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号-国际视野 莫莉花简介 莫莉花文章检索

 
在尊严和机会之间.........(瑞典)莫莉花
 
 

                 ——记安娜抗议中国干涉瑞典内政事件


安娜是中国人陈迈平娶的瑞典媳妇儿。因为深爱丈夫和中国文化,她学着
中国的传统将自己的名字冠以夫姓,叫做陈安娜 ( Anna GostafssonChen )。
年轻漂亮的瑞典汉学家安娜,迄今为止的成就漂亮而不俗: 养育自己的两
个中瑞混血的男孩,赡养天津等地的两个中国孤儿,获得一个中国现代史及当代文
学博士学位,翻译出版了近 10部当代中国的优秀作品,还有许多文章见於各报刊。
至於安娜的汉语口语水平,有不少打电话找她丈夫的中国人说,他们在电话里听不
出和他们说话的陈迈平太太是瑞典人。
因此,以安娜这样的水平和资格去申请报考瑞典驻华文化参赞,毫无疑问
,她是最符合条件的人选。何况,瑞典外交部在今年三月初登报公布的申请条件中
,特别强调说他们欢迎女性申请者。因为驻中国的男性文化参赞已经连续有过两任
,人们希望这次看到一张清新的女性面孔。
然而,中国驻瑞典大使王桂生却竭尽全力阻止安娜这位最佳人选获得这个
任命。他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严重地干涉了瑞典的内政——招聘人员的程序,暴露
了中国政府的强权面目。结果导致 瑞典外交大臣宣布召见中国大使提出强烈抗议,
并宣布瑞典冻结驻华文化官员的招聘。
面对中国政府粗暴不智的干涉,安娜以勇敢的抗争捍卫了个人的合法权利
和瑞典国家的主权。对於各国汉学家处在中共长期的威胁利诱下,如何维护国家尊
严和自身人格的问题,安娜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榜样。

王桂生大使的手伸得太长

从今年三月瑞典公开招聘驻中国文化参赞开始,到外交部申请的一共有二
十三人。 由於另外一名博士的退出,安娜成为唯一拥有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其资历
无人可望其项背。但是直到六月初,瑞典外交部仍然没有完成本应在五月底就完成
的招聘程序,据说是内部争议不决,流言不断。
就在这期间,瑞典的一些亲中共的人士和外交官强力推荐另一名水平比安
娜低得多的申请者。虽然背景可疑而且有明显的弃优择劣之嫌,但毕竟还是属於瑞
典的内部事务。
然而,中国驻瑞典大使王桂生却急不可待地跳出来干预瑞典内部事务。六
月十五日,王桂生会见刚从北京回国述职也参与招聘工作的瑞典驻华大使谢尔·安
纳林,公然威胁说:如果瑞典任命安娜做驻华文化参赞,他将不予批准,即不给外
交签证。其理由据说是安娜的丈夫陈迈平系中国异议人士,“有涉国家安全问题”

据瑞典外交部发言人说, 驻华大使谢尔·安纳林当时就做了口头抗议。三
天以後,瑞典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乌尔夫·约腾松,在接见中国大使时再次抗议,要
王桂生收回他的威胁,不要干涉招聘工作,并指出,中国大使无权决定有关外交签
证的事情, 只有北京外交部才有权批示。
但王桂生大使可不是那种没有能耐的中国人。一个星期以後,他再次去到
瑞典外交部,宣布说他已经得到了北京外交部的批准,如果瑞典任命安娜为驻华文
化参赞, 中国方面将行使拒绝权。
这下瑞典外交部动摇了。六月二十八日,安娜按照原来通知的指定的时间
去外交部参加面试,却被告知:由於中国大使的干预,瑞典外交部认为她不可能获
得中方的批准,所以取消了她的面试。

