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号-封面主题 苏嘉宏简介 苏嘉宏文章检索

 
台湾选举综合评析.........(台湾)苏嘉宏
 
 

台湾“三合一”选举的综合评析

 
苏嘉宏


      这场跨世纪的三合一大选的结果,对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三党而言,可以
说都是“悲喜交集”。第二届台北市长、高雄市长选举结果揭晓,南北两大都会同
时“变天”。民进党籍的台北市长陈水扁,国民党籍的高雄市长吴敦义均卫冕失败
,双双落选,加上精省以後,省长宋楚瑜亦将下台,这使得四年前当选的台湾省、
台北市、高雄市三个台湾地方自治行政体系行政首长均同时去职;这四年之中,台
湾政情随著民意的流转而善变,真是令人目不暇给。
      台北市方面,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以七十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七票,击败获
得六十八万八千零七十二票的陈水扁,整整领先了七万八千三百零五票,当选台北
市长,新党王建(火宣)则仅仅获得四万四千四百五十二票。以各政党候选人得票
率而言,国民党的马英九得票率为过半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一三,民进党的陈水扁也
仍有百分之四十五点九一,新党的王建(火宣)则仅有百分之二点九七。无疑地,
“尊王保马”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陈水扁虽然声势受挫,但未来的动向仍将牵动公
元两千年的总统大选。
      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马英九高票当选的主因,一般认为是前述的“尊王保马
”诉求策略奏效。最後得票结果显示,四年前支持国民党与新党的台北市选民,这
次几乎全数集中投票支持马英九,国民党、新党两党的支持者票源有效合流,应是
奠定马英九挑战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在高雄市方面,民进党提名的谢长廷,则以三十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七票,
击败三十八万三千二百三十二票的吴敦义,当选高雄市长。这四千五百六十伍票些
微领先,造成了南台湾一片由民进党主政的绿色大地。至於罹患癌症的郑德耀却得
票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九票,新党的吴建国仅得六千四百五十七票,但他们两人中任
何一人的票家到吴敦义的身上都可以击垮谢长廷。以得票率而言,输赢其实是势均
力敌,谢长廷得票率为百分之四十八点七一,吴敦义得票率为百分之四十八点一三
,郑德耀为百分之二点三五,最後一名的吴建国仅百分之○点八一。有人说,相对
於台北的“尊王保马”效应,高雄市上演的是一幕由国民党地方家族派阀导演的“
绑架吴敦义,勒索李登辉,图利谢长廷”的“夺位”政治丑剧,郑德耀和吴建国除
了是火上加油的帮手,如果谢长廷对他俩颁赠“惠我良多”的黄金匾额,也该受之
无愧才是!
      说来说去,其实民进党提名的谢长廷能以些微的票数打败现任市长吴敦义,
赢得高雄市长宝座,不能用有“族群问题”的台北思路来观察,主要关键应是与吴
敦义并未获得国民党各地方派系的全力支持,加上吴敦义参选决定过於迟疑所引致
这些国民党内地方势力的反弹始终未能消除。另外,在选战末期处理所谓的“绯闻
录音带”风波,以及白冰冰用“控诉坏人”录影带控诉谢长廷等宣传策略失当,引
起高雄市民一定程度的反感,这当然也有相当破坏性的负面影响。
      这次台北市第八届议会议员选举结果,依然维持“三党不过半”的局面,国
民党维持本届的二十三席、民进党则从十五席增加至十九席、新党从八席增加为九
席、无党籍人士一席。高雄市第五届议会议员选举结果,政党生态并未出现明显变
化,国民党赢得二十五席、民进党九席、新党一席,无党籍九席,其中,国民党较
本届增加一席,民进党减少一席,新党减少一席,无党籍人士增加一席。因此,台
北市议会和高雄市议会将由国民党继续主导议会运作,但眼前的正、副议长的争夺
战,则将是专属於少数几位的国民党党籍有深厚派系或家族实力背景的市议员与其
同僚之间下一波的联盟与竞争。
      战况混乱的立委选举,由於有多达七个政党团体参与,使得整个选情有如战
国时代。尽管在北、高两市市长选战气氛的紧缩压制下,各地立委选局虽不能拓展
“长扁效应”,但各地的厮杀依然十分惨烈。立委选举的结果最令人侧目的是许多
省议员们转战立法委员而大胜,这意味著中国国民党传统以人脉经营为主的优势增
强,立委和省议员这两大人脉实力板块於精省後合而为一,不少媒体均认为这等於
是“免除功率损耗、两块优势‘联集’於一次”。但是,这也进一步带来了“地方
派系中央化”的强化作用,对於未来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容轻视。
      除了前述转战立委成功的省议员多达四十四人之外,但包括前台北县长尤清
、前嘉义市长张文英及多达二十八位现任立委纷纷中箭落马,另前苗栗县长何智辉
、前屏东县长伍泽元两位卸任百里侯,则翻身当选立委。就国民党而言,立委和省
议员这两大人脉实力板块於精省後合而为一的“联集”,也仍然带来了内部互相排
挤的负面效应,所以精省以後省议员转战立委与现任立委是“既联又斗”地有利於
中国国民党掌握更多席次。国民党此次得票率为百分四十六点四三,与三年前四成
六的得票率相当,不仅继续掌握国会稳定多数席次,保住了中央政权,同时也一扫
去年县市长选举失利的阴霾。民进党得票率从三年前的三成三下滑下达四个百分点
,当选席次与原先的预期有一大段差距。至於处於“政党泡沫化”之虞的新党,得
票率自一成三掉落至百分之七,一些素富盛名的新党籍立委纷纷中箭落马,席次更
是远不如现况。
      总的说来,台湾这次三合一选举的过程与结果另外还有以下几种重要的意义

