海对等分治
,互不隶属,实为“分治的中国”,此为一不容否认的政治现实,并指责大陆未能
真正面对此一现实。
台湾坚持在统一完成前,中华民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全然有权开拓
其国际空间,并抨击大陆全面封杀台湾的外交地位的政策及行动,大陆虽未明言,
但却认为国府为地方政府,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开展外交空间。钱其琛及海
协会副会长唐树备甚至否认北京打压台的外交空间,并强调台湾逐渐丧失其外交地
位,为一必然的“趁势”。
台湾强调未来两岸的统一必须通过和平的方式,并指责大陆对台的武力威胁
。北京虽也凸显“和平统一”的意愿,但拒绝放弃对台用武的可能性。(美国亦坚
持两岸的统一必须通过和平而非武力的方式)。
台湾反复强调“民主统一”,只有在大陆完成真正的民主化後,两岸才可能
统一,因而坚持“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模式。大陆则认为双方的争议并非制
度之争,因而坚持“一国两制”的模式。
台湾坚持,只有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台湾的前途,两岸为对等政治实体,绝
非父子式的中央地方关系。大陆则强调中国的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台湾未来的地位
必须是中国的一个“特区”。
大陆抨击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要求台湾开放全面“三通”。而台湾则
指出,在大陆未对台湾在武力及国际空间方面展现善意前,台湾必须坚拒“三通”
,不可能改变“戒急用忍”政策,仍然坚持间接“三通”。
大陆要求双方针对“三通”统一等议题,展开政治谈判或政治对话。台湾虽
然也不排除“政治对话”的可能性,但坚持在现阶段两会应针对事务性问题(如保
障台商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展开磋商。
北京要求两岸开放结束敌对状态之谈判,但台湾却指出,台北早在一九九一
年即已宣布终止“战乱时期”,不再以武力处理两岸问题,实已终止对大陆的“敌
对状态”,故北京应亦采取相同步骤,终止对台的敌意及“敌对状态”。
李登辉及江泽民虽曾先後表示分别访问大陆及台湾的意愿,但双方对“李江
会”的名义却有严重的分歧:台北认为李登辉必须以总统的身份对大陆进行“和平
之旅”及举行“李江会谈”意即“两府领袖会谈”),但北京却要求举行“两党领
袖会谈”或其他适当身份(但不包括国家元首身份)进行会谈,以免出现“两个中
国”或“一中一台”的情势。前者意欲凸显两个对等政府,後者则要展开“一个中
国”的原则。
此外,辜振甫反复强调李登辉总统於一九九五年提出的“六点政策”(俗称
“李六点”);大陆人士则一再引用“江八点”(江泽民於一九九五年宣示的八点
方案),认为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基础。而“李六点”与“江八点”则颇多矛盾之处
,甚少共同观点。
谈判与斗争
两会虽已同意恢复两岸的交流及两会的谈判(双方称之为“沟通与对话”)
,但在甚多领域里,双方的斗争不但不会缓和,甚至更趋激烈:
在国际社会中,两岸采取“零和游戏”,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分别争
取对方的邦交国的承认。
在海外侨社中,双方分别争取侨团之支持与挂旗,以建立在侨社中的优势。
在政治上,双方分别宣扬其两岸政策。大陆强调“一个中国”及“一国两制
”,台湾则一再重申“分治中国”及“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模式。
在经济上,台北坚持“戒急用忍”,及对“三通”的限制,北京则强力推动
两岸的“三通”及全面交流。
如深入探讨双方的分歧,则不难发现多年来两岸在重大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并
无相互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之可能性。
因此,展望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则不难得出以下各点结论:
一、两岸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重大进展并无可能,实质性的突破更无
可能。
二、双方的关系亦不可能再度出现似一九九六年的紧张情势,两岸关系的逐
渐缓和为一必然趁势。
三、两岸之间的气氛虽有所改善,各种非政治性的交流虽将有所增加,但各
自的立场及政策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改变。
四、两会的对话及协商将逐渐增加,但两岸在国际上及侨社中的斗争仍将持
续,并可能更趋激烈,“外交休兵”并无任何可能性。
五、至於“李江会谈”及两岸领袖的互访,双方虽均有意愿,但在重大政治
问题( 如“一个中国”解决前,并无任何可能性。
因此,未来数年中,两岸关系仍是一个不统不独的局面,双方在“既谈判又
斗争”的策略下,继续“隔海分治”的情势,虽无重大进展或突破,但亦不会出现
军事冲突的情势——台湾欲达到其缓和两岸关系的目的,大陆则努力设法把台湾推
向政治性的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