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与甘阳“评朱熔基访美的失误与问题”一文商榷
一、入关荆棘丛生
最近,北约飞弹击中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事件,可能对北京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WTO)谈判产生影响。其实,在此之前,大陆内外就已经升腾起了抵制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声浪。因此,本来被看好在今年完成的入关谈判,如今恐怕是
举步维艰处处陷阱了。
压力一方面来自国内的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电信、金融的部门,作为国有企
事业部门,他们直觉地感到了对垄断的巨大威胁。至於背後是否有高层权力斗争的
阴影,目前尚无证据。不过,其反对(朱熔基)加入WTO 的条件的调门有日益升高之
势,直冲“卖国贼”、“接受日本对华二十一条款”而去。飞弹事件後,这些部门
必将借势使力,调子可能还要升温。亚洲华尔街日报前一段时间就报道说,中国信
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不满中国总理朱熔基在开放中国电讯市场方面对美国做出太多
让步,因此要求辞职。尽管信息产业部官员还没有证实这项报道,但是越来越多的
迹象表明,无疑,中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在开放市场问题上争议极大,入关困难
重重。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一些学者,国内外都有。他们虽然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
绪和根深蒂固的“你的所赢即我的所输”的“零和游戏”观念,但大体上仍在比较
理智地估计朱熔基访美的得失。譬如还在飞弹事件前,在网络上和後来在《明报》
读到一位朋友的文章,洋洋近万言,重点是批评朱访美的失误,也批评了中文传媒
的有关报导。文章有一些不错的见地,但也有相当多处笔者不敢苟同,相同处不必
赘言,这里想仅就分歧处讨论他的一些颇有代表性的基本判断。
二、何以漂洋访美?
该文首先指出中方访美意图前後不一贯。文章说,“中国方面在朱熔基访美
前夕曾颇为明显地强调,达成世贸协议并不是朱熔基访美的首要目的,也是因为如
此,中文世界传媒事实上在一开始也并未以世贸问题为中心。但在访美开始後,世
贸问题却突然成了中方压倒一切的唯一目标,也成了中文传媒的唯一关注。”
在该文看来,中文传媒的智商真是不可救药了。
至於何以达成世贸协议并“不是首要目的”,文中所举例证是,访问前,“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表谈话指出,朱总理如期访美显示双边关系的成熟,访问本身就
有重要意义,不必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挂钩。”且朱熔基也对《华尔街
日报》发行人说:“我说你们不要搞错了,中国决不是要乞求加入世贸,不参加世
贸中国不是活得很好吗?”
似乎作者根本不认为这些外交辞令和政治大话与北京的真正的实际意图有任
何区别。因为他居然郑重其事地给朱熔基出谋划策说:“应该表现出无求於人,为
加强中美战略对话而来的气度。”
当然,实际上是否有求於人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表现”出无求於人就行了
。
达成世贸协议究竟是不是朱熔基访美的首要目的呢?事情自然需从上月朱熔
基访美谈起。众所周知,极其难堪的时空条件是那次朱熔基访美的最主要特征。
首先是“天时”不利。科索沃战事爆发,媒体关於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的报
导铺天盖地,台湾是否加入TMD 的问题,1996年总统选举的政治献金案抖出新内幕
,北京又加紧撕毁刚签订的国际公约镇压国内筹组民主党人士,其人权状况受到全
球严厉谴责,此时的政治气氛对北京而言无疑是阴霾满天。
其次是“地利”不吉。东道主美国是谴责北京人权的唯一提案国,与北京制
度分歧的代表性国家,又是中国异议人士最集中的国家。
仅有的一点凭借,就是人和。朱熔基个人国际形象相对较好,与克林顿亦有
点交情,这是其访问唯一谈得上的一点有利方面。
天时地利如此恶劣,朱熔基去美国干什么?是不是去进行作者所说的与美国
的“战略对话”呢?朱恐怕还没有闲情“形而上”到如此地步。如果不谈进入WTO
问题 ,他去谈什么?去仔细谈人权、TMD 、科索沃问题?这些当下任何中共领导人
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朱老三”有实质性的权力空间去发挥?谁授权给他了?而且
,以朱之精明,在这些问题上,他不打官腔行吗?然而一打官腔,哼哼哈哈之余,
美国佬给你一个冷脸,华侨给你一个起哄,何必自讨苦吃 !因此,他对这些话题一
直是避之唯恐不及。实际上,大家心照不宣,他真正被授权表演的舞台只有加入 W
TO 的问题,舍此无他。并且此事与他个人能力与过去的努力密切相关,有较多发挥
的余地。
再说,在朱熔基看来,WTO迟早总是要进的,无论从中国经济转型的当下急迫
需求考虑,还是以他的极有限的政治生命计算,时间都不多了。此时不搏,更待何
时?
