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号-中国政情 陈破空简介 陈破空文章检索

 
2003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陈破空
 
 

岁末,中新社评出2003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秉承“舆论导向”的一贯手法,以自褒自夸为基调,宣称“中国经济走过不平凡的一年”。继续製造中国“经济神话”。如果就事论事,客观而言,这十大经济新闻,应该概括如下:

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政治体制问题上,会议不敢越雷池一步,故仍旧集中经济议题,至于经济上的“大政方针”,仅咬文嚼字地在词句上微调,几乎了无新意,反应胡温新领导层谨慎有緇、进取不足的“小媳妇”心态。

二、“非典”突袭,因官僚蓄意隐瞒,使瘟疫失控而迅速扩大,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大大拖累了国民经济。并跨境远祸国际,成为一股不折不扣的“黄祸”,严重损害和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使中华民族蒙羞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领导层提出“振兴东北”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互动,看似有新意,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并无多大动静。原来,中南海的意思是:“中央不给钱,可以给政策。”继续让东北“自力更生”、“自谋出路”。

四、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内地一再向香港输血,却未能挽救香港经济的直线下滑。香港的社会不满情绪达到极点,50万人参加“七一”大示威。在区议员选举中,亲共党派一败涂地。今年,就综合竞争力而言,香港的国际排名进一步下滑,从去年的22名,滑落到24名。反观台湾,曾经与香港不分伯仲,且一直与大陆关系紧张,但其综合竞争力,却节节攀升,连续两年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五、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北京一方面竭力固守,另一方面对外竭尽周旋,以大采购的方式,讨好美国。动辄砸下数十亿美元订单,被称为“支票外交”。然而,中美就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摩擦等议题,分歧依旧。

六、今年以来,银行信贷骤然放松,投资猛增,房地产、钢材、汽车三大行业呈现“一窝蜂上”的火爆场面。资源吃紧,半数省份严重短缺电力与能源。包括吴敬琏等专家警告:通货膨胀已经出现,宏观经济已经过热。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从经济过冷到经济过热,并无中间状态,情况明显反常。然而,当局似乎陶醉于GDP突破十一万亿大关、国民经济增长达8.5%的“利好”消息,对潜在危机漠然以视。

七、拖欠民工工资成为严重社会问题,1亿民工,1000亿工资被拖欠。温家宝不得不亲自发令追讨。然而,在“厚黑学”盛行的商业中国,权力经济泛滥,贪污霸占成风,到处是“食人族”和血汗工厂,为饱受歧视的民工追讨欠薪,谈何容易?

八、粮油等农产品价格突然暴涨,带动其他物价上涨,部分省区物价飞涨高达50%,大大超乎当局意料。这恰恰是经济过热的现象之一。当局被迫重提“粮食安全”问题。

九、政府经济部委合并重组,据称,新成立的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银监会等机构,将担负“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任。然而,类似“精简”、“合并”、“重组”已多次重演,在制度不动的前提下,“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难以取信于民。其中,银监会的灰暗角色,反而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引起人们不满。

十、又一批“富豪”如周正毅、杨斌、胡志标等,被捕或判刑。外界断言,中国的“富豪榜”,就是“囚犯榜”。之所以然,在于制度积弊,大凡当代中国致富者,必涉权钱勾结、黑白交易,其背景、底细、和手段,都是怎一个“黑”字了得!可以预言:“富豪”落马戏将年年上演,且愈演愈烈。“先富起来”,等于“先捕起来”。“富豪”们帮助当局鼓吹“稳定论”(如牟其中、刘晓庆等),全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白忙活!

相关文章
作 者 :陈破空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4年1月30日21:29
关闭窗口