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号-透视台湾 蔡英文简介 蔡英文文章检索

 
建构民主和平两岸新关系........(台湾)蔡英文
 
 

                ──在全侨盟第一次全球大会上的演说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旅居海外的侨界菁英共聚一堂,感到非常荣幸。由於两岸问
题已是整体国际关系中的一环,台海局势的发展,也成为各国评估国际局势的一项
重要因素。两岸关系的复杂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个案,两岸一方面在经贸、社会、文
教各项交流上,呈现频密互动的景象;另一方面,却在军事上、政治上敌对,双方
政府迄今无法直接沟通往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台海情势更是国际媒体的注意
焦点。
    两岸的和解以及台海形势的和缓,早已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期望。维系台海的和
平稳定、保持台湾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优势,是现阶段中华民国国家利益之所
在。因此,在两岸关系领域中,我们积极致力于寻求创造和解与和平的环境,开启
对话与沟通的机会之窗,这不仅是为台海两岸,更是为整个亚太地区共同的繁荣与
发展。在此愿以“建构以民主和平为核心的两岸新关系”为题就教于各位先进。

壹、 民主化是两岸关系改善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数十年来,两岸的政治体系都面临相当剧烈的变迁。中华民国以和平的
历程,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已成为世人公认的一项成就。就长远的发展来看,两
岸关系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大陆是否走向民主化之路,大陆民主化一直是影响我们大
陆政策进程及台海关系稳 定的关键因素。在民主化的趋势下,有利於海峡两岸以沟
通化解敌意,其可能影响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

一、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就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民主对台湾人民而言,还是相当新奇,也是一个外来的
产物。早在日据时代,台湾虽是日本的殖民地,但已有地方性的选举。自中华民国
政府迁台之后,仍持续举行基层选举,但是,地方派系及经济资源的配置始终无法
排除于选举之外。同时,国民党执政的前三十年,立法院中代表人民的席次相当有
限,几乎所有的立法委员是从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所选出。换言之,台湾人民的意愿
并未能透过选举充分表达。在威权的政治架构之下,台湾的经济开始起飞,教育日
益普及,新兴的中产阶级成为追求民主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力量根源。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有两个重要的指标:第(一)是人民的意志是否
能透过选举有效的反映在政府的决策,第(二)是它的政治反对力量或政党竞争的制
度化程度。一九八零年代,政府继续增加代言台湾地区人民的席次,所以民主化的
程度有所改善。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在九零年代,先后完成了修宪、直接选举
总统、精省、国民大会虚级化等民主化工程,有效的缩减政府的层级及规模。这些
民主过程更为有效的反映民意,并缩短人民与政府决策的距离。而民主进步党的成
立,更象征着中华民国的民主化进程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一个多党竞争与彼此制
衡的政治体系於是形成。
    透过政党间的竞争,我们提升了民主的品质,也可以发展出现代化社会应有的
民主程序。二零零零年三月十八日,陈水扁先生当选中华民国总统,是中华民国政
治史上首次的政权和平移转,此一民主成就广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推崇。

二、政府的大陆政策是在民主体系下以民意为导向

    经由上述成熟与稳健的民主化进程,台湾内部的政经结构已趋稳定,而自由开
放的社会也使得台湾与外界的接触更密切。资讯化、国际化、全球化与民主化是政
府既定的施政方向。由於台湾民主制度已经逐步上了轨道,人民的观点可以直接并
即时的反应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政府的两岸政策也以民意为基础。依据台湾地区
多数民意,政府据以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寻求建立两岸互信,增进彼此良性互动。

