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号-独家连载 北春编缉简介 北春编缉文章检索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九)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九)


6-6、英苏之间一个“非常肮脏的文件”

1944年10月,在苏联与英国领导人的关系中似乎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丘吉
尔第二次访问莫斯科的主要议题是波兰问题。英国首相竭力使苏联政府首脑相信,
他将尽最大可能说服在伦敦避难的波兰流亡政府接受苏联的要求。这可以使得最终
达成互相可接受的协议,并创造条件使改组之后愿意与苏联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按
照“克尔松线”承认苏波边界的波兰政府在红军解放华沙之后迁到华沙来。虽然不
能完全确定地说这样一来,波兰的发展可能会按照芬兰和奥地利的方式走,但是也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然而在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期间,波兰流亡政府的总理米克拉伊
奇科也在苏联首都,但他却未能利用时机与苏联领导人达成协议。英国首相声称将
尽力建议波兰流亡活动家与莫斯科达成协议时是否诚实,或者他像美国人一样,在
幕后的谈判中建议米克拉伊奇科不要让步?我觉得斯大林当时更愿意相信丘吉尔。
无论如何,当时莫斯科谈判期间毫不拘束的气氛中充满着相互信任。正是在这种气
氛下,英国首相开启的一个话题直到现在还引起历史学家和记者们的各种解释和争
论。因此,尽可能详细地再现1944年10月9日在斯大林办公室发生的一切,是非常重
要的。
当时哈里曼是美国驻苏联大使,所以罗斯福委托他在丘吉尔与斯大林的谈
判中作观察员。同时,总统也在给苏联领导人的信中强调说哈里曼不应该参加谈判
,美国将不认为自己与此次会谈期间可能达成的任何协议有任何关系。所以哈里曼
没有参加任何谈判,虽然英国首相让他知道发生的一切。
这里所说的那次谈判期间,不仅没有美国大使,甚至没有陪同首相来访的
英国外相伊登。苏联和英国领导人只带着翻译进行单独会谈。
丘吉尔开始说,他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澄清几个两国领导人最近一直在通信
的问题。
“我愿意讨论任何问题,”斯大林说。
“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谈,”丘吉尔开始阐发自己的思路,“其中一个是
希腊,另外一个是罗马尼亚。就这点,英国人并无特别的担心。不列颠应该是地中
海的一个大国,所以,我希望斯大林元帅承认我们对于希腊的发言权,因为我愿意
承认斯大林元帅对罗马尼亚的发言权。”
斯大林对英国的立场表示理解,表示如果英国不能控制地中海的话将会有
大麻烦。因此他同意丘吉尔在希腊有发言权。
“我以为,”英国首相接着说,“我们必须用外交术语表达这些东西,避
免使用‘划分势力范围’这样的表述,因为这样会使美国人认为是不体面的。一旦
我跟您达成谅解,我会跟总统解释明白的……”
斯大林提到了罗斯福的愿望,即此次会谈的任何决定将被认为是“初步的
”。
“但是我跟您之间说,”首相接着自己的思路说,“美国为自己夺得了太
多的权益,给苏联和大不列颠留下很有限的机会。我们之间可是有互助条约的……

在这个表示信任和不无潜台词的交换意见之后,丘吉尔说:
“我这里有一份非常肮脏的文件,其中包含着伦敦某些人的想法。”丘吉
尔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张四叠的纸片。将纸片在桌上展开之后,他推给了斯大林:

文本无须翻译。纸上内容的仅有几行:
罗马尼亚
俄国………………90%
其他………………10%
希腊
大不列颠…………90%(与美国协商)
俄国………………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
俄国………………75%
其他………………25%
斯大林仔细地看了一遍数字,从青铜杯子里拿出一枝自己喜爱的红蓝双色
粗铅笔,在右上角划了一个不大的蓝色对勾。然后,一言未发推回了纸片。
随后是一段长时间的停顿。丘吉尔首先打破了沉默。
“将来会不会认为这是厚颜无耻的,我们如此简单就决定了涉及千百万人
命运的问题?最好让我们烧掉这纸片吧……”
“不,留在你那儿。”斯大林说。
丘吉尔折起纸片,藏进自己的口袋。
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就这个无言的场合已经写了很多。苏联官方断然不同意将其解释为在东欧
“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苏联的高层领导指出,“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与帝国主
义的大不列颠进行此类可疑的交易”,因为这“将会与苏联列宁主义对外政策的基
本原则发生矛盾”。我本人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类似的理由。无法接触苏联
档案材料使人们非常难以弄清真相。在苏联外交部1983年公布的题为《1941-1945年
卫国大战期间的苏英关系》文件汇编中,根本没有收入斯大林与丘吉尔1944年10月
的谈话纪录。虽然此次谈话之后发生的事件证明了,可能存在着某个秘密协议,但
却很难做出最终判断。
现在情况明朗了。
根据上面所述的两位领导人的谈话,即在丘吉尔向斯大林展示自己的纸片
之前,显而易见,他们二人倾向于确定双方在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优先影响力。莫洛
托夫次日与伊登的会谈更能说明这一点。我没有参加这次谈话。我方的译员是巴甫
洛夫。他的纪录同样没有收入前文提到的苏联外交部文件汇编,但是前不久这个纪
录却在西方公开发表了。
莫洛托夫援引了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向英国同行声明说,有关比例的
建议值得注意。
“能否达成这样一种协议,”莫洛托夫继续说道,“即不仅保加利亚,而
且还有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比例都为75比25?”
“但是这比此前谈到的要差好多,”伊登反驳说。
“那么,保加利亚就按照90比10,南斯拉夫为50对50,而匈牙利另行商定
……”
“我们同意您有关匈牙利的建议,但想在保加利亚拥有更多的影响。”
“如果匈牙利的比例为75对25,那保加利亚也保持这个比例吧。但是,南
斯拉夫应该是60对40。这是底线,我们不能走得太远。”
伊登建议在保加利亚的比例为80对20,但却继续坚持要50比50的比例对南
斯拉夫。莫洛托夫则声明,如果接受英国对南斯拉夫的立场,那么对保加利亚应该
是90比10。同时他补充说,在建议对南斯拉夫按照60比40时,他的意思是,苏方对
海岸线没有兴趣,他想在国家中部有更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希腊在这场辩论
中根本没有被提及。可见,苏方没有反对英国最初的建议。
被讨价还价所累的伊登,最终声明他对数字不感兴趣。他理解苏联在保加
利亚的利益关心,并且英国愿意同意这一点。至于南斯拉夫,不论铁托与伦敦的南
斯拉夫政府能否达协议,重要的是盟国必须在那里推行同样的政策。
在丘吉尔别墅的晚宴上,伊登汇报自己与莫洛托夫的谈判时说,那是一场
“真正的战斗”,他没有牺牲不列颠的利益。然而,似乎在原则上已经就东欧的势
力范围达成了协议。
次日早晨很晚醒来后,像往常一样,继续在床上消闲自在的丘吉尔,口授
了给斯大林的一封信,在其中说明了有关比例关系的协议。显然,他感到了不自在
,因为交易是背着罗斯福进行的,他给前来看望首相的哈里曼看了信件的草稿。
 
美国“观察员”坚决反对发出这样一封信,声称总统将会非常不满意所有
这一切。
哈里曼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丘吉尔的清单中,一切也是从此开始的,美
国的份额标示得十分模糊,这当然不会使华盛顿感到满意。丘吉尔听从了哈里曼的
意见,最终没有发出这封信。而在斯大林和丘吉尔两人签署的发给罗斯福总统的联
名电报中,仅仅说到:“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协调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其中
包括匈牙利和土耳其”。
至于土耳其,提到它是由于斯大林与丘吉尔就海峡制度交换过意见。同时
,英国首相对苏联领导人重新研究这个问题,使其对苏联有利的愿望持谅解态度。

海峡问题使斯大林无法安宁。他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西
方盟国承诺战胜敌方联盟,其中也包括土耳其之后,将达达尼尔和波斯普鲁斯海峡
,以及君士坦丁堡移交给沙俄帝国。而斯大林在吞并了波罗的海、本萨拉比亚以及
波兰的一部份之后,对海峡依然是梦寐以求。他向希特勒提出过这个要求,却毫无
结果,而现在则指望借助反法西斯联盟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算计最终落了空。斯大林终究未能得到海峡。
此后希腊发生的事件,即英国人相当残酷地镇压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抵抗队
伍,可以使我有理由认为,在莫斯科达成的协议得到了遵守。斯大林对希腊共产党
人的求援呼吁装聋作哑,平静地注视着伦敦对他们采取的镇压措施。同样地,丘吉
尔对佛林·奥菲斯有关对罗马尼亚局势进行积极干预的要求不加理睬,这里,按照
英国外交机构的意见,莫斯科施加了粗暴的压力。从莫斯科协议的角度看,后来西
方大国开始干涉匈牙利事件时,斯大林的愤怒也可以理解。

