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号-杂感 宋友谅简介 宋友谅文章检索

 
谎话的时代..................宋友谅
 
 

      今年国庆节夜里,我看了大陆云南电视台的电影故事中的沈崇事件,这是五
十多年前美军在北京的一个强暴案的历史故事,此类的美军事件,近代新闻报纸,
也偶见报导,不足为奇,美国人的性闻,就是总统,也可以公开地写的。但这沈崇
事件,使我回忆起悲惨的一件事,就是我的同学苏兴权。1958年,和我一起读书的
苏兴权同学,是大陆辽宁省人士,论出身,是矿工子弟,论政治他是共青团员,讲
学习成绩,他是课课全优,在外表,又是一位帅哥的优秀学生,霉运谁能想到会落
在这样一个人身上,他只讲了一句真话,他说,沈崇事件只是一个人,您们到旅顺
、大连去看看,那里苏联军人拉着中国姑娘去强暴的有一打人,(一打一共是十二
个),就这么一句话,说他破坏了中苏关系,当了十五年的右派,右派是近代奴隶
的同义词,精神上、身体上、生活上所受的折磨,苦不堪言,就为这一句话一位优
秀青年的事业前途,全部泡了汤。但现在,中美不是已成为伙伴关系了吗?现在重
提沈崇事件,按上述推理,岂不也在破坏中美关系吗?只写一个人的强暴案,不写
一打人的强暴案,是否只捡芝麻不捡西瓜,或者是崇苏媚外吗?同样在云南中美末
建交之前,有一个女人,到处做报告,控告美军陈纳德的飞虎队强暴了她,讲到被
强暴时,就在讲台上,当场气昏了过去,但是她每到一个单位,都是如此之时,这
才意识到这是一种表演,是演戏,事情可能是假的。主要抹黑美国和他的飞虎队,
现在的中国电视台,又不是这样了。讲的是陈纳德飞虎队如何协助中国人民抗日,
而且不惜牺牲,但当时协助的是国民党和现在的执政党扯不上关系呢?还请陈纳德
夫人陈香梅女士在电视上专访,回忆飞虎队当年的丰功伟绩,同一件事 ,说法不同
,於是想到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了矛与盾二个字的用途,也想到了一位作家写的话
:历史就是婊子,谁有权,谁想怎么弄都可以。

      最近,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是专访北京中级法院院长的,北京中级法院,现
在才开始对案件公开审理,但是审案公开,早在十年前,写在判决书上,在报纸上
也都这么讲了,那么现在才真正开始公开审案,岂不是谎话、假话整整讲了十年,
原来以前的公开审案只是做宣传用,并不执行的。

      近来,报纸期刊都有消息报导,中国山东等地开始接受成立民主党的申请,
但是一位资深的党员干部讲,这是早已有的中国社团登记条例,并非美国总统访华
之後,中国民主化的开始,这些同宪法上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只是念在嘴上,
写在纸上,丢在地上,没有用的,作为不可结社的遮羞布而已。国内民运人士可能
要吃亏了,不申请当局还不知道有谁,现在知道了,还不按名单来抓人?,这方面
已有新闻报导了,不知内情者以为中国的七个民主党真是同执政的共产党是不同门
户的呢?其实,这些民主党的领导人,已经是秘密地办了入共产党的手续,其实是
一个招牌一家人了,对外,为方便标榜,也有多党制,才挂上八个不同的招牌。现
在的一个民主党申请也挂上一个招牌,但是政权不可分享的原因,当局是难以容忍
的。

      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不能说不
知道,但是世界人权宣言卅条中,就是找不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总书记对美国总统
来访时讲的,人权就是吃饱饭的权利,这不是公开地误导舆论,闭着眼睛说瞎话,
中国的谎话真不知何时能了,仅此一句解释,把人权宣言卅条,否定得一干二净,
人的权利只是生存吃饱,那养人和养猪有何区别?不过,我有一位朋友叶巨川,到
和猪有点关系,他的女儿,被昆明钢铁厂停着的火车,因刹车松动压死了,赔偿金
额正好是十公斤猪肉钱,人命不如猪,听到寒心啊!近来,江总记在接见农民时讲
,当初提包产到户是冒着风险的,这是一句不是反政府的话,是言论自由,但连总
书记都说到包产到户这一句的风险,那么可见,这个社会多么可怕,多么荒唐,容
不得有一个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社会是否应过时淘汰。有机会,在国外看到许
多历史故事上的皇帝,总是万岁不离口,这种仪式,毛泽东时代也不是这么呼喊的
吗?原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原来实际上是一个封建皇朝。

      中国的作家发表文章时,往往有许多漏洞和误导,稍加研究,将有相反的效
果。例如,写到毛主席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伟大领袖同战士一样艰苦生活,如何艰
苦呢,战士们吃树皮草根,伟大领袖每天只吃二只鸡,吃树皮草根岂能同吃鸡相提
并论,战士在吃草皮,领袖吃一只鸡都不行,一定每天要二只,这种艰苦岂不笑话
,也看过总理夫人参加长征的报导,是用担架抬着走的,过雪山草地抬着走,不是
成为长征路上的负担?也看到过写周总理时,他的一双皮鞋用了廿年,试问,一个
人的皮革,能穿廿年不坏,说明此人的生活环境优厚到无法想象,只有下了台的林
彪,才暴露出享受着极其豪华的生活方式。(一九九八年十月三日)□

相关文章
作 者 :宋友谅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2月14日15:1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