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设立独立的违宪监督机构,将是中国‘以法治国’的里程碑;而设立不
设立这样的违宪监督机构,又是真法治还是假法治的试金石。只有宪法而没有违宪
监督机构,宪法就只是一本宣传手册。”来自中国大陆的法学家、哈佛大学访问学
者陈小平在二月二十六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当代中国的宪政道路”研讨会上
的发言,获得了与会者的共鸣。
这次历时六个小时的研讨会,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人权研究
中心、美国新泽西天安门基金会、宪政民主论坛、明镜出版社以及纽约大家俱乐部
主办的“当代中国的宪政道路”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场。三十余名来自中国大陆、台
湾、美国的法学、政治学学者争相发言,讨论了一系列中国宪政过程中的复杂难题
。
一百年以前,康有为告诉中国当时的开明皇帝光绪说:“变政全在定典章宪
法”;本世纪初叶,中国的立宪派说:“立宪者昌,不立宪者亡,历史陈迹,昭然
可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从宪政化变革开始的。一个世纪以来,尽管王朝更
替、革命迭起,宪政化的火炬在中国百年历史中从来没有熄灭过。九十年代初期,
天安门枪声刚刚响过,在对中国的改革和未来进行思考的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群体
中,宪政主义者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他们最有希望为中国的
未来设计出可行的、稳定的和公开化的政治制度。”最近数年,他们一直都在进行
关於宪政的研究韪,取得了一批成果。明镜出版社甫於去年出版的《宪政中国》就
是其中之一。而最近中共宣布在即将举行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将审议通过修宪
议程,更促使会议的笄者决定及时举行这样一次研讨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也
给中国大陆的执政者提供借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哥伦比亚大学人权中心鲍
马丁(Paul Martin)分别致开幕词後,研讨会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修宪的分析和评价”,有三个主讲人。《北京之春》主
编胡平以“修宪、护宪和违宪”为题,重点论证了中国转型期间改革的举措不仅走
在理论之前,更走在宪法之前,这就使中共处於既要维护宪法权威,又要突破宪法
局限的尴尬境地;哥大法学院高级研究员迈可道多(Michael Dowdle)论证说比在
字面上修改宪法更重要的是落实宪法,并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刘仁文介绍了中国目前在立法和执
法过程中,都感到修宪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强调修宪要着眼於让宪法具有长期稳
定性。
第二个专题是“法治、宪政和党治”,有两位主讲人。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
士、李进进事务所主任李进进从前苏联、东欧、台湾的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中国宪
政民主改革的逻辑方案;纽约大学副教授夏鸣则对党大还是宪法大之类问题提出另
一种回答思路:不应非要排定谁最大不可,而要形成权力互相制衡的格局同时提出
了制宪、修宪应考虑到“经济民主”,以保证社会公正。
第三个专题是“法治与宪法保障制度”,陈小平重点分析了中国违宪审查制
度建立不起来的几种思想障碍,并提出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等几种选择方案,指出
最有现实可行性的是在人大之下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宾州印第安那大学历史系副
教授王希则回顾了美国宪法制订时的理念和完善过程中的思路,指出中国修宪应掌
握四个重点:一是树立宪法权威地位;二是加强修宪透明度;三是保障公民权利和
自由;四是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哥大法学院布佳南演讲中则提出了中国走向法治
近期的三项任务,特别告诫说,他不希望这一进程过於急迫,“国家领导人一下改
成直接民运”,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每个专题中心演讲人的看法都引起了热烈的辩驳和诘难。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生王军涛、哥大郭岩华、蒋卫青和陈曦,犹他州杨百翰大学研究生段青、作家陈军
、政论家孟玄、何频等人,在会上发了言。与会者认识到,当代中国走向宪政化的
一个关键性的难点,就是中共一党专政与宪政化要求“宪法至上”势难调和,而中
共却想把党治与法治揉在一起,就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大行动上无所适从。这究竟
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还是可以解开的“活套”,需要各方面很高的政治智慧
来判定和找出出路。大家还就制定宪法是更应着眼於理想化的价值选择还是着眼於
现实利益集团的考量等问题,进行了商榷。“当代中国的宪政道路”系列研讨会的
第一场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者纷纷表示开阔了思路,厘清了问题,很有收获,这
样的讨论会,也应该在国内的执政者和学术界举行。
会议策划者认为:宪政主义者是这样一群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以推进
中国的宪政化为目的,崇尚宪法和法律的神圣性和最高性;关注中国政府权力结构
及其安排及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特别是与公民结社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和
财产权的关系;宪政主义者不否认民主化与宪政化的张力的存在,但是,宪政主义
者特别关注民主化过程中制度安全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在宪政主义者看来,未来中
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激进派和改良派的分界线将不再主要是什么赞成暴力革命与反对
暴力革命之别,而是主要基於未来中国宪政化制度安全的抉择。因此,他们主张海
内外应当迅速推展关於中国宪政化的制度化安排的讨论与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