首先,选举期间李总统登辉先生所适时提出的“新台湾人论”掌握台湾社会主流意
识,为胜选创造了激发共识的触媒作用。整体而言,在台湾主张“族群融合”的中
间温和派选民已经稳居主流地位,将来任何人意图继续从挑动省籍情结中获得政治
利益,将会有很大的局胡性,这基本上也是有利於於两岸关系稳定与和平发展的。
马英九这次的胜选可以说是李登辉“新台湾人论”战略指导下的一次胜利。
      其次,包括陈水扁在内的民进党全国性政治人物,在这次选举过程中的声望
和李登辉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虽然落选後提早准备改选总统的呼声甚大,但未
来想要更上一层楼,主张“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陈水扁机会仍小於主张“新台
湾人论”的李登辉。进一步地来说,李用马稳住了马所象徵的台北都会区的、外省
的、传统的中间偏右的选民,逼窄了新党的选票空间後,走出台北都会区面对一大
片,而且是连在一起的南台湾高举绿旗的民进党主政县市,国民党内包括连战在内
的国民党内的中生代多数未经选战洗礼,久居庙堂,习於宫廷政争,虽未必就全然
不知民生疾苦,但是终究在下一回合没有李登辉的选举中能不能独立地打一场胜仗
?乐观的人不会太多。在未来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中,对一切中生代卡位之战,能定
纷止争者,唯李登辉;对一切反对党夺取政权之举,能克敌制胜者,亦唯李登辉。
恐怕国民党仍然会在下一次总统选举中继续需要李登辉!
      其次,相对於国民党党内权力结构“定於李登辉一尊”的一元化,民进党台
北市长陈水扁竞选连任失败,高雄市长候选人谢长廷却异军突起,挑战成功,这种
“扁下廷上”、“北消南长”的现象,对民进党政治生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牵
动未来的总统选局。过去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之後的四年中,陈以雄厚的民意基础
、超级人气,加上台北市政府充沛的行政资源以及个人强烈的企图心,有意识、有
计画地影响党内生态,陈俨然以新强人的姿态领导其所属的“正义连线”开始在党
内独大,而民进党传统的“派系共治”的原则逐渐失衡。陈的落选,丧失了政治舞
台,更没了行政资源,党内生态平衡仍有赖时间予以重建,谢长廷领导的“福利国
连线”想要在短期内填补陈的真空,应非易事。因此,民进党党内的生态平衡重建
过程中再走回“派系共治”的道路将是必然的趋势,直到旧的强人复活或新的强人
出现。
      再者,这次选举的结果使得台湾政治势力重组,对北京而言,应该是“喜忧
参半”,喜的是国民党获胜,至少国民党仍会继续推动其所称的“国家统一”的进
程,不过北京也应该会担心李总统所提出的“新台湾人论”,并会对其诉求对象、
具体内涵感到疑虑。忧的则是主张“大中国主义”的新党进一步式微或“泡沫化”
,一方面是“新台湾人论”使得一九四九年後来□的大陆人士,能够寻获新的对於
台湾的自我认同;另外一方面是新党的主张在传统的统独光谱上则更受挤压,符合
北京民族主义传统规格的新党意识形态势必将随著这个新党和亲新党族群的高龄化
与一般民众厌恶其丑陋的内哄而更加凋零,如何跳过新党,不被新党拖累地直接面
向其所寄予希望的台湾人民?将是北京当局要慎思熟虑的。
     香港大公报十二月五日发表社评,相当严厉地抨击了李总统连日来有关“台湾
民主选举经验、民主统一中国”的谈话,认为是“反对阻挠统一进程的一著杀手”
,把“推行民主作为给大陆的一个难题”。虽然大公报的这篇社评代表了北京对於
台湾当局把“统一”与“民主”挂勾在一起的反感,也对台湾民主选举突出其中的
负面面向,认为“历来情况复杂,黑金勾结,贿选买票,互相攻讦,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这些说法相当一部分是事实,但台湾继续走向更民主化的情势,绝对无法
逆转。
      抨击李登辉的同时,北京显然又一直倾向於以国民党为两岸关系议题的习惯
性长期对手,国民党赢得大选,这意味著现阶段的大陆政策仍将由国民党主导,至
少在可见的未来,大陆政策应该会维持不变。於是以马英九的当选、立委席次过半
和落败的吴敦义仍保有高雄市近四十万张选票的结果来看,北京似乎也可以预计未
来两、三年之间,对於海峡和平局面的经营不必面对过高的台独风险。如果台湾人
民继续担心拥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执政以後,是否有能力主导、规划大陆政策?这
一点的疑虑也将会形成民进党未来发展的瓶颈。另外,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获得的
胜利,也更有利於未来在两岸对话时的台湾整体民意代表性,是不是在当前岛内政
治议题稀少的情况下,国民党将会以一个新的“大陆内阁”来营造总统选举的选票
空间?很值得关注。因此,这样子的选举结果对於中国大陆而言,应该并非是负面
的。(1998/12/10)□

相关文章
作 者 :苏嘉宏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9月2日0:4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