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人缺乏“罪感”:2002年10月23日《青年参考》发表清华大学文学院
教授徐葆耕的文章《罪感的消亡》,他指出,对于置身于不公正的现实中的知识分
子来说,“罪感”意味着尚未泯灭的良知。俄罗斯知识分子献身于社会的改造,就
是常被这种“罪感”所驱使。但在中国的文化人中,很难看到这种“罪感”。当一
个文化人未能尽社会批判之责时,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安慰在让我们觉得自己没罪。
* 宽容和中立不是自由主义:张镇强在2002年10月29日《杂文报》上撰文回应
《21世纪环球报导》在9月先后发表的反对《自由主义的圣战》和《武力倒铲伦理基
础值得怀疑 》两篇社论,他认为,对专制统治者及其政权不能讲宽容和中立,因为
这与自由主义宗旨相违背。除非专制独裁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不仅要宽容
他,还要欢迎他。否则就害了人民,也害了 自由主义者本人。
* 不要滥用民族感情:汉强在2002年11月19日《杂文报》上撰文说,民族主义
从来就是一面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同时也可能阻碍民族
国家的兴旺和发达甚至衰落灭亡。滥用民族感情,就会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几十
年来,我们的社会对民族爱国主义过于滥用了,很多单位往往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
益的手段来侵犯人权。
* 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1月6日,熊平在“北大在线”网(www.edu.be
ida-online.com)上发表题为《和平革命: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与非正义性考》的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知识界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做出综述。秦晖和许红露认
为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超越左与右划分,包括同一派别内部的
左右之分;(2)超越问题与主义,先验与经验;(3)超越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减少虚
构的冲突;(4)超越东方与西方,摒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思维;(5)超越
传统与现代,视野国际化,视点本土化;(6)国家、社会与公民的新契约,实行更多
的国民福利和更多的民主自由;(7)弱势群体中心话语体系,话语中引入人文关怀与
正义。作者认为,“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指的就是和平革命。而于建嵘则认为,
如果工农群众边缘化的趋势无法逆转,暴力革命将在所难免,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
开通一条工农群众和平演化的渠道。
* 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起点:大陆思想网站“公法评论”(www.gongfa.com)
2003年1月1日转载“搜狐视点”上范亚峰的文章指出,中国宪政问题应作为公共问
题而被提出,就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公民社会的建设、
中国宪政政治文化的建设、民族和解与统一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基本权利保护问
题、法制模式及宪政制度框架问题、社会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逐步建立宪
政体制的八种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权利制度、政党制度、选举
制度、监督制度、联邦制度。
* 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网站(www.wiapp.com)上
发表赵树凯为组长的课题组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在结语中提出:进
城农村人口的权利地位如何,是城乡利益关系的焦点,也是城乡利益不均衡程度的
指示器。从城市来看,解决进城农民的身份转换问题是转型时期整合城市社会、稳
定城市社会的根本途径。只有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使他们彻底完成向市民的转
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