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鬼子来了”观後
由中国大陆著名电影演员姜文自导自演的名为《鬼子来了》的影片今年五月
法国本届嘎纳影展中荣获评审团人奖,但因参展前未通过大陆官方审查,引起争议
。为此,姜文特地於六月六日在巴黎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员及法国部分媒体举行观
摩放映。笔者有幸看了片子,在此谈谈观感。
电影《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於一九四四年到四五年冬季河北山海关附近的
一个依山临海的偏僻小乡村。这一年日本侵华战争已是强弩之末,不过,在这个与
世隔绝的小山村里,鬼子巡逻队的铁蹄伴随军乐仍每天规律地踏过山村,村中不知
亡国恨的孩子们仍按时等待鬼子巡逻路过时分发糖果。
假如没有一件完全超出村民们的日常世界的事情发生,这一小村及其村民恐
怕就像十几年前一样,混混沌沌地沦为的日军的顺民,然後又糊糊涂涂地回到国民
党的治下。然而,两个日本战浮,严格说来,一个日本鬼子,一个中国翻译,突然
由一个自称“我”的抗日力量用麻袋装来送到村民马大三的家中。按照常识,这里
的抗日力量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武装。
这两名战俘在村中藏匿了六个多月,日军鬼子顽酷刚烈,企望一死许国,华
人翻译贪生狡诈,奴性十足,村民们善良淳淳,猥琐愚昧,在电影中被刻划得淋漓
尽致。六个月之後,或许是马大三为主的村民们的感染,或许是灵魂的顿悟,日军
鬼子奇迹般地大彻大悟,人性战胜了兽性,生之欲望压倒了死的愚忠,於是村民竟
与战俘签订了一份奇特的合同。村民一方向驻守日军送还战俘,战俘一方则保证日
军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战俘回到日军军营後,虽然冲突迭起,险些被处死,
但日军仍然决定执行合同。
影片一直到此,虽然总是在日军铁蹄的大恐怖气氛下推展,但细腻幽默,充
满喜剧感。只是日军决定从送交粮食为契机,召集全村与日军同乐,才使形势出现
突变。一个人鬼同欢的篝火之夜,终於化为日军杀戮中国无辜民众的屠场,日军在
屠杀了全村男女老少之余,仍不尽兴,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日军的残暴同
日军的投降日巧合,这一天正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向国际盟军
投降。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幸免於难。然而,面对如此血海深仇,马大
三假扮烟贩,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杀了个痛快淋漓。然而他终被国民党军
队所擒,後被判处死刑。奇怪的是,国民党军官竟然命令日军俘虏行刑砍掉了马大
三的头,而屠夫竟是那个被马大三喂养六个月的日军小佐!影片到此嘎然而止,留
下的是马大三那颗身首异处,浑愚而又认命的头。全片以黑白表现,只是到了此,
鲜艳的红色—血色染红了屏幕。
这是一幕撼人心魄的历史悲剧,一曲欲哭无泪的民族挽歌,一声近乎绝望的
仰天长啸。
“鬼子来了”是姜文自导自演的影片,他的粗犷、雄浑的演技是有公论的,
此次夏纳电影节颁发给他仅次於金棕榈的大奖,更是对他的演技与导演水准的双重
承认。从该片画面取舍,人物的着墨、意象的组合等多重角度,其艺术是达到相当
高度的。毫无疑问,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不是成功的作品,艺术的成功,正在於它
成功的挖掘了生活深入地表现了人性只有当艺术手段传达了深邃的思想时,艺术才
具有永恒的美感,而思想也才能借助艺术的形式,插上飞跃的翅膀,形化为血肉之
生命。
从历史大背景来看,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华北小山村的故事,但在当时抗
日战争中的几个主要力量,日军、国民党和共产党全有交代。对於共产党虽然没有
较多描述,但却是事件的起点。将日军俘虏强加给村民之後,共产党再也没有露面
。这样一种处理抗日战争的手法显然不同於中国文革时期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
将共产党作为抗日的主力和爱民、为民的典范。同时,同样是在日军侵华的大後方
华北,中国的民众也不是团结在共产党地下力量的周围,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光辉
照耀之下,朝气蓬勃地进行抗日斗争。
只有在这样一种独立於意识形态之外的语言背景下,电影情节的展开才可能
较为真实和深刻。本片导演十分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他借在日军铁蹄之下这样
一个特殊时期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马大三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最为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他善良正直但又
愚昧认命,他没有害人之心,但也不会奋起反抗。日军战俘被强加给他之後,他不
仅不敢伤害他们,而且对他们渐生怜悯之心。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批比他更为胆小
愚昧的村民。村民在打探到游击队发出的杀死日军战俘的讯息之後,决定杀死战俘
,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敢於杀人。面对日军的侵略亡国的耻辱,这些善良的中国村民
没有发出不共戴天的仇恨。他们不仅没有阶级意识,也没有民族意识。相对於日军
战俘在俘虏後所表现出的痛不欲生,愚昧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中日之间国民性的差
距昭然若揭。以日军的愚忠对照中国人的奴性,以日军的凶残对衬中国人的卑怯,
是影片鲜明特色,也是影片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影片中日军狂暴屠杀村民的篝火之夜,是影片重笔描摹的一场戏。日军借送
粮食之便召集村民同欢。此时的日军是否已经有残杀之心,影片没有言明。让人心
寒的是这样的不祥之夜,善良的中国村民们竟然没有任何警觉,就连村中最为睿智
的代表中国伟大传统的老人七爷也认为日军真的毫无恶意。三碗酒过後,日军兽性
正在发酵之时,村民们不仅不知大祸已经临头,而误认为日军正在被乐善好施、礼
让仁爱的中国文化所感化。全村只有一个人凭直觉仇恨日本鬼子,但这却是一个肢
体不全的残废老人。
整个影片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背景衬托,那就是蜿蜒於山村的中国文明的不朽
象征—长城。当日军巡逻的铁蹄从长城响过的时候,当日军战俘藏身於衰毁的长城
之中的时候,观众会否扪心自问,中国的长城什么时候阻挡过侵略者的金戈铁马?
秦始皇接通长城之前,长城是战国割据的武器,之後则是自我封闭的象征。难道长
城留给中国人的除了对外封闭之外,还有对内的顺从、奴性和卑怯吗?影片对抗战
之後的情况着墨不多,但力透纸背,留下的是让人扼腕痛惜又启人深思的绝望悲剧
之音。马大三以其人性之善,无法杀死战俘,终於酿成苦酒,全村化为灰烬。悲剧
之後,又以其仇恨,屠杀日军俘虏,置自己生命於不顾,而他的生命却又在国民党
军官的指令下断送於日人之後。这自然有戏剧性的安排,但马大三何以安魂呢?国
民党军官在刑前的高谈阔论,中国视为国粹的向百姓展示的杀人法场,尤其是那些
向国民党军官高呼拥护的愚民,对自己同胞被日军俘虏所杀而无动於衷的看客,使
人不禁想起了鲁迅不朽的《阿Q正传》。中国人,你何时才可以脱掉鲁迅先生当初
所切齿痛恨的奴性和卑怯?你难道只有要么如汪精卫卖国求荣,要么如义和团仇外
排外吗?这似乎是影片留下的悲愤的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