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号-民运动态 波歌简介 波歌文章检索

 
民主墙 共和国的丰碑............波歌
 
 

                     “民主墙”:共和国的丰碑
  本刊特任记者 波 歌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一日,在纽约法拉盛喜来登酒店的公议厅里,中外记者们
手持照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黄翔、刘国凯、王希哲、鲍戈、王炳章、徐水良、
傅申奇、胡平、陈军、林牧晨、赵鑫、邵华强、刘士贤、张菁、庄彦、薛明德、吴
倩、魏泉宝、周勇军、陈破空、宋书元、杨怀安、傅纪青、郭岩华、高光俊、吕京
花、高寒、张玲、张士敏等数十位民运人士济济一堂,由民主亚洲基金会、《北京
之春》杂志社、《中国之春》杂志社赞助举办的“七九民运暨民主墙运动二十周年
纪念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而远在中国国内各地的“民主墙”老战士郑玉林、
牟传珩、吕洪来、任畹町、王泽臣、秦永敏、何兵、毛庆祥、杨在行、徐文立、余
卫民、张汝隽、刘二安等则以电话发言录音的方式参加了这次会议。

      二十年前,在北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关所在地附近的西单十字路口的一堵
近一百公尺长的空墙上,出现了一批公开否定中共政权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抨击以华国锋、汪东兴为首的“凡是派”,以及呼唤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
内容的大字报,吸引了数百万北京市民驻足争睹。与此同时,一批油印的民办刊物
如《北京之春》、《四五论坛》、《探索》、《人民之声》、《启蒙》、《共和报
》、《责任》、《今天》、《萌芽》、《学友通讯》、《海浪花》、《钟声》、《
呐喊》等也在全国许多城市悄悄流传,象冰雪解冻後的春雷划破黑暗、寂静的长空
一样,震撼着无数热血青年渴望自由的心。後来因大字报和油印刊物中出现了反对
新执政者邓小平的内容,当局便血腥地镇压了这场民主运动,并从一九七九年十二
月起禁止民众在公共场合张贴大字报。但是,民主墙运动却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社
会、政治、文化的改革起了思想启萌的作用,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当年的民主斗士们在经历了牢狱之灾後,有的已流亡海外,有的仍留在国内
继续同专制势力进行斗争,因而又重陷囹圄,出席这次纪念大会的民运人士为此向
系狱的民主墙时代的老战友张京生、刘京生、孙维邦、陈增祥、李海、陈西、廖双
元、卢勇祥、黄燕明、杨勤恒、范一平、刘念春、王庭金、王明及其家属致敬和表
示慰问。应邀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赴会的苏绍智、郭罗基、张先梁等向大会筹委会发
来了贺词,预祝大会成功并向各位民运界朋友致以问候。曾经在一九七一年创建“
美中关系正常化协会”并一直为声援中国政治犯奔走呼号的美国友人朱蒂女士特地
从新泽西赶来成为大会的贵宾,博得了会场一片掌声。

      与会者是对於现在尚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公开纪念这样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不禁感慨万千。二十年过去了,民运人士除了回顾自己和战友们的奋斗业绩以
及对历史作出公正的评价之外,在认识上也比以前有了新的飞跃。一些发言者指出
,中国民主运动虽然有时要对专制体制进行震聋发聩的冲击,但就其实质而言,它
主要还是一场耗时费力的建设事业,民主、人权要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习惯
和方式,尚需倡导大众的自我教化。更有发言者对於民主墙运动缘何夭折的教训提
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指出民运人士为什么不能借当时中共党内出现的开明趋
势而设法维护民主墙的合法或半合法的持续存在,守住这块得之不易的民主阵地?
这固然有中共反民主的本性使然的一面,但是,个别民主墙运动参加者的政治素养
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斗争策略运用上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一面。□

相关文章
作 者 :波歌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12月14日11: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