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号-理论探索 王玉亮简介 王玉亮文章检索

 
教育 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王玉亮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断想
    

    中国教育在20多年前以“恢复高考”为标志,成为文革之后与“大包干”同步
开始、最先进入变革的领域,但是到目前却成为最滞后的领域之一。在这过程中,
不可谓改革招数不多、也不可谓措施变化不多、更不可谓政策反复不多。可是不管
如何,中国教育在今日,无论怎幺改都既无法解决自己的困境、也难以应对国民的
不满。
    问题在哪里?
    其实,所谓“首先变革”的教育领域既然当年强调过“全面恢复17年”,那幺
其所做的,也似乎可以用一句文革套话来形容,就是“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全
面复辟”。如果让“外行”的老百姓来看近年的教育改革,不过是把“科教兴国”
的战略落实成拼凑名牌大学的“教育泡沫化”、变成“乱收费”的“教育产业化”
……。总之,教育界似乎并没有像“内行”那样,能够不断拿出值得夸耀的东西。

    为什幺近十年以来老是在谈论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改进,但至今仍是
一考定终身?为什幺近十年以来老是在谈论教育乱收费,到如今已成为国民投诉的
第一问题、这两年来这个话题进而已经上升到了“教育黑洞”的水平?
    政府政策的不公平,造成了行业行为的不公平;在中国,高价教育是和高分教
育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初中升高中,官方对学校计划外扩招的
    明码标价就是普通中学1分1万、区重点1分2万、市重点1分3万、寄宿制市重点
高中1分4万;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和教育的高度不公平联系在一起的,据有关研究,
中国10万亿居民储蓄中占第二位的目的和支出方向,就是为下一代的教育储蓄,教
育乱收费导致对教育不稳定的预期,直接造成了即期消费的萎缩,影响了国家扩大
内需的发展战略……
    当进城的民工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而自筹资金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被取缔,我
们不禁要问:这些进城的民工为城市发展和GDP的增加贡献了他们的血汗,政府在税
收中有他们的贡献,可为什幺不能公平地给他们提供起码的教育服务?
    当工薪阶层的父母从自己养老的积蓄中拿出几万元换来一个好学校的入学机会
时,我们不禁要问:没有发票、没有质量的承诺、重点学校的最好资源仍旧集中在
每个年级的百分之十几尖子身上时,这种既不像市场、又不像计划、几乎是黑箱的
操作给教育黑洞提供了多少权利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基础?
    当外国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招引与分数线相差一二分的落榜生;当我们
的政府一方面卡住了文凭认证和合资办学的限制,一方面又听任学历教育、甚至义
务教育的生源出国留学,大量可以进入中国教育领域的外汇因此外流,我们不禁要
问:为什幺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又不想放开在技能、职业和部分学历教育中的外
资、民间资金进入?在中国土地上的外资学校、私立学校并非如政府所担心的那样
都是唯钱是举,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大多数学术精英和知识精英不就是出自于
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吗?
    当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落后就是资金投入不够的观念普遍被接受时、当部分民办
学校出现卷款失踪和误人子弟的行为、当教育的产业化引起广泛争论时,我们不禁
要问:中国教育真的只是缺乏资金投入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体制本身有没有问
题?政府的管理有没有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向有没有问题?
    如此等等……
    任何国家、民族的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传承文化、教化后代健全开阔的心智
、培育下一代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可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传承的是数理化、教化
后代的是偏颇偏执偏狭的心智、培育的是死记硬背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应该把目前作为"教育改革"方向而大力提倡的所谓"3+1
"考试内容颠倒一下,同时同步把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颠倒一下,即把语文、
外语、史地和其他辅课(或者称为"素质教育"课)作为主课、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把数理化等目前的主课变为辅课、作为辅助考试内容。
    数理化只是工具型课程,尤其以中国目前的授课教学方式而言更是如此;语言
、历史、地理、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组织能力、心理健康……这些所谓的素质教
育的内容才是一个人受用终身的知识。
    中国几千年以来,始终要求教育"进乎技"而传授"道";优良的传统始终是教育
、教化和培养下一代健康心智;中国的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积淀就是"有教无类"。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尽管社会的不平等比比皆是,但在教育领域里,政府只用最实
用的标准选拔,家族和父母只用最原始的方式保证、学子只用最简单的形式努力,
就多少做到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功效。
    但是,反观中国现代教育,恰恰抛弃了传统中最优秀的东西,在貌似公平的幌
子下,产生了最大的不公平。
    在文革中,有权力创造的教育不公平;
    在目前愈演愈烈的是财力创造的教育不公平;
    但现在习以为常、无可奈何、根深蒂固又后患无穷的是,用分数创造的不公平
……
    国家用全体国民缴纳的税收所支持的公办教育系统,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和学历