为主权和公民权利群起抗争

面对中国大使的无理干预和瑞典外交部的软弱妥协,安娜和她的先生陈迈
平认为他们没有权利沉默。因此,他们先後致信给瑞典外交部长以及外交部亚洲司
司长,对瑞典外交部取消安娜面试资格的做法提出质疑。他们指出:中国有权拒绝
瑞典外交官,但必须是在招聘程序完成之後,否则就是干涉内政。而瑞典外交部接
受干涉则是放弃主权、放弃原则。安娜要求瑞典外交部考虑,她作为瑞典公民享有
平等竞争政府部门职位的合法权利。
瑞典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迅速出动, 安娜家中电话铃声不断。这一新闻立
即在瑞典引起反响,外交部被迫面对公众的严厉批评。
七月九日清晨,瑞典大报《每日新闻》发表了对安娜的采访,舆论一片哗
然。瑞典国家电视台二十四小时新闻节目每半小时就播送其采访内容,以头条新闻
报道中国大使干涉招聘工作、安娜被取消面试的消息。瑞典最大晚报《快报》也立
即刊登报道。法新社将消息发送到全世界。自由亚洲电台中文部也电话采访了安娜

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多弼先生指出, 中国这次对瑞典内政的干预
是一次严重的事件,尤其是中国自己老批评别的国家干涉他们的内政。他们现在的
所作所为给发展中瑞两国的友好关系的努力增添了困难。
瑞典在野党领袖相继出面批评政府外交部,要求他们改正取消安娜资格的
错误决定。基督教民主党的主席说,如果因为丈夫是中国异议人士,安娜就无权参
选,那么瑞典还谈什么支持中国的民主和人权。
人民党主席劳斯·莱约伯格要求瑞典政府对中国政府采取强硬的态度,如
果中国方面不接受安娜为驻华文化参赞,那么瑞典方面应该宣布中国文化参赞为不
受欢迎的人予以驱逐。 一些旅居瑞典的埃及学者也发表局外人的评论说:
中国方面怎么做得那么蠢。他们猜测这可能是中共官员习惯於黑箱作业、擅长内部
操纵人事所致。
与此同时,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旅居瑞典的中国异议人士也在撰写《公开
信》,对由於中国政府的干预导致陈安娜女士的面试资格被取消,表达我们的遗憾
、失望和愤怒。我们认为,在中国特有的专制制度下,除了屠杀、监禁和劳改等直
接镇压手段之外,中共当局就是通过对劳动人事权的垄断和干预,以及株连异议人
士的亲友等间接惩罚手段,来钳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而现在中共当局竟然把
这一套卑劣手段肆无忌惮地推广到瑞典,应用於热爱中国的瑞典汉学家身上,实在
是中国的极大耻辱。
在强大的舆论指责下,瑞典外交部发言人开始还出面解释,说取消安娜的
面试资格是为安娜着想,但完全不能自圆其说。
七月九日晚,休假归来的瑞典外交大臣安娜·林德在听了舆论的强烈反应
之後,快刀斩乱麻地宣布:
一,瑞典暂停向中国派遣文化官员,冻结招聘工作,并对这个事件的整个
过程进行调查。
二,外交大臣决定於七月十二日召见中国大使,当面对中国政府提出强烈
抗议。
中国大使王桂生因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瑞典一高级学术机构的负责人说
,他们本来安排在今年秋季与这位大使见面,现在他们已经改变主意,再也不要见
他。

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要安娜?

凡是见过安娜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瑞典女性。据说王桂生大
使本人也曾当面对她表示过赞赏。
那次是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前来瑞典访问,安娜做瑞典商务大臣的翻译,
她那无可挑剔的汉语水平、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雅得体的风度,引起在场的中国人
注目。在宴会上,王桂生大使热情地和安娜聊天。双方交换名片时,大使看到安娜
的名字前冠有“陈”姓,便想知道是哪一位中国男姓享有这样的好福气。当安娜告
知说她的丈夫是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的陈迈平时,大使的脸色马上变了。他不顾
礼仪地转身就走,再也不理睬安娜,令在场的人都很尴尬。
陈迈平何许人也?他为何这样令中国大使生气?按照王桂生大使的说法,
陈迈平“有涉国家安全问题”。区区一介书生,一个大学教师,他怎样损害了“国
家安全”?王桂生大使没有解释。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是,陈迈平在七十年代卷入
了西单民主墙运动,参与了地下文学杂志《今天》的创办。1989年“六四”之後,
陈迈平一直坚持在海外从事人权活动。就在得知安娜的任命有可能因为他的缘故而
遭受中国方面的阻扰後,陈迈平仍然没有停止筹备纪念“六四” 10周年的活动。六
月初,六四纪念活动如期举行。不知这是否就是王桂生大使所指的“有涉国家安全
”。
也许安娜本人在中国政府眼里也不完全是“清白无辜”的,她的最大“过
错”是,作为瑞典德高望重的杰出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门生,安娜不仅热爱中国文
化,还继承了瑞典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关注中国人的人权状况也是她的义务
。作为瑞典国际特赦组织中国小组的成员,安娜长期义务地为中国的人权事业做贡
献。在这次纪念“六四” 10周年的时候,安娜以她出色的才能为中国异议人士刘宾
雁、郑义的演讲做翻译。

