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的今天,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个沈痛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为期两个月的和平示威,遭到中共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争取自由、民主的爱国学生和市民倒在血泊之中。这场屠杀震惊了世界,也惊醒了中国人的良知。同时,中共把新的恐怖笼罩在人民的头上。
1989年6月,吉林省官方报纸,说长春一汽有3000多不明真相的职工受煽动后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其实在此之前的五月份,在一汽的带领下,曾有过近二万人参加的秩序良好的游行示威,目的是声援北京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从5月份开始,北京的学生运动进入高潮。天安门广场的示威学生开始向政府绝食请愿,要求对话。此时的社会舆论、人民的呼声均要求政府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抗议官倒腐败、要求民主改革的学生运动和以往的“学潮”相比,在社会各界引起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5月17日前后,我们从媒体中了解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绝食进入第6天了。尽管当局三令五申严禁工人上街游行,但被学生爱国行动深深感动的我们,决定不顾一切发动组织工人支持学生。
当时张贴在一汽街道旁《告车城人民书》中有这样的话“难道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还能继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有秩序的倒下去吗?——不!车城不能再沉默了”。是的,我们也是中国人,我们不能永远沉默。
5月19日下午,一汽的广场上人潮如海,几十面自制的横幅旗帜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特别醒目。有的工人在台阶上演讲。此时附近的高音喇叭也正广播厂里禁止职工游行的讲话。我们没有理会这些,按照预先的布置,5点整,在一片沸腾的声浪里,游行的队伍出发了。队伍最前面是一面深红色的大横幅,上面写着“汽车工人声援团”几个大字。大队开始行进时,陆续有一些单位的小队伍加入进来,人数不断增多。其中有长春纺织厂、电影机械厂等企业的职工。到达红旗街时已近两万人。游行队伍秩序良好,一路口号、一路掌声,受到几十万市民的夹道欢迎。
“六四”以后,为了反对政府的武力镇压政策,一汽工人又举行了两次颇有声势的游行示威。毫无疑问,这是工人真实情绪和意见的表达。这些声援学生、捍卫正义的活动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做人的尊严和光荣。
远离京城的长春如此,在更远的南方、西南、西北各大中城市,人们都通过游行示威等各种形式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向专制当局表示严重的抗议,天安门广场的和平示威所引发社会运动的范围,远远超越了广场和北京。
十四年过去了,这场运动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人生道路。中共当局的残酷镇压也使仁人志士们对中国走向民主自由之路的艰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们没有忘记89民运与64屠杀。也清楚的看到,在中共逞凶的十四年之后,社会不公和官场的腐朽败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人至今没有新闻自由、结社自由,连信奉“真、善、忍”的练功者都要饱受迫害和折磨。信息时代的因特网受到中共网特网警的严密监控,人民不能利用现代技术自由的表达和传播思想,也缺少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知情权。正因为信息封锁使SARS流行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总之,十四年前的问题,今日仍然存在。人们忘不了64以及89民运,期待一场真正变革的到来。
我们回忆起这场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它为我们提供的精神价值。离不开“爱国”和“自由”。这种价值不断为我们提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并在八九年后的岁月里,支持我们渡过漫漫的牢狱生涯。
我指的“爱国”当然和中共所提“爱国”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中共认为爱国要首先爱他们这些统治者、爱这具国家机器,要首先热爱这个独裁党和他们的领袖,但历史证明这些不但不值得我们去爱,还应该唾弃。
我认为一个深爱自己祖国的人,应该抛弃那种狭隘的民族之爱观念,而保持一种超越国家种族的人道情怀,具有捍卫公民权益的坚定信念。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我们不仅是自己的国民,更应该象所有先进国家的人民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只有认同人类文明起码的价值准则,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我们生活的国度,对人民进行镇压和奴役。那么,国家就只是一具压迫机器。正如一位政论家所指出的:“奴隶没有祖国”。
国家的目的是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幸福,而幸福和人的自由是不可分的,没有自由的幸福就象飘零的落叶,没有生命力,也不能长久。八九期间,无论在北京、东北、南方的城市里,人们自发的走上街头,声援学生、抗议政府。这些社会参与行动从自觉或不自觉的现象上,都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精神。对一个把自由作为目的,追求民主事业的人来说,“六四”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们不会忘记“六四”,因为天安门母亲们还没有为他们被杀害的孩子讨回公道,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在掩护同伴或抢救伤员时牺牲。
我们不会忘记“六四”,因为那些杀害正直善良人民的屠夫刽子手们还没有得到正义的审判,尽管他们注定要下地狱。
我们不会忘记“六四”,因为历史的伤口还在流血,“我们不敢面对良知和六四不死的魂灵”(冷万宝)。如刘晓波所写:“六四的亡灵俯视下,梦会流泪、刀锋会叹息、影子会愤怒,石头会唱歌,灵魂之光会拒绝黑暗,恐怖会导致人性腐烂。……
我们不会忘记“六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