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号-理论探索 黄永森简介 黄永森文章检索

 
中国政党政治与民运组党趋势.(比利时)黄永森
 
 

  (一)中国正常政治发展的新情势:


      在中国政治情势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独立事件需要加以认知,并作综合关
联性分析:一是自九八年大陆公开和平组建反对党运动及其後在海内外的後续发展
,所发生的影响、展现的深刻意义及至今演变发展的趋向。二是台湾发生政党轮替
,民进党走向执政;三是具有近一个世纪政治历史渊源与敌视对抗情结的国共两党
,在近二十年以来,不同层级接触与交流之後,最近开始了高层接触。对中国政党
政治生态变化及情势走向发生深刻影响,值得关注与深入思考。

  (二)公开组党运动反思与民运组织政党化发展的趋向

      从九八年大陆异议人士发动公开组建和平反对党运动遭受中共的镇压後,中
国民运反对派致力於寻求正当途径组党的路被封杀,其结果一方面阻断了民运组织
合法政党化,以创发中国政党政治新情态的历史机遇遭中共破坏,另一方面,必然
强化了地下秘密组织的发展,使专制统治的直接衍生物,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帮会党
型态的秘密组织,继续沿着传统道路和方式发展;在大陆市场化与社会多元化情态
下,继续呈现受压抑、被扭曲的形态迅速漫延。

      同时,使近一个世纪国共两党长期敌视对抗所形成的,中国政党政治“敌对
抗争”特殊的屏障状态的负效应在继续延伸,不但使政治现代化民主进程遭遇新的
重大挫折,同时也使中国政党政治和平转型朝向健康发展遭受阻滞。对此,大陆海
内外民运经过反思调整,一个民运组织政党化的趋势已渐形成,并正在经历观念整
合与组织制度建设,以新型组织形态与政党,实现整体和有组织的对抗中共专制统
治,从而使中国民运公开组建反对党运动获得了新的跃进和重要发展。

      1、对公开组党运动反思的再思索
      在大陆公开组党运动遭遇重大挫析之後,海内外民运组织及政治理论界进行
了争议与反思。概括来说,主要是对组党的时机条件,组党的方式(公开还是秘密
)及其所遭遇的严重损失方面展开的。讨论虽有现实意义和一些启示,但似乎对中
国政治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转变的现代理论阐释不足,对公开合法组党所引发的
震憾性及长远影响认识不够,概括为以下几层面问题:
      一是孤立地只从组党事件直接结果来评判,所以很容易反推“时机条件”不
成熟,而视为一个完全失败的、仅是少数人冒险的政治冲动所造成的必然失败的结
果。却无视中国民运长期在政党组织的理论与政纲方面,在社会动员与政治组织运
作上的欠缺与不成熟;二是继续忽视了对中国民运的政党政治动作与组织形态发展
方面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推动,所造成组党运动在政治、理论宣传与组织方面的准备
严重不足。尤缺乏现代政党组织动员及发动社会响应。支持并坚持获得胜利。这屡
次民运挫折一再重复的错误或缺陷所在。对这一关键性的民运薄弱问题的反思,无
疑是经历了八九民运十多年之後的民运最强烈的一次震憾;三、从政治思维与组织
心理中,也反映了中国民运至今仍停止在中国政治传统“政党敌对—抗争”的阴影
与效应下,秉承传统政治思维与观念,组织形态与动作行为方式等,而缺乏现代政
党组织建设与政党政治运作发展的理论导引的状态。而在组织形态与运作方式上,
至今仍停留於传统政治“帮会党”即秘密会社的运作形态上,所缺乏明确的政党政
纲、政党组织抗争、社会支接受考验与民运整体的协同(结盟)推动等现代政党抗
争组织运作机制。对此,需要深层反思与理论提升;四、对中国政治演变的现实情
态及蕴酿的转变势态,缺乏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战略思考与理论导引,甚至在台湾
政治生态胚变後,中国政党政治现实情态正在和即将出现的政党政治合纵连横的大
势与演变趋向,也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揭示;五、从而在当前新形势下,中国民运将
如何因应?在组党运动已引致民运趋向与组织制度整合转化发展的现实趋向下,如
何探索民运组织政党化及超脱传统组织模式与形态而创造出适应现代政党史竞争的
新型正常形态及组织社会动员的形式途径等等,从而继续组党运动所揭示的当前民
运组织现代正常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使民运走出现实低迷状态、和缺乏社会
组织动员及现代政党抗争运作和情态;另一方面,籍民运组织政党化来实现新的契
合,并在对现代正常的功能、角色定位及不同类型属性的社会阶层一利益集团的政
治仪表的角色扮演者,来凝聚民运组织政党化的现实力量与社会基础,来因应中国
政党政治新情势,争取不同阶层民众的认同,响应和支持,以确定政党利益与力量
的政党政治中的地位,为在中国政党对抗与中奠立坚实的基础。

