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号-封面主题 陈迈平简介 陈迈平文章检索

 
中文文学的世纪辉煌........(瑞典)陈迈平
 
 

        ——介绍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高行健


  瑞典文学院於十月十二日下午一点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旅居巴黎的中
文作家高行健,以表彰“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
,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一百年来首次
给中文为母语的作家颁奖,也是新千年的头一次颁奖,因此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义,可以说,象征著中文文学从此进入辉煌世纪。
  高行健生於一九四0年,其母曾是一个剧团演员,给幼小的他一定影响,所以他
很早就喜欢戏剧和文学创作。一九六二年他毕业於北京外国语学院,後来在外文出
版局担任法文翻译。他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文学写作,但手稿都在文革中因避免政治
迫害而自行烧毁,同时他也被下放农村劳动五年。文革後他被调回北京,後来在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曾创作有剧本《绝对信号》(1982)、《车站》(
1983)等,演出後轰动一时,对後来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他
也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有个鸽子叫红唇儿》(1984)和文艺理论专著《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1984)。由於他当时这些著作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当局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受到批判,他为避免政治迫害而
出走,在西南林区漫游八个月,接触到了当地鲜为人知的残存原始文化和巫神崇拜
,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来源的再思考,对他後来的创作形成很大影响。回到北
京後他就根据这次旅行的印象创作了大型剧作《野人》(1985)和《彼岸》(
1986),同时开始酝酿长篇小说《灵山》。一九八五年秋他应邀到法国讲学创
作。一九八九年北京发生六四事件时他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以示抗议,并宣布在中
国没有民主自由之前永不回国,从此开始长期流亡生活。但是他依然保持用中文写
作,而且创作力非常旺盛,平均每年写出一部新戏,主要有《逃亡》(1989)
、《冥城》(1989)、《生死界》(1991)、《对话与反诘》(1992
)、《山海经传》(1993)、《夜游神》(1995)等十多部剧本,其中很
多在欧美、香港、台湾和澳洲的剧院上演过。
高行健戏剧创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地把现代西方戏剧技巧和中国传统
戏曲的因素结合起来。一方面,就象他自己指出过的,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潮流对他
的戏剧创作有重大影响,他特别提到过阿陶德、布莱希特、萨特、贝科特和坎托尔
等剧作家的名字。另一方面,在南方漫游回京之後,他对“开掘民间戏剧资源”日
益重视,在戏剧创作中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傩戏、皮影、戏曲和说唱。他认为当代戏
剧舞台应该象中国戏曲中那样,演员仅仅借用一招一式或者只言片语就能在舞台时
空中自由活动,还能借用风格化的姿势动作、灯光、音响和色彩来使观众对舞台上
的戏剧表演更加投入,而不仅仅依靠剧本本身。他强调戏剧的主要任务是在演员和
观众之间建立更丰富有效的互动关系。
  瑞典文学院认为,高行健在一九九0年出版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二十世纪中文
文学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的法文版已连印六版,轰动法国文坛,对他
此次获奖起了关键作用。在小说中,作者处理了个人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他或她对
温情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个人的自由独立只有孤独才能提供的,而另一方
面,温情又要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而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权力之争。小
说由多个故事编织而成,有互相映衬的多个主人公,而这些人物其实是同一自我的
不同侧面。通过灵活自在的运用人称代词,作者达到了快速的视角变化,迫使读者
保持对叙述的怀疑态度。这种手法其实也来自他的戏剧创作,常常要求演员既进入
角色又能从外部描述角色。小说中的我、你、他或她,都成为复杂多变的内心距离
的称呼。因为代表作者的“我”在去灵山朝圣的路途中被孤独感所震撼,於是创造
出了一个“你”,作为他本人的外化形象,而这个“你”反过来也被同样的孤独感
所震撼,於是创造出了个“她”。小说中出现的很多“他”其实又同样是代表作者
的“我”的不同外化形象。通过这些人称代词的投射运用,作者能够考察各种人类
关系的宽广光谱以及它们在个人身上的呈现。在他的叙述中还充满了怪异离奇的故
事,让读者想到传统中国话本和说书。
高行健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圣经》出版於一九九九年,是《灵山
》的姐妹篇,在主题上也一脉相承,仍然是探讨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但是从
文化革命写到流亡生活,历史背景更为广阔。在这部自传体的作品中,第二人称“
你”表示作者的“此时此地”,而第三人称“他”表示作者的“彼时彼地”。他以
毫不留情的真诚笔触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文革中先後作为造反派、受迫害者和旁观者
的经验,对文化革命造成的恐怖和疯狂进行清算。同时,每隔一章又是描写主人公
流亡生活的片段,包括描写到他和一些女人性爱方面的越轨行为。其实,这也是高
行健很多作品的共同点,那就是对女性心理的透视分析。性爱的主题常常赋予他的
文本一种炽热的张力,男女调情动作在很多剧作和小说中成为基本模式。
高行健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集《给我老爷买鱼杆》(1989)和论文集
《没有主义》(1995)。作为一个独创的作家,高行健在文学形式和结构等方
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他使用的叙述技巧、意识流独白等等都很有创意,并且
还首次提出了“语言流”理论。从思想内容来看,他坚持的是发出个人的声音,而
不依附於任何意识形态。比如他的剧作《逃亡》以六四事件为背景,但不光谴责暴
力,也批评群众政治运动的媚俗,因此不但让当权者恼怒,也曾在中国民主运动中
引起同样程度的非议。所以瑞典文学院的新闻公报说,“在高行健的文艺创作中,
表现个人为了在大众历史中幸存而抗争的文学得到了再生。他是个怀疑者和洞察者
,而且不声称他能解释世界。他的本意仅仅是在写作中寻求自由。”□

相关文章
作 者 :陈迈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8月16日23:4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