因此,该文作者认为,朱期望“到华盛顿後有可能临门一脚”,解决WTO 问
题,这一判断还是大体不差的。只不过我认为朱还不至於轻率幼稚到断定自己绝对
能够签约,他只是预期能获得一步关键性的突破而已。如果就这一目标看,不能说
其访问是失败的。
三、评估入关协议
这位朋友的文章认为,所有中文媒体“避而不谈最关键的中心问题,即:中
国方面这次作出不同寻常的大幅度让步,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些让步是否都
有充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作者的这一指责过於武断。事实上,并不只是英文传媒有报导,我自己就见
到不止两家中文传媒报导“让步的具体内容”,并刊有更多的关於必要性与合理性
的正反评论。而奇怪的是重视具体条件的作者,自己在讨论中,对让步的具体内容
,除一两点外,余皆语焉不详。
简括而言,中方让步的具体内容大体如下:
1、 中国答应将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四年後拥有中国电信服务业最多
达49%的股权,传呼机和相关增值服务公司中,外国公司则可拥有51%股权;六年内
开放传呼机和流动电话进口,取消固定电话的地域限制;从2005年起取消半导体、
电脑和电脑相关设备的关税;
2、 中国将允许中外银行联营,五年後外国银行可在联营银行中拥有100%股权;允
许外资银行在两年内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开展金融零售业务。
3、 中国同意修改动植物检疫规则,准许美小麦、肉类和柑橘进口;中国同意在成
为世贸组织成员後,在2004年前,农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降到17%,取消农产品进口
配额和出口补贴。
4、 中国答应2005年前,汽车业的进口关税由目前的80-100%降到25%。
5、 中外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外资的比例现在就可达50%,一年後可提高到51%。
6、 中美之间的每周班机由27班增加到2001年的54班;2001年中美各自增加一加航
空公司经营两国航线;两国航空公司可在对方国家增加两个城市开展业务。
7、 中国答应在加入世贸组织後的三年内,让外国公司拥有电影院的多数股权。
关於上述条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将产生何种具体影响,我们将在下面讨论。
这里先看一下基本的宏观图景。
该文提到朱的所谓“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是活得很好吗?”我看,
连朱熔基本人也不相信这一典型的毛式大话。既然活得好,他为此苦苦谈十三年干
什么?不是犯傻吗?上述句式是半个世纪来中共为僵守自己权力违反国际准则而剥
夺中国人权益的典型语言。未入联合国前,常用的句式是“不加入联合国,中国不
是活得很好吗?”前不久,钱其琛也在会见外国人时说:1949年以来很长时间我们
没有与XX 建交没有加入XXX,不是也活得很好吗?北京的高官们在脸不红心不跳地
所重复沿用的这一句法时,显然没有把毛时代在中国居住的绝大多数人算作中国人
,当然更不屑於把在中国八千多万非正常死亡於反右、大饥荒、文革、六四屠杀等
事件里的人算作中国人了。他们的“中国人”的定义,恐怕只限於毛泽东及其中南
海内极少数随从,应当承认,这些人确实“活得很好”。不过这一定义,恐怕连老
邓也难以认可。因为甚至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之一也是痛感中国
人活得太惨了,就连他本人也未能“幸免於惨”。
中方是否应当收回朱熔基在美国时作出的“让步”的承诺?该文的回答是肯
定的。这是文章的重要主张。
“不遵守国际信用将遗患无穷,最终会损害中国利益”这一迂阔的道理就不
必去说它了。恐怕作者对此不会感兴趣。
那么,就现实地看吧。首先,中方不作上述那些让步能够进入WTO 吗?从中
国的一流谈判小组争取入会的长期谈判经验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也不复杂
:中国与世贸组织的谈判地位是不对称的:中国有求於它强於它有求於中国。
龙永图曾说,倘若今年不能入关,中国将针对世贸组织单方面制定《对外贸
易法》,并且今後不会再申请入关。此话倘若作为一种谈判策略,说说倒也无妨。
不过,奇怪的是,该批评文章似乎挺认真看待这一观点,居然以此立论,甚至引用
朱熔基访问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的话以强化自己的论点:“中国不一定非
要进入世贸组织,因为中国完全可以和世界各国发展双边贸易关系(事实上许多人认
为这样作对中国更有利)” 但若把此话当真而把它与朱一个月之後为加入WTO 的呕
心沥血对照起来看,朱无疑该戴上一顶出尔反尔神志不清的精神病患者帽子了!
