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号-百草园 陈破空简介 陈破空文章检索

 
<走向共和>: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亲睹.陈破空
 
 

    一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在海内外激起轩然大波。今年四月,该剧首映之初,笔者仅凭其内容介绍,写下一篇评论(《从央视为李鸿章“平反”说起》),认为该剧有为当今权贵背书之嫌:以李鸿章的“卖国”合法,喻江泽民的“卖国”合法,显示江泽民正为其身后事做铺垫。但几个月后,当笔者从头至尾看完这部电视剧,顿时觉得当时的评论太过匆匆,结论太过草率。 
    之所以引起议论纷纷,在于该剧“大胆”修改了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定位。这部长达59集的大型电视巨作,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剧中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关键人物,都有全新的造型。 
    针对这部电视巨作,海内外的主要看法无外乎两类:其一,重塑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反角”,是为他们翻案,贬低了民主先贤孙中山,为今日当权者的“稳定”论寻找依据和说词;其二,力赞孙中山等共和元勋,讴歌宪政与民主,讽古喻今,影射和抨击了当代的专制与独裁。
    其实,以笔者观之,无所谓褒,无所谓贬。客观主义,才是该剧奉行的原则。将史实与场景客观地呈现于你面前,由你自己,带着你的智慧,去鉴别,去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谬误真理。毕竟,现实是複杂的,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会在额头上刻下好或坏的标签。那些脸谱化的所谓历史剧(如《雍正王朝》),可以休矣! 
    《走向共和》,曾由中央电视台于4月12日(萨斯爆发高峰期)在“弘扬主旋律”的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后期加速播映,每晚连播两到三集,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全剧即播映完毕。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后,突然传来北京全面禁播该剧的消息。毫无疑问,这一封杀令直接来自于保守派的总代表江泽民。一些戴着官帽的御用文人随后弹跳起来,对电视剧指手画脚,大喊“偏离了正确方向”,“荒唐”。显然,《走向共和》触到了某些人的痛脚。但有趣的是,就在官方媒体刊载的各种评论中,无知是自相矛盾还是有心之失,竟也出现了“决不能把‘朝廷’同‘国家’混同起来,‘国家’和‘朝廷’有一致的一面,又有根本的区别”等语,莫非是说:“决不能把执政党同国家混同起来,执政党和国家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段御用评语:“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角,对中国现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在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他始终坚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须和戎’。李鸿章的贪婪聚敛是有名的,当时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强’旗号下一手训练起来的、用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腐败不堪,只能用于对内镇压,在对付日本侵略时几乎一触即溃…… ”
    以这段评语,分别对应的,莫非是:李鸿章的“力保和局”,与江泽民的“韬光养晦”、“保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李鸿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敛,与江泽民等中共官僚的贪婪;(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的腐败、对内镇压和对外无力,与(俄制武器装备的)解放军的腐败(走私经商)、对内镇压(血洗请愿学生)和对外软弱(放弃钓鱼岛、南沙等主权捍卫)......看来,“把话说过了头”的御用文人们,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为当今当权者圆场、找台阶下的通道。 
    其实,大凡对中国历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与后共,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常识。
    在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的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共产党独裁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在政治上,满清面对的是国内外共和变革的压力;共产党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其间的许多口号、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后共实施的“改革开放”;
    晚清国策“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于后共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稳定压倒一切”;
    晚清主张“富国强兵”和“船坚炮利”,等于后共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军事现代化”;
    晚清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于后共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外交上,晚清有“外须和戎”,故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后共有“韬光养晦”,故签《中俄边界条约》、搁置钓鱼台和南沙群岛等争端;
    晚清首创“十里洋场”上海,后共炮制“经济特区”深圳;
    晚清声称“千年未有之变局”,后共吹嘘“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事业”;
    失败的“八九民运”,等于流产的“戊戌变法”;
    太上皇邓小平,就是当代“老佛爷”慈禧;
    被软禁的赵紫阳,岂不是被软禁的光绪皇帝?
    忙于媾和的李鸿章,就是到处“消气”的江泽民或者朱熔基;
    如今的“太子党”,正是当年的“八旗子弟”

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当初满人入关后,华夏实际上已经亡国丧国,至少要承认,满清是一个外来政权;严格地说,共产党也是一个外来政权,一个由德国人和俄国人混血的怪胎。连毛泽东都承认,他死后,是要去见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对立阵营),流传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共产党统治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旧势力的顽固。当权者如果不主动加快变革步伐,革命必然重演,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旧势力的覆亡,也将是整个社会裂变动荡的成本。 
    该电视剧展现了大量警钟与寓言式的历史画卷。譬如:剧中用相当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比(这一竞争和对比迄今仍在进行)。当时,中国海军(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结果,却在与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决战中,全军覆没。船坚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与人心(软件)未变,表面上的富强俨然贫弱的面具。海军走私,假弹演习,与当今解放军情形何其相类? 
    不应该仅仅是富强,富强未必救中国。这是历史一再留给中国人的警训。毕竟,历史上,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国的富强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程度,更远非“空前绝后”。 富强,为救国的必要条件,却绝非充分条件。
    又臂如:在当代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把近代外国照会,一律斥为“强权”、“勒索”。可电视剧中,只要仔细倾听那些“西方列强”的照会内容,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照会有利于中国。诸如:针对义和团,“西方列强”一再以照会奉劝清政府,制止义和团杀害传教士,停止围攻外国驻华使领馆,但清政府置若罔闻,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对抗外国,巩固政权,结果,八国联军齐发,大清落败,割地赔款;针对戊戌事变,“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解除对光绪皇帝的软禁,与中国外交,只认光绪,不认慈禧。实际上就是,鼓励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推崇改革派(光绪),排斥保守派(慈禧);针对袁世凯称帝,“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袁世凯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认复辟后的“洪宪”政权。实际上就是,反对中国倒退,鼓励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所有这些照会,动机何在?害怕中国强大吗?希望中国动乱吗?听任中国野蛮吗?恰恰相反,“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息:希望中国安定,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后的今天,何尝又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国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可以少走多少弯路?须知道,日本,正是在虚心听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后,最终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一员。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一百零五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92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84年厖如此一再耽误,错过了多少“东方快车”?怎能不一再落后? 
    毫无疑问,《走向共和》,充满了对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时提醒未来民主中国诞生之初,可能经受的“乱局”与阵痛,彼时,国人的理解与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样,民主与共和,是人类的必然方向,是中国走向真正富强、和谐、清明、长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该剧确为宣扬民主与自由的活教材,绝佳教材!
    当然,该剧并非全无缺陷,最大的败笔,是关于杨度。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变色龙”,居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坚持原则”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珑的本色,居然被涂改成“大义凛然”。正是这个杨度,组成“六君子”“筹安会”,与袁家长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签名假报纸,蒙骗并劝进犹豫不决的袁世凯称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国。史上,临终的袁世凯曾痛苦地大叫:“杨度杨度,误我误我!”
    也正是这个杨度,最后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黑转红。此君在这部电视剧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为该剧编导多具湖南背景,而杨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顾忌其共产党身份。
    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为中国荧屏上的一道异彩,一座丰碑,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观看,尤其值得当今执政党和反对派阵营的所有成员亲睹。
    以鉴照,以沉思,以深省。?

相关文章
作 者 :陈破空
出 处 :北京之春
日 期 :2003年10月1日0:5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