6-7、“谁提旧事,就让他滚蛋”

英国首相在苏联首都期间,斯大林给予他的十二分尊敬,也可以证明斯大
林对与丘吉尔达成的协议感到完全满意。斯大林不仅再次邀请丘吉尔到克里姆林宫
自己的家里共进晚餐,而且整个举止异乎寻常。记得,当斯大林接受了丘吉尔的邀
请与其在大使馆共进晚餐时,莫洛托夫秘书处,尤其是索非亚沿岸街(后来的莫里
斯·托列兹沿岸街)的英国大使馆里是何等忙乱。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此前“
各族人民领袖”从未去过任何大使馆。莫洛托夫早早派我送去主客名单,以便让大
使馆准备请柬。我方出席晚宴的,除了斯大林还有莫洛托夫、维申斯基、里特维诺
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人。
……
丘吉尔开始论述三大国在战后保持合作关系是如何重要。他是真诚的吗?
我想不见得。因为正是1946年他在伏尔顿的那篇演说,事实上第一个宣布了“冷战
”的开始。但是1944年,当苏联承担着对希特勒作战的主要部份时,对丘吉尔说来
重要的是要使斯大林相信,他已经被接纳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夥伴。
“在我们的士兵在无数战场上为之流血的未来世界里,”英国首相的讲话
意在载入史册,故而十分激扬,“我们三个伟大的民主国家正在向全人类展示,不
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我们都将忠于人的自由、尊严与幸福的原则。这也
是为何我如此重视复兴的波兰与苏联之间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为了波兰的自由与独
立,英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英国人对于波兰人民及其精神财富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重要的一点是,波兰是天主教国家。决不能允许那里事态的发展使我们与梵蒂冈的
关系复杂化……”
“罗马教皇有多少个师?”斯大林突然打断了丘吉尔的宏论。
英国首相一下子哑了。他根本没有料到这个问题。因为他所谈论的是教皇
不仅仅在波兰,而且是在全球范围的精神影响。但是,斯大林再次表明了,他只尊
重实力,将丘吉尔从九霄云外拉回到地面上。
还涉及到了南斯拉夫问题。斯大林警告说,按照铁托的意见,黑山和斯洛
伐尼亚人决不会同意跟国王彼得和他设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合作。伊登说,彼得国王
涵养非常之好,而丘吉尔则补充说,他非常年轻,还可以积累经验。
“他多大了?”斯大林问道。
“二十一岁,”伊登回答说。
“都二十一岁了!”斯大林激动地叹到,“彼得大帝十七岁就开始统治俄
国了……”
我们的领袖经常提到俄罗斯帝国的沙皇统治者。在波茨坦会议之前,哈里
曼在战败的“第三帝国”首都火车站迎接苏联代表团时,询问斯大林,他作为胜利
者来到柏林是否感到愉快。
“亚历山大沙皇都到了巴黎!”斯大林不动声色地回答到。
这是句玩笑话,拟或是这里有着某种隐秘的意思?法国解放之后不久,法
共领导人莫里斯·多列士来到莫斯科,见到斯大林之后问他:
“戴高乐要求抵抗运动成员向当局缴出武器。我们怎么办?”
“把武器藏起来!”“各族人民领袖”回答说。“可能你们还能帮我们呢
。”
斯大林是什么意思?他是否在担心从前的西方盟国将对苏联开战?或者他
自己期望将红军推进到大西洋岸边?
……
每次会见丘吉尔,斯大林总不放过机会向他表达自己的好感。也许,他认
为英国领导人终于愿意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与苏联发展关系,愿意将他斯大林看作
平等的夥伴。当时丘吉尔所作的许多声明和姿态,似乎在不断证实这个结论。在克
里姆林宫又一次丰盛的晚宴之后,两位领导人单独呆在一间不大,但非常雅致、绿
色调的房间里,它与举行宴会的叶卡捷琳娜厅相连。当时英国贵宾的态度十分软化
。呷着白兰地和咖啡,抽着巨大的缅甸雪茄,丘吉尔不止一次地自怨自艾,请求斯
大林不要为了英国曾经参加过对年轻苏维埃的干涉而记仇。 “谁提起旧事
,就让他滚蛋,”斯大林和解地说。
“可是您能不能原谅我本人曾经亲自组织协约国的征讨?”丘吉尔继续坚
