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号-封面主题 龚小夏简介 龚小夏文章检索

 
平民思想家遇罗克...............龚小夏
 
 

  中国当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文革期间出现的,这已经是基本得到公认的事实
。然而,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宗旨与内容是什么呢?谁又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
驱呢?具体到这两个方面,似乎就是众说纷纭了。
  由於深入的文革研究,特别是对文革期间异端思潮的研究,在中国遭到官方的
封杀,在国外又受到资料、理解等各方面的胡制,迄今为止我们能读到的有关作品
,基本上只胡於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少数的几本描述性的著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
能看到这样几类有关的意见:
  (一)许多当初发起红卫兵运动的干部子弟认为他们是文革中思想解放运动的
开创者。理由是他们在文革中最早起来反对中央文革,最早对极左路线产生怀疑。
当初的联动(北京干部子弟成立的名为“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的组织)成员如
今在大量发表回忆文章,叙述他们反抗中央文革、对江青、林彪、甚至毛泽东本人
提出怀疑的过程。
  (二)不少当年造反派中擅长於思考的人认为他们才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比如《中国向何处去》的作者杨小凯,至今仍然在坚持要求确立那篇文章在思想解
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这些前造反派指出,他们当年的造反运动,以反迫害、反特
权为引导,而当大批的造反派人士到运动後期认识到被毛泽东利用时,又从当初反
迫害的起点出发,形成了最早的反抗思潮。
  (三)七十年代中後期兴起的反抗运动,包括李一哲的大字报《关於社会主义
的民主与法制》以及七六年的天安门事件,经常被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看作是七、八
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期的反抗运动与後来的思
想解放运动,无论是在时间的衔接,参与人员的连续、以及思想深度的发展,都紧
密地联结在一起。
  的确,上述的几类人或运动,最终形成了某种思潮。而这些思潮,都是中国七
十年代以来思想上的异端运动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文革的早期还出过一个遇罗克,他的《出身论》曾经打动过无数的青
年人,在中国的思想舞台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遇罗克的思想,和上述这三种思潮有著什么样的关系呢?他是否属於这三种思
潮中的一种呢?我认为,以《出身论》为代表作的遇罗克的思想,虽然与上述异端
思潮的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是从总体来说,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制度比其它的思
潮提出更为根本性的挑战。本文要论及的是这样两个观点:
  (一)遇罗克的《出身论》指出了共产党阶级路线的实质,揭示了阶级路线与
共产党政治经济垄断之间的关系;
  (二)遇罗克从平民与受压迫者的身分,而不是特权人物的身分,向统治者争
取平等与人权。
  由於有这两方面的特殊之处,遇罗克的思想与前面提到的几种异端思潮以及倡
导这些思潮的集团相当的差别,而且使得遇罗克成为当时极为罕见的独立於所谓“
路线斗争”的窠臼之外的平民思想家。