教育的一部分,必须无条件地满足全体国民下一代的教育需要,既不应该因父母权
利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把一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也不能因为家庭财力的贫富
而让一小部分人占有更多的教育财富,更不应该用狭隘的分数和所谓的精英教育方
式,以全国重点、市重点、区重点和普通学校的不公平分类,让少数学子独享或者
多享了属於全体学子共享的公共教育资源。
    这问题讨论到这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就是,中国教育必须颠覆现有的评价
体系。
    同时,必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教育必须剥离不属於它的功能、
回归教育本身特质。在现实中,教育可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非
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在理论上,教育有文化传承和心智教化这样绝对
不该市场化的作用,同时又有社会所需要的功能性的、职业性的、技巧性的培训和
服务等可以半市场化作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归纳就是:教育第一位是“传道”、
第二位是“授业”。
    那幺中国的教育误区问题在哪里呢?其实,中国现代教育错把手段当目的,已
经把本应属於社会和市场的评价体系及功能不切实际地揽在了自己身上。中国教育
几十年来逐渐本末倒置地丢弃了“传道”的首要功能,而越来越把为就业而“授业
”放到了第一位。
    在现行的环境里,不管在外表形式上和内在实质上看,以下的问题始终存在,
而且怎幺改革也挥之不去:一个学生,是否合乎小学入学标准,这事幼儿园在操心
;一个小学生是否合乎初中入学标准,这事小学在担心;一个初中生是否能够进入
高中,这事初级中学在烦心;一个高中生能否考上大学,这事高中承担着不可推卸
的责任心;一个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就业的标准,这事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
担着心……
    教育要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公务员的标准、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一个
数学家、经济学家、会计师、律师、职员、文员、教师……等等的社会角色的标准
。你有一张初中文凭,就可以打一份比文盲省力的工;你有一张高中文凭,就可能
做技术蓝领;你有一张大学文凭,就可以成为白领、坐进办公室;你有一张硕士文
凭,就可以做经理、成为高级白领;你有一张博士文凭、或者是留洋博士文凭,那
你在中国就可以通行无阻,高工资、高地位、出人头地、成为令人羡慕的金领……
社会唯一认可教育的评价结果,这是教育的万幸也是教育的不幸。
    让教育来选拔社会功能性人才的结果,只能使教育采取最简单、貌似最公平的
方式,就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要达到这个表面上的平等,分数背后的一切就简
化成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分低能……
    文化传承、心智教化,创新能力这个教育的本义,统统变成了辅课、变成了3+
1里边的辅助评价标准、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
    现代社会已经到了任何基础教育都无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功能性、技能性
和工具型知识积累的要求了,所以才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应该、也可以脱
下社会评价功能的外衣,这一切管我什幺事?我拿政府的俸禄,只提供民族文化传
承、个人心智教化和创新能力培育的服务,教会下一代知道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
维方式,教会他们放眼全球、心怀世界,教会他们宽容、平和、谦虚、高雅,教会
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更新知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拓展人生领域、如
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创造,教会他们健全心理、健康精神、不偏颇、不偏
执、不偏狭……总之一句老话,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因为人的个性的
千差万别,所以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只有自圆其说、而绝对没有统一的答案和分数标
准。至於其他,有社会需求就会有社会机构提供功能性的、职业性的、技巧性的培
训和服务。同时,知道了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的下一代,他们会知道如何、到哪里
、怎幺样寻求充实和提高自己应对社会需求的技能技巧。
    如果说建议,应当建议中国全体国民在今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为什幺让人心
痛,让全体国民认真讨论一下我们到底需要给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什幺样的教育,甚
至可以建议大家重新读一下我们社会仍旧推崇的毛泽东思想中有关教育革命的论述
、看看其中是否有合理的内容!
    就现状来讲,政府应该从教育中功能性的、职业性的、技巧性的培训和服务领
域退出来,使这部分教育半市场化,制定政策以间接投资的方式、按照财团法人的
形式、非功利性地引进外资、外智和民间资本,承认各种合法方式得到的各国合法
文凭,变出国留学为“本土留学”;同时政府应该按照文化传承和心智教化的目标
重新构造我们的公办教育体系,好好使用国民提供的税收来面对所有应受教育年龄
段内的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使之彻底脱离社会功利和功能性评价体系,只按照教
育既定的目标培养学生。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教育困境,也是我们这些人在几十年弯路走过以后,
好歹可以给后代积下的一点功德!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玉亮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7月12日22:3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