这种把作为谈判手法的放话与实际谈判目标完全混为一谈的理解才真是“不
知从何说起”!如果照此办理,作者想没想过中国长期不进入WTO 的严重後果呢?
正如进不进入联合国,是中国进不进入全球政治体系的大问题一样,进不进
入世贸组织,也就是中国进不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大问题。中国是自外於全球经济
大舞台还是走向这一舞台,这关涉到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基本前途。如果赶不上这
趟车,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今世界,你就会被排除於21世纪日新月异的经济
技术进步的大潮流之外,就象当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与当代的北韩,自外於全球经
济,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至於老百姓濒於饿死的边缘,是不在他
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不少经济学者谈到,改革20年来,港台资本对大陆的投入,大大地推动了工
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港台资本,特别是香港资本,其投入已是强弩
之末,大体到顶了。而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本,对大陆一直在观望,犹犹豫豫,若即
若离。因为中国究竟是不是市场经济,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无法断言它是
否已经真正跨过一个明确的临界点了。原因是中国市场受国家资本和行政力量操纵
的成分仍是很大的,而且法治尚未确立,在真正重要的方面并未市场化、自由化。
有鉴於此,西方资本家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对此,朱熔基及身边的经济官员有清楚的意识:目前,中国经济的融资问题
已经日益紧迫,它已经面临“瓶颈”;中国必须要冲破这一“瓶颈”,要达此目的
,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推动,使中国经济体制的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进入世贸组
织,由於它的强制性规范和它的宗旨,正是这一强大外力的唯一候选人。没有任何
两国双边关系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中国加入WTO,在当前是有其特殊的紧
迫性的。
诚然,没有人否认,中国进入WTO 後,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将受到巨大
冲击。
但市场大门如果不打开,中国的经济体系就永远半计划半市场的“四不象”
,中国的法律法规就永远难於同世界经济体系协调,中国的垄断性产业就永远不会
成长,就只知道用高价来剥夺消费者。这既非中国广大消费者之福,也非该产业之
福。国家利益究竟是有竞争能力的公司加入中国市场,刺激行业的发展;还是继续
扶植那些没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并希望其起死回生?答案
是一目了然的。试想,後者起死回生有可能吗?不开放竞争,产业就必将逐步萎缩
,死路一条。这恐怕已经不需要举证了。
譬如日本,当初日本进行改革的时候也承受了很大的外国压力,但是日本政
府硬着头皮承受了这些压力。最後证明了这些压力有助於压制国内的反对势力,促
进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因此,开放市场的必要性无庸置疑,这是把国内那些眼看
就要破产的企业“置之死地而後生”。而目前如何协助国内产业在合理的时间内转
型才是最实际有意义的问题。
又如,中国电讯业保险业等行业面临的不是贸易问题,而是市场准入的问题
。它们在中国多是垄断企业,利润丰厚,因此并不希望外国公司一起来分享中国市
场。但是这就剥夺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以电讯业为例,中国媒体和民众就一再抱
怨中共独占市场的中国电讯“收费高,服务差。”虽然降了几次价,但消费者仍然
怨声载道。这一高昂收费在国内打过电话的人和从海外向中国打电话的人何人不知
?且诸多收费项目明显带有行业垄断性质,其非合理性就更令人难以容忍。电信市
场的开放和让外国公司拥有电影院多数股权,受惠最大的肯定是中国的消费者。而
且也只有对外开放市场才可收打破垄断之效。目前,虽然政府扶植了联通和有线两
家公司与中国电信竞争,但竞争力仍嫌太弱。盖因国内私人办企业资金一时仍难於
筹措也。电信业和娱乐业市场向内外开放,必将带来资讯的开放,资讯的开放会医
治中国老百姓的信息饥渴症,将极大地促进中国走向一个正常的开放社会。
银行业的开放,对经济体系而言,是最重要的开放。众所周知,过去,缺乏
国际竞争和有效的国际金融规范,是中国金融业的癌症。银行业的开放所导致的最
终结果,很可能会彻底改变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而使经济运营彻底摆脱政府的
行政干预,完全按照市场的法则和资本运营的规律进行。收益最大的是中国私营企
业、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制企业。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逐步与国
外接轨,凡与这套运营机制相适应的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
制企业),大都获益非浅。深圳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例。由於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金融运作上,深圳的商业银行借鉴了大量香港成功的经验,扶植和带动了一大批
这样的企业。相反,在内地的许多国有企业,由於种种原因,具备资金运作和资产
运营的领导人寥寥无几,导致这些企业“病魔缠身”,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内地保守落後的金融运作手段,也没有有效的指导企业的发展,在许多地方,还