持道。
“不该由我饶恕您,”“各族人民领袖”宽宏大量地答复说,“让上帝宽
恕您吧。
10月19日早晨,当丘吉尔准备出发去机场时,有人给他送来了两个大纸盒
子,还有斯大林的亲笔便函。盒子里面装着两个图案精细的花瓶:其中一个是给首
相夫人的,上面画着“舟中舵手”,第二个称作“挽弓射熊的猎手”。这里是否包
含着某种隐秘意义?丘吉尔夫妇在莫斯科谈判期间的通信中,把斯大林称作“老熊
”。只是克里姆林宫的主子恐怕不得而知?
1944年12月底,斯大林再次展现了与丘吉尔保持密切关系的努力。当时,
英美军队在阿登地区处境艰难。德军使用大兵团反攻,将盟军逼向西方。出现了战
线崩溃、以及艾森豪威尔将军所部被歼的危险。丘吉尔吁求援助。他派遣空军元帅
特德前来莫斯科,要他向苏联领导人描述盟军所处的绝境,并弄清楚红军能否提前
展开冬季攻势。“西方正在激战,”丘吉尔向斯大林通报说,“我们能否在元月份
之内指望俄军在维斯拉河地区或者其他任何地区的大规模进攻?…… 我认为事态紧
急。”
苏军指挥部当时没有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天气情况极为不利。攻击提前
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困难和伤亡。但斯大林决定向盟军展示“善意”,并且提醒对方
,当1942年夏天红军处境困难时,英美并没有驰援。“考虑到西方战场我们盟军的
处境,”他给英国首相的电报说,“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加速完成准备工作,并
不顾天气情况,不迟于元月中在中央战场对德军发起全面进攻。您可以不必怀疑,
我们将做任何可能做到的一切,向我们强大的盟军部队提供援助。”
这个承诺兑现了。元月十二至十五日,红军在700公里的正面向西推进。截
至到二月一日,红军在主攻方向上推进了500公里,解放了华沙,来到了奥登河,即
德国的新国境线。截止到二月四日,雅尔塔会议开幕之前,红军距离柏林只有60公
里。盟军距离他们只有500公里。
在利瓦地雅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丘吉尔感谢斯大林帮助了艾森豪威尔,
并通报说,阿登地区的局势已经改观。但是,雅尔塔会议上,讨论重要问题接下来
的进程却显示,斯大林与英国领导人达成“互谅”的希望落空了。在德国的战争赔
款问题上,在波兰问题上,在联合国宪章等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争执和对立。与
倔强的保守党领袖相比,斯大林更容易与罗斯福相处。
就在打败德国的前夕,英美与希特勒密使党卫军将军沃尔夫在伯尔尼的秘
密谈判,使局面暗淡。
就这件事,正如前文所述,在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信件来往之中有过激烈争
吵。但克里姆林宫认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英国人想出来的,并且,丘吉尔避而
不答并非没有缘故。
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感觉到,杜鲁门总统对苏联的敌意态度早已经不
是秘密,认为丘吉尔是真正的同道。在波茨坦用原子弹讹诈莫斯科的图谋尤其使斯
大林警觉。对这个威胁,斯大林采用对东欧国家施加强大压力作为回应,结果,也
引起了西方大国的激烈反应。丘吉尔在伏尔顿的演说受到杜鲁门的称赞,显示斯大
林与丘吉尔“合作”的希望不过是幻想而已。
此后,从一系列文件中显示了丘吉尔的真正立场。
丘吉尔的私人医生摩兰爵士回忆了1946年跟自己著名病人的一次谈话,当
时美国依然独霸着原子弹。
“我们不应该等到俄国做好准备的时候,”英国前首相说,“我认为,他们
获得这些核弹还得七年。美国知道,俄国百分之五十二的机械工业企业在莫斯科,
并且可以使用一颗炸弹摧毁它。这也许意味着三百万人的死亡,但对他们(美国人
)而言,这根本无所谓(他微微一笑)。他们更关心的是历史性建筑,譬如克里姆
林宫的被毁。”
1948年,在与美国驻英国大使路易斯·道格拉斯谈话时,丘吉尔指出:
“现在是最恰当的时机告诉苏联人,如果他们不退出柏林,不离开东德,
我们将从地球上抹掉他们的城市……他们唯一能够接受的语言,便是武力的语言”