笔者印象中最深的一幅图景是:安娜挺着大肚子——那时她正怀着第二个
孩子,顶着寒风,站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广场上。那是在瑞典青少年举办的为中
国孤儿演唱的音乐会上,安娜为来自中国孤儿院的艾明、张淑云做翻译。那份超越
国界的母爱,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西方汉学家的两难处境

这几年多跑了几个欧洲国家,多见识了几个学汉语的西方人,笔者常常好
奇地想:是什么促使这些西方人去学汉语这种极为难学的文字?这种连郭沫若这位
中国文字学家都称为“鼓筋爆眼”的象形文字,西方汉学家要花多少功夫才能一笔
一划地学会?
可以说,他们是一群英勇的拓荒者。在中国漫长的闭关锁国的历史中,很
少有中国人用外语写作,因此,中国文化几百年来在世界的传播,被西方世界所了
解,基本上就靠这些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汉学家们。
瑞典的汉学家们大都是一些迷恋中国历史文化的人。这个善於吸收外来文
化营养的民族, 他们老一辈的汉学家曾经把“文化中国”当作理想的文化模式来研
究,希望从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获得借鉴。 今天,对近现代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
都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人的命运产生热切的关注。
因此,在中国的“六四”屠杀发生後,有着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的瑞典汉
学家发出了他们悲愤的抗议声。他们中有人因此被中国政府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其
学术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国的人权事业。
这里有一串高贵的名字不应该被我们中国人忘记:马悦然、罗多弼、安娜、史雯、
丹宁……。
然而,包括瑞典汉学家在内的各国汉学家都面临着严峻的两难选择:要么
是对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罪行保持沉默,因而获得许多和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谋职
的机会;要么坚守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从而失去许多学术交流和就业的机会,对
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经济收入造成损失。
在中国专制政权的淫威面前,不是所有的西方汉学家都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 如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汉茂在六四屠杀後组织汉学家签名抗议时,就有一些德国汉
学家不敢签字。又如当丹麦政府在联合国提出谴责中国人权案的时候,一些丹麦的
汉学家居然以“中国人不像我们一样需要人权”为由,反对本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
去关注中国人权问题。他们的行为既显示出他们对强权的巴结和人格的怯懦,又表
现出他们的种族歧视心理。

机会诚可贵 尊严价更高

因此,在安娜挺身而出为瑞典的主权和自己的人权抗争时,就有一些不容
回避的问题提到了每一个西方汉学家面前:
一,当你在本国享受民主人权的时候,你是否认为中国人也有权享受这一
切?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作为了解中国情况的汉学家,在你们享受中国
丰富的文化的同时,你是否对被中国政府剥夺了人权的中国人有一份义务?
二,当你的同行被中国政府毫无理由地剥夺了学术交流和谋职的机会时,
你采取什么态度?你是乘机取而代之,乘机捞取自己学术地位和经济收入,还是义
不容辞地和你的那些被无理剥夺机会的同行站在一起,并为他们的权利抗争?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每个汉学家在尊严和机会之间选择。事实上,中国和
西方的文化交流是一件双方互利的事情,许多交流合作项目多是西方人出资。但经
常发生的咄咄怪事是:由西方人出资的项目,还得看中国专制者的脸色行事。
正由於有人扒下,才使得专制者更加蛮横。 安娜——一个年轻的瑞典女汉
学家,正以她的行为告诉她所有的同行: 挺直腰杆其实并不太难。虽然你可能失去
机会,但是你捍卫的是你国家的尊严和你个人的权利。□
(1999年 7月於瑞典)

相关文章
作 者 :莫莉花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3年9月1日0:1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