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号-封面主题 王丹简介 王丹文章检索

 
我们如何反思八九民运..............王丹
 
 

          ——在波士顿纪念“六四”十一周年烛光晚会上的讲话


各位朋友:

      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聚集在一起,表达我们对“六四”事件中死难者的哀悼
,表达我们要求历史给予八九民运以公正对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我们对一九
八九年天安门事件的反思。

      这样的反思,应当超乎对单纯一个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的范畴,而上升到对
民族性和社会运行轨迹的深入了解上。这样的反思,其目的应当是经弘扬人类良知
,彰显社会理性,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同类运动提供借鉴。这样的反思,应当
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的基础上,兼持理性,公正的原则,超越对个人和具体细
节的纠缠,从历史的宏观做出。

      “六四”已经过去十一年了,当年席卷全球的声势浩大的声援浪潮已经平息
,以八九民运为原始推动力的海外民运正陷於低潮。近几年来,另一股以反思为名
义的评价思潮开始暗潮汹涌,尽管还没有太大市场,但已经起到诋毁“六四”和混
淆视听的作用,众所周知,我一向是主张对“六四”进行深刻反省的,但我以为,
这样的反省,必须是持两基本的道义底线,否则,反省将会产生负面意义。

      我们要坚持的第一条道义底线是:对八九民运的整体评价是正面的。我们不
讳言,在当年八九民运中,包括我在内的学运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策略上的错误,
诸如是否应当发起绝食,是否应当早日撤出广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应当反思的。
但如果把这些可供讨论的问题的存在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以此认定八九民运就是要
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是要颠覆政府,更有甚者,认定政府应当开枪。这样的反思,
已经超越了基本的道义底线,把人的生命视为草芥,认为可以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
段,这种反思是我们不能接受的。现在有一些议论,包括对原学运领导人有这样那
样的批评,我们对此表示欢迎,但是这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民生
运动绝非几个所谓“学生领袖”可以代表的,不能因为个别领导人的问题而抹煞广
大同学和整个运动的正义性;二是不能因为反思学生运动的得失,而掩盖政府犯下
的屠杀罪行。如果说学生有策略上的错误的话,那么政府犯下的是罪恶,二者根本
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因而不容混淆。中外历史上都有过政府开枪镇压示威群众
的事件,但这样的政府都没能逃得过历史的谴责。当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枪杀
几名游行学生,鲁迅都称之为“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现在如果我们面对成百上
千的死难者,却开始认为政府暴力镇压可以原谅,这将是中国人良知的整体沦丧,
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耻辱。

      我们要坚持的第二条道义底线是:不能遗忘。现在也有人认为“六四”已经
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家应当把眼光向前看,没有必要年年搞这样的纪念活动,但我
认为,不仅“六四”,上溯至“文革”、“反右”,种种的政治运动、政治迫害及
其带来的恶果,我们都不应遗忘,都应当时时提起以警示後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
面对历史的沉重感,缺乏理性反思精神,这是民族性中的一大弊端,表现出来就是
善於遗忘。中国要想往前走,就不能总是回避痛苦,就应当时时检视自己的伤口。
唯其如此,才能励精图治,不断进取。不能遗忘,第一指不能遗忘那些死难者、那
些曾为社会进步付出代价的人,不断的缅怀将激励更多的後人效仿先烈;第二指不
能遗忘那些制造罪恶的人。我们不反对“社会和解”这样的主张,但是和解的前提
是澄清罪责。什么时候,中国的历史不再是一笔糊涂帐,什么时候,我们前进的目
标才能够明确。

      八九民运已经载入史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
愈发清晰,它已经成为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反思八九民运应当不仅仅限於政
治含义,还应当从社会意义乃至文化层次上各方面挖掘八九民运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甚至反思本身,以及如何反思都可以成为我们重造人文精神、重塑民族魂的一个
里程碑。如果我们真的能从这种反思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精神资源,那么也许我们可
以更好地告慰那些“六四”的死难者,他们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谢谢大家来这里表示哀悼,愿“六四”死难者在天之灵安息。谢谢

      二000年六月四日□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丹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8月17日22:5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