6-8、克格勃与中情局的合作流产

战争年代,斯大林从不放过任何机会与来访的美国人士会见。这里可以列
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其中有共和党美国总统候选人怀登·卫基,前任美国驻莫斯科
大使约瑟夫·戴维斯,美国商会主席艾里克·詹森,美国战略署(中央情报局的前
身)主任维廉·多诺万等等。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美国的政策没有直接的影响
,苏联领袖认为,与他们进行哪怕简短的谈话都是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维廉·
多诺万的莫斯科之行便十分有趣。
1943年11月中,维廉·多诺万为了处理自己机构的事务到了当时英国控制
下的印度。多诺万从那儿来到伊朗首都,赶上了“三巨头”德黑兰会议的最后几天
。会议结束之后,他跟美国驻苏联大使哈利曼一起,乘坐轰炸机改装的美国大使专
机飞到了莫斯科。此次访问的最初目的,是苏美两国情报机构之间就纳粹德国的局
势交换资料。
……
多诺万在哈利曼的陪同下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我翻译了这次谈话。
在相互问候之后,多诺万讲述了自己来访的目的:在目前局势下,即美国
与苏联是盟国,并且正在与共同敌人激战,必须动员所有的资源加速胜利。秘密机
构获得的情报在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多诺万,高度评价苏联的情报机构,并
且认为,美苏两国情报机构之间交换资料,将有助于盟军在前线作战。
莫洛托夫对此表示感兴趣,并说,多诺万应该与苏联有关机构实际讨论这
个建议,此后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
就在这时,莫洛托夫办公室的门打开了,斯大林走了进来。他身穿元帅服
,右手拿着那个无时不有的、熄了火的烟斗。我们从铺着绿呢绒的长桌旁边站了起
来,由于事出突然,多诺万竟然一时语塞,但莫洛托夫显然知道斯大林要来。他介
绍了自己的客人,多诺万终于说得出话来:
“我非常高兴,能够荣幸地见到您,斯大林元帅……”
“请坐,”斯大林请我们大家坐下,自己坐在桌子中间,“我多次听说过
您多诺万先生,所以决定利用您来莫斯科的机会,亲自与您结识。听说,您负责的
那个机构,干得非常出色……”
“我也想说,”多诺万连忙回应恭维道:“苏联的情报机构在全世界享有
盛誉。正因为如此,我向莫洛托夫先生建议,安排两国机构之间交换情报……”
“为何我们不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这种合作?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互设这些
机构的代表处?”斯大林提议说。
多诺万转向哈里曼,似乎要他第一个回答苏联领袖的建议。
稍事停顿之后,哈里曼声明说,他认为这个意见是有益的,并表示支持。
多诺万迅速附和了美国大使的意见。
奇怪的是,在如此微妙的问题上,两个美国人未经与华盛顿的事先磋商就
表示了同意。从哈里曼的回忆录中我们现在知道,在德黑兰时,他跟罗斯福总统讨
论过类似的想法,并得到了总统原则上的同意。哈里曼了解苏联对秘密的癖好,他
考虑了很久,采取何种方式向莫斯科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出人意料主动提议,大
大减轻了大使的任务。但也可能,“主人”决定先发制人,并以此证实苏联情报机
构神通广大。因为尽管美国情报机构尽最大努力使总统免遭窃听,但是,在德黑兰
苏联大使馆罗斯福下榻的房间里,克格勃的“小甲虫”一直在正常运转。每天早晨
,我替莫洛托夫连通行证一起,领到一叠克里姆林宫专用“直纹”纸打印的谈话内
容,上面用笔补写着与罗斯福总统谈话的每个人的姓名。同样的文件也送给斯大林
,所以,他当然知道哈里曼与罗斯福有关美苏情报机构可能合作的谈话……
……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多诺万与内务部的领导举行了会谈。双方顺利地达成
协议,即在对方的首都建立特别代表机构,由一名军官以及几个技术性人员组成。