    然而,两岸之间存在的政治争议是长期性的问题,更是实质性的结构问题。为
了克服这些结构性的障碍,政府的大陆政策一向致力于主动寻求内部共识的凝聚与
扩大,自一九九零年代以来,政府在两岸关系上采取了许多积极的作为,包括建构
两岸互动的法制基础、建立政府大陆工作体系、促成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建立与
互动、推动两岸民间全面的交流等。政府这些政策,均是以积极及务实的思考,除
确保两岸在平等的地位上互动,也希望双方的互动能跳脱单纯的军事对峙,而有了
更宽广的空间。
    陈总统执政之后,大陆政策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在努力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
一方面则继续寻求扩大全民对相关重要议题的共识。在稳定两岸关系方面,新政府
二年来寻求突破政治僵局、持续释放善意的努力,各方有目共睹。陈总统在前年五
二零的就职演说中,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症结问题,表达了“在既有基础上共同处
理政治争议”的明确主张,也提出“四不一没有”的保证,展现了最大的弹性。前
年年底,陈总统所发表的跨世纪谈话中,提及应从“两岸经贸与文化的统合着手”
,逐步寻求建构一个“政治统合的新架构”。今年元旦,陈总统复提出愿意推动迈
向“建设性合作关系”,为两岸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之两岸关系,提出积极、
互惠、互利的新架构。这些善意表达的背后,所代表的是新政府整合台湾朝野意见
,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与决心。
    在凝聚国内共识方面,陈总统自就职以来,即建构出透过理性沟通、凝聚各界
共识,以形成支持决策力量的基本原则。在历经前年十月跨党派小组获致“三个认
知,四个建议”共识,作为朝野共同讨论相关议题的基础;去年八月,经发会两岸
组的讨论,朝野代表研议出三十六项推展两岸关系的具体共识,目的都是在创造各
界讨论两岸正常互动关系的空间,更为凝聚国内共识奠定重要的基础,使大陆政策
在新的世纪更能充分反映主流的民意。
    至於陈总统今年八月三日的相关谈话,由於部分人士过度解读,而引发各界许
多讨论。事实上,陈总统所要强调的是两岸的现状,也就是中华民国是个主权独立
的国家,台湾并不属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唯有如此才能在主权对等的基础之上
,全面性地推动两岸关系。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政府大陆政策的主轴并没有改
变,我们仍以陈总统就职演说,以及其后的各项重要政策宣示为主要内涵。具体而
言,中华民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我们愿意信守维持两岸
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各项承诺;我们更主张,双方在此基础上,秉持“善意和解、积
极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则,多进行交流,并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

三、国际社会肯定台湾的民主成就,也是国际社会对台湾在两岸互动上最有力的支


    民主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从长远的角度,仍可维持长期稳定的环境,并将台
湾带向与西方国家、整体国际社会期待的价值比较接近的方向。今日国际社会整体
承认台湾存在的价值,认为台湾应维持其自主性,台湾人民有权作自己的选择,台
湾人民不能在军事武力压迫下作选择。面对中共不断增加的军事威胁,台湾必须有
防卫自己的能力,国际间对台湾的支持,乃是对我们民主宪政成就的最大肯定。在
我们面对两岸关系僵持、经济发展处於调整期、政治民主处於新的建构阶段时,幸
运的是,我们以往的经济建设与民主成就已受到国际社会相当程度的肯定与支持。


四、大陆的民主化是两岸进程的关键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中国大陆唯有走向民主化,其政治、经济与社会才能趋於
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也才能有全新的进展,亚太地区也才能有长远的安定与繁荣。
务实来说,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发展成功的经验,应是未来中国大陆可以参考的模式
。中国大陆未来的希望,也是建立在大陆的民主改革上。
    今天,大陆民主化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在此议题上,美国与世界民主先
进国家应会继续在人权问题上鼓舞、敦促中共持续改善大陆的人权状况,履行已签
署的国际及公民权利公约,保障大陆人民的基本公民权和政治权;也会明确地鼓励
中共,依据人类历史经验证明,扩大个人自由、民主与法治,不会影响中共的社会
稳定和经济成长,反而对中国大陆的长期发展十分重要。
    就此,政府已经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基金会”一方面继续提升国内的民主发展
,另一方面更愿意结合先进民主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等)的相关组织建立联
盟,共同促进大陆民主化。在促进大陆的民主化上,台湾是大陆可以学习参考的成
功对象,更可以是主动积极的经验贡献者。我们的初步规划是建立大陆政治、司法
、经济、环境等方面人权的观察与评估制度,定期提出报告,并据以提供必要的协
助。美国已有民间组织在大陆推动农村选举工作,我们也愿邀请大陆人士来台观摩
选举,协助他们培训选务工作人员,为推动大陆民主化奠定基础。

贰、追求和平营造两岸双赢

    两岸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於外交或军事上的竞争,而是在对和平解决争端的坚
持。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不仅涉及两岸人民的福祉安全,更涉及到区域的和平与
稳定。唯有以谈判代替对抗,建立制度化的沟通管道与协商途径,才能发展出两岸
和平稳定的长期关系架构。但是我们面临到两个障碍:(一)中共落后的主权观及
对普世价值的忽视,及(二)中共在台海的军事部署持续的增强,威胁台湾的安全


一、 中共坚持传统主权观不符国际潮流

     传统的主权观源起于十六世纪的欧洲大陆,然而,随着现代国家间互动发展的
频繁,传统主权观所强调至高无上的权力,已无法适用于目前的国际社会。此外,
和平、民主、环保、人权、保育等普世价值的发展日渐超乎国界,中共至今却仍坚
持传统主权观且无视于和平、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发展,显然已不符合
国际潮流。
    由中共涉台外交的作为,可以清楚看出中共仍然秉持“零和”作法。中国大陆
的国家机器仍秉持民族主义、国家主权至上、增加国际影响力、竞争而非合作的旧
思维,抓不住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精髓。在国际间一方面以霸道的“一个中国”
政策矮化、否定中华民国的存在,遏抑中华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全力推
动“大国外交”,谋略性运用对台政策,企图赢取国际社会对其对台政策的肯定与
支持,甚至不惜牺牲两岸关系以换取中共的外交利益。