一、《出身论》对“阶级路线”实质的揭示
  “阶级路线”贯穿了整个毛泽东时代。那个时代的一切事物,无不深深地打上
了“阶级路线”的烙印。在“阶级斗争”被鼓吹得一天比一天激烈的时代,一个人
的“阶级”,无论是他的家庭出身还是他的本人成份,几乎成了决定他的个人前途
与命运的唯一因素,而且使得那些“阶级”有问题的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迫害的
阴影之下。
  共产党阶级路线的实质是什么?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能得到深入的
讨论。事实上,许多人都想不明白共产党推行阶级路线的原因,因为这样一条路线
不但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丝毫找不到根据,而且将大批本来拥护共产党、起码并不反
对共产党的人推到对立面,将他们指控为共产党的敌人。千千万万“出身不好”的
青年人更是想不通:他们明明是受共产党的熏陶长大、由共产党的学校培养出来、
并且无时不刻都在努力以行动来背叛自己的出身,为什么共产党长期要将他们视作
异类呢?
  的确,共产党推行阶级路线,尤其是殃及子女亲属的阶级路线,似乎没有多少
的合理性,因为这一路线看来对共产党产生的破坏性作用比建设性作用大得多。实
行这样的一条路线,在镇压反对势力、阻吓新的反抗力量形成方面,也许起了一些
作用;但是,这条路线所起的作用,更多地是在激起人们的不满,使得大批人,特
别是年轻人,对共产党产生怀疑、不满,甚至将他们引导向反抗的道路。
  不过,要是我们离开共产党那条“革命”的思路,稍微动用一点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常识,也就是说,不将“争取群众”、“扩大革命力量”之类当作共产
党统治集团政策的目标,而代之以“控制社会”、“垄断政治经济资源”这一些为
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统治集团所共同追求的目的,事情便要容易解释得多:所谓
“阶级路线”,不过是共产党统治集团用来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的後代去垄断经
济政治资源的手段。通过“阶级路线”,共产党的统治集团“名正言顺”地剥夺了
大批人的各种权利,并且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家庭与子女最大胡度地占有了在贫
困的中国社会中极其缺乏的机会--包括获得 最好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的机会。
  遇罗克《出身论》一文一针见血地将这一点指了出来,击中了共产党统治的要
害。与同时代其它批判“血统论”的文章相比,遇罗克的《出身论》却要深刻许多
。他并没有采纳“出身不好的青年也有革命的权利”这一类当初流行的批判“血统
论”的说法,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血统论”,也就是共产党的“阶级路线”垄
断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的实质。他描述了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饱M那就是,在那个年
代里,“出身压死人”--一个人的家 庭出身,几乎成了决定他未来的社会政治地位
的全部因素。遇罗克用甚至是那个不讲理的年代也无法批驳的道理,剖析出了“血
统论”的实质,呼唤人们用良知、用常识来对抗当年那些弥漫著每一寸空气的“血
统论”的喧嚣。
  遇罗克还揭示出了一个被隐瞒的事实:“血统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针对很少
一部分人的--所谓“百分之五”尽管总数依然庞大,但看上去似乎比例并不高--但
是受到“血统 论”剥夺的,实际上在人口比例中非常大。所谓“百分之五”,只是
“黑七类”本人,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牵连好几个人,包括他们的子女与
配偶。而间接牵连到的亲友,人数则要更多,甚至可能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这些受
到牵连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剥夺,被排除在入党、入团、上大学、提升干部这
一类通向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的道路之外。在排除了如此大的一批人之後,那些所谓
出身最好,也就是来自於共产党高级□部家庭的子弟,便占有了□乎所有的资源,
成为世袭的特权阶级。
  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这些问题似乎很简单。然而,遇罗克因为道出了“皇帝新
衣”的真相,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遇罗克的思想与各种反抗思潮的比较
  前面提到过三种异端思潮。遇罗克的思想,尽管在许多方面与这三种思潮,特
别是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反抗思潮,有相似甚至共通之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之间
还存在著相当本质性的不同。
  先来看看老红卫兵。遇罗克的《出身论》是直接针对著这批人的“血统论”而
写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别也就再明显不过。高干子弟组成的这批老红卫兵,的确
反抗过中央文革,甚至对毛泽东本人也提出过怀疑。当年的揭发材料透露,他们在
私下里不时将毛泽东发动文革比作“斯大林晚年”的错误。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在
思想解放上似乎是走在了社会的前列。然而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这些高干子弟
曾经是文革最热烈的拥护者、最积极的参与者,也是政治迫害的最狂热的执行者。
只是在“革命革到自己老子头上”之後,才开始反抗起来。另外,高□子弟们之所
以能够提出一些“斯大林晚年”之类的说法,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共产党专制制度有
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而是因为他们所属的那个特权阶级,垄断了所有的信息与思
想资源。他们有途径去知道中央内部的斗争,去知道苏联的非斯大林化运动。而普
通的平民子弟遇罗克,却是在被剥夺了几乎所有信息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对自己以
及同代人经验与痛苦的思考,而作出了反抗举动的。
  遇罗克的思想与文革中造反派的思潮,的确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事实上,造反
派本身也是在对“血统论”和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中产生的。然而,
在反对“血统论”迫害的同时,造反派自觉地去充当了所谓“中央路线斗争”,也
就是毛泽东清除政治异己的工具。反映在当年造反派的思潮中,便是他们从来都以
“两条路线斗争”来作为出发点,因此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缺乏遇罗克那样清醒
的认识与深刻的批判。
  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反抗运动中的思潮,与上述两种思潮相比与遇罗克的思想更
为接近。那个时期流行的思潮,是文革的动荡与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无论
是老红卫兵还是造反派,这时候都已经失去了那种自觉是“两条路线斗争”中重要
组成部分的傲气,在生活的风浪中增加了不少对中国下层社会的了解。因而,当时
的各种思潮中有不少具有浓厚的平民反抗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初各个
地方的运与思潮,就会发现这样两点: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反抗运动,依然带有“
两条路线斗争”的浓重痕迹,特别是有大批干部子弟参与的北京的运动,围绕的主
要问题经常是支持中央的什么人,反对什么人;另一方面,受到各种历史文化因素
影响,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对自己的定位基本上类似於传统的儒生,也就是说,是
社会上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通向权力的钥匙的那样一批人。从当年的作品中可以
看到,除了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之外,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也在忙於为国家的未来
设计蓝图。这是当年纯粹从平民角度出发的遇罗克与後来这批思潮代表人物最不一
样的地方。

三、纪念遇罗克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在革命的时期曾经以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剥削与压迫为号召,结果在革
命之後却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阶级或等级最为森严、阶级压迫最为残酷的社会之一
。改革之後的中国,虽然说取消了阶级成份制度,但是一方面是一小批统治集团的
人及其家庭成员,依然垄断著绝大部分的政治社会资源,尤其是垄断著通向政治权
力的道路;另一方面,数十年残酷的“血统论”或“阶级路线”,使得大部分长年
遭受压迫的人始终没有机会翻身。这里有两个例子:
  有一位当初北京南四中老高二的学生对我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当初四中的老红
卫兵被批判的时候,那些干部子弟曾经扬言:试看二十年之後,究竟是谁的天下。
隔了二十多年,他们中学班上的同学在九十年代初期重新聚会。同学中间依旧分成
了两大类:知识分子出身的,拿出来的名片上的头衔,多是博士、教授之类;而干
部子弟的,则有各种司局长或者将军。看来,干部子弟们的预言的确得到了实现。
不过工农子弟又如何?答案是:工农子弟上四中的,本来就没几个。混得不好,聚
会也就不会回来了。
  一位学者到乡间去考查,发现当初的地主富农,如今多数仍然是农村中最贫穷
的家庭。调查中发现的根本原因,是当初的地主富农子弟,女性都千方百计嫁给成
份好的人,而男性则有大批人结不上婚。有些人即使结了婚,所能找到的对象也多
数是农村中或是残疾或是有其它毛病的媳妇。“家无贤妻”,是造成他们在经济上
无法翻身的重要原因。
  正如遇罗克指出的那样,所谓“出身不好”的人是社会中真正的受害阶层。“
阶级路线”,为共产党特权新贵的子弟铺平了通向权力与财富的道路;而它的实现
,则是以千百万人的血泪与痛苦为代价的。□


相关文章
作 者 :龚小夏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9月1日16:5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