哈里曼和多诺万非常兴奋。但是,两个月之后罗斯福总统抛弃了这个想法
。哈里曼认为,这是白宫幕僚长莱盖海军上将背后捣了鬼,后者根本就不喜欢他。

实际上,总统只不过改变了主意。1944年到了,这对于罗斯福而言,是第
四个新的大选年。在已经展开的激烈的竞选期间,克格勃与中情局的合作协议,可
能会被罗斯福总统的对手巧妙利用。

6-9、米高扬谈里特维诺夫之死

我最初感到万分惊讶,为何中国的新疆省在外交部的登记册上被单独列项
,并且归外交人民副委员杰卡诺佐夫负责。但是我很快就了解到,这个省事实上是
莫斯科在控制。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当时的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阿普列祥(
阿普列索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跟新疆的统治者“督办”盛世才建立了友好关系
,结果使后者将中国的这个省变成为苏联的一个区。盛世才多次携家人来苏联治病
和度假,多次见到了“各族人民领袖”。有一次,“督办”请求接受他为联共(布
)党员。
“您可以认为自己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党员,”斯大林慷慨地说。“
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目前不宜谈这件事。”
于是,这位“督办”真的把自己看作苏联的人,他曾是位纪律性很强的党
员,以绝对服从的方式执行了莫斯科的指示,将这个富饶地区的自然资源交给苏联
使用。这个交易当时属于高度机密。
斯大林高度评价了总领事阿普列祥在新疆的活动,给了他各种荣誉称号,
赞扬他能够在这个省的大众之中培养对苏联的好感。稍晚些,米高扬告诉我,当我
们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改变,新疆被迫归还给重庆之后,斯大林在一个小圈子里说
过:“阿普列祥知道得太多了”。这是一个信号:有功劳的总领事失宠了,他的命
运已被决定。但这次,“主人”想避免多余的动作。他决定悄悄除掉阿普列祥。此
后,事情便按照已经非常熟悉的程式发展。
从乌鲁木齐回来例行休假的阿普列祥出发去了阿布哈兹。在那里的山道上
出了车祸,于是阿普列祥死了。“领袖”周围的任何人都不怀疑,车祸是斯大林亲
自安排的。
在战争最初几年里,杰卡诺佐夫曾经几次去乌鲁木齐见“督办”,那里已
经是新任总领事巴库林,典型的党务人员。在他的任内,与盛世才的关系开始恶化
,所以副人民委员的一次次旅行于事无补。
很快,蒋介石用自己的方式惩处了“督办”,下令将他砍头,将新疆彻底
收回。
后来我跟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有过几次保密谈话。这些谈话
,似乎是偶然进行的,也就是当我每次就一些具体问题找他时,在问题解决之后,
他一般会请我呆一会儿,坐一坐,叙叙旧。
……
这里想讲述的那次谈话特别长,并且十分坦率。这是在1972年,米高扬被
解除了主席的职务,但保留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当时我担任主编的《美
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杂志准备刊登米高扬回忆他三十年代中期出访美国的一篇
文章。我找米高扬来讨论编辑部提出的几处细节问题。跟文章有关的问题解决之后
,米高扬像往常一样,请我坐一坐,“叙叙旧”。这次他回忆了李特维诺夫和契切
林。
“里特维诺夫,”米高扬开始了自己的叙述,“是个聪明而且精明的外交
家,斯大林对他不错,当然只是在某些时间之前。可是莫洛托夫根本就容不下里特
维诺夫,当斯大林夸奖后者的时候,莫洛托夫妒忌他,并且想方设法于三十年代末
除掉了里特维诺夫,虽然里特维诺夫还能够给国家和党做许多工作。莫洛托夫也不
喜欢契切林,正是他说服斯大林除掉契切林的。并且斯大林本人对契切林也不满意
。遗憾的是,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得到充份利用。他本来可以作譬如外交部副
部长或者部长顾问。可是他却呆在科利亚兹莫的别墅里,弹钢琴,早逝于忧郁病和
无所事事。不过终究是善终。里特维诺夫的命运要更加悲惨……”
最后这句话使我警觉。“更加悲惨的命运”是什么意思?因为,根据官方
的说法,他病死在自己的别墅里。这时,米高扬接着说:
“实际上,在打算与希特勒签约时,就已经决定要换掉里特维诺夫。他是
一个犹太人,并且是在国际联盟以及在整个国际舞台上体现我国与希特勒德国斗争
的这么一个人,在这个时刻,担任外交人民委员(部长)的职位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但是他可以继续作副部长。他的经验还是可以利用的。但是,莫洛托夫却想方设