二、 中共是我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者

    中共从早期的“武力解放台湾”政策,到一九七九年“叶九条”所谓“和平统
一”的说法,其对台工作的基调,采取“和战两手”策略,迄今未变。唯近年来中
共无视于国际大环境及趋势的变化,在军备上的扩充众所皆知,尤其从一九九六年
台海危机之后,中共当局持续加强在东南沿海的飞弹部署,并增强解放军的海空军
力,对台湾的安全防卫形成极大的压力,其对台军事准备的强硬作法已引起台湾人
民的强烈反感。中共现阶段对台军事部署的重点,一方面籍武力的威吓与压制,并
以高新科技,冀图以飞弹攻击或海上封锁等方式,速战速决,瓦解台湾的抵抗意志
;另一方面则企图籍以压迫台湾在中共设定的政治框架下进行谈判。由於中共仍不
放弃对我用武的情况下,并持续部署威胁台湾的各项军事措施,中共无疑是我国家
安全的最大威胁。

三、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流

    面对这两项障碍,我们必须提醒中共当局,和平与发展才是走向建设性的解决
两岸问题的正途。追求台湾和平,一直是中华民国及国际间一致关切的议题。当前
两岸都处於结构性的转型期,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华民国政府现阶段
施政的优先目标,在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全力推动一连串的国内政
治改革、深化我们国际化的程度,追求更优质的民主政治、更稳定的经济发展以及
更公平的社会制度,进而与现代化国家并驾齐驱。大陆方面则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同时也应该推动政治改革,才能排除不稳定因素,确保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顺利。
在新的世纪,两岸均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各自内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
条件。因此,双方皆应体认到战争并非解决两岸问题的优先选项,和平与发展是两
岸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尊重既有区域秩序与台海和平稳定的基础上,双方均应把握
机会,共同寻求突破政治分歧,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

四、 际社会对两岸问题的关注程度提升

    同时,台海之安危,直接牵动亚太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也是影响整体国际局势
稳定之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连杆关系在经过中共以在采取文攻武吓手段破坏局势
稳定之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目前国际社会对台海问题的立场为:(一
)对於一个中国问题有如何定位两岸,绝大多数则不采取立场,而鼓励两岸自行寻
求解决方法;(二)坚持两岸争议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三〕一再鼓励两岸应加强
对话协商。在新的世纪里,可预期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关注程度将持续提升,而
这也是两岸政府在处理双方互动相关问题时,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两岸对话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为了维持台海的稳定及和平,两岸对话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整体国
际期待及两岸的利益。后冷战时期,国际间的战略格局基本上是朝“均势稳定”的
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两岸和平解决争议的主张,已成为国际与论之主流。除了
 明确的政策宣示之外,我们也具体提出两岸在民主、和平、对等的原则下,可以不
设前提,进行包括政治议题在内全面性对话协商的呼吁与建议;同时,进一步透过
适当的机制,确立了我们内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基础。凡此种种,都对缓和台
海情势,稳定两岸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维持双边互动平稳的基本认知下,我们希望将来在互动关系中找出双方共同
利益所在。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找出双方共同利益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双方对
对方的存在要有一定出度的尊重。中国大陆不能把我们看作政治的不存在,他们不
能把我们当作是个附属於他们的政治体或经济体。他们必须正视中华民国及台湾人
民主权的存在以及它的民主机制。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是人民经过民主程序所选
出,它代表整体人民的利益,也是大陆当局不能回避的往来对象。最近陈总统针对
两岸的接触及对话已有政策性的指示,我们愿意在确保公权力之行使不被矮化、地
方化、边缘化的前提下,主动释放善意,在三通等经济议题,积极考量弹性方案,
务实解决双方关系发展上的障碍。从两岸互动的层次来看,双方终究要面对研商共
同关切和个别关心的议题,不可能永远避而不见,因此,对话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且是国际所共同期待的。

参、两岸政策上,政府具体的作为及未来努力方向

一、 坚持国家主权地位

    陈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即明确宣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与安全的基本主张。中共
矮化台湾的“一中原则”预设立场与“一国两制”主张,无法获得台湾民众认同;
民调结果更进一步显示,历年来始终有七成以上的台湾民众不接受中共“一国两制
”的主张。陈总统五月十日有关两岸谈判之谈话时,更提出“坚持不被矮化、地方
化与边缘化”三原则,充分显示政府国家主权一贯基本政策立场。

