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号-理论探索 樊百华简介 樊百华文章检索

 
健康与社会主义随感.....(南京)樊百华
 
 

健康与“社会主义”随感

南京 樊百华

有朋友说我是假自由主义真社会主义者,批评我过于强调公正平等。

的确,在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生存保障、图书馆等所有“公共产品”上,我坚持“社会主义”(仅仅是“政策”意义的?)立场。我与一些左派朋友有很多区别,但至少在强调政府公共福利责任方面,没有原则的区别。不管什么主义、什么党、什么政府,对“公共产品”不负责,对大多数穷人的利益不负责,相反却代表着权贵们的利益,我都要反对。一些“自由主义者”,毫无公正心地贩卖经济学上的哈耶克、芝加哥学派,与他们为伍,是困难的。无条件的私有化、私有财富神圣论,让我感到恐怖。眼下中国正进行“只做不说”、“少说多做”、“说此做彼”的迅猛“化公为私”运动(秦晖,2003),一些“自由主义者却在用力反左,真“聪明”!

1.政府应当为全体中国人提供起码的平等的“公共产品”

中国的现实政治只有绝对权力,要真有什么左派、右派,反倒说明绝对权力快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了。作为政策的“社会主义”仍是一个将来时态。

例如王绍光先生的中央财政集权论、大政府论,我不赞同,但“SARS中国”期间,例如王绍光先生发表的长文《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很多意见我是衷心认同的。王先生说:按道理说,预算对卫生事业的拨款不应存在太大地区差距。毕竟,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不管他们住在国内的任何地方)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卫生保健。但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在中国,2001年全国卫生事业费总额为546 亿元,其中中央部分只有35.43亿元,占总额的6.5%. 西藏是唯一实行全民医疗保障的省份,资金的不足部分,全额由中央财政补贴。除了西藏,别的省份基本上都得依靠自身的财力来解决卫生事业费。1998年,河南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8.5 元。中国地方人均寿命最高已达约77岁,而最低只有63.5岁。胡鞍钢从卫生设施和健康指标指出:中国国内存在着“四个世界”。北京、上海可以与发达国家媲美;东北三省和东南沿海省份与东欧转型国家不相上下;中西部省份略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好一些;有些西部省份比发展中国家还差一点,但比最不发达国家强。

王先生这里说到的一个数字是35.43 亿,我也说一个数字:1998-1999 年国务院精简16000人左右,赎买的价格是50亿元,人均补贴31.25 万元!

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实事求是都是有良知的。一些“左派”朋友,常常比“自由主义者”可信赖十倍!我是穷人,我有穷人本能般的直觉。

是的,富人应当受到比穷人更多更好的服务,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服务。但是,我们讨论的与此无关。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政府应当为全体中国人提供起码的平等的“公共产品”。罗尔斯的第一正义(起点规则公正)坚持不了,能否在罗尔斯的“第二正义(实质是保障弱势群体)上面做得像点样子?遗憾的是,人们看到的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用事实说话——一是公共事业上的花费越来越“小气”。《财经》杂志有文章指出,2001年政府支出在全国卫生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25% 降为16%.(个人支出所占的比例从37%升为61% ;社会保障以及其它保障体系的支出比例从38% 降为23%.)

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真正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福利的不过9000万人。这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的。

比如国有企业职工,名义上都是有的,实际则千差万别。如果将离退休与在职官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加在一起,用9000万来减,剩下的就没有多少了。还是抛开政治说话,我觉得特别是为“打江山”做出贡献的人们,应当享有最好的保障,高级官员福利特殊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医疗保障涉及生存问题,覆盖面太小总是说不过去的。

二是对农民越来越“小气”。据调查统计,中国有2000多个县也即大部分农村的农民没有任何公共医疗保障。中国的医疗体系名义上覆盖全国人口的21% ,而农村中至少3~5 亿人的医疗保障成问题。

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等因素,造成中国95% 的药物用在了城镇,大多数农民只使用了5%. 2.为什么总是让大多数老百姓付出代价?

同样需要抛开政治说话,我觉得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医疗保障,还是需要保留并且加以完善的这样说是从我的切身体会出发的,我过去在农村看过病,比起现在我乡下的亲友来,毫无疑问,过去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当然更好,邓小平时代至少在这方面是一个大的倒退。著名学者温铁军先生说到:不正常的市场化改革,“能够产生资本收益的领域政府不放,需要支出的都在甩包袱。诸如教育、医疗这些公共产品不应该市场化的也大搞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这是造成主要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宏观原因”。

关于医疗的市场化或者产业化问题,与教育一样,我首先认为,在“公共产品”也即作为国家政府的基本义务范围的那一块,是千万不能交给市场的,而必须由政府“垄断”安排。这一块具体怎么划,也即盘子具体定多大,应当至少在专家们中间发扬民主,应当给与舆论自由,让人们充分参与讨论,应当结合国情确定。超出这个范围,也不完全是一个交给市场的问题。例如管到大学阶段的希望工程,怎么是市场化、产业化呢?不是的。例如,至少民间慈善组织参加进来,就不能用市场化来界定。

在医疗卫生方面,应当说中国政府也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努力,例如限制城市普通群众的用药浪费、医药分离、政府集中采购、医疗事故鉴定改革、建立医疗保险市场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大多涉及医疗如何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扩大无歧视的健康保障方面,应当说作为很少。

如何扩大或者说无歧视推开人权化、公民化的医疗健康保障呢?我一向认为,很多本来不属于政治的问题,中共当局人为地使之政治化、複杂化了,这是讨论所有“公共产品”问题的障碍。包括我在内的朋友,首先注重的是使很多问题回到自身的范围,离开被人为纠缠的政治范围。当人们能够按问题本身的需要来讨论问题,中国就有希望了,共产党就出息了。实际上,特别是SARS发生以来,中国的学者专家和部分官员,都为中国公共卫生体係的建立健全,发表了很多中肯、重要、深入的意见,就看共产党怎么应对了。

我不希望听到“中国还穷”、“中央财政困难”,“公共福利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总要有人付出代价”这样的话。这些话如果出于无知的人,我则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连起码的真相都不知道呢?如果是出于一些政府官员,我除了尊重他们的“职业道德”之外,则一定要反问:接受扶贫的乡村干部都坐上了豪华公车,是穷还是不穷?每年都要上一些多半为大中城市服务的大工程,每年光官员吃喝嫖遥就花去近2000亿元,还说明财政困难吗?事情根本不是什么一步到位的问题,而是起码的最最起码的政府责任,为什么不能尽到的问题;事情也不是什么代价问题,如果总是让大多数老百姓付出代价,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改革了,20多年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根本不是什么代价问题了。知道真相的人们故意狡辩,这是什么“职业道德”?

相关文章
作 者 :樊百华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11月30日14:4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