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号-神州大地 吴逸夫简介 吴逸夫文章检索

 
插队落户时所见生态破坏.........吴逸夫
 
 

      看了《北京之春》第六十五期上刊登的周义澄“中国水灾的生态学原因”一
文,感想良多。去年全国性的特大水灾并非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
是长期来对生态严重破坏的结果。作为一个当年插队落户的知青,我曾亲眼看到和
参与了这种生态破坏的具体过程,如今感到深深的忏悔!

  一.贵州原始森林的毁坏

      1969年我去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插队。当火车在群山中宛延而行时,
我们从车上,透过淡淡的云雾看山下的村寨和田地时,对於生长在上海的我来说,
那山林的自然之美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真有身在天堂看人间的感觉!

      去贵州前,听说过两段关於贵州特点的民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分银”和“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当过冬”,似乎那是个苦地方。但其
实不然,特别是黔东南,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天气多雨是事实,但还不至
於到真“无三日晴”的地步。而且一般都是阵雨,雨後天晴,更觉山林的青翠清新
。也有连绵不断的毛毛雨,那就会使气温大大降低,因而有“下雨当过冬”的说法
,但那只是贵州人所理解的冬天,其实气温仅相似於江浙一带的晚春的梅雨季节。
而贵州有得是木材,这种天气当地老乡就在家里围著“火炕”烤火,别有风味。贵
州的火炕,不同於中国北方当床睡的火炕,其实是在正堂里中间一块专门烧火作饭
的地方。当地侗族人不用灶,而是在篝火上架起一个铁三角架,在把鼎放在三角架
上做饭炒菜。一遍作饭菜一遍烤火、吸烟、聊天。当地有得是好木材,既经烧又很
少烟,烧过後有持久的炭火。

      当地所耕作的是梯田。梯田不积水,所以从来没有水灾。多雨,所以又从来
没有旱灾,而且梯田主要靠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的泉水灌溉。由於自然条件好,农民
一年中从事梯田水稻耕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春耕、插秧和秋收时各忙一个星期左右
,其余就是除三次草,每次不过两三天。这样加起来,老乡们一年到头用在水稻生
产上的时间至多一个半月。所以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当地风俗是逢三、六、九(包
括十三、十六、十九和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都是“赶场”日子。也就是上集
市去交换物品、对未婚青年来说则又意味著是“玩山”的日子。所谓“玩山”,就
是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成群接队地一起“对歌”谈恋爱,或者是在赶集的半途中,或
者另找山头。当地从前又流行养画眉鸟和斗画眉鸟以及斗牛的习俗。据说解放前国
民党该地人民不必向国民政府纳税,因此生活不错。

      自从公社化之後,改为每个星期天才放假作赶集天(这在全国农民基本都没有
周末休息的时代仍然是很特殊化的) ,而斗画眉和斗牛都已经禁止了。但老乡们仍
然保有养画眉消遣的习惯,有的在干活时都带著鸟笼,干活时把鸟笼挂在树阴下,
一遍干活一遍欣赏画眉鸟在自然景色陶醉中的歌声。有的还身边带一个专门装昆虫
的竹编小笼,干活时抓到蚂蚱和别的昆虫,就装进小竹笼留著给画眉鸟吃。他们饲
养画眉鸟是非常细心的,就如内地蛐蛐迷伺候自己锺情的战将蛐蛐一样。

      既然耕种梯田水稻所花费时间有限,那么公社化以後大大减少减少休假日以
後农民作甚么呢?就去远离村寨的深山老林里去种玉米。因为村寨附近比较平缓而
有泉水的坡地都已经开辟成梯田了,只有深山老林才有比较平缓的适合种玉米的山
坡。说起这种开荒种杂粮,不仅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且是对森林资源的严重
破坏。

      每年所收玉米,还不到水稻的十分之一。为了增加这十分之一的杂粮,老乡
们却要付出全年劳动日的十分之七。凡是水稻不需照料的日子,就是去山林种玉米
,往往路上就要走两个来小时,又是爬山,十分劳累,体力消耗很大,每次在半途
上就要休息一次(老乡们称为“吸烟”时间)。而且这种坡地往往种两年就开始没有
肥力了,有要开辟新的坡地。这就是所谓“烧山开地”:将要开辟的坡地的杉树林
全部砍到、干枯後一把大火烧成草木灰用以作肥料。烧山前还要在四周开辟一片空
地以防林火蔓延。由於黔东南的原始衫树林中野草、灌木非常茂盛,这些工作都是
十分艰难费时的。

      我在贵州插队落户的三年中,眼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原始森林种了一两年後
就废弃
成为荒山坡。

      在我们插队的地区,还可以看到伴随著废弃的“土高炉”的一片片荒山坡,
那是五十年代“全民大炼钢”的遗迹。听说当年贵州创造了用木材炼钢的世界奇迹
!那不知毁坏了多少森林!