二、 兼顾国家安全,积极推展两岸交流

    陈总统于前年跨世纪谈话提到,“在尊重中华民国生存的空间与国际的尊严,
公开放弃武力的威胁,以最大的气度和前瞻的智慧,超越目前的争执和僵局,从两
岸经贸与文化的统合开始着手,逐步建立两岸之间的信任进而共图寻求两岸永久和
平”。政府有责任在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为民间开创有利环境,使民间资
源与活力得以作最大功能的发挥。政府在继推动小三通、放宽大陆记者来台采访后
,并逐步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将来也会针对有利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议题与大陆
协商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对於这些开放措施,政府都有植基於国家安全与两
岸交流之间的平衡考量,为人民开创有利环境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同时,为台湾保
有一定的安全性与自主性。

三、 在经贸层面采开放政策,维持政经平衡

    政府在两岸经贸关系上由过去的“戒急用忍”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
政策,事实上是走向逐步开放。在此过程中,过渡性的管制是必要的,主要目的是
在调节速度,因为台湾主体经济正面临转型期,转型期间必须要有时间进行调整,
以便让经济体有足够时间转型。台湾应在国际结构及因素交错作用中维持两岸关系
的稳定,并逐步发展出短、中、长期的政经结构以稳定两岸关系。尤其在两岸在加
入世贸组织后,必须调整各自的经贸体制,以符合世贸组织的标准。双方的经贸关
系也才能确实迈向正常化关系。
    中国大陆在经济上与台湾之间存在某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固然有互补互利的成
分,但也必须考虑两岸经济已有从互补走向竞争的局势,我们必须避免既有的竞争
优势快速丧失。在政治上,我们亦需评估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维持两岸政经
互动的平衡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对此政府要竭尽所能掌握政治及国家安全方面各
种可能的变数,并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及管理政治及安全风险。

四、 强化两岸协商的统和机制

    两岸经贸发展及民间交流之现状,使得待协商之议题,已涉及到许多主管机关
的权能,以及民间经济及商业利益,因而呈现出多面向、多元素及多利益的组合。
私人商业性的利益与公权力所欲保护的公共利益并不尽一致,而各机关所代表的政
策思考也不尽相同;寻求这些不同考量的平衡点的同时,对外争取整体最大的利益
协商结果,需要有个有效率的统和机制。我方将透过机关间、政府与人民团体间不
断的沟通寻求共识,也将建立分工体制,使得协商立场的整合能有效率的进行,而
不流于内耗。在两岸两会恢复正式协商前,我们将依据协商议题的性质及其所设的
共权力的强弱程度,适当并弹性引用民间团体的协助,以务实的处理两岸间较有急
迫性的事务。但政府对两岸协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公权力的行使绝不能遭到损害


五、审慎规划推动两岸“三通”

    "三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议题,是台湾全球布局战略思考的一部分,政府
认为有必要,也有诚意推动两岸“三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不是要不要三通的问
题,而是要如何处理及促成三通的问题,这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且高度复杂的作业
,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则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协商,且要在考虑国家安全下进行。我
们会尽其可能的促成两岸恢复对话商谈,并寻求规划确保台湾安全的三通可行方案
。同时我们也再次呼吁大陆当局不要在双方有共同意愿的三通议题上,引入不必要
的政治思考及干扰,使得将来两岸三通(尤其是直航问题)谈判上,双方能有发挥
创意的空间,共同寻求解决两岸最困难,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开创两岸建设性
关系。

肆、结语

    面对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这不仅
关乎我们国家的永续发展,也是亚太区域和平安全之所系。在全球化世纪的来临,
台湾应抱持宏观而不失主体性的新思维,才能因应新的格局。然而,台湾所面对的
是对我们始终未放弃敌意,且还是一个尚未民主化的中共政权。所以政府在推动大
陆政策时,必须有国家安全的考量,政策措施推动上亦须有轻重缓急的设计,亦即
躁进并无法在两岸互动上致胜,稳健才足以立於不败之地,俾能在顾及我方基本原
则与立场之下,一步步推展两岸关系朝正常化方向发展。
    我们相信,民主体制、开放社会以及经济繁荣是我们足以为傲的成就,也是我
们争取国际认同与全民认同的最佳机制。在民主化的体制下,政府的大陆政策既有
促进两岸良性互动,更有建构双方正常化关系的深层意涵,我们希望中共当局以宏
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这些积极的作为,与我们共同掌握此一改善两岸关系的良机。
谨以此与各位共勉,并祝大会活动圆满顺利,各位身体健康,事业成功。谢谢!□



相关文章
作 者 :蔡英文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7月14日23:3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