是靠行政命令。许多项目没有经过银行审查,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就靠行政命令
上马,结果造成内地银行大量的呆坏帐。许多企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授信
额度,不了解信贷审批程序,更不了解相关的国家金融政策法规。这样的领导人怎
么能领导好一个企业?这样的企业又怎么呢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所以说
,银行业的开放会极大的促进企业机制的转变,最终改变现有的经济机制,将企业
全部推向市场。当然,银行业的开放不应理解为资本的开放,如果目前对外国资本
完全开放,那么国家经济命脉就会易手,朱熔基应是明白这个危害的。中国渐进地
开放银行业(也包括保险业)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型,
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鉴於这一目标以及历史经验,开放银行业是应当
获得支持的。
如果上述诸条件能随着协议的签署而逐步实现的话,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中
国人的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的许多活动,都将出现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将纳入全
球经济体系,在诸多领域与世界接轨。就利弊而言,在消费上得到最大实惠的将是
中国的城市居民,在短期内利益将受到某种损害的是中国农民,陷入更深困境的是
中国国有企业,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和资金支持的是中国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有
限责任制企业。
首先,随着大陆市场的开放,“洋货”会大举进入大陆市场,由於关税大幅
度降低,洋货的价格会比现在市场上的价格低很多,城市居民将有更大的选购余地
,是买国货还是买洋货?现在还无法准确预测国外品牌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国内品牌
造成冲击,但是,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销手段、多层次的网络销售渠道的组织,优质
的售後服务,肯定会对国内现有的市场营销体制带来冲击和影响。不过,这种影响
的最终受益人是大陆的消费者。也许三、五年後,中国会出现所谓“国货保卫战”
、“品牌保卫战”等。而这种典型历史过程的对内对外结果,恐怕也与当年韩国和
日本的结果相差不远,即。大体上对双方都有正面的促进功能。
为什么说中国农民的利益在一段时间内会受到一些损害呢?众所周知,大陆
的粮食生产这两年有了很大发展,就连朱熔基都说:“即使有两年的自然灾害,我
们也不怕”。这绝非虚言,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民售粮难的情况下,再从美国七个
州开放小麦进口,即使不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农民
的利益将受到侵害”。如果中国现在有独立的农会组织(朱在美国曾说,回国要建立
这样的组织),这个协议条款的让步肯定会受到抗议。其实,中国的农业生产,当前
急需的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如何有效的推广土地轮作;最大限度的推
广有机肥使用,减少或降低土地板结;推广节水灌溉(中国和以色列合作在北京郊
区进行的滴灌实验田项目就很成功);提高农作物的防病虫害和抗病毒能力等。中
国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大和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如果是花外汇去进口农
产品,显然不偿失。
不过,应当客观地看到,任何谈判都不可能一方占尽所有好处,而总是有得
有失的,关键是应该要找出一个平衡点,总体衡量是赢还是亏。加入WTO後,在多大
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会对中国农民的利益造成影响,取决於每年从国外进口农产品
的数量。同时还应注意到,虽然中国粮食这几年供大於求,但从长远看,根据国内
外专家的研究,中国粮食将来能否自足是有巨大隐忧的。而根据中方的谈判专家们
估算(我个人认为他们也是很精明的,并不比对手差),以目前条件加入WTO,对中国
的经济总体仍是得大於失的。同时,对美方(以及对世贸组织)也是有利的。总之,
如果达成了这一揽子入关协议,双方获利的总和要高於双方亏损的总和。因此,这
并非一场(你赢即我输的)零和游戏。在经过多方考量与评估後,得出的入关条件与
时间应当说是有其理性基础和常识智慧的。
反之,倘若中国这次不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历史机会,很
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成为一个真正市场经济的现代国家,甚至重演历
史惨剧。届时,“民族罪人”的帽子该扣在谁家头上呢?
平心而论,该批评文章只字不提加入世贸组织後对中国消费大众带来的利益
,只字不提加入世贸组织後对豁免每年一度审核常规贸易国(即原称的FMN)条件带来
的利益,只字不提加入世贸组织後对中国经济体制真正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带来的
利益,只字不提加入世贸组织後对中国产业带来竞争性刺激的利益,仅仅只提加入
世贸组织後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如此为文,即使所提的那些方面是正确
的,也并非一种诚实的态度。
至於谈到具体让步的尺度数字,由於该作者并不真正了解谈判的专业细节,
只凭公开的外交放话的对比来判断那些具体的“让步”数字是否对中国划算,不能
不说这种判断是轻率和危险的。我看不出文章在批评那些让步的具体数字时有任何
其他坚实的根据,在此,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十几年来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的有
经验而又熟知内情的谈判专家和经济学家的判断。
四、何谓“国家利益”?