  2、组党运动发展的趋向与政党政治运动的意涵
      当然,虽存在民运实践中的政党政治理论与实际运作方面的欠缺,但中国政
党政治演化的大势已一因系列事件、事态的发展,而继续实际的推动和主导着海内
外民运组织朝向政党化的演变。九八年发端的反对党组织政党化革新与发展,而出
现迈向较成熟的“理念、制度与组织整合”的建设新型政党的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最近一段时期,欧美澳等洲中国民主党海外组织的一系列发展、并获得海外
民运的广泛响应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近期旧金山中国民主党海外联总大会与民联阵
代表大会的召开,则是这情势发展的又一高潮,是民运组织、理念反思与政党化重
整再出发的一次提升。随後,大多的部分成员会集海外民运一些组织者,理论家及
鼓动家在纽约召开了“社会民主主义研讨会”,并筹备成立了中国社民党,可以说
是民运组织政党化的又一发展。言语蕴含了两方面的意义及一个较成熟的指向。它
反映民运人士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争取用明确化的具有理念认同与呼唤的旗帜来建构
新型政党的重要性。它对於民运获得比较广泛地社会认同和吸纳整合理念相近的多
数组织与人员具有突出的作用。同时也更易於形成政党理念与政治纲领的清晰化等
积极意义。高举起社会民主党人的旗帜,无疑具有超越现有组织与成员凝聚本身的
,更深刻背景与社会动员的意义。
      二是,社会民主主义旗帜与当代社民党人理念,无疑具有超越传统社民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是与当代欧美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与欧洲社民党
在多国不断走向执政,形成欧洲福利社会国家政治情势,及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
改造或修正,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相关联的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趋向,对中国政党
政治演变,促进中共分化,呼应中共党内民主派主张的“中共社民党化”纲领及改
造中国政治体制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所具有的成熟指向即在於将
社会民主党的成立,深度与中共制度转变是的一面旗帜或权威象征结合起来。虽然
公举赵紫阳为名誉主席,也是一种象征性动作,但却指示出,中国民运组织政党化
如何与中国大陆政治现实需要及未来演变趋向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虽其成立与现
实组成尚受一些质疑(如文革造反派人物如何与现代中国民运政党化发展相契合?
)但它对中国现实政党政治演变大有占到先机,高扬起一面切合中国政治演变的旗
帜,并为许多背景情势所肯定。
      对中国民主运动前途的诸多思索中,大陆曹思源等力介中共转变为社会民主
党的动议,早在大陆和海外起已引起震荡,并一定程度获得中共党内民主派的响应
。(方明的《民主派纲领》主张,早在九七-九八年初公开组党运动之初提出,就
引起强烈震荡)。面海外,胡安宁独具慧眼的社民主义宣传及创设《社民主义论坛
》网站,可说是积极地贡献。而其间高寒、徐水良等人对中共转变为社民党的呼唤
与讨论,可以说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刘国凯的社民主义新著及这次主导社民党
的成立,是具体实践“理念建党”的一大步骤,使中国民主党人推动的公开反对党
运动获得了一次新发展。在整合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脉搏上,走出了新特色。虽然,
目前社民党组党还有待完善,但超越其本身的意义是,将引发民运组织政党化更多
实践理念与现实政治发展情势相结合的促动民运政治理念运动政党化与中国政党政
治理念历史实践密切结合的趋向发展。
      同时它与大陆政治走向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契合的。如中共正在组织研拟中
共社民党的可能与途径,胡锦涛的智囊已开始对欧洲社民党政纲与执政情况进行考
察等,可见与当前大陆政党政治发展的可能趋向也是紧密关联的。
      另一方面值得强调的是:从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关联与现实情态看,社
民主义却只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已。就中国近现代政治理念传统与社
会变革运动言,孙文主义即中山理念精神,可说同样具有广泛的历史与政治意义,
而且在现实中国政党政治情态中,是唯一为国共两个主要竞争对抗的政党所认同和
平同程度继承的是中国政党政治理念交集最大的方面,这从是次台湾在野党联盟籍
利益与现实认同而整合了该国民党力量的情态,也可获得证实。从另一个方面看,
大陆海外各民运组织,人士而临民运理念精神先缺而陷於长期迷思之後,正在出现
复生与高昂中山思想理念旗帜,进行理念整合运动的势向看,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三)民运的理念整合与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发展情势的结合