      在贵州这样多雨的山区,就永远没有水灾、旱灾的。但是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仍然饿死了不少人(村子里有很多父母在那个时期饿死的孤儿),我们向老乡打
听後才知道,那是因为那个年代所有劳力都去砍树练钢,秋收时稻子都在水田里烂
掉了而没有人去收获,因此才导致饿死人的结果!

      除了用开辟荒地来填补空闲日子之外,每年的送出“忠字粮”和挑进“爱民
粮”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当时送公粮之外,还要交向毛泽东表忠心的忠字粮。由
於多交了忠字粮,到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候就要从镇上公社挑回象征政府关怀人民
的“爱民救济粮”。而我们生产队距离镇上公社处要翻越三个大山坡,来回一次要
整整半天。身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上山是一步一阵汗珠。

  二.辽宁丘岭的毁坏

      贵州插队三年後,因为毕竟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诸多不便,又通过下放的
亲戚自己迁移到辽宁大连市郊的复县去插队落户。在那里有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生
态破坏。这就是所谓“移山填海改造大自然”的运动。

      东北地区,传统上冬季农民在家里要“猫冬”好几个月。自从公社化之後,
一到冬天农闲季节就大搞所谓造田和水利建设,既是为了“改造自然”,同时也是
为了“改造人”。冬闲时间,从前农民们就搞些讲故事、打牌、下棋等活动,也难
免有迷信、赌博等不健康活动出现。据说文化革命前还有比较多的冬闲时间用於政
治学习。但老乡们文化低,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忆苦思甜”等活动中有常常出
现回忆三年自然灾害等“落後”乃至“反动”言论。於是後来索性在冬天大搞水利
,省得在家里发闲而胡说八道。

      在地冻三尺的农闲季节,土地冻得象顽石一样,一镐一锹下去,直震得双手
发麻。工作进程不及非冻土时期的十分之一。但越是天寒地冻,上级领导越是热衷
於大搞水利,提出“天越冷、心越热”的鼓动口号。严寒季节搞水利热潮的规模,
成了衡量领导人的动员能力、领导水平的一个标准。上级领导看到零下二、三十度
的严酷气候下千万群众“热气腾腾”大搞水利的景象,十分高兴。

      因为如此,每个新上任的公社书记,县委书记,就要想方设法搞水利,方法
之一就是否定上任领导的“政绩”。前任书记任下造好的平地,往往被新任书记推
翻,又重新改造成水库。再後一任的书记又把水库改回成平地。如此折腾来折腾去
,直弄得老乡们不得一日安宁,传统上宁静清闲的冬季如今整个尘土伴随着雪花漫
天飞扬……。

      有过一个阶段,我担任生产队的放牛员:每天赶著一群黄牛到山坡去放养。
听老乡说,公社化之前,牛群一到山坡就隐没在高高的野草和灌木中,一会儿就吃
饱了,躺在树阴下休息,到太阳落山时再饱吃一阵。而在我放牛的时代,满山坡只
见稀稀拉拉的的短草,牛儿啃一整天都不得饱。如今我在美国每每看到一片片绿草
地时,就想起辽宁插队时所饲养的那些终年不得饱食的可怜的瘦牛!

  三.原谅我们干过的蠢事吧!自然母亲!

      其实,我们在插队落户时代所干的蠢事,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从
小学到高中,每周 (通常是周四下午) 半天的“劳动锻炼”时间,无非就是打扫卫
生和“拔除野草”。同学们三五一群地蹲在地上、整半天地边聊天边寻找那本来已
经少得可怜的“野草”。我不知道上面对“野草”要如此挖尽杀绝,是否同“不是
香花就是毒草”的阶级斗争观念有关。

      後来的插队中的“改造自然”运动,也无非是无事找事而已。这里其实有个
恶性循环:本来应该休养的时节,现在去干强体力活动,自然要增加粮食的消耗,
而粮食的短缺,又使这种不理智的强体力劳动似乎应该有理由。总之,在这种改造
自然的运动中,我们花费了宝贵的青春,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无端地浪费自然母亲
给我们的口粮。而其所得,实在远远不及所消耗的,更不要说对自然生态的毁坏了


      在回顾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时,我们为自己政治上的狂热幼稚而悔恨,
为那白白浪费了的青春年华而痛心!可是,我最大的悔恨却是自己对大自然母亲所
作出的不孝而愚蠢的犯罪行为,在她原来美丽多采的身体上留下的伤痕累累!

      原谅我们吧!大自然母亲!今年的全国特大水灾,是母亲你向我们的哭诉吗
?!□

相关文章
作 者 :吴逸夫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9月1日21:4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