该文口口声声要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中国的
国家利益”?根据什么来判断“中国的国家利益”?
保护国内那些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国有企业,保护那些垄断性的行业是否就
是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大陆的广大消费者利益重要还是那些半死不活的国营厂家
继续生存重要?况且,国有企业二十年来保护来保护去,它们仍然在不可抗拒地走
向灭亡,不加诸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你保护得了它们吗?就为它们着想,也应
把它们放进真正的市场去,成败利钝,交由市场裁定。
再说,所谓国家利益,当然须看国民的基本判断和感受,这就需要通过一些
公认的程序来获得结论。例如,独立机构的民意调查,多元的独立媒体的竞争性报
导,经由公正选举出来的各种利益群体的集合——议会(或人大)的投票结果,等等
。在根本不存在任何这类程序的国家,空口说白话地说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利益”
,那利益的“国家性”是值得存疑的,常常不过是自己狭隘的(个人或小群体)利益
而已。
五、无关“智力竞赛”
该文特别喜欢运用聪明发挥想象,并津津乐道於自己所理解的外交谈判的心
理战。譬如说:美方采取“先拒後迎的策略,因此事实上在中国方面首先造成一种
受挫心理”,“先是利用中方急於求成心理满天要价,迫使中方处处作最大让步,
继之则给中方一记闷棍还是不签,最高明的是马上又甜言蜜语,大作承诺,以便“
锁定”中方已经作出的让步,不让中方愤而离局。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事实上将
中方以及中方民情舆论都玩於股掌之上;而中方在整个过程中事实上是步步被动,
处处受制,”“在整个中国人世界都在为此怏怏之时,克林顿却用一个电话就再度
轻轻吊起中国人的胃口,”“如果将朱熔基访美与世贸谈判分开进行,那么中国现
在作出的许多让步也有可能是本来可以避免的”云云。在作者看来,似乎只要玩一
些外交小技巧(而不需作真正的内政改革,反正“美国人对中国的很多气是消解不了
也不可能消解的”),就可以赢得重大的国家经济利益。作者的上述戏剧化的描绘和
想象,虽然有趣,然不着边际,这里就不想逐一评论了,最好是交给参与谈判的双
方去作饭余的谈资。
这里只想指出的是,目前的协议乃至最後达成的结果与双方谈判技巧的相关
性很小,而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势和结构的状况,与中美乃至中国与西方主要工业
国各自的经济需求、基本的政治气氛,以及各方利益团体的影响力大小等等因素息
息相关,双方谈判代表达成的协议基本上就是上述因素的反映,靠技巧能影响的活
动空间极少,特别是双方都是被仔细挑选出来的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精的技术官僚
时,更是如此。我想,如果我们在下判断时,能够不过低估计他人的智力,得出的
结论恐怕会更妥当更经得起考验一些。
最近的中国大使馆中弹事件导致的事态发展,使中美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
增加了入关谈判的变数。但中美双方的领导人出於各自政治利害的考虑,恐怕都会
让双边关系逐步走向常轨,特别是不会让它打断经贸联系。由於此事错在美方,因
而潜在地增加了中方的谈判筹码。照常例判断,中方应可以获得一点让步(希望最好
在降低农产品关税的幅度上)。但中方是否能因此获得重大经贸实际利益,笔者持怀
疑态度。我想,此事对双方将来在争论有关中国盗窃美核机密事件、TMD 问题、中
国人权状况等问题上影响较大;届时,中方一定会抬出使馆事件来反唇相讥,对美
方逞口舌之快;而恐怕对入关谈判影响相对较小。
当此国人哀伤之时,笔者不揣冒昧,祈祷三位同胞的血能唤起国人更通达深
邃的历史眼光,以不负他们的爱国遗愿。中国近代史经验表明,每逢一偶发事件导
致某种反西方激情浪潮时,往往有民粹主义政客乘势而起,推波助澜,攫取权力,
进而封锁中国。最後的结果,却是中国人自己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存权)被严重剥夺
,民不聊生,中国向现代国家迈进的历程因此被打断。这是近代中国反复上演的悲
剧!笔者沉痛哀悼三位死难的中国同胞,希望他们的遗体将不至再次成为某些政客
用去攫取自己政治利益的垫脚石,而是升华成中国走向文明开放民主富强的精神资
源。倘如此,他们的鲜血才真正可说没有白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