法使他被彻底解职。莫洛托夫对国际事务一窍不通,因而不愿在身边有一个比他更
有经验,更熟悉的人。结果,1941年秋天之前,里特维诺夫被解职。只有当我们的
情况非常糟糕,当斯大林拚命捞每根稻草的时候,他决定利用里特维诺夫的经验,
派他到华盛顿作大使。里特维诺夫在那里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可以说,是他在危
难时刻救了我们,争取到将土地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筹借到了十亿美元。现在可
以轻松地说,土地租借没有什么意义。但1941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输光了,因而,
如果不是土地租借,如果没有武器、食品、军队的冬装以及其他装具,事态的发展
还真不知会怎样呢。所以,这里有里特维诺夫的功劳,他利用罗斯福和其他美国人
士对他的好感,安排了军品供应,正如他当年争取了美国承认苏联和建立外交关系
一样。可是,一旦事情安排妥当,莫洛托夫就开始了对里特维诺夫的倾轧,结果他
被从华盛顿召了回来。我想不应该这样做,里特维诺夫还能有用,因此,不应该用
一个平庸的、缺乏主动性的人替换他。回到莫斯科之后,里特维诺夫虽然形式上得
到了外交部副部长的位子,实际上已经靠了边,后来乾脆被解职退休。并且他死得
很惨。他死的那场车祸,并非意外,那是斯大林背地里安排的……” 我从
未听到过的关于车祸的说法,所以感到万分震惊。我感叹道: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这不可能,我简直不能相信这些……”但我
立即道歉打断了他。
米高扬不动声色地说道:
“我非常熟悉那个地方,离里特维诺夫的别墅不远。那里是个急转弯,所
以,当里特维诺夫的车拐弯之后,路上横着一台卡车…… 所有这些是事前安排好的
。斯大林是干这一行的高手。他把内务部的人叫来,当面布置任务,然后就出了车
祸,最终斯大林想除掉的那个人死了。类似的情况有不少。犹太剧院著名演员米赫
艾斯,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阿普列祥等等一批人都死于这种车祸……”
“斯大林有理由惩罚里特维诺夫,”米高扬继续说道,“战争的最后几年
里,当时里特维诺夫基本上已经靠了边,住在别墅里。来莫斯科的美国高级官员们
一般按照老习惯利用机会,经常看望他。他们的话题各种各样,其中也包括了政治
……
其中的一次谈话中,美国人抱怨说,在许多问题上苏联政府立场十分固执
,美国人跟固执的斯大林很难打交道。里特维诺夫对此回答说,美国人不必感到无
望,这种固执也有某种限度,因此,如果美国人表现出一定的强硬,施加相应的压
力,那么苏联领导人也会让步的。这次,以及里特维诺夫的其他谈话都被窃听并记
录。有关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和其他政治局成员。我也读了这个报告。里特维诺夫
的行为使我们感到愤慨。实质上这是叛国罪,变节。里特维诺夫向美国人提建议如
何与苏联政府打交道,以损害苏联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先斯大林想审判并枪
毙里特维诺夫。但后来决定,这会引起国际丑闻,使盟国间的关系复杂化,所以,
他一直拖着这件事。但他没有忘记。他根本就不会忘记这类事情。因此,多年之后
,斯大林决定不显山不漏水地执行自己的判决。结果里特维诺夫死于车祸……”
考虑到米高扬给我讲述的这一切非常重要,我问我能否,当然是援引他在
自己的某本书里使用这段话。
“我希望,”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说,“如果能够走到这个时期的话
,我将来亲自有机会把这一切讲出来。但是,如果我来不及的话,那么您可以根据
情况和理性的考虑,使用这个信息。”
回到编辑部之后,我立即把米高扬的谈话详详细细地记了下来。这些年来
,纪录稿一直保存在一个可靠的地方。现在,当我公开这段话时,我没有违背阿纳
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的意志。
至于事情的真相,我想没有理由对米高扬那番话的真实性发生怀疑。如果
真是这样,那么斯大林血迹斑斑的受迫害者名单上,又添上了一个蒙难者,揭开了
又一个残忍的犯罪。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作 者 :北春编缉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7月27日22:4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