      民运特别是海外民运理念整合的现实发展,如何能更切合实际的与当前大陆
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政治社会思潮崛起传播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关乎中国
民主化运动如何走向有理念有组织的现代政党竞争发展道路的大问题。对比问题的
思索,在此仅借助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
      值得民运反思的是,象一些身在大陆,长期参予民运人士来到国外所尖锐指
出的那样,民运对於大陆人来说,既缺乏当代中国民主化的理论旗帜,又缺乏明确
的理念精神的象征性导引,而是处在一种准民主化的模糊状态。反映出民运在理念
组织方面缺乏现代政党化的典型特征,及政党政治抗争运动的能够获得广泛认同与
响应支持的理念旗帜,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民运欠缺其应有政党政治功能、地位和
影响,不能成为主导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情态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另一方面说,民运一向缺乏鲜明政党特色是其一弱点所在。同时,并不能
与中国现实的政治思想史学、文化社会思潮相结合。至少可以说并未将两者很好的
结合起来,或者并未有意识的将在当代中国传播和崛起的各种当代政治社会思潮,
成功地转化为民运的理论武器来推动现实社会政治制度建设。这与民运在某种意义
上说,一直处在低层次及流於传统帮会党的组织状态是有直接关联的。由於民运长
期不能发展为具有典型的现代政党组织形态,从而不能提升出现代政党政治对抗部
分,所要求具有明确的理念旗帜,政党纲领及政党组运动路线等,使民运不能在当
代中国政治生态与政党政治对抗竞争发展,创造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找寻到自己
的群众社会基础,所代表的阶层力量等,甚至发生角色定位,社会动员等方面领政
党政治的盲目倾向,而对中国政党政治力量,现实势向及演变发展的情态,也不能
正确评估、把握。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现实地看,一方面固然源於大陆民运发展空间遭扼杀
,资  封闭,组织发展受中共政治高压的限定等。而海外民运的生存困境,成员素
质问题及组织的依附性等。就民运自身及理论组织层面状态言,停留在现实政治层
面的议论多,而缺乏高远的导向与中国政党政治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宪政民主化运
动的分散理念制度讨论多,而对能有效推动这一理念制度实践的社会运动和政党政
治动作层面的研究成果少,且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建设。甚至在中国政党政治的
“对抗敌视屏障”效应的阻滞状态下,回避政党政治的现实,或徘徊游离於国共两
党对抗之外,或陷於国共两党历史对立的情结中走极端,却看不到现实两岸政治接
触交流的情态,及其由於台湾政党政治生态的胚变,而造成中国政党政治新的合纵
连横,对抗转化的现实新情态。这些在都需要民运提升对中国政党政治的深刻认知
,并籍组织政党化发展,来提高整体动作的能力,与政党化协同抗争的水平。从此
确立应有的地位,并独立的以新理论精神和新型政党化组织形态、动作方式去勇於
探索中国民运正常化发展的道路和推动中国现代宪政制度建设的途径

  
  (四)民运现代新型政党组织的建设与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前途

      在正确研判中国特殊的政党政治现实情态与由组党运动所引发的民运组织政
党化的趋势,继续探讨组党运动如实现建构中国新型政党组织的历史使命等,都突
出强调了现代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对抗竞争的方式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它是民运组
织政党化现实发展,更好的因应中国民主化运动当前情势任务,并适应中国政党发
展新情势首先必须做好的重要课题。      对於目前大陆中国仍处於中共一党专制
统治下的传统政党“敌视对抗”的政治情境而言,提出建构中国现代新型政党组织
形态的民主政党建设,可以说不是一个小议题,实践中确实存在许多难题或难以逾
越的障碍。但是,由於公开和平组党运动的开始及後续发展所催生的,一系列特殊
政治事件所引发的,中国政党政治的胚变与演进的势态已确定,所以民运组织政党
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对政党政治演变的新情势,要求我们必须对中
国民主化运动,在致力於终结中共一党制的政权政治抗争中,在创构新型政党与中
国宪政民主体制过程中,承担起双重使命的历史重任。因而决定了民运组织政党化
的双重角色与政党性能的形塑任务,即在对抗专制方面兼有民主革命政党的特性,
而在现代政党政治对抗竞争中,表现出成熟地现代新型民主政党的功能与组织动作
的性格。所以具有双重性格建构特征的,当前民运组织政党化发展的难题,首先是
对中国新型政党建设及对抗专制、并在现实中国政党政治演变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角色作用,在是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提升导向组织政党化实践层次的大课题。
      若从政治理论揭示的现代政党组织形态与政治动作方面来研判,民运组织政
党化有可能超越传统政治的帮会党情态,而加强现代正常政纲路线的研究,理念宣
导与呼唤,社会公共政策的的推销,群众动员与资源开发凝聚等等方面,都能形成
一套具有现代制度特征的,比较规范和具有公信力的运作模式,比较能为广泛接受
的政治抗争的行为特征等。这就需要加强现代政党理论,社会运动与组织形态建设
的学习与实践并要在紧密结合中国政党政治的传统和现实情态,而有所创设与发展
出中国独特的具有现代政党特征的组织形态与动作范式等。对此,台湾民主宪政下
的政党政治动作性态及香港半民主的法治情态下的议会政党与选举的社会组织动员
等,都是大陆海内外民运值得很好借鉴的。同时中国政党政治的胚变及正在或形将
发生的演变势向中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转型的趋势等等,要求中国民运更早的迈入
建构新型政党,实现组织政党化并积极地在中国现实独特的政党政治中扮演应有的
角色,确立应有地位,发挥现代政党的功能与组织社会动员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
推动中国民主化运动迈向整体协同各政党派别独立运作的和平的对抗竞争现代国家
宪政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迎接中国民主化胜利与政党政治现代发展的早日到
来!□

相关文章
作 者 :黄永